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遠離有五種遠離:「離」 就是離開煩惱。彼分離、鎮伏離、正斷離、止息離、出離離,這五種。離貪也是有這樣的五種。・
・我們的煩惱有三個層次:違害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和潛伏性的煩惱。
・違害性的煩惱,表現在身口上的煩惱,我們每天能看到的,我們是可以戒除掉的,特別是我們說的活命八戒,活命八戒裡面對身口、正命的要求就比較完整。有活命八戒,基本上違害性的煩惱就可以鎮伏。
・困擾性的煩惱,還沒有呈現出來的,綿密一點的正念正知,是可以把控它的。但是真正的潛伏性的煩惱,就是要通過修習,一定是要深藏的隨眠煩惱連根拔除。連根拔除隨眠必須要有增上定學和增上慧學。
・《調御地經》,中部第125經。
・即使是很微細的過失,都要能看到它的過患;如果我們不能夠生起這樣的心的話,就會覺得這個無所謂。
・我們在講「貪」的時候,佛陀的比喻,「貪」就像那個牛犢開始長角的時候,如果不去鋸斷它,角會不知不覺越長越大。所以,不從微細的過失見「過」,我們是不能夠捨斷我們的煩惱的。無始以來一直在輪回的根本點就在這裡。
・真正的對自己負責,是需要提起很強的精進力的。這個精進力是從持戒開始,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持戒,守護根門,屬於防護捨斷。飲食知節量是屬於受用捨斷,四種資具以飲食來代表。
・你在學佛中,如何判斷自己學得好不好,先回來看看有沒有持好戒,能不能守護根門,能不能夠正念正知。
・居住適應處呢,就是指環境,要營造能讓善法生起的環境,要回避不善法生起的環境,這就是居住適宜處。
・五蓋是什麼?貪瞋痴,欲貪、瞋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這個不是在打坐的時候才去捨離的,日常生活中要去發現,然後去捨離,上座的時候才不會受它干擾。
・增支部第3集第20經《店主經》。
・任何好壞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好壞,不管是好,是壞,你如果在意它,不是「看就是看,聽就是聽,知就是知,覺就是覺」,你就會繞到裡面去,成為「五蘊狗」,成為「六境猴」。
・每天面對一切所緣的時候,能不能用四聖諦的角度去看待?
・臨死速行心是個五門的速行,所以它只有五個速行,最後是死心生起來。
・意門心路過程作為臨死速行出現,它只有五個速行,最後死心生起。
・欲界多少速行啊?12種不善心,8大善心,8大唯作心,加1個阿拉漢生笑心。多少個?29個。然後呢,色界有5種善心、5種唯作心,加起來10種,分別是禪那速行,廣大唯作速行。29再加10,共39種;然後呢,無色界有4個禪那廣大速行和4個唯作速行。39加8是47;然後呢,有道果,道心和果心。道心、果心有8種,總共55速行。
・如果是廣大心,我們叫禪那心的時候,它的心識剎那就會生起很多,可以持續很久,而且它後面沒有彼所緣。
・初果以上聖者不會有與邪見相應的貪,三果聖者,不會有瞋。
・果報心只能講是善業成熟的果報和不善業成熟的果報,但果報心本身是沒有善和不善的,它都是清淨的,所有的果報心都沒有不善心所。哪怕是惡趣的結生和它們的果報心,也沒有不善心所。
・「彼分斷」就是一分一分的斷。彼分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概念呢?正念正知當下,一看到不善心要冒頭了,立即如理作意,在那一剎那把它滅掉,剎那的苦集滅道。「睜眼四聖諦」就是在彼分斷上下手的。「鎮伏斷」是通過定來鎮伏它,長時間它不生起來,那就需要入禪。
・「鎮伏斷」呢,你要有禪那,禪那生起的那段時間,煩惱完全被壓服,你是可以訓練做到的。第三個是「正斷斷」,是聖道、聖果,「聖道智」把煩惱連根拔除。
・「彼分斷」從受戒、正念正知、如理作意這些方面。
・所謂你覺得你在入禪但還有妄念,這種禪那是不純熟的。中間只要一有妄念,你的心路就從色界的種性轉回到欲界的種性上來。
雲端起觀-第134課
心的修行&修習捨斷速行
各位同學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修習捨斷,修習捨斷理論上是貫穿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昨天我們復習了七覺支、七個心所,以及它們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我們也講了七覺支為什麼佛陀是這樣的次第的安立,每一個覺支應該怎樣地去修習?佛陀為什麼安立七覺支?為什麼不改為六覺支,或者八覺支?因為多一個少一個都是不恰當的。
