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9-02 上午7.47.38.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彼分斷就是在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不善心就不在,它就是這樣斷的。那鎮伏斷是禪那,你能持續多久就多久。正斷斷是斷除煩惱,連根拔除

・智相應的善心鎮伏煩惱,是通過俱生緣的力量。

・重復幾次之後,就會變成自然親依止緣,就習慣了,不用再速行作意了,在五門就開始作意了。

・學《阿毗達摩》,就是每一個法類都要對回到自己內心當下的體驗,才能清楚。

・善還有四種素質:1、它是健康的;2、是無罪的;3、是會帶來樂的果報;4、是敏捷、聰明不愚鈍。

・「心本來清淨,客塵所染。」有人把它心本來清淨衍生出有「佛性」,有 「真我」,那在巴利的註疏裡面不是這個意思。佛陀的本意不是這樣。佛陀的本意是說你的結生心、有分心是清淨的,因為它是果報心,果報心是清淨的,它是無記心,它沒有善和不善的說法。「客塵所染」的客塵,指的就是不善的速行心,akusala的速行心。

 

 

 

 

雲端起觀135

心的修行善心-不善心

 

 

昨天我們講到kusala-善心。這個kusala的詞根是kusa,這個kusa有三種不同的解釋,但是加上la以後成為kusala就是內容有三個角度:一種是kusa指邪惡的,加上la,把邪惡拿掉;第二個kusa呢,是智慧,加上la,就是這個智慧可以把煩惱拿掉,然後也可以說這個智慧加上la,是要把智慧拿回家。要去好好學習和保持,這種智慧去煩惱和智慧保持也叫kusala;第三個kusa是指兩面都有鋸齒一樣的kusa草,形容像kusa草一樣,兩邊都能切除煩惱,包括已生的煩惱和未生的煩惱,都可以切除,指的也是 kusala

從這裡我們明白善法的價值和作用,它既可以去除煩惱,也代表智慧,同時對已生的、未生的煩惱,都有它的能力去祛除它。

大家在聽的時候要認真想,為什麼善法生起來的時候,它可以有這樣的作用?那麼我們在生起善的時候,擁有善心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像佛陀所講的那樣起到這樣的作用?第一種解釋呢,kusa的意識是邪惡的、有罪惡的。當不善法在眾生的心流裡面出現的時候我們知道——它是邪惡的、可惡的、令人覺得可恥的、羞恥的,它是很不好的;它代表一種邪惡,這是kusa。在一個凡夫的心流裡面,這種帶著邪惡的kusa是很有力量的,這種邪惡的力量在內心潛伏,一有因緣,它就會生起貪、瞋、痴、慢、疑,總是在面對各種人、事、物的時候表現出來,給我們帶來種種的苦,諸如生活不順利、不圓滿等等感受,在臨終的時候,如果冒出來將把我們引到四惡道。那麼在我們心流里,這種邪惡要怎麼來破除呢?在這裡面我們講到三種: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要斷的就是這個kusa。彼分斷包括觀智啊、如理作意啊、正念正知啊,在每個當下另煩惱消除,這個就是彼分斷的範疇。彼分斷就是在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不善心就不在,它就是這樣斷的。那鎮伏斷是禪那,你能持續多久就多久。正斷斷是斷除煩惱,連根拔除,初果道智、二果道智、三果道智、四果道智,除了二果道智是削弱以外,其餘每個道智都有斷除相應的煩惱。八大善心-色界、無色界的禪那心、道心共21個善心裡面,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都在裡面,都是屬於kusala,都是屬於善心。善心是不同層次地去破除這個煩惱,是能斷kusa的,所以叫kusala,那這是第一種。第二種,kusa是一種智慧,也就是可以通過智慧來鎮伏那些不善的素質。那麼這種能夠彼分斷、鎮伏斷不善的素質,是通過觀智,所以觀智也叫kusala。如果我們訓練強有力的觀智,在行住坐臥都去觀察的時候,這個煩惱也是可以持續被鎮伏的。大家還記住那個大龍長老的故事,60年沒有生起過一個妄念,自己都認為已經是阿拉漢了。一個凡夫,他靠什麼能夠有這麼強的力量鎮伏這個煩惱?主要靠的就是他強有力的觀智。行住坐臥都處在正念正知中,以強有力的觀智來觀待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因為他教出來幾萬個阿拉漢弟子,阿拉漢看所有的行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他的意門裡面呈現出來的一切行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但他不是靠阿拉漢道智的正斷斷,而是靠強有力的觀智。一般的觀智我們講是彼分斷,一點一點斷,跟戒和正念正知是一樣的。但是到你的觀智很強有力的時候,它也是呈現這種鎮伏斷。那除了觀智以外,我們知道其他的善法同樣是可以鎮伏煩惱。kusa也代表智慧,那加上la就是讓智慧生起來,所以kusala也是智慧生起來。只要智慧生起來,煩惱就會被鎮伏,所以kusala呢,是智慧生起就鎮伏煩惱。只要有慧根在,那這個心裡面它就能透視究竟法,生起來就是善心。那有智慧相應的善心可以鎮伏煩惱,無論它是通過彼分斷、鎮伏斷、正斷斷,它都可以鎮伏煩惱。

