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在世間裡面,花那麼多時間努力,你能夠獲得的,都是那種排他的、競爭性的、不可靠的、不可持續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
・善心生起,當下就是自利利他的。想去欲界天,就修善行。佛陀次第地講持戒、佈施,就可以升天。如果禪修,可以去色地、無色地。
・修行的下手處在五門所緣出現的時候,確定心裡是什麼樣的勝解,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五門的所緣,你都要轉成八大善心。
・果報出現的時候,永遠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要找原因。
・生氣的當下,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損害自他的福利,留下不良的影響力。
・作為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它是唯作心。理論上來講它沒有煩惱,沒有不善心所在這裡出現
・蘊就是所有的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勝、劣、遠、近,十一種。凡是一切所有的感受蘊集成一堆,就叫受蘊。它是過去所有「受」的記憶,以「想」的方式標記下來。
・因為你執取這樣的生命,你就需要餵養。餵養什麼呢?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怎樣來體現你的餵養有效呢?就是你的感受。感受是一種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它是為了安全地生存和繁衍後代。
・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這些顛倒決定了你的認知模式,認知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模式。不管什麼行為都是為了尋覓生命的四食而在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種輪回,這是我們生命的真相。
・行取蘊是八十一種心裡面的五十種心所,扣除受和想,以外的。
・識取蘊是八十一種心識。
・過去五蘊以各種緣力影響現在和未來的五蘊。
・當下的五門心路的確定心和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會受到過去五蘊以各種緣力驅使,使我們習慣性地起反應,控制不住,就這樣轉過去了。
・修行的下手處在哪裡?果報輪轉與煩惱輪轉是修行的下手處。
・為什麼一再給大家強調,果報出現的時候,不要立即對果報採取行動。因為你只要採取行動就到業輪轉了。一般的業輪轉就是過去五取蘊的緣力直接干預造成的習慣性反應。
・我們大部分過去五取蘊的緣力都是都是以欲尋、瞋尋、害尋為主,接下來的速行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
・讓慣性停下來,從果報輪轉來看看這是什麼果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果報?可不可以規避這樣的果報持續成熟?如果以後這個果報不能規避的話,我能不能讓再成熟的果報是其他的善果報?這是下手的地方。
・認知是從最早想蘊標記開始的,從想顛倒開始的,從稻草人開始的。稻草人一次一次地重復完以後變成心顛倒,對不對?你的心都習慣了,也就是你的識、你的心識無數次地被染污成這樣了。
・避免不善所緣撞擊你的根門,從而生起不善行對自己造成傷害,是一個下手處。因為很多不善果報本身對你身心會有傷害。
雲端起觀——第125課
心的順位與作用
(意門轉向心&如理作意)
我們一生當中,除了我們已經證得了禪那之外,心最平靜的時候,是在熟睡沒夢的時候,那是離路心、有分心在運作。平常的時候,當我們的心處於活躍狀態,就是兩種心路: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心不活躍的時候就在離路心的狀態,有分心流的狀態。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接受佛陀教導的佛法的訓練,在心活躍的時候,我們的心都在乾嘛呢?基本上都是在圍繞著看、聽、嗅、嘗、觸(活動)。看、聽、嗅、嘗、觸以後,隨彼起的意門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地概念化,即使沒有看、聽、嗅、嘗、觸的時候,你也想著那些色、聲、香、味、觸。
每天的工作怎麼進行啊?產品怎麼出來啊?客戶怎麼拿下?市場怎麼規劃啊?員工怎麼管理啊?錢不夠用了,怎麼貸款啊?資金怎麼運作?或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啊、夫妻關係問題啊、父母關係問題啊。無外乎都是圍繞著這些色、聲、香、味、觸思考。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面的話講就是體驗過的,或者體驗過的再思考、或者再推理。
哪怕是看看書,看完書也是想啊;哪怕打遊戲,打完遊戲以後也是想啊;刷完朋友圈後也是想啊。在五門心路裡面生起最多的是眼門心路和耳門心路。很多人說禪修打妄想,你能把眼門和耳門收攝一下,你的妄想就會減少。如果你的眼門和你的耳門不收攝,想讓你的妄想減少,那是很難的。為什麼呢?你的意門都被五門捆死了。
我們的心都被這個很低級的色、聲、香、味、觸的所緣捆死了。雖然你的意門本來並不是直接看、聽、嗅、嘗、觸這些色、聲、香、味、觸的,但是你以這些所緣為目標、為「我」和「我的」,牢牢地抓住它們,你每天都圍繞著這些所緣轉。
我們是「五蘊狗」、我們是「六境猴」,我們無法放開它們。哪怕只有一刻放開它們,我們就會覺得非常恐慌,抓不住東西了。我們所有的心都圍繞著這些轉,這是一個事實,而不是從宗教角度上要求你必須相信。對不對?