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轉為放捨,這幾個詞,展開來是有很多的內容。比如說,依止遠離,遠離有五種遠離:「離」 就是離開煩惱。彼分離、鎮伏離、正斷離、止息離、出離離,這五種。離貪也是有這樣的五種。七覺支呢,每個覺支都有這五種的修習方法,比如念覺支,怎麼來從「念」的角度來修習彼分離、鎮伏離、正斷離、止息離、出離離。同樣,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
總體來講,我們知道,我們的煩惱有三個層次:違害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和潛伏性的煩惱。違害性的煩惱,表現在身口上的煩惱,我們每天能看到的,我們是可以戒除掉的,特別是我們說的活命八戒,活命八戒裡面對身口、正命的要求就比較完整。有活命八戒,基本上違害性的煩惱就可以鎮伏。而困擾性的煩惱,還沒有呈現出來的,綿密一點的正念正知,是可以把控它的。但是真正的潛伏性的煩惱,就是要通過修習,一定是要深藏的隨眠煩惱連根拔除。連根拔除隨眠必須要有增上定學和增上慧學。特別是增上慧學,要有名色分別的能力,要有緣攝受的能力,過去現在未來能看透它,看透生命根本流轉的狀態。然後那種無常、苦、無我三相是如此清晰、明確、有力地在撞擊你的根門。那麼,後面的十六觀智才能夠次第地生起來。這要到有足夠的定力修慧學的時候才能夠起來,所以,我們把它放到課程的最後再來細講。前面其實我們已粗粗地過了一遍止觀,後面我們找機會看有沒有因緣,再來完整地把三十七道品跟止觀的修學次第結合起來一起來學習。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以前一直推薦這部經《調御地經》,中部第125經。
佛陀講法都是次第的,佛陀是根據眾生的根性來講法。我們前幾天學習的那個跟拔希亞 (Bahiya)尊者講的那個極短的經典:「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知只是知、覺只是覺。」那個是針對人家聽完就能證阿拉漢講的。但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呢,我們不具備有那樣的巴拉密,我們叫可調御者、所引導者。必須通過次第的修學,去體證佛陀的法。
次第的修學呢,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是建議這樣的一個次第——第一個一定要持戒。這跟我們前面講的七種斷除是結合在一起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而已。即使是很微細的過失,都要能看到它的過患;如果我們不能夠生起這樣的心的話,就會覺得這個無所謂。我們在講「貪」的時候,佛陀的比喻,「貪」就像那個牛犢開始長角的時候,如果不去鋸斷它,角會不知不覺越長越大。所以,不從微細的過失見「過」,我們是不能夠捨斷我們的煩惱的。無始以來一直在輪回的根本點就在這裡。我們無視煩惱的存在和增長,我們不認為那種折騰是種苦。即使我們現在受到苦,天天喊苦,但只要給你兩天的糖果吃,你就會忘得一乾二淨,眾生總是很健忘。所以,真正的對自己負責,是需要提起很強的精進力的。這個精進力是從持戒開始,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持戒,守護根門,屬於防護捨斷。飲食知節量是屬於受用捨斷,四種資具以飲食來代表。實行警寤和居住適宜處,屬於回避捨斷和忍耐捨斷;正念正知也是屬於防護的;捨離五蓋屬於去除捨斷;四念處/念與慧屬於修習捨斷,修習捨斷是放在最後面的。
你在學佛中,如何判斷自己學得好不好,先回來看看有沒有持好戒,能不能守護根門,能不能夠正念正知。居住適應處呢,就是指環境,要營造能讓善法生起的環境,要回避不善法生起的環境,這就是居住適宜處。以前我們中國有一個典故叫「孟母三遷」。為什麼孟母三遷?就是要找適宜處。而對一個佛教徒的適宜處,是你要有機會親近正法律的僧團,身邊要有善友。鼓勵大家,以你為中心形成一個學佛團隊,一個小組,或者你的家庭、或者你朋友、或者你同學,大家能夠互相切磋、互相學習、互相策勵,然後去跟隨正法律僧團學習。哪怕你不想解脫,只想讓自己過得快樂一些,不良習性有所改善,都必須要有這樣的氛圍,不然是很難修的。