但是我們知道,八大善心裡面有四種是跟智不相應的善心,那它也是善心吶,那這個善心算不算kusala呢?佛陀說這也叫kusala。因為它也鎮伏煩惱,它也應該值得生起,應該讓它生起。應該值得生起的善法也叫kusala。那西亞多G在書里提到——智相應的善心鎮伏煩惱,是通過俱生緣的力量。俱生緣大家還沒學,比如:一個悅俱智相應的善心,34個名法,1個心識加上33個心所,它們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是因為有俱生緣,俱生就是互相支持對方生起來。因為該心有慧根,慧根生起的時候,它就鎮伏煩惱,是透由俱生緣的力量,因為本身這個心識有慧根。那這個慧根一生起來,煩惱就自動被鎮伏了,所以智相應可以名正言順地叫kusala,就是智生起了。那如果是智不相應的呢?比如悅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捨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的智不相應心,它也可以鎮伏煩惱,但是它沒有慧根,它鎮伏煩惱不是通過慧根鎮伏,它通過自然親依止緣。比如說我們有很多賢友,它習慣性地會造作一些善行、習慣性地規避一些惡行。天然地,比如生下來他就不會殺生,看殺生就回避,或者呢,他天生就比較善良看不得苦的人,他一看到苦的人自然而然就要去幫助,但那個時候他不一定生起智相應的心,因為他沒有思惟業果和緣起,他也沒有看到究竟實相,他就覺得「這個蠻可憐,我要幫他一下」。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呢?因為他過去有被這樣訓練,在他的心流裡面潛藏著這種慈悲和不殺生的良好素質,而這個良好素質他並不是在當下經過如理作意來的,是在過去世來的。那這就是過去的力量、自然親依止緣的力量。所以帕奧西亞多G講,智不相應的鎮伏煩惱呢,是透由自然親依止緣。那麼,兩個kusala的意思了。

第三種kusakusa草,kusa草的邊緣很鋒利,我們以前小的時候,去割草給牛吃,剛開始沒有經驗或不小心,手經常會被割傷。kusala作為善法呢,它有兩邊的功能,因為它有兩個邊緣,一邊呢,是讓未生起的惡法不生起;另外一邊呢,讓已生起的惡法可以把它鎮伏、可以鏟除。所以善法、善心、善的速行,它具備像kusa草一樣的性質,可以在兩方面消滅不善法,這個所以叫kusala。大家想想它是不是這樣?如果大家做作業講說,現在知道親密關係怎麼處理,看到講說:「先生碎碎念的時候,哎,心裡堵住了,覺得按以往的習慣要把他嗆回去,現在想起來不能這麼乾。」這時不善法已生,然後你一想,如理作意了,速行如理作意,然後生起一個善心:「我不能這麼乾」,看到對方的稻草人,看到自己的稻草人,看到自己不善法生起來的時候是很可惡的、是可恥的,然後馬上轉念。你這一轉念的時候,這個不善法就被你鎮伏了,好像kusa草一樣。然後你多來幾次如理作意,以後你再碰到這個情況下,你不會生起不善心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了,重復幾次之後,就會變成自然親依止緣,就習慣了,不用再速行作意了,在五門就開始作意了。一開始的時候你就能夠認識它,轉向就不往那裡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讓未生的煩惱不生起,善法就像kusa草一樣。

所以善的這個素質本身,我們要從日常生活來觀察,善心生起來是不是有這樣的作用:第一種,善心一起來,就把我們邪惡的、令人羞恥的不善心——就像一個美女脖子上掛著臭爛蛇一樣的令人厭惡——就拿掉了,這是第一種kusala。第二種呢,現在看對方稻草人,智慧生起了,智慧一生起來,一看是稻草人——燒了!Kusala你的善心是不是就是這樣子?第三種,kusala一起來,已生的煩惱和未生的煩惱都被你破掉,都被你鎮伏了。這個就是我們去瞭解kusala,從詞源上、從詞根上去瞭解它的價值和意義,然後對應到我們自己的善心生起來的時候,看看是不是這樣。

