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3  
 
 
【禪修的基本指導】

佛陀建議我們,無論是森林的樹下或任何安靜的地方,都適合禪修。他說禪修者應安祥地結跏趺坐;如果盤腿而坐確實有困難,也可採用其他坐姿;背部有毛病的人,坐在椅子上也無妨。為了使心平靜,我們必須確保身體處於祥和的狀態,因此,選擇可以持久又舒服的姿勢十分重要。

坐時背部要挺直,與地面成直角,但不要太僵硬。坐直的理由不難明白,因為拱起或彎曲的背部很快便會疼痛;此外,不靠外在支持而保持挺直的身精進,可激勵禪修。

閉上雙眼,將注意力置於腹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不急不緩,只是正常地呼吸。你會在吸氣——腹部升起,與呼氣——腹部下降時,覺察到某些感受。現在更精準地對著目標,確保心專注於每個完整的過程,覺知腹部一開始脹起時的所有感覺,於中間與結束的階段都保持穩定的專注;然後,覺知腹部下降時的感覺,從開始、中間、直到結束。
 
以開始、中間與結束的階段描述腹部的起伏,只是為了要讓你明白,覺知應該要持續且徹底,並非要你將整個過程分成三段。你必須仔細注意每個起、伏的動作,從開始直到結束,把它視為一完整的過程,一個整體。心不要過度集中地盯著感覺看,尤其別想察明腹部的起伏如何開始或結束。

在這樣的禪修中,兼備精進與精準(正思惟)是很重要的,如此心才會直接而有力地接觸感受。有個助於精準與準確的方法,即輕柔地觀照覺知的所緣,溫和靜默地在心中念出那感覺的名稱,例如「起、起……伏…、伏。」

◎拉回散亂的心

有些片刻心會散亂,你開始打妄想,此時要看好自己的心!覺知到自己正在想事情,以語詞標記「想、想」,靜默地注意這念頭,好讓自己清楚這情況,然後回到腹部的起伏。

同樣的練習要運用在其他覺知的所緣上,它們在所謂的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門生起。儘管如是精進修習,卻沒有人能永遠地完全專注於腹部的起伏,其他所緣必然會生起,而變得明顯。因此,禪修的範圍包括我們所有的經驗:色、聲、香、味、觸與法——如想像的影像或情緒。任何一種所緣生起時,就要集中注意力直接覺知它們,並在心中溫和地「說」出它。

於坐禪時,如果有其他所緣強烈影響覺知,使得注意力從腹部的起伏轉移,就必須清楚注意這個所緣。例如,在禪修時響起很大的聲音,一響起時便警覺地注意它,將覺知聲音作為直接的經驗,還要以輕柔的內在語詞標記「聽、聽」,簡明地將它指認出來。當聲音漸漸減弱,不再明顯,就回到腹部的起伏。這是在坐禪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在使用語詞的標記時,不需要用複雜的言語,最好是簡單的一個字,對眼睛、耳朵與舌頭等根門而言,只要簡單地說:「看、看……聽…、聽……嚐…、嚐。」對身體的感覺,則可選擇稍有敘述性的詞語,例如溫暖、壓迫、僵硬或移動等。法所緣則呈現出令人迷惑的多樣性,但實際上仍可以簡單區分為幾類,例如思考、想像、回憶、計劃與圖象化等。但千萬記住,在運用「標記」(label)的技巧時,目的不在於增進辭彙能力,而是幫助我們清楚地覺知這些經驗的實際特性,而不陷入其中,它可以開展心的力量與專注。在禪修中,我們追尋一種對身心深刻、清明與精確的覺知,這直接的覺知會為我們展現生命的真理——身心過程的本質。

禪修無須在一小時的禪坐後便結束,而是一整天都可以持續練習。起坐時,必須審慎注意——從想睜開眼睛的意念開始,「想要、想要⋯…⋯睜…開、睜開」,去體驗想要的念頭,然後去感受張開眼睛的感覺。繼續以充分的觀察力,審慎精確地觀照,從每個姿勢的轉變,直到站起來,開始走路為止。整天當中,你應當覺知並觀照一切的活動,諸如伸直、彎曲手臂、拿起湯匙、穿上衣服、刷牙、關門、開門、閉眼、吃東西等。所有活動都要審慎地覺知,並在心中輕輕地標記。