捨離五蓋,五蓋是什麼?貪瞋痴,欲貪、瞋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這個不是在打坐的時候才去捨離的,日常生活中要去發現,然後去捨離,上座的時候才不會受它干擾。我們也給出了方法——八步梳理法、一念之轉、認知行為模式矯正、以八正道處理親密關係,這些都是捨離五蓋的具體的範疇。有了這個基礎,你再上座修,就會比較輕鬆、順利了。
我們接著講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把這個修行的次第再強調一遍。
增支部第3集第20經《店主經》,跟這個結合起來,佛陀用這個來比喻,說:「具備三支的店主不久在財富上達到巨大豐富,哪三個呢?店主是有眼的、明智的、所依具足的。什麼是有眼呢?店主知道:‘這商品這麼買入,這麼賣出,有這麼多本錢,這麼多利潤。’這是有眼的。什麼是明智的呢?店主的商品買賣是熟練的,這樣店主是明智的。什麼是所依具足呢?這裡凡那些富有的、大富的、大財富的屋主、屋主之子,他們知道:‘這位店主是有眼的、明智的,他能養妻兒,時常能回饋我們。’他們以財富投資他說:‘親愛的店主,拿這些財富去做吧,去養妻兒吧,時常回饋我們。’」這就是投資啦,敢投資給他,這樣的店主就是所依具足。人家願意支持他,風險投資願意投他,意思就是這樣。接著,「諸比庫,具備三法的比庫不久在善法上達到巨大豐富。」哪三個呢?也是有眼、明智和所依具足。什麼是有眼呢?「諸比庫,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之道跡’,這比庫就是有眼的。」對於佛教徒,什麼是有眼呢?所有果報到你面前,苦 dukkha,不管好壞,都是苦dukkha。任何好壞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好壞,不管是好,是壞,你如果在意它,不是「看就是看,聽就是聽,知就是知,覺就是覺」,你就會繞到裡面去,成為「五蘊狗」,成為「六境猴」。所以呢,都要知道那個味,味是味、患是患,要知道過患,要遠離,要知道味、患、離。知道味、患、離,才會有苦的滅。這苦的滅,就是從正見開始做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庫,什麼是明智呢?諸比庫,這裡,比庫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地、剛毅、堅固地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這樣,比庫是明智的。」這是正精進。
「諸比庫,什麼是所依具足呢?比庫經常到那些多聞者、通曉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那裡。」插播一下,這裡出現了一個持論母者。很多人說《阿毗達摩》在佛陀時候沒有,那論母是什麼?這是經呀,增支部的經。「在那裡,詢問、遍問:‘大德!這是為什麼?其道理是什麼?’那些尊者們對他開顯未開顯的、闡明未闡明的、在種種懷疑的法上排除疑惑。這樣,比庫是所依具足的。這樣,比庫在善法上不久達到巨大和豐富。」同樣,我們作為佛教徒也是這樣。每天面對一切所緣的時候,能不能用四聖諦的角度去看待?然後呢,正念正知,培育自己的精進捨。然後自己有一個學佛的團隊,依止正法律的僧團,有問題可以得到解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好的,我們講了十天,現在把確定處講完,五門心路的確定心和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這個處,是修行的核心、重點,它牽涉到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這是根本。
我們接著下來講速行處。速行會出現在六個地方。哪六個地方呢?一個是,它會出現在三種確定心的後面。有確定心,說明是五門心路過程,在確定心後面。三種速行處:第一個是有彼所緣時分的,然後是速行時分的,還有個特別的,就是五門心路過程在臨死的時候成熟,臨死速行心是個五門的速行,所以它只有五個速行,最後是死心生起來。第4~5種速行處在意門轉向心後面:意門轉向也是有彼所緣的,然後有速行的。這個速行跟上面的速行時分有什麼不同呢?上面五門轉向的速行時分是所緣不夠強大,所以彼所緣生不起來。但意門轉向的速行時分沒有彼所緣,它有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普通的,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它的所緣沒有足夠清晰的話,彼所緣不生起來;還有色界、無色界的速行,即禪那心,是沒有彼所緣的;取概念法為所緣是不會有彼所緣;道心、果心的速行是不會有彼所緣的;神通心是不會有彼所緣的。第六種就是意門心路過程作為臨死速行出現,它只有五個速行,最後死心生起,這是速行處六種大類別。