有些人說,《阿毗達摩》不是佛說的。沒有《阿毗達摩》,你怎麼會知道這些東西啊?所以懷疑《阿毗達摩》的人都是什麼呢?不學習、不實踐、人云亦云,那就可惜了。學《阿毗達摩》,就是每一個法類都要對回到自己內心當下的體驗,才能清楚。

西亞多G在引述《義注》《復注》還講到,kusala還有四種素質:第一個呢,它是健康的。健康的也就是無病的,怎麼個健康法呢?心是健康的,善的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身心)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身體是健康的,心生色法生起來是健康的。第二個是無罪的。剛才是無病,現在是無罪(anavajja),本意是不會被有智慧的人譴責的這種行為。因為有智慧的人,類似孔夫子,「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內心非常安然、自在、自由,心自然地、任運地在善法上,從心所欲但不逾矩,它不會違規。簡單來講,不會違規就不會犯罪,那這個是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那麼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個對於「罪」更進一步的理解,就是不會生起不善心,所以智者不會譴責。第三個是會帶來樂的果報。那麼樂果報,我們知道有當下的,也有未來的,對不對?未來還分兩個,一個是生命期間的,一個是臨死的,對不對?馬上可以列出來。當下是什麼?剛才所講的身心健康就是當下的果報,當下你不跟你孩子吵架了,不跟你先生吵架了,那就是當下轉起的樂;那未來呢,是異剎那的樂。這個就要理路很清楚,要明白。第四個呢,是敏捷、聰明不愚鈍,這是kusala的含義。那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你知道你不會被那個情緒帶走,不會被情緒掌控,不會被貪瞋痴的情緒掌控。現在我們學下來大概知道了,被貪瞋痴掌控的時候,你的心是怎樣一種狀態?即使是那種比較輕快的貪心,都是粘乎乎的,對不對?你就被那個黏著,就把你的心黏死了,不會敏捷的,不會清明的,內心是鈍鈍的這樣的。就是想拿、想要,心就被卡死了,更不用講瞋心和愚痴了。如果是瞋心就已經爆掉了;如果是愚痴,你就完全糊塗了。所以,只要是kusala,這四種東西一定是同在的,這是kusala的含義,也是kusala的性質。所以這個佛陀,我們的這個善知識的《義注》《復注》,都是層層地來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

那我們再細講這四個素質。一、健康、無病。無病呢,又可以分成沒有苦患和沒有病狀。沒有苦患等於說你沒有頭痛、病痛這些苦患,就是沒有病所帶來的這種痛苦。很多人禪修都有這種感覺,坐在那,哪裡堵住,散播慈愛,馬上就散了,這就是善心生起來的時候沒有苦患。那些地方疼痛,就是過去的一些情緒或者四大不調留下來的一些毛病,善心都可以有很大的幫助(指對病痛的幫助)。剛才是講沒有病的苦痛,第二種是沒有病的狀態,沒有病狀。沒有病狀是什麼呢?比如發燒了、長瘡了、潰爛了、瘧疾打擺了、比如我們得新冠肺炎了、咳嗽不止、呼吸不暢了,那這個是病狀了,就是沒有這樣的病狀。第一個是沒有病的苦痛;第二是沒有病狀;那第三個呢,是沒有這些由於病症留下來的這些現象,沒有這些現象,你的身體裡面沒有各種病灶。這個是指健康有這三個標準。