除了熟睡的幾小時之外,一切醒著的時刻,都要努力保持正念的相續。這實在不是項沉重的工作,不過是在坐著、行走時,觀察任何生起的事物。

【行禪】

在密集禪修的一整天中,通常以相同的時間交替進行坐禪與正規的行禪。一小時的時間算是個標準,四十五分鐘也可以。對正規的行禪來說,禪修者可選擇一條大約二十步長的路徑,循著路線慢慢地來回行走。

在日常生活中,行禪也是非常有益的。禪坐前正式地行禪一小段時間,例如十分鐘,有助於心的專注。除此好處外,行禪所發展出的覺知,在我們於日常行程中,四處移動身體時亦有助益。行禪會發展覺知的平衡性、準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行禪時可觀察到非常深奧的佛法,甚至獲得證悟!事實上,於坐禪前不行禪的行者,就如耗盡電池的車一般,很難在坐禪時發動正念的引擎。
 
行禪由注意行走的過程所組成,如果走得相當快,則注意雙腿的移動,觀照「左、右、左、右」,並覺知整個腿部的實際感覺。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腳的提起、推前與放下,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必須試著將心繫於走路的感覺。當你走到步道盡頭,當你停下站住、轉身再度開步時,都要注意所發生的過程。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礙物,否則不要低頭看腳,在你致力於覺知種種感覺時,心中執持腳的影像並無助益。你要專注於感覺本身,而不是視覺的。對很多人來說,當他能純粹地感知諸如輕盈、刺痛、冷、熱等色法的所緣時,便是個極好的發現。

通常我們將行禪分成三個不同的動作——將腳提起、推前、放下。為了有助於精確的覺知,我們清楚地區分這些動作,在每個動作開始時在心中輕輕的標記,並確保覺知清楚、有力地跟隨,直到動作結束。一個雖小但重要的要點是,當腳開始向下移動,便立刻注意放下的動作。
 
◎發現感覺中的新世界

讓我們看看抬腳的動作,我們都知道它傳統的名稱,但在禪修中,重要的是徹底洞察傳統的概念,以了解整個抬腳動作的本質——從想要提起的意念開始,持續整個實際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許多感覺。
 
我們覺知抬腳的精進,對於這目標的感覺,不得太過與不及,內心清晰又準確的瞄準,有助於平衡精進。當精進趨於平衡,目標精確,「念」就會紮實地建立於覺知的所緣上。只有在這三項要素——精進、精準與念——都存在時,定才會開展。當然,定是心的集中、專一,其特相是使得心不會散亂或渙散。

隨著愈發接近抬腳的過程,會看到它好像成排爬行過馬路的螞蟻,遠看似乎是條靜止的線;靠近看時,它開始搖晃、震動;更近一點,則分散成一隻隻的螞蟻,於是我們明瞭一整條線的概念只不過是個幻覺,現在清楚地知道這條線是由一隻隻螞蟻連接而成。當我們準確地注視抬腳自始至終的過程,也正是如此,稱之為「慧」的心所便更加接近觀察的所緣。「慧」愈接近,就更能清楚地看得見抬腳過程的真實本質。這是人類心智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當「慧」經由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而生起並加深時,關於存在真理的特相便以一確切的順序顯現出來,此一順序即是所謂「觀智的進展」。

禪修者普遍經驗到的最初觀智,是開始明瞭——並非藉由智力或思考,而是相當直覺地——抬腳的過程是由不同的心法與色法所組成,它們兩兩成對地一同生起。屬於色法的身體的感覺與屬於心法的覺知相連結,卻又彼此不同。我們開始
看到一連串內心事件與身體感覺的完整相續,並開始領會心法與色法的因果關係。我們極度鮮明與直截地看到心法引生色法——想要抬起腳時,身體移動的感覺便開始了;也會看到色法引生心法——身體感到非常熱時,便產生換到遮蔭處行禪的希望。這種對因果的領悟(緣攝受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它生起時,我們的生命似乎比以前單純多了,生命不過是一串名、色的因與果,這是傳統「觀智進程」中的第二觀智。

隨著定的增長,我們甚至更深入地看到,抬腳過程所發生的現象是無常、無我、一個接著一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出現、消失。這是下一個觀智,是專注的覺知能直接看到存在的下一層面。正在發生的事物背後並沒有「人」,現象的生起與消逝,根據因果法則是個「空」的過程。
 