速行心總共有多少種?還記得嗎?欲界多少速行啊?12種不善心,8大善心,8大唯作心,加1個阿拉漢生笑心。多少個?29個。然後呢,色界有5種善心、5種唯作心,加起來10種,分別是禪那速行,廣大唯作速行。29再加10,共39種;然後呢,無色界有4個禪那廣大速行和4個唯作速行。39加8是47;然後呢,有道果,道心和果心。道心、果心有8種,總共55速行。
速行可以是不善的速行;可以是欲界善速行;可以是欲界唯作速行。上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的善速行,色界、無色界的唯作速行;神通的速行,滅盡定的速行;道心、果心的速行;還有純粹的果定的速行,這是速行可以出現的地方。速行在這樣的地方,到底起什麼作用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的內容。
我們講「果報如此,速行可變」。所謂造善業還是造不善業,是由速行心來完成的。而且它一做呢,最少就做五個,那都是臨死的情況了。一般情況是六到七個。
速行在巴利語叫javana。Javana是javanti這個名詞的動詞化。Javanti 的意思就是奔跑,很急促、很倉促地奔跑。那麼,用成速行javana,我們的理解就是若干的心快速地體驗到所緣。快速地體驗到所緣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其他的心不是快速地體驗到所緣嗎?每個心識剎那它都體驗到所緣,但是不一樣。我們看五門轉向過程,領受心它對所緣的體驗是不清楚的,它只能:「噢?從五識里過來一個所緣,我接受了。」推度呢,審察、推度、拿捏一下,它還沒有確定,確定心才確定下來,對不對?確定下來,接下來速行,從第一個速行,乃至於到第七個速行,對所緣的認知都是直接認知的,很清楚的。所緣是清晰的就是清晰的;極大所緣的感受就是極大所緣的感受;大所緣就是大所緣。所以呢,速行每一個心都是快速地體驗到所緣,不需要前面再做很多的鋪墊,直接那個心當下就能知、能緣,很快速。速行,在心路裡面它可以生起五個心識剎那或者六個心識剎那,或者七個心識剎那。
如果是廣大心,我們叫禪那心的時候,它的心識剎那就會生起很多,可以持續很久,而且它後面沒有彼所緣。如果是欲界速行,通常是五、六、七個。臨死速行是五個。經典說,佛陀示現雙神變的時候,他的速行也是五個。六個呢,是指所緣比較弱的情況下,速行是六個。我們剛才講到,可以扮演速行功能的這個心呢,總共是欲界29種,色界善心、唯作心10種,加上無色界的善心、唯作心各4個加在一起8種,然後道心、果心加起來8種,總共55 種。這55種心可以扮演速行的功能。這55種心有各種類別,但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可以很快速地認識到所緣,快速地感受到這個所緣,在心路裡面扮演善、不善、唯作的功能。
55種心快速地感受所緣,如果按照生起的界來分呢,我們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出世間。還有一種是根據速行的性質來分,性質有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還有唯作的,阿拉漢的唯作心。什麼樣的速行是善的呢?比如,欲界八大善心,色界、無色界禪那速行是善的,道心是善的。初果以上聖者不會有與邪見相應的貪,三果聖者,不會有瞋,阿拉漢的速行都是唯作心。出世間的心路,就是道心、果心結合的,是在證果的那個剎那才會生起來的。色界、無色界和出世間的速行心路裡面,它有四個心識剎那是起轉化作用的,遍作、近行、隨順、種姓。利根者,可能遍作心不會生起來,只有近行、隨順,種姓三個欲界心。這四個心呢,如果對色界的心路或無色界的心路,前面這三個心是屬於欲界的,是在進入色界或者無色界、或者出世間心前面的這樣狀態的心。
欲界眾生即將進入禪那時,前面是欲界的種姓要進入色界的種姓,有四個欲界的心要準備。在《阿毗達摩》里被稱為遍作、近行,隨順到種姓呢,理論上它已經轉為色界了,但是它是一個特別的心,它介乎在欲界和色界之間。同樣的,如果是出世間的心,它也是這樣,有一個初次證得道果的種姓。這個種姓心,我們不能講它是出世間的心,但是它取涅槃為目標,這是一個特別的心。這個我們作一個瞭解就可以了。
我們回顧一下,從它生起的界以及它的性質來看這個速行,有幾個特點:一個,它是可以很貼切、最直接地去體驗所緣的心理素質;二呢,它可以分為不同的界,還有不同的性質。