只要你願意思考一下,會發現事實就是這樣。佛陀的法是講事實的,你看完這個事實,那要不要做一些調整?你的生命要不要做調整?要不要做改變?佛陀給出了方法。我們無始以來當這條狗都已經無數生了,你願意繼續當,那你就繼續當,佛陀也沒有辦法。如果你不想再當這只「五蘊狗」了,「我想成為有自由意志的人」。那「有自由意志」,怎樣才叫作有自由意志啊?
大家都在講:「這個人很有出息呀!」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什麼叫有出息,怎樣才算是真正地有出息?
從世間上來講,所謂有出息無外乎就是有財富自由、有身份、有地位、有學識、很能幹。或者自己當老闆,可以支配自己的時間,不要每天去打卡,想乾啥就可以乾啥。冬天到了想滑雪就滑雪,可以去南半球衝浪,去北極滑雪。有足夠的錢,有足夠好的身體可以折騰,可以找很多男朋友,可以找很多女朋友。可以不睡覺,晚上作鬼,白天作豬。一般人就覺得很有出息了。
和天人比一下就知道自己多沒出息了。拿欲界天的第二層天——三十三天來說,天王叫sakka天帝(薩迦),就是帝釋天,一個初果聖者,很護持佛法的一位天王。這個天王,常隨的天女就有好幾千人,最少是左邊五百個,右邊五百個。這個世間哪一個男人可以有這樣的威德?你做哪一個國家的總統也不能,民主國家不可能,你去阿拉伯國家,你即使有這樣的金錢,有這樣的地位,你也沒有這個身體啊。過去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基本上都活不到五十歲,三、四十歲就死了。為什麼?縱慾,沒有這個身體啊。
薩迦天帝已經活很久了,他已經死過一回又作薩迦天帝了。他死過一回是發現自己快死了,五衰相現了,恐慌了,突然想著找誰才有辦法,來找佛陀。聽佛陀一席話,沒聽完就證初果了,然後一期生命就結束了,已經死掉了。因為三十三天的天人是化生的,他馬上又結生為三十三天的天主——薩迦天帝,又再來一次生命。
欲界天的天人,宮殿不用建,不用花錢去買。他福報多大,宮殿就有多大;福報有多大,天女就有多少。他想吃什麼就會出現什麼,完全不需要勞動。不需要勾心鬥角;不需要賺錢;不需要努力勞作、工作,每天算計。他們是以福報而活。
天人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可以化現。壓根就不要用什麼facebook啊,什麼推特啊。像川普那麼辛苦,每天要推兩百多條,多累啊!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天人除了阿修羅偶爾來吵架以外,天人不鬥的。天人都有自己的福報,都很快樂,鬥什麼鬥?欲界天的天人跟我們世間最富有、最有地位的人比比看。哪個更有出息?
地球上最富有的人都是最辛苦的人,是最大的「五蘊狗」,最大只的「五蘊狗」,對吧?離個婚一半財產就去掉了,要找無數的律師來打官司,多辛苦!
