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忍辱行者本生經》裡,記載了一個菩薩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故事。一天,國王在宮女們的陪同下,前往花園遊玩。酒足飯飽後,國王睡著了,於是,其他人就都去聆聽住在花園裡的菩薩說法。當國王醒來時,發現其他人都去了菩薩那裡,感到非常妒嫉與憤恨。國王找到菩薩,問他在修什麼,菩薩說他在修忍辱。於是,國王命人把菩薩的耳朵割掉,並問他是不是還在忍辱,菩薩回答:“我是在忍辱。”國王又命人把菩薩的鼻子、雙手、雙腳、舌頭都割掉,但菩薩仍然告訴國王他在忍辱。國王憤怒的在菩薩的胸口用力踢了一腳,然後轉身離去。菩薩被折磨至失血過多而死,但他對國王甚至連一念的嗔恨都沒有。而國王呢?由於如此的傷害一個忍辱之人,他剛走到花園外,腳下的土地就瞬間裂開,直接墮入阿鼻地獄。這個國王,就是提婆達多的過去世。
“忍辱”是六度波羅蜜之一,修行忍辱是我們解脫煩惱的必經之道,也是我們獲得喜樂生活的重要方法。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而“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能忍。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習氣,如何才能變得柔和、從容、心胸寬廣,過智慧的忍辱生活呢?本刊編者于6月28日在大衆學佛研究會,對來自緬甸的本雅難陀尊者(Ven. U Puññānanda)進行了採訪。
請您解釋一下,何為忍辱?
忍辱真正的內涵是“不起煩惱”,其解釋是可以很寬泛的。
如,對貪心修忍辱,面對心儀之物,我們即使得不到,也不難過、痛苦;對嗔心修忍辱,與人相處,我們能包容他人的攻擊、不友善,甚至以德報怨;對殺生修忍辱,惱人的蚊子吸血,我們選擇驅趕而非打死;對妄語修忍辱,在生活中或做生意時,就算遇到不方便之處,我們也仍然以誠信為本,只講真實語;對飲酒修忍辱,親朋聚會的開心時刻,難免想要酒來助興,但我們卻能控制自己,不去飲酒。除此以外, 還有對吝嗇( 不想佈施)修忍辱而不吝嗇,對邪淫修忍辱而不邪淫等等。
更有, 持守八關齋戒時, 為了持戒、為了做大功德,我們通過修持
忍辱,堅持不非時食、不以香花鬘裝嚴其身、不歌舞觀伎、不坐臥高廣大床;學習禪修時,我們通過修持忍辱,不理會自己的不方便、不理會別人的非議,不斷用安般念(入出息念)、白骨觀等止觀修法來如理作意,積累自己的功德。
您認為忍辱的意義和重要性是什麼?
在生活中,因為忍辱,我們壓制住了憤恨的情緒、猙獰的表情、過激的言語,如此一來,不僅能讓人當下歡喜,還能化解矛盾、仇恨,贏得尊重、信任。由於忍辱使自己的心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有力量,所以在面對不好的遭遇(如貧窮、被看不起) 時, 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也正是因為修持忍辱,我們想要、也能夠做很多功德,因此在這一世和未來世,生活將有機會變得更好, 更容易達到解脫煩惱的目標。
相反,如果不能做到忍辱,我們的暴躁會讓人漸漸疏遠,我們過重的貪心會讓人不敢靠近,我們不忍耐的狀態會讓人厭惡至極……。
忍辱有兩種,一種是以解脫智為前提,“外無所辱,內無所忍”,即阿羅漢尊者的忍辱;另一種則建立在正念正智上, 是“ 正念” 的忍辱,即凡夫的修行。請您分別解釋一下。
正念的忍辱,是一切凡夫所要修行的。例如,對所愛的父母,我們會感到放不下,這是貪心的表現。如何對治呢?以止修的方法,我們可以注意父母的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骨髓等三十二身分,這並不是刻意的抑制貪心,而是貪心自動不生起的忍辱。此外,我們也要知道,無論父母還是自己,都是輪回裡過客,都是依各自的業力輪回流轉的眾生,總有一天都會過世。所以對待父母, 我們不應執著,而應慈悲和感恩,用孝敬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這樣,貪心、嗔心、難過之心,就都不會生起。此外,觀修的方法也可以用來調整內心。面對任何所緣或物件,以觀修的方法,注意他們或它們的究竟色法(28種色法)和究竟名法(89種心和52種心所),心裡會看到那些究竟名色法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真相,這樣如理作意,更能夠培養忍辱之心。
