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20111222_00000
 
給讀者

我衷心祈望透過本書中的論述,能幫助你們發現自己內在寧靜的境界。這些論述依據佛陀所教授的佛法──真理之道,也遵循緬甸仰光已故的
馬哈希尊者(Venerable MahAsI Sayadaw)之傳統。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就智慧所及地,為你們提供這些服務。
 
這些論述的出版,有助於實現五個有益的目的。第一、使你接觸到也許未曾聽過的佛法新觀念。第二、如果已聽過這些主題,或許可以加強你的佛法知識。第三、如果你有疑慮,這些文章或有助於釐清觀念。第四、如果你有某些喜愛的見解或錯誤的成見,藉由對佛法正確且恭敬地作意,也許可以將之去除。

最後也或許是最有幫助的是,你可以就本書所寫的內容,來與自己的經驗比對。如果你修習得很深入,那麼當了解到自己的經驗與理論一致時,會是值得歡喜之事。
 
如果你並未禪修,也許這些文章可以鼓勵你開始練習。然後智慧這特效藥,能夠解除你心中的苦。

我獻上個人最大的祝福與鼓勵,願你達到最高的目標──解脫。
 
 
                        班迪達禪師(Sayadaw U Pandita)
 
 
 
第一章   基本戒律與禪修指導
  
我們禪修,並非為了得到他人的讚歎,而是為了促進世界和平。我們努力遵循佛陀的教法,接受信賴的老師指導,是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如佛陀一般清淨的境界。一旦明瞭這份清淨原本就存在自心,我們便可鼓勵他人,並分享此佛法與真理。

佛陀的教法可概括為戒(sIla)、定(samAdhi)、慧(paññA)三部分。
 
首先提到「戒」,因為它是另外兩者的基礎,其重要性再如何強調也不為過,缺少戒便無法進一步修習。對在家人而言,基本須持守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守五戒培育出一種基本的清淨,在修行路上較易有所進展。

【戒律來自基本的人性】

戒律並非佛陀傳下來的一套命令,也無須將之限制於佛教教義中,戒實際上來自於基本的人性。例如,假設我們突然生起一股怒氣,想要傷害別人,若是我們易地而處,並誠實地考量自己計畫中的行為,其即刻反應將會是:「不!不要這樣對待我,那是多麼殘忍又不合理!」對想做的事若有這種感覺,便能確信此舉是不善的。

如此看來,戒律可視為我們與其他眾生感同身受的展現。我們知道被人傷害是什麼樣子,便會出自關懷並善解地避免傷害他人,也會決定說實話,避免惡口、妄語或毀謗。隨著戒除憤怒的言行,這粗重的不善心將漸漸不再生起,或至少減弱,減少出現的頻率。

當然,憤怒並非傷害他人的唯一原因。貪欲也會使人嘗試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掠取某些東西;或者,性欲也會讓人去追求別人的伴侶,同樣地,如果我們顧及此舉會如何傷害他人,便會努力避免向淫欲屈服。
 
使人迷醉的物質,即使只是少量,也會讓人不敏銳,更容易被粗重的貪與瞋念所支配。有些人為毒品或酒精辯護,聲稱它們並非那麼糟,但正好相反,它們非常危險,甚至會使善良的人變得輕忽大意。從僅是語無倫次,到難以解釋的盛怒,甚至是危及自他性命的疏失,使人迷醉的東西,就如犯罪案件的幫兇一般,開啟了眾多問題之門。每個酗酒、嗑藥者確實都詭譎難測,因此,戒絕一切迷幻品是保護其他戒行的方法。

由於虔誠而想進一步持戒的人,還有在家的八戒與十戒、出家尼眾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二七條戒。在書末的辭彙表中,對各種戒有更多的說明。
 
◎增益禪修的細行

在密集禪修期間,以有助於強化禪修的方法改變某些行為,將增益修行。禪修中,禁語與禁欲分別是正語與不邪淫的適當表現;要吃得清淡,以避免昏沈,並削弱色身的欲求。佛陀建議中午以後直到隔日清晨禁食,如果很難做到,只能在午後少許吃一點。時日一久,便能增益修習,還很可能會發現,佛法的滋味勝過一切世間的滋味!

潔淨也有助於開展「觀」與智慧。你要洗澡、修剪指甲與頭髮,注意排便的規律性,這即所謂內在潔淨。於外在上,你的服裝與寢室應當保持整齊清潔。如此奉行,可以讓心清晰與敏銳。當然,你也不能沉迷於潔淨,在密集禪修中,裝飾品、化妝品、香水,以及花時間美化、修飾身體的行為都不恰當。

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任何裝飾品勝過行為的清淨,沒有更大的庇護所,沒有其他的基礎能使觀與智慧開花結果。戒的莊嚴,並非塗抹於外,而是發自內心並映照於人的全身,它適用於任何人,不論年齡、身分、家境,是四季通用的飾品。因此,請確保自身的美德是清新且具有活力的。

然而,即使言行淨化到相當的程度,戒本身仍不足以調服心。我們需要一個讓心靈成熟的方法,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真正本質,同時讓心達到更高層次的體悟,這方法即是禪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