有一位尊者修緣起,他查到上一生是三十三天的天神。有一次我們的gotama佛陀在講法,很多的天神下來聽法,他也帶著一群很漂亮得天女一起下來聽法。天人聽法不是按排隊,先到在前面,而是按福報。他們本來靠得比較近,但是隨著更大福報的天眾下來,他們就自動往後退。一個福報比他大的下來,他「嘣」就退出去了;又再來一個,他「嘣」又退出去了。雖然以他的天眼都能看得見,他就不斷地被往後退,他就特別地不爽。
但他看離佛陀最近的是比庫,沒幾個人,就幾十個人,可以挨著佛陀聽法,他覺得太殊勝了!啊呀,做比庫太殊勝了!回去思惟了一下,他覺得還是要來做比庫啊,但是又捨不得天女,就猶豫了一下。就這麼猶豫了一下,沒多久啊,兩千多年過去了,人間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決意在三十三天死掉,然後到人間來做比庫,所以,這一生是一位比庫。他是一個菩薩道的行者,更久遠的咖沙巴佛陀時代,他曾經發願要成佛,但咖沙巴佛陀沒有給他授記。帶著這樣的力量,他一直想行菩薩道。
這是個比庫如實知見得過去生。什麼才是真正的有出息?我們在世間如此艱難。前一段時間給大家出了個題目:看一下每一天二十四小時用來修法、學習的時間,佔百分之幾。大部分同學,都佔不到百分之二十。大家要想啊,這百分之二十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成熟啊,是很容易把你送到天界去的。而那個百分之八十,你每天兢兢業業,為之努力的那些東西——色、聲、香、味、觸,它都是與貪、瞋、痴相應的。臨終的時候如果成熟,都是去四惡趣的,對吧?
如果你一不小心生個小氣啊,是在地獄誒,地獄的時間很漫長啊。我們後面會講到業的運行原則,其中有一個,叫做趣成就或趣失壞。趣失壞,就是你墮入四惡趣了。趣成就、趣失壞有一個什麼最大的問題呢?如果你趣失壞了,比如說你墮入地獄了,那麼你過去無始劫以來造的很多惡業——可以墮地獄的業,它都會跑來成熟,讓你在地獄里待更長的時間。為什麼有些人會講說:「哇,就生一個氣,就可以去地獄那麼長,至於那麼重的業嗎?」它只是一個引業,它把你引到地獄里,然後你過去造的那些要下地獄的、沒有機會成熟的業,都到地獄來成熟了,讓你很長時間出不來。這不是開玩笑的,這以後你也能看到的。
有位禪修者查到,他某一生臨終的時候,就是跟人家口角的一個業,很小的一個不善業成熟了,就到地獄去結生了。剛到地獄,過去更強猛的一個地獄的惡業一起成熟,把他從小地獄裡面直接拽到大地獄去了,這就叫趣失壞。我們叫「屋漏又遭連陰雨」啊,你墮地獄的時候,那所有的惡業都來。
那造善業的時候也是這樣,比如你做人。以前跟大家講,趣成就,雖然做人有時候會有很多苦,但是做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會跟畜生一樣生活;跟畜生一樣生活還不錯了,至少你不會跟鬼一樣生活;跟鬼一樣生活不錯了,至少不會跟地獄一樣生活。在地獄里生活是什麼概念?比如有眾生一直在銅鍋裡面炸著。地獄之火,那種熱的溫度是無法比擬的,但都燒不死,或者燒了死,死了燒;燒了死,死了燒,這種苦是沒有辦法形容的。
佛陀講,你寧願早上被人家刺三百次,中午被人家刺三百次,晚上被人家刺三百次,寧願這樣被人家刺,你也不應該不正確地受用施主的東西。為什麼呢?如果成熟了,那個果報比這個要苦很多。同樣如果你趣成就了,升到天界,那過去所有的善業都到天界來成熟。這是差別。是不是真實的呢?你是可以去看的。佛陀的法從來都是來見的,不騙人的,你可以看你的過去生就會知道。
那欲界天就是最有出息的了嗎?不是的,還有色界天。欲界天,也是被這種五欲捆死了,太快樂了!他的快樂是來自於五欲的快樂。五欲快樂的極致是他化自在天,這是五欲的極端快樂。我們知道五欲都是跟五門相關的,這種快樂即使是在天界,它也是不高尚的,是低級的,它是沒有心靈自由的。為什麼呢?被各種欲樂和煩惱捆著走。經常干擾佛陀的魔王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
