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7929874

定的精通程度

問題五:依照精通的程度而分,定有多少種?

回答五:三種。「剛剛獲得的定是下等,還不很熟練的定是中等,很熟練而且自在的定是上等。」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0段》

《清淨道論》提到下等、中等、上等這三個層次的精通。在這裡,我們以安止定為例來說明這層涵義。

下等的精通是指剛剛獲得安止定的情況,就像一些初學者,只體驗了幾個心識剎那的安止定之後,又再掉回到近行定。這正如在地上爬行的幼兒,能夠突然地站立起來,然後馬上又會跌倒回地上。他會使用各種技巧來延長站立的時間,然而這不是一兩天就能成功的。

就修定而言,我們不應該強迫心去延長安止的時間,而應該注重於十種安止的善巧方法(參見《清淨道論實修手冊之止禪 (第二級) 》一書),藉此來延長安止的時間。同時也應該每天修行,因為進步是需要時間和不斷練習的。

當心對於處理這種微細經驗愈來愈善巧時,就達到中等的精通。這時,心安住在安止定中的時間漸漸增長,修行者漸漸能體會安止的五種基本自在,即: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轉向自在與省察自在。

上等的精通是定力的高度開展與長時間的持續入定。要達到上等的精通是不容易的。想要達到長時間入定,需要許多因素完美與和諧地配合才行,包括健康的身體。

要了解安止定,有一項重要的事情必須澄清:通常會令人迷惑的是「為什麼在安止定中我仍然聽見聲音?」這項迷惑之所以生起,乃是因為「安止定」一詞可用在兩種不同的層次:相對的層次及究竟的層次。我們必須更精確地討論這件事。

在相對的層次上,入安止定的人仍然可能聽見聲音。佛陀稱這種情況為「定還未純淨」,正如大目犍連尊者的例子:他安住在第四禪中,卻仍然聽見大象的聲音。

大目犍連比丘告訴諸比丘說:「諸友,我在這葉毗尼河邊入不動三昧(第四禪)時,聽見群象入流渡河所發出的聲音。」諸比丘抱怨、不滿、憤慨地說:「為什麼長老大目犍連入不動三昧時還能聽見聲音?長老大目犍連說上人法(大妄語)!」他們向世尊稟告此事。世尊說:「諸比丘,他是有這種三昧,只是還不純淨。目犍連所說的是事實。目犍連不犯戒。」

在究竟的層次上,安止定的每一個心識剎那都以修定目標作為對象,不會同時也認知其他目標,當然也就不會聽到聲音。當修行者入色界定時,這些安止定的心識剎那是色界心;當修行者入無色界定時,這些安止定的心識剎那是無色界心。然而,心的生滅速度實在太快了,一秒鐘內就有數萬億個心識剎那生滅過去。那麼,一次靜坐的時間裡心識剎那的數目之多可說是數不盡的。當修行者的定力還未純淨時,在一次靜坐中,他的心會進進出出安止定許多次。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承認他達到了安止定的境界。

舉例而言,現在我手中握著一杯水。就相對的層次而言,我可以說:「我手裡有一杯水」。然而,就究竟的層次而言,這杯子裡並不純粹只有水,水裡還有許多礦物質,意思是這杯水還不純淨。水分子是水分子,礦物質分子是礦物質分子,彼此不同。可是,儘管水裡還有礦物質存在,我是否就不能稱它為「一杯水」呢?在現實生活中,我還是可以如此稱呼它的。如果要講得更精確的話,我應該稱它為「一杯還不純淨的水」,就像佛陀稱呼大目犍連尊者的第四禪一般。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此精確地斤斤計較用詞是很不切合實際的。

因此,在談理論時,我們可以用究竟的層次來談止禪;但是在談實修時,則必須用相對的層次來談,因為定力的培育是漸進的,純淨的程度是由少分慢慢地進步到多分,不能要求一開始能夠入定就達到百分之百純淨。

即使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所入的第四禪都還未百分之百純淨,還有聽見聲音的時候,由此可知,如果想順利地在止禪上進步的話,一開始就只能從相對的層次來談實修,如此才切合實際。唯有學會禪那之後還繼續專修止禪許多年的老修行,才可能用究竟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禪那。如果一開始就硬要以究竟的層次來要求自己,實在是與自己過不去,只會打擊自己的信心,扼殺自己的進步,不會產生正面的效果。修行者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如此釐清,不可混淆。

結語:

(一)以精通的程度而言,定有三種,即下等、中等、上等。

(二)安止定一詞可用於兩種層次:相對層次(日常用法)與究竟層次。

(三)在相對的層次上,有純淨的安止定與不純淨的安止定。

(四)在究竟的層次上,安止定指的是色界心與無色界心的心識剎那。

 

 

 

 

取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