第二個無罪anavajja),不會被譴責的。指的是什麼呢?行為上沒有過失、內心清淨這兩種。內心清淨是指沒有焦慮、沒有黏著、沒有愁悲苦憂惱,是不被譴責的。

西亞多G特別提到,提到佛陀的身口意行,就這種所謂的無罪,跟我們這裡談的無罪有點不一樣。西亞多G引中部50經裡邊談到佛陀的身口意正行,他也用到所謂的無罪這個字眼。但是這邊的無罪不是我們有罪的相反。佛陀是通過跟一切知智一起生起來的道智而獲得的聖果,完全地止息了煩惱。也就是通過這個止息斷、正斷斷把煩惱徹底斷除了,止息斷連習性都斷了的這種威力,達到了身口意的正行。所以佛陀的這種無罪呢,是純然的、是絕對的、是完全清淨的這種無罪。而我們現在講的這個無罪或者不善,是因為有這個「不」或者「無」,巴利就是a了。Kusala是善,前邊加個a,其實就是no的意思,就變成了不善。罪也就是有罪【sāvajja(vajja/avajja = )sā+vajja = 帶罪的,就是有罪的】,anavajja就是無罪的,就是加這個a。這就是我們這邊提的善和不善了。kusala這個善的素質,它可以達到剪斷各種有罪的素質,或者它有這個能力去剪斷跟它相反的法。善的相反就是不善,這種能剪斷,跟不善相反的這種素質就是kusala,就是善的素質。無罪這個字來詮釋善可以從兩個角度:一個是無罪的,第二是跟有罪,跟不善相反的。

當我們談善和不善心的時候,還有一種心——無記心。當我們談無罪,除了善是無罪之外,無記心也是無罪的,因為它是無記嘛。

第三個,就是帶來樂果報的。也就是說這種速行心的素質,它的特相是能夠產生果報的。如果是善的速行會產生善的果報;不善的速行就是不善果報了,因此就跟無記心的素質有差異。

善果報的意思是能夠帶來樂果的、可意果報。我們談可意果報或者樂果報的時候,不只是注意帶來樂果報,重要的是它能夠帶出樂果報。它能帶出就是它有kammasati,業的能力、業的力量。既使在它那種心生起的那一刻,它已經具備了這種業的力量,能夠帶來可意的果報。也就是說,當這種速行心在生、住、滅的三個小剎那裡面,都已經產生了業的力量、能量,以後在輪回中,名色流裡面,時機成熟它就會產生果報。Kusala有無病的、無罪的、帶來善果報的。

第四種素質,是敏捷、聰明,巴利叫chekacheka有把它翻譯成敏捷的、不拙笨的、聰明的。那這個cheka我們要引申到另外一個我們會常用的字,很多尊者、西亞蕾取名字的時候容易取到這個名字叫kosallakosalla它是kusalayaKusala我們知道是善的,有三種特質,加上ya就是kosallaKosalla,很多翻譯成善巧,比如善巧比庫、善巧尊者、善巧西亞蕾。Kosalla-善巧,又善又巧,前提是善,它是kusalaya,所以它前提是善,巧呢是靈巧、敏捷啊、善巧啊、聰明啊。cheka,善的靈巧一定要帶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叫善巧。我們講善巧地說話,善巧地做事,是有正念正知的前提,一定是有智慧的。所以善巧就是善的、有智慧的、聰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呢,善的本質kusala是可以讓一個人變聰明的,讓一個人變靈巧的、讓一個人變得很善巧的,大家覺得是不是?面對所有的人事物,內心不卡卡的。怎麼才能不卡卡?既不粘住也不爆炸,通透、練達、洞然,內心很篤定、很坦然,跟大地一樣地很有自信。不管來的什麼招,見招拆招——kosalla善巧、有智慧,做事情又很靈光。這個是kosalla也是kusala帶來的,是善法帶來的。真正善法帶來的才會有這個kosalla,其他非善法,我們講說有小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啦,那個就不是真正的善巧。耍一點小聰明,背後有很多自己的盤算,那這個為什麼說不能叫kosalla呢?因為你不能一直玩兒。哪怕玩一次,都要很多很多理由去掩飾它、去掩蓋它,最後都會被人家識破。被人家識破的小技巧,怎麼會叫善巧呢?那就不是kosalla。當然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講,一個人很善巧地做某個技能啊,比如說做電工啊、做水工啊、做木工啊,做得很好,那時候我們不能說有善心,他只是一種技能。但是當擁有善的素質的時候,它是真正的善巧。那真正的善巧呢,一定以善心為基礎的。所以有人經常說:「尊者(bhante),是不是我巴拉密不夠啊?我聽《阿毗達摩》這麼辛苦啊!」「我不知道怎麼辦?我怎麼這麼不善巧?」沒關係,你只要經常生起善心,按佛陀的要求,不是悟德瑪的要求,正念正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經常這樣做,你想不聰明都很難,你想不善巧都很難。經常生起善心,你就是輕快輕安的,你就柔軟適業的,沒有問題,要對佛有信心、對佛法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