真正的心靈自由是色地、無色地。色地、無色地的眾生沒有五欲的期待,他不會想找女朋友,找男朋友的。為什麼呢?他的那個基因裡面沒有這個東西。色界天的梵天人沒有性別,沒有性根色,他不會想那個東西。欲界的人,一到青春期,荷爾蒙出來,發情、發作,不行、難受。為什麼?身體搞的,並不是他自己本身有什麼問題。而色界天天人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可以遠離欲樂,他不需要吃飯。他沒有身淨色,也不會覺得,「哎喲,按摩一下很舒服」,異性接觸一下,跟觸電的感覺一樣。色界天的天人沒感覺,他的眼睛是來看,耳朵是來聽法的。
有出息,在世間裡面,花那麼多時間努力,你能夠獲得的,都是那種排他的、競爭性的、不可靠的、不可持續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
阿姜布拉姆講過一個故事,叫四個老婆的故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一個在人生中很成功的男子,娶了四個妻子。當生命快結束時,他找來第四任妻子,那位最新娶的也是最年輕的,叫到他的床邊來。
「親愛的!」他說道,撫摸著她令人贊賞的身材。「在一二天之內我將死去。死了之後,我會因為沒有了你而感到孤單,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
「不可能!」這位出名的女孩宣稱道:「我必須留下來。我會在你的喪禮贊揚你,但是其他的我做不到。」然後她大步地邁出他的臥室。她冷酷的拒絕就像一把刀插入丈夫的心,他對這最年輕的妻子付出那麼多,是那麼地以她為傲,以致於選擇她陪伴他出席各種重要的場合,她給了年老的他一種尊嚴感。但發現她對自己的愛並不如自己對她的愛,這是個意外。
當然,他還有另外三位妻子,因此他把第三任妻子叫了進來。這位他在中年時娶的女人,他費了非常多的力氣才娶到她,因為她能夠帶給他那麼多的歡樂而深愛著她。她是那麼吸引人以致於很多男人都追求她,她一直保持著她的忠貞,她給他一種安全感。
「甜心!」他說道,同時緊緊地抓著她。「在一二天之內我將死去。死了之後,我會因為沒有了你而感到孤單,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絕對不可能!」這位很有魅力的年輕女士以非常實際的語氣說道:「這種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我會為你辦一場隆重的喪禮,可是喪禮後,我便要跟著你的兒子走了。」
第三任妻子未來的背叛,使他打從心底震撼。他將她打發走,並叫來了第二任妻子。他與第二任妻子一起長大,她並不那麼漂亮,可是她卻總在一旁幫忙他解決各種問題,同時也提供無價的建議,她是他最信任的朋友。「心愛的!」他說道,同時盯著她那充滿信心的眼睛。「在一二天之內我將死去。死了之後,我會因為沒有了你而感到孤單,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對不起!」她抱歉地說道:「我不能跟你走。我頂多陪著你走到墓旁,可是不可能再多一步。」
這位老人感到非常震驚。他召喚了第一任妻子,他似乎認識了她一輩子,他在最近幾年忽略了她,尤其在他碰到誘人的第三任妻子及標緻的第四任妻子後。可是對他真正重要的還是第一任的妻子,她默默地在幕後工作。當看到她穿著很差,人又消瘦地走進來時,他感到很慚愧。「我最親愛的!」他試探性地說道:「在一二天之內我將死去。死了之後,我會因為沒有了你而感到孤單,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當然,我會跟你走啊。」她面無表情地答復道:「我總是跟隨著你從一生到另一生。」
大家想到了嗎?這四個老婆分別代表什麼?阿姜布拉姆說:「第一個老婆,就是你的業。」業隨身啊,萬般皆不去,只有業隨身。無始以來都是業相伴。你是業的所有者,你一定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是善業、惡業,你都是它的承受者,它是陪著你的。
第二個老婆是什麼?他說是眷屬,就是你的親人,你最親愛的那些親人啊,最喜愛的那些親人啊,所以她說她最多給你送到墳墓邊上。就是你死的時候,她把你送到墳墓邊上,然後把你埋下去,就走了,這就是眷屬啊。
第三個老婆,是財富。財富跟誰走啊?財富跟兒子走。
第四個老婆,就是你的名譽、地位。你最喜歡的,最喜愛的那一些,你的名望,它對你來講是如此美麗,如此令你著迷啊!