「果報如此,速行可變」的意思,就是這種可以快速地、貼切地識知所緣的速行有不同的類別,這些類別我們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實現或者可選擇的,速行是可變的,不會一成不變。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照不同性質的速行來達到對所緣不同的體驗,這樣不同性質的速行我們可以去訓練。這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
接著下來,我們按帕奧西亞多G在《趣涅槃道》的介紹,我們來更細緻地瞭解速行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在上課最早時候,開始做作業的時候,第17或第18課我們就講到善速行和不善速行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每一個作業題都把善和不善放在下面提醒大家。今天我們開始來細講,詳細地來瞭解這種讓我們能夠快速體驗的心。
所謂的善和不善,其實都是從速行的角度來講的。果報心只能講是善業成熟的果報和不善業成熟的果報,但果報心本身是沒有善和不善的,它都是清淨的,所有的果報心都沒有不善心所。哪怕是惡趣的結生和它們的果報心,也沒有不善心所。善在《阿毗達摩》里有很嚴謹的定義。首先,善是相對於不善來說的。「善」的巴利語是「kusala」,很多人都很熟悉,這個詞是非常有意思的。Kusala的特相,簡單來講,第一個是「無罪的」;第二個是「帶來樂的果報」,這是簡略地講。它的作用是能夠摧毀或者能夠消滅不善,這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麼善會摧毀不善?大家要好好體會一下。
我們在後面會學到「不善」的作用的時候,它是沒有說有摧毀「善」的作用。善和不善是絕然相反的。但是kusala是可以摧毀akusala的。作用里沒有提到可以摧毀kusala,大家先思考一下為什麼是這樣?kusala的現起,是你可以體驗到那種內心的清淨。這麼長時間下來,大家應該有感覺了,就是當善心生起來的時候,就有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你是能體驗到的,這種體驗就是清淨。很多同學說:「佛陀的功德我沒法體驗。」你善心生起時,內心很清淨的時候,雖然你沒有佛陀的那種清淨,但是那個是開始。所以,你先憶念自己生起很美好的善心的那個狀態,然後透由那一點點去體驗佛陀的功德,你就能契入。善的近因是如理作意,這是kusala的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善的特相是清白的。我們說白法,是潔白的、也是無罪的,作用是摧毀不善,會帶來清淨。現起呢,是可以體驗可意的果報,感覺快樂、歡喜,有這樣的體驗。你既有清淨的體驗,也可以體驗到當下善心帶來的可意的果報。所以我們講,善心生起的當下,快樂就現起,給自他帶來福利,近因也是如理作意。
在這裡面我們可以得到兩個概念。第一個,善是無罪的。什麼是無罪?它是不會被智者呵斥的,所有通達四聖諦的智者都認為這麼做是正確的。第二個,它是能夠帶來樂的體驗的,是清淨的。因為是無罪的緣故,所以它能夠消滅有罪的不善。它是怎麼消滅呢?通過三個渠道途徑來消滅:第一個彼分斷;第二個鎮伏斷;第三個正斷斷。
前面三個「斷」我們曾學習過,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來體會。「彼分斷」就是一分一分的斷。彼分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什麼概念呢?正念正知當下,一看到不善心要冒頭了,立即如理作意,在那一剎那把它滅掉,剎那的苦集滅道。「睜眼四聖諦」就是在彼分斷上下手的。「鎮伏斷」是通過定來鎮伏它,長時間它不生起來,那就需要入禪。前面彼分斷,戒是根本、如理作意是根本、正念正知是根本,在日常生活中一分一分地斷它。「鎮伏斷」呢,你要有禪那,禪那生起的那段時間,煩惱完全被壓服,你是可以訓練做到的。第三個是「正斷斷」,是聖道、聖果,「聖道智」把煩惱連根拔除。
我們以前講過六種「斷」,這是前面三種。「彼分斷」從受戒、正念正知、如理作意這些方面,我們知道這是欲界的善心,大部分發生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當然,如果我們在平常有很好的訓練,即使五門心路的確定心,我們也可以如理作意。這個怎麼理解?善心它能夠摧毀不善。一個心識剎那就有一個心生起,如果你的確定心如理作意,後面的速行心就一定是善的;如果是不如理作意,後面的速行心就一定是不善的。所以說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不善心就一定不存在,不會生起來。