可能有人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善心可以生起智相應,也可以生起智不相應。那智相應的善心可以kosalla、聰明,那智不相應算不算kosalla呢?」在《義注》裡面講,智不相應的時候它具備無罪,它也會帶來樂果報,也可以叫kosalla善巧。為什麼呢?名義上可以。比如說,棕櫚葉做成的扇子叫棕櫚扇子,如果扇子是用另外一種樹葉子做成的,在用扇子的時候說棕櫚扇,只是方便說,它因此可以稱為kosalla。但是嚴格從素質來說,它不包括kosalla這個素質。

談善的素質,一個是anavajja-無罪的、無譴責的;一個是善果報的。從這兩個裡邊,也可以談它的樂,就是可意性。怎麼講可意性呢?在它無罪這個角度,這個善心生起來的那一刻,它就是樂的。即使是悅俱智不相應的心,它也有輕安性、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當這樣的心生起來,它就是有樂的,是屬於轉起樂,在當下轉起來的樂。然後繼續下去呢,潛留在名色流里的kammasati業力,時機一成熟呢,就會在異剎那感果,那個就叫果報的樂。所以兩種情況,無罪的和帶來樂果報的都是屬於樂的。

另外再談善心的無罪和樂果報這兩個素質。首先無罪的是這種善心或善心導致善行的這種無罪性、清淨性,就是它本身就具備清淨的,沒有骯臟、沒有煩惱的染污,所以是無罪。它帶來了樂果報的,是說它帶來清淨的果報。善可以鎮伏煩惱,也就是可以鎮伏這些可厭的貪瞋痴煩惱,在生、住、滅三個階段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善心識是無罪的,能夠鎮伏煩惱的這些素質是針對心識的,也因為這些心識的緣故,它那些相應心所也可以鎮伏這些貪瞋痴的煩惱,減少這些煩惱的效應。它們心和心所的這種組合可以帶來樂的果報、可意的果報,也是無罪的心識,一種是善果報的心識。

所以我們講心的時候,要特別分清楚,在這個心當下,這個一粒一粒的心,我們叫名聚,名聚是心識加上心所,心識它是意為先導,它是老大、它是國王,總經理、董事長這些是聽它的。但是當我們看待一個公司、一個國家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看它整體的,看這個老大的。所以,說心識起這樣的作用,既可以講這個心識,也可以講整個心,也可以講這些心所配合心識達成的這樣的一個作用。所以我們在學《阿毗達摩》的時候,要把這三個東西分清楚。

好,那我們前面也講了,無罪的心識也是通無記心的。但是能帶來善果、樂果的心識就只是善心了,不包括這個無記心,這個我們是可以分別的。另外對無罪的anavajja是相對於有罪來講的,也就是這個anavajja在功能上,它可以消滅這個罪,它是跟這個罪是相反的,而且它在功能上具有銷毀罪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它是因上的。我們講善法一起來,它就摧毀不善法,跟不善法相反。那我們談到會帶來樂果報呢,這個是從它的成就上來講的。這樣的善心,kusala的善心會有這樣的成就,就是樂果報,站在成就的角度上來講。所以善在功能上可以破壞不善、可以破壞惡、可以止惡,另外可以成就善果報。所以呢,我們體驗一個善心,要從這兩個角度來感受善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一個是破壞不善;一個是成就樂。想蘊結構重建啊、心的重建啊,都是屬於這樣的。那麼歸根結底就是破除不善的錯誤認知,讓善心生起來。同時,善心生起來就是摧毀不善心,成就樂果報,這是很賺的事情。要明白善法生起來都是賺的,不善法被你摧毀,樂果報當下轉起,未來還等著。所以要深刻地思考,很多人講說:「我總是做不到,我怎麼辦?」那你蠢嘛!你想半天,天天這麼長時間苦口婆心地講,你就沒有搞明白,善心生起來這麼多的好處,你非要生起不善心,那你不是蠢嗎?