大家自己想一想,讓我們每天這麼努力的,哪一些可以帶走?你真的是有出息嗎?
如果我們分一點時間出來,來做善行。不要做很偉大的善行,每天正念、正知,每天守戒,最少守清淨五戒。給它安排一頓飯正念吃飯,一段路正念走路,打一座,日行一善,你持續下去。哪怕你現在七十了,你還有二、三十年可以乾這個事。你這樣乾呢,就有出息,臨終就很有機會去欲界天做一個修法天神。
有人說,我才不去欲界天呢,聽說很快樂啊,那裡都沒辦法修法。你再來做人,你就有辦法修法?然後一不小心做不了人,在惡趣裡面怎麼修法?有機會就往上走,趕緊,不管是哪一個天,發願修法。總比你在這裡晃要強不知多少倍,難度也不太大。比你現在在世間,花那麼多時間去爭取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要容易。你在世間,想要一年多賺十萬塊錢,容易不?就算給你賺到,這十萬塊錢能頂什麼用。
不要求你拿百分之五十的時間來持戒、禪修、做善行。雖然投生到天界的果報你現在看不到,但是你自己平常的心就可以感受到。善心生起,當下就是自利利他的。想去欲界天,就修善行。佛陀次第地講持戒、佈施,就可以升天。如果禪修,可以去色地、無色地。如果認真地按照我們所說的,正念正知、刀鋒向內,看到煩惱、斬斷煩惱,毫不客氣,你可能這一生能夠證初果。初果什麼概念?永斷「四惡趣」,「惡四趣」拜拜了,跟你再也不會有關係了。那是什麼樣的出息!
佛陀講,轉輪聖王的福報大不大?轉輪聖王一般都是人壽八萬歲以上才會出現,甚至更久,最低是八萬歲。他有一千個妻子,有一千個兒子,那這樣的轉輪聖王的福報,最多最多只有初果聖者的十六分之一。要比出息嗎?
如果你證得三果,你就永斷欲界,永遠不會來欲界了。如果你證得四果阿拉漢,你就永出輪回了。什麼是有出息?這個叫有出息。
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不想這個事情,不能以這個為出息,你就是偽佛教徒。披上了佛教外衣的「五蘊狗」——偽佛教徒。但你要獲得這樣的出息,需不需要像世間為了財、色、名、食、睡那麼辛苦?不需要像獲得財、色、名、食、睡那麼辛苦的,訓練你的意門心路就可以。
為什麼引出這樣一串話題呢?
五門心路都是圍繞著欲界的這些所緣:色、聲、香、味、觸的。五門對五欲,大家搞明白了沒有?五欲只有在欲界,欲界所有的所緣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
所以學佛學到現在,我們要搞明白了,要騰出足夠的時間來,做更有出息的事。有可能專業做,盡量專業做,該出家就出家。只要夠吃就要修行,修行不用那麼辛苦,佛陀早就把方法給我們了。
昨天我們講了,落地就落在意門心路的修行上。修行的下手處在五門所緣出現的時候,確定心裡是什麼樣的勝解,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五門的所緣,你都要轉成八大善心。五門沒有辦法生起二十一個善心,最多只能生起八大善心,二十一個善心包括廣大速行和道果速行了。
面對五門所緣,一定要生起八大善心,最好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不管什麼所緣出現。
昨天有位賢友說,兒子又被學校老師告狀了,說作業沒有交。然後,她就暴跳如雷,非常地生氣。說:「我可能兩天都緩不過勁來,我一生氣就會非常地難受。」為什麼要這樣?她說:「兒子就是我的事業。」但有用嗎?你這樣生氣完以後,你的事業就成功了嗎?解決問題嗎?