為什麼說善心生起來會把它摧毀呢?我們知道,無聞凡夫的心天生都是朝向不善的,無始以來,我們都煩惱隨身,即使你是證得初果的聖者,你再來結生,結生心後十六個心識剎那,貪心都會會生起,只是初果聖者不會有邪見。那麼執取我們生命的存在,對生命存在的渴愛,必然讓我們的心總是去抓取對我們的生命存在和物種繁衍有幫助的一切所緣。所以我們的心生起不善是天然的,你不去訓練它,心就是習慣於不善的。但是你生起一串善心就摧毀一串不善心(速行是以心路生起的)。生起一個善心,那一串速行就變成善,它是這樣的摧毀,它是「彼分斷」,一定要透由戒、正念正知、如理作意才有可能。如果你沒這樣做,總認為「我自以為還可以,這只是淡淡的憂愁、淡淡的貪」,這就是「溫水煮青蛙」。我一直批評一位同學,自我感覺很良好, 「溫水煮青蛙」 就是這樣煮的。
修觀的時候還有個情況,就是修觀智、修觀禪的時候,包括純觀行者。如果你的觀智綿綿密密,例如你在經行時,你的觀察綿綿密密,不善心就起不來。對止觀行者,你有足夠強的定力修名色法、無常、苦、無我,那個不善心根本沒機會生起來,這個也是「彼分斷」,因為它是在欲界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去斷它,暫時地斷。「鎮伏斷」主要是指禪那的時候。我們確定定力的標準是三、四個小時沒有妄念。妄念生起時,就已經從禪那心退出來,已經是欲界的七個速行心那種速行,速行一完以後就落入一大堆有分。所以,所謂你覺得你在入禪但還有妄念,這種禪那是不純熟的。中間只要一有妄念,你的心路就從色界的種性轉回到欲界的種性上來。「鎮伏斷」的概念就是如果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入禪,中間沒有妄念,那麼就是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你的煩惱被鎮伏了。「正斷斷」是道心生起的時候,永斷跟道心相應的煩惱和不善心。因此善心摧毀不善,但是摧毀不善是有層次地面對和處理煩惱,在不同層次去斷這個煩惱。不同層次表現在速行上是不同的心理素質,這不同的心理素質是要去訓練的。
我們接著下來再簡單講一下kusala,這個巴利詞非常有意思kusala。 kusala有三種解說,三種都是來解釋kusala,但這三種有時又像是完全顛倒的。我們在聽的時候不要把它們混在一起。
它是從三個獨立的角度講這個問題的。Kusala是從kusa 這個詞根或詞源來的。第一種kusa是指「不好的東西」 ,比如說是 「邪惡的」 「不善的」 。加一個la, 就是把它割掉,把它切了,像切腫瘤一樣把它切了。所以,kusa加一個la,就是把不好的切掉。第二種解釋裡面的kusa是指智慧的意思。我們知道有智慧是能鎮伏煩惱,但這裡的解釋,智慧kusa,加一個la,是用智慧去削弱乃至於切掉煩惱,所有它稱為kusala。在這第二種的解釋裡面還有層內容,加了這個la,是指這個kusa(智慧)是應該去學習的,應該把它拿來變成你自己的,內心應該去保持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智慧。而這個la,第一種是去切掉,現在變成是去拿、去學習、去保持。這種情況下也叫kusala,可以斷煩惱的智慧,拿回心裡保持著,就可以有鎮伏煩惱的智慧,這是第二種。第三種解釋,kusa是一種草。去查巴利語詞典,就有kusa草,古代的一種草,這是比較普遍的解釋。kusa草加一個la,怎麼就和 「善」 聯繫在一起呢?kusa 草類似於我們中國南方山上長的毛根草,或叫毛草,春天長嫩芽的時候,牛很喜歡吃。這個毛草的葉子就像鋸齒一樣,兩邊的邊沿都很鋒利。我們小時候上山,都捨不得穿長褲,穿個短褲上山,回來的時候,腿上經常被毛草刮得一道一道的血痕,拉開很多小口子,農村長大的都知道。那麼,用這個kusa草來表示什麼呢?kusa草葉子兩邊長得像刀、鋸齒一樣,幹什麼呢?切煩惱。兩邊切,切已生的煩惱和未生的煩惱,都切掉。la就是切,像kusa草一樣地切除煩惱,已生的和未生的煩惱。巴利語很有意思。其實在我們中文里也有類似的,比如說有些詞,從一個角度講是褒義,但從另一個角度它就是貶義的。
從這三個角度理解了kusala,我們就知道當時佛陀用kusala來表示「善」 的用意了。
這三種解釋在《法集論義注》第一本《殊勝義注》里有解釋。詳細的關於用這三種解釋來對應如何斬除煩惱,明天我們再來學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