善心的現起Kusala的現起,是你的心可以體驗這種清淨啊、純淨啊、無罪啊,善的這種狀態。再一個呢,你可以體驗到轉起的快樂,就是善心生起,在當下就快樂,在善心現起、呈現的當下,你馬上能夠感受到它,這是它的現起。一種清淨、一種無罪、一種快樂,當下就有樂果報,這是kusala的現起。

那善的足處、近因呢?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有這麼大好處,帶來善法,摧毀不善法,成就樂果報。為什麼永遠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要按暫停鍵?為的就是摧毀不善法,成就樂果報,讓你賺到,明白了。用如理作意的正確方式來緣取所緣,或者說我們以正見來緣取所緣,破除這個邪見,然後不隨順煩惱。那什麼是正見呢?有世間的正見、業果的正見、緣起的正見,最究竟的是四聖諦的正見。四聖諦的正見分成:世間的(睜眼四聖諦)、出世間的(閉眼四聖諦)。那四聖諦其實就概括了所有的業果和緣起。為什麼呢?一切呈現在當下的,不管是可喜的、不可喜的,都是dukkha的。dukkha不圓滿、會壞掉、它是受逼迫的。大家想想,是不是再好的東西都是這樣?所以一看到這個東西無論好壞,都是dukkhadukkha的果都是集起的,有原因的,多種的因和多種的緣而產生的多種的狀態,是狀態的呈現而已,不圓滿、下劣、受逼迫、壞滅的一種狀態。我們不能跟習性判斷去,跟著去就會生起不善法。那這個時候要停下來看看,怎麼讓善法生起?為什麼?善法生起的當下,清淨、無罪、帶來樂果報,這樣來作意。善kusala是要透由如理作意才能生起來的。善心的樂果報素質,也是如理作意的緣故。樂果報和清淨狀態是因為kusala生起來的原因,如理作意是善的近因。

好,那麼我們現在再簡單回顧一下kusala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它的特相簡單來講,就是無罪的(anavajja)、會帶來樂果的,三個角度的樂果;作用呢,是能夠摧毀與它相反的akusala(不善法);它的現起呢,是可以直接體驗到它的清淨和快樂;足處就是如理作意。

我們接著下來簡單地體會一下什麼叫不善速行的心。善講完了,這個就簡單了。這些不善的,也是能夠很快體驗所緣的素質是怎樣的?它就是跟善相反的。與善相反的特相是什麼呢?有罪、令人厭惡的、智者譴責的、會帶來苦果的。苦果在當下就出現,未來還會有,死的時候成熟會把你送到四惡趣去,這是它的特相。作用呢,是會帶出這些不良效應。它的作用就是會帶來這些有罪啊、不清淨這種不良效應。在這裡有點意思。我們講,善kusala生起的時候是摧毀不善,破壞不善。但是這個不善的作用呢,它沒有講說破壞善。為什麼呢?因為不善是我們的習慣,不用想破壞善,它本身就是習慣不善,帶來各種苦、輪回。然後呢,越來越讓人厭惡。眾生的動物性天生就是貪婪,貪不到就生氣,看不清楚因果,痴痴呆呆的。Kusala是要訓練的;而akusala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很多。前面我們跟大家看過了印度狼孩,他生下來是人吧,被狼叼走了,一個兩歲多,一個八歲多才搶救回來。大的活到17歲,經過9年的訓練,人的特性幾乎沒有恢復,智力一直都是跟一兩歲的小孩一樣,人類的語言只能發出幾個單音節。如果說我們的善、我們的能力、我們的善巧智慧可以隨時能調回來,就不會有印度狼孩。印度狼孩學術界是有統計過,那麼其他沒有被統計過的很多地方都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就是善是要訓練的,不善我們是自然就會的。帕奧國際沙馬內拉學院的一堆孩子,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這些孩子們呢,互相學得最早的語言是什麼?是那個國家罵人的語言。雖然這是我們管理上的一個問題,但是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人們不善的慣性。

不善的現起,禪修者體會到不善的心是染污的,心流是污濁不堪的。有些人覺得自己沒有很強的不善,甚至覺得還很善,這就是看不見自己心流受染污了,不是沒有不善,而是善不夠。

足處就是不如理作意。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不善就是有罪。作用呢,就是染污我們的心流,名相續流被染污,色相續流一起受影響。所以「心本來清淨,客塵所染。」有人把它心本來清淨衍生出有「佛性」,有 「真我」,那在巴利的註疏裡面不是這個意思。佛陀的本意不是這樣。佛陀的本意是說你的結生心、有分心是清淨的,因為它是果報心,果報心是清淨的,它是無記心,它沒有善和不善的說法。「客塵所染」的客塵,指的就是不善的速行心,akusala的速行心。所以這一類的現起,禪修者可以體驗到:第一個就是心流被染污。心流是渾濁不堪的,染污不堪的;第二種是不可意的果報。當下就不舒服,觀察一下你的心臟,很難受。未來還有更大的麻煩,死的時候很危險。它的近因也一樣是不如理作意。這個是今天我們在講的善kusala速行和akusala不善速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