她說:「道理我也知道,但是就沒有辦法。」為什麼會沒有辦法?就是到確定和意門轉向時就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就是已經對那些受取蘊啊、想取蘊啊、行取蘊啊、識取蘊啊形成習慣的認知行為模式。什麼都是從「我」和「我的」出發。「我」是什麼呢?就是,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這個身體是我,我的身體、我的老公、我的家、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氣我,讓我很難受,我要吐血。心路一到確定或意門轉向時就卡住了。孩子沒有做作業,或者說他不是沒有做,只是可能沒有交,或者沒完全完成,其實不是主要的,讓你的面子受損是主要的。果報出現的時候,永遠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找原因,對吧?退一步,看看原因是什麼?重新組合讓果報能夠變得更好一點,而不是生氣。生氣的當下,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損害自他的福利,留下不良的影響力。臨終的時候如果成熟,直接把你送惡趣去。
為什麼這個意門轉向心和這個確定心作用這麼大?影響這麼大?我們看它心所沒幾個。但你別看它沒幾個,它該有的都全了。我們講的受取蘊,它在這裡;想取蘊,它也在這裡;行取蘊,這些其它的;然後識取蘊——受、想、行、識。作為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它是唯作心。理論上來講它沒有煩惱,沒有不善心所在這裡出現,憑什麼它會轉成不如理作意,而讓你的生氣生起來呢?
佛陀說受取蘊,蘊就是所有的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勝、劣、遠、近,十一種。凡是一切所有的感受蘊集成一堆,就叫受蘊。它是過去所有「受」的記憶,以「想」的方式標記下來。
想蘊就像一個信息倉庫,標記倉庫,資料庫。任何所緣出現,它就會去倉庫調一個出來,跟現在的所緣,對比一下。家長收到老師微信:「你們家小明今天沒有交作業。」你馬上去倉庫里調出來系列標記:「沒交作業非常嚴重,兒子以後會很落魄啊,不能夠成長。然後我會很沒面子,我是個學霸,孩子是個學渣,以後他怎麼生活?他怎麼過?我養的孩子就這麼不聽話,這麼沒有用,啊、啊、啊~~~。」很多隨彼起的意門心路調出來的想蘊就是這樣。一對比,馬上這個速行就是這樣不如理作意的速行了。
再調回來這個冰山理論,現在來看冰山理論有點概念化。剛開始學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感覺?最底層執取自己的生命,認為有一個「真我」在: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或者我擁有色、我擁有受、我擁有想、我擁有行、我擁有識。
因為你執取這樣的生命,你就需要餵養。餵養什麼呢?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在三十一界的輪回當中,不同的生命界、不同的物種,對餵養需求的基因設定不同。怎樣來體現你的餵養有效呢?就是你的感受。感受是一種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它是為了安全地生存和繁衍後代。有好的感受,就會去渴愛,會去抓取好的,排斥不好的,而形成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這些顛倒決定了你的認知模式,認知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模式。不管什麼行為都是為了尋覓生命的四食而在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種輪回,這是我們生命的真相。
不同人遇到同樣的所緣,為什麼在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那個剎那,差別會有那麼大?因為每個人的五取蘊不一樣。五取蘊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遠、近、勝、劣、粗、細等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色取蘊二十八種色法,比如說我們人,你的二十八種色法里,既有過去的業生的,也有從你的父母精卵結合的那個胚胎裡面帶下來的。人類物種的傳承是這樣地通過基因一路傳下來的;而你的名色流傳承是通過業來的。所以色取蘊不是指當下你現在才長出來的,是跟這個物種相續流和你的名色相續流都有關的。
受取蘊,是我們心識剎那裡的八十一種心中的受心所,扣除了八個出世間心,因為八個出世間心不是取蘊,它們沒有執取,它們是出世間的。無始以來的各種受,只要你是相應的物種,有相應的安全機制的需求,就會表現出那種受。同時,你有什麼樣的內心素質,你看待事物不同的態度,你就會有不同的受。你是善心,就有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的受;你是瞋心,就有排斥燒灼的受;你是貪心,就有黏著的這種受。當問你對某某東西什麼感受,你馬上就能夠講出來,那種感受就會在你的內心浮現出來,這就是受蘊。
想取蘊是八十一種心中的想心所。看起來是一個心一個心裡面的想,但是它是跟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遠、近、勝、劣、粗、細是有關聯的,無始以來是關聯在一起的,所以我說它是一個信息資料庫。
行取蘊是八十一種心裡面的五十種心所,扣除受和想,以外的。
識取蘊是八十一種心識。
過去五蘊以各種緣力影響現在和未來的五蘊。這樣粗粗地講能明白嗎?