面對別人的惡言惡語,我們內心可以修白骨觀,注意對方的牙齒,那只是牙齒骨頭在動罷了,這樣就不會生氣。又或者,當有人窮凶極惡的謾駡,就好像要殺害我們那樣的時候,我們可以修習死隨念,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先想像一具屍體,然後將自己的身體放進去,變成自己的屍體,意念保持在那具自己的屍體的意門中死亡心的狀態,作意:我也會死……這樣,就不會有害怕死亡的感覺。以上都是以止修調整的方法。
還有就是一般的如理作意的忍辱,比如在生活中,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優點,多發現自己的不足、缺點,這樣就不容易生起嗔恨。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轉成止修的方法,像是慈心禪,祝福每一個人都得到快樂,如此還可以進入禪定。
另一種忍辱,則是阿羅漢尊者的。阿羅漢尊者已經了悟了苦聖諦(苦:五取蘊)、集聖諦(苦的原因:過去世臨死速行之前的無明、愛、取——貪心所)、滅聖諦(苦和集的熄滅:有生滅法、無生滅法)、道聖諦(導向滅苦的方法:八正道),是斷盡煩惱(貪、嗔、癡)的聖者。由於其煩惱已是無生滅法,不再有不善心,所以任何因緣,都不會使他們起煩惱,或者說“身苦心不苦”。而且,當阿羅漢尊者看到我們沒有持戒的時候,他們會心生憐憫,希望我們能多做功德,早日解脫一切煩惱,不在輪回中受苦。即使某位阿羅漢尊者有時講話聽起來粗魯,但也是非常吉祥的,因為那是他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緣故,完全沒有不善心在其中,是解脫煩惱後和四道心相應的慈悲的體現。
《相應部》、《雜阿含經》中都提到一個故事:阿修羅與諸天發生戰爭,最終以諸天的勝利告終。被五花大綁的阿修羅王惱羞成怒,用激烈的惡語辱駡、誹謗帝釋,可帝釋卻不以為然。他說,強者忍弱者是強大的力量,無須對愚癡發怒者發怒,讓自己平靜下來,是對雙方都有利益的……這是否說明了強者忍弱者是忍辱的前提,而弱者的忍耐只能算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呢?在生活中,我們應怎樣有智慧的忍辱?
不是這樣的。帝釋已經證得初果(須陀洹),因此他了知四聖諦,沒有吝嗇、妒忌等,所以面對阿修羅王的辱駡,他覺得只是小事,所以不生氣、不理睬、也不起煩惱。但是,阿修羅王卻會因為此而造下口業。
有智慧的人都會忍辱,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舉例說明,遇到上級領導的批評,我們首先要反思,如果錯誤在己,那麼不僅要虛心接受,還要努力改正。但如果上級錯怪,那我們就要思維這是自己在過去世造下的惡業帶來的不善果報,雖然很苦,但必須接受,而且不要再造新的惡業,所以不要起不好的反應。還有一種情況,倘若上級讓我們做有違戒律之事,我們就要先靜靜的衡量自己的薪水所得與輪回裡惡業的果報孰輕孰重,知道業力比較重要後,選擇禮貌的離開而不犯戒;面對和我們平級同事的指責,一旦解釋無用,藉故離開就好,避免將矛盾激化、擴大,也無需在意與生氣;若有下級或傭人叫囂吵架,作為更有智慧、更有知識的一方,我們的回擊只會顯得自己氣量狹小;再有,一個不懂說“不”、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並不等同於忍辱,這是沒有分辨智的表現,久而久之,便會讓人感到難以信任而不願共事。
採訪--- 禾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