這移動與實體性的幻覺如同電影,就一般的了解,電影充滿著角色與物體,與真實世界無異,但若把電影的速度放慢,就會看到它實際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靜止畫面所組成。

◎以行禪發現正道

當人在單一的抬腳過程中保持正念,也就是說心隨著動作,以「念」洞察正在發生事物的真實本質時,佛陀所教導的解脫道便在當下開啟。佛陀所說的八支聖道——眾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項要素: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於正念穩固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支便會活躍於心中,亦即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思惟,而當我們開始對諸法的本質有所領悟,正見也會生起。這八正道中的五支現起之際,心便完全地解脫各種雜染。

在運用淨化了的心洞察正發生事物的本質時,我們便從「自我」的幻相或愚癡中解脫,而只見到現象的來去。當觀智使得我們對因果的機制有了直覺的領悟,明白名色如何相互關聯,我們對諸法的本質便不再存有錯誤的觀念。看到每個所緣只維持一剎那,我們對「常」、「相續性」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為了解無常與其背後潛藏的苦,便會從「身心非苦」的幻相中解脫。

親見「無我」,使我們不再驕慢,亦從有個恆常自我的邪見中解脫。在仔細觀察抬腳的過程時,我們看到身心是苦,因此解脫於渴愛。有「恆常法」1之稱的三種心法——我慢、邪見與渴愛,增益輪迴(samsAra)中的永續存在。輪迴是渴愛與苦的循環,由對勝義諦的無明所造成。於行禪時審慎地專注,會擊碎這些「恆常法」,讓我們更接近解脫。

你會發現,注意腳的抬起,竟有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潛在價值!而這些都存在於向前移動腳,然後放在地上。理所當然,以上行禪的指導中,對覺知深入與詳盡的描述,也適用於坐禪時專注腹部的起伏,以及其他所有身體的動作上。

◎行禪的五項功德

佛陀描述行禪另外有五項特有的功德。首先,常練習行禪的人,具有長途旅行的耐力,這點在佛陀時代是很重要的,當時的比丘(bhikkhu)與比丘尼(bhikkhunI),除了雙腳與雙腿以外,沒有其他交通工具。今日禪修的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位比丘,並想想這個只不過是增強體力的功德。

行禪的第二項功德,是增加禪修本身的耐力。行禪需要雙倍的精進,除了抬腳所需機械性的一般精進之外,還有用來覺知動作的心精進——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如果這雙倍的精進持續在整個抬腳、推前與放下的動作中,便能加強使得心精進穩固堅定的能力,每位行者都知道,這對修觀十分重要。

第三,據佛陀所說,坐禪與行禪間的平衡有益健康,而這會加速修行的進展。顯然地,生病時很難禪修,坐太久會導致許多色身的毛病,但轉換姿勢與行禪的動作,會使肌肉恢復活力並促進循環,有助於預防疾病。

行禪的第四項功德是幫助消化。消化不良會導致許多不適,因而成為修行的障礙。行禪能保持腸道通暢,使昏沈和睡眠減到最少。飯後與禪坐前應該好好地行禪,以驅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後立即行禪,也是建立正念,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支坐禪香次就打瞌睡的好方法。

行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功德,是建立持久的專注。當心在行走時集中於動作的每個部分,專注便會持續不斷,每個腳步都在為接下來的坐禪建立基礎,有助於心時時刻刻地保持在所緣上,最終在最深的層次揭露出實相的本質。所以我用汽車電池來比喻,如果汽車一直沒有發動,電池就會耗盡。從不行禪的行者,很難坐在蒲團上有任何進展;但勤於行禪的人,會自動將穩固的念與堅實的定帶入坐禪中。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功地完成這項練習,願大家持戒清淨,於言行中增長戒品,以創造出開展三摩地與智慧的因緣。

願各位審慎地遵循這些禪修的指導,以深入、準確、清晰的「念」,注意每一剎那的經驗,因而通達實相的本質。願大家看到名色二法如何組成一切的經驗,如何由於因果而相互關連,所有的經驗如何具備無常、苦、無我的特相,因而最終於當下體證涅槃——徹底根除煩惱的無為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