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959105_396533352544633_1809620745770147521_n.jpg

 

其實在讀南傳課誦時,就發現佛陀講經時,大多都用「諸比丘」,代表聽經的對象,從未讀過唱名敘述的經典。而且,這「如是我聞」後的敘述,感覺就是第三人稱在描述當時所看到的有哪些人出席。如同作者講的,其實天人跟阿羅漢聽佛陀的開示時間根本不在同一時段,所以當初編這經的人,是自動化幫他們調時差了嗎?

佛陀就已經制戒,要出家眾們不持金銀,那麼對照西方三聖華服出場,不顯得違和嗎?

要仿,也要講究一點細節才是。

********

16. 如是我聞

現在我們開始來看《佛說阿彌陀經》的第一段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本經作者既然自認為作品是承襲佛說,自然也就用相似於阿含經的結集方式,以「如是我聞」來做開場白,以昭公信了。接下來的「一時」,事實上已經是公元60年前後了。至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則是因為佛陀一生遊化45年的歲月裡,後期大約有25年的時光,都常常遊化、住止於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因此當公元初年,初期大乘經典創作的時代裡,大都沿用相同的說法地點,來做為大乘經典的開始,以昭公信。

 

然而再下來就露出馬腳啦!他先逐一列出與會16位大阿羅漢的名稱,再列舉4位菩薩摩訶薩的名稱,最後則是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原始聖典─《雜阿含經》或《相應部》裡所沒有的格式。原始聖典的敘述都很簡要,就是「佛告諸比丘」幾個字而已。試想,聖典的第一次結集就有那麼多的篇章,怎麼可能記得每一篇經文講述時,與會大眾的人員名單呢?即使記得,也沒有必要逐一列出來啊!然而本經作者一口氣列了16個聲聞阿羅漢的名字,而且還把他們擺在4個菩薩前面,這說明了大乘初興的時候,菩薩的人口少,勢力不大,對於聲聞僧伽還是蠻尊重的,至少還要借重他們來為新誕生的菩薩定位,不像後來的大乘經典,一開出名單來就是一大堆菩薩,輕視世尊的聲聞弟子,簡直狂妄自大到了目中無聖弟子的地步。像這樣的偽經怎麼教人讀得下去?不過本經作者還是稍嫌誇大了一些,想想看!1250個大阿羅漢要聚在一會,談何容易?就連世尊入滅的時候,大迦葉尊者都不在身邊呢!世尊每每要聖弟子們分道遊方,一方面是為了渡化各方,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托缽的方便與民眾供養的負擔。想想看!一千多人的聚會,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而只為了這區區1857個字的經文(漢譯)?即使是說有1250個「比丘」聚會,這在原始聖典裡已經是很少見的事了,更何況是1250個「大阿羅漢」?這未免太誇張了。您還記得佛滅那年在王舍城的大結集嗎?那是一件多麼重要的大事!即使是在王家(阿闍世王)的護持之下,當時也只有五百大阿羅漢參與聚會而已。

 

接下來的『菩薩』則是剛從本生故事中取材,運用生花妙筆加以彩妝後烘焙出爐的。這正是炙手可熱,迎合公元初年的人心需求而誕生的感人詞彙,代表著在家人強烈的宗教參與意願要抬頭了。有沒有注意到彌陀及菩薩們的畫像─衣著、妝扮、飾品…等。請看看他們的頭髮、簪飾、珠寶、衣帶、水袖、項鍊、手鐲以及艷麗而多采多姿的彩妝,他們像出家人嗎?這是印度的民族色彩呢?還是安息(波斯)、埃及的丹青呢?是否仔細端詳,認真思考一下?您見識過清海百變的衣著和妝扮嗎?她是否也在模仿那位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呢?您能分辨嗎?總之,新興的教派自有其迷人之處,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追隨的信徒呢?由此,就不難想見,當時新興的菩薩信仰是何等感動人心!

本經作者畫蛇添足地在本段的最後,列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實在又是一大敗筆,說明他沒有留意原始聖典裡有關「諸天相應」的內容。諸天(空居天)天身微妙,習慣在後夜(凌晨2~4點)來拜訪佛陀,而人間的比丘則習慣在午後乃至傍晚時分聽佛說法。這兩大群眾要湊在一起聽經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何況個別(居士、比丘、天神)所希望聆聽的法義也是有所差異的。諸天若跟人類一齊會聚在佛前,那大概是發生了重大的事情,例如:佛陀在雙樹林間進入般涅槃的時刻,諸天也在那兒嚎啕大哭、捶胸頓足,跟許多痛苦的人們一樣,無法克制自己。本經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除了未熟讀原始聖典之外,當然也是應時代流風的需要啦!愈是初期演譯出來的經文,愈是需要多列舉一些具體的人物來為此經作證,否則面對傳統僧團的否定壓力,不是兩三下就被批判成「非法、非律」而垮掉了嗎?

 

因此,一篇1857個字的經文,就用了163個字,請出16大阿羅漢、4大菩薩和無量諸天眾來鞏固它的可信度。不僅如此,你有沒有注意到本經的末後,又用了多少篇幅,再度把十方諸佛都列舉出來作證呢?如果真是佛陀的教導,那就像原始聖典上的記述那麼簡樸,經常都只提到「佛告諸比丘」五個字就夠了。您有經歷過心虛的情況嗎?心虛就需要更多的言詞或旁人來修飾或佐證,不是嗎?您能體會到作者是多麼地擔憂讀者不肯輕易地相信他所創作的經典嗎?

 

圖片:西方三聖像與清海無上師的服飾對比

 

說明:您有沒有注意到彌陀及菩薩們的畫像─衣著、妝扮、飾品…等。請看看他們的頭髮、簪飾、珠寶、衣帶、水袖、項鍊、手鐲以及艷麗而多采多姿的彩妝,他們像出家人嗎?這是印度的民族色彩呢?還是安息(波斯)、埃及的丹青呢?是否仔細端詳,認真思考一下?您見識過清海百變的衣著和妝扮嗎?她是否也在模仿那位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呢?您能分辨嗎?總之,新興的教派自有其迷人之處,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追隨的信徒呢?

 

 

 

 

文章來源: 臉書 法鏡室 社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