當下的五門心路的確定心和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會受到過去五蘊以各種緣力驅使,使我們習慣性地起反應,控制不住,就這樣轉過去了。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在心路上看似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執行的,而實際上又不是它執行的。為什麼?因為過去已經無數次都這麼執行過了,它是一個慣性而已,是透由緣力來實現的。二十四緣,各種緣,交互影響。
如果我們認真地學習《阿毗達摩》,多多少少會對它有一點感知的,大致會明白它的。明白它,我們就會有下手處。修行的下手處在哪裡?果報輪轉與煩惱輪轉是修行的下手處。
為什麼一再給大家強調,果報出現的時候,不要立即對果報採取行動。因為你只要採取行動就到業輪轉了。一般的業輪轉就是過去五取蘊的緣力直接干預造成的習慣性反應。只要還不是初果以上的聖者,我們大部分過去五取蘊的緣力都是都是以欲尋、瞋尋、害尋為主,接下來的速行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所以不要馬上下手,讓慣性停下來,從果報輪轉來看看這是什麼果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果報?可不可以規避這樣的果報持續成熟?如果以後這個果報不能規避的話,我能不能讓再成熟的果報是其他的善果報?這是下手的地方。
煩惱輪轉就在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裡潛伏著。面對果報,按過去的煩惱習慣直接轉過去採取行動,都是不自覺的,習慣性反應。認知已經很堅固了,而認知影響的行為模式是應激式的反應,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帶猶豫的。認知是從最早想蘊標記開始的,從想顛倒開始的,從稻草人開始的。稻草人一次一次地重復完以後變成心顛倒,對不對?你的心都習慣了,也就是你的識、你的心識無數次地被染污成這樣了。
很多次心顛倒以後就變成邪見,就是見顛倒。見顛倒就是我見。「孩子是我的」。跟你講說:「孩子不是你的。」「哇塞,孩子怎麼不是我的,難道是你的嗎?」孩子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孩子是他自己的業的殘餘。
我們和孩子有因緣,就依著因緣,正確地去面對這個孩子。孩子的教育是我們的任務。那怎麼樣來教育?上回在這個育兒群裡面,有人發了文章說:「養育孩子就像培育中藥一樣的。每一味中藥都有不同的性,在不同的地方,長出來的藥性不一樣,因為性行不同。」跟大家講,幼兒要養性啊。幼兒養性之前既沒有備胎,也沒有備育。「幼兒養性」,該養你也沒養;「幼童養行」,你也沒有養;「少童養學」,你也沒有養。現在十三、四歲了,馬上就進入青春期了,可以跟你頂了,然後你受不了,你覺得他不對。這就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了,就會跟著你的煩惱輪轉走了。這個時候,修行的下手處,看到孩子已經是這個樣子了,怎樣改變?怎樣正確地落實,這是關鍵,而不是生氣。煩惱輪轉,生氣是絕對沒有用的。
我們的修行的落腳點就在這裡面,下手處在這個地方。怎麼下手?首先,是果報層面的規避或引發。
對於果報而言,有善果報和不善果報兩種。避免不善所緣撞擊你的根門,從而生起不善行對自己造成傷害,是一個下手處。因為很多不善果報本身對你身心會有傷害。
比如,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階段,出門一定要戴口罩。能不出門盡量不出門,能不聚集盡量不聚集,能戴口罩盡量戴口罩,回來一定要洗手、要洗澡。這就是規避啊,道理很簡單。華人在這塊做得不錯。很顯然,華人感染的比率就少很多嘛。這個就是規避不善果報。
但是你講說,我孩子不可規避,我每天都得面對他。每天我都接到他學校的投訴,不是老師的投訴就是同學的投訴,不然就是在家裡跟我頂著乾。我怎麼規避啊?怎麼規避,明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