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7299074

煩惱是大補丸嗎?

作為一個人,我們生來就有苦難。我們的身體是由五取蘊 所組成的,這些五取蘊就是我們的負擔。誰承受這些負擔?我 們!只要我們帶著這感官上的負擔,我們就會有苦難。光是有 這個身體就是個沈重的負擔。而且,還有與他人多種關係的責 任,加上維持身體的物質等等,又是額外的負擔。這幾乎要超 過一個人的能力去承受這麼多的負擔。而滋生的煩惱似乎對這 超量沈重的負擔是一種大補丸,滋補它更沈重。煩惱會驅使我 們:「勇敢去做吧!行動吧!」似乎光只是負擔自己的煩惱還 不夠,有時還要承擔別人的煩惱。不管如何,這是更多的苦難 和痛苦,這當然不會有平靜與詳和。

人們認為感官上的享受是最佳形式的快樂,但在我看來這 是苦難。另一方面,人們認為離欲是痛苦,然而卻是相反。離 欲會產生喜悅,它是一種喜樂、安樂的境界。事實上,它是導 向最好的快樂,它是真正的安詳。

真正的平靜——離欲

要獲得離欲的安詳,我們要先知道離欲是什麼。出家成為 比丘,在森林中過出家的生活,這是一種離欲。另一種修習離 欲的方式,是謹慎地不落入任何感官欲樂的陷阱中。只要認真 地期望從苦難中解脫,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修習離欲,經 由修習離欲,我們就可以永遠地驅除煩惱的濃霧。

讓我用底下的例子來說明:

有兩棵樹,一棵長不出果實,另一棵果實纍纍。第二棵樹 由於有成熟的果實,所以變得很重。它將成為人們感官享受的 目標,這樣的樹會吸引想要果實的人。感官享受的果實的確是 甜美的,人們幾乎願意做任何事來得到它。他們會折斷樹枝、 摘光樹葉或用棍子、石頭,只要能弄得到果實。沒多久,這棵 樹就會被整得不成樹形了。

沒有果實的樹,所呈現的只是簡單的美,特別是跟有果實 的樹被淩虐後的樣子更是明顯。當人們開始相信,什麼都沒有 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生活時,真正的詳和就在眼前,這就是修 習離欲的生活。

致命的吸引力

所有人都害怕危險,雖然我們都希望脫離危險和焦慮,但 危險和焦慮總是陪伴著感官上的享受。所以,只要人們受感官 享受所驅使,他們就跟危險脫離不了關係。感官享受像吸力超 強的磁石,會吸引對手、敵人、當權者、罪犯所帶來的危險。 只要有感官享受,就一定會有危險。同樣地,當有業的債 需要償還,那麼早晚這債是要處理的。在連續不斷的輪迴中, 眾生也連續不斷地累積不善業。當他們的不善業成熟時,就像 是大洪水來襲,或大火燃燒,震憾著山河大地,帶來的是毀滅 和死亡,彷彿這些不善業是有生命的一樣。這就是根植於感 官享受,由渴求和執取所帶來的苦難。正因如此,我們應該認 清、觀察和完全斷除感官享受的危險。

大家想要的都一樣

雖然人們有階級上的不同,但是追求感官享受卻都是一樣 的。就像是無名的巨大力量,迷惑著人們無怨無悔地渴求感官 享受。這是世界爭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位與在上位爭奪、 婆羅門與婆羅門爭奪、有錢人與有錢人爭奪⋯。

由於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會有爭奪。諷刺的是共同的利益 帶來的往往不是和諧,而是爭奪。很快地,就會變成爭奪者、 對手或敵人的戰場。由共同利益帶來對手的嫉妬、羨慕、忿 怒、惡意。這些負面的情緒根植於擁有和害怕。因此,我們可 以看到感官享受變成父母和子女間、兄弟姐妹間、朋友同事間 爭奪的因。爭議和爭吵變成了爭鬥,而由渴求感官享受所引起 的爭鬥有可能變成了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

人們是欲望和渴望的奴隸,他們的心受煩惱所折磨。他們 沒受過訓練的心看不到由煩惱所產生的種種幻想。甚至,他們 認同他們的煩惱,他們的我執接受錯誤的信仰:「我自己就是 貪,我自己就是瞋,我自己就是癡。」換句話說,他們相信他 們跟自己的煩惱是相同的。所以,不是他們在引導自己的心,而 是他們被自己的心所引導,他們是被無明所控制,這就是苦難。

你已預先訂了位

在無窮盡地追求感官享受的過程,人們免不了累積大量的 不善業。在未來世,為了能夠付清所累積的不善業,無疑地, 他們已預先訂了位。甚至在今世,大部分的人受焦慮和疲累所 苦,我們許多人往往因為追求感官享受而暗自流淚。

請認清事實

如果一個人,只相信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這樣的人對不 可見聞的來世,想必將毫無準備。重要的是我們要能觀想看不 見的東西,聆聽聽不到的聲音。為了通達真理,我們要理解超 越看得見和聽得到之外的東西。我們要注意不能光只是靠眼睛 和耳朵。

我們知道,透過見與聞而產生的自我觀念,會產生業和果 報。然而,生命的價值不應由不理性的心所衡量,因為這樣的 心只會關心膚淺的世間表象。業並不會因為有美妙的外表和和 諧的聲音就停止運作。當然,生命的價值並不會跟世俗的價值 相符合,因為世俗的價值只關心膚淺的表象和傳說。是否被這 世界所接受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否認清事實。

被自己奴隸的人

如同我們所見的,有人想要做的事只是為了感官享受,這 些人是為煩惱所奴役。他們對自己的衝動和未調伏的心投降, 他們的生活是由煩惱所建構而成。然而,也有人為了從感官享 受中解脫而修習離欲。我們是可以經由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和 增上慧學的修習而獲得解脫。有人會因為真正想要止禪的安 樂、觀禪的安樂、聖道的安樂、道果的安樂和涅槃的安樂而 修習。這就是做應該做的事,來獲得心裏真正想要的。這就 是我們在引導心,而不是被心所引導,整個過程就是智慧的表 現。

再累也要享受

煩惱掌控了那些持續受污染的人。一般而言,婦女必須處 理作為婦女所特有的煩惱。同樣地,男子也要處理作為男子所 特有的煩惱。

因此,在《增支部》,世尊說:

想沒有任何相比女人相更容易奴役男人。女人的相佔 據了男人的心。

同樣地,我想沒有任何相比男人相更容易奴役女人。男 人的相佔據了女人的心。

世尊以同樣的句型說到了聲、香、味、觸的感官。

追求這樣的感官享受通常會讓人們精疲力盡,感到虛脫無 力。只要我們還在輪迴中打轉,這樣的苦難就會無窮無盡地繼 續,唯一解脫的方式就是不再輪迴。為了達成這目標,我們需 要精勤地斷除所有渴望和欲望。

我們要了解很重要的一點是,並非色、聲、香、味、觸的 感官享受帶來苦難。對我們造成苦難的是對色、聲、香、味、 觸等感官享受的「渴望」。只要「渴望」存在,我們在輪迴中 的旅程就會無止盡地走下去。

感官、感覺、苦感

凡所有果一定有因,這是世尊說的。世尊從未說過沒有因 的果,就像你們猜想的,渴望和欲望的現起是起因於追求感官 上的色、聲、香、味、觸的快樂。

生命的存在是對生存的渴求。當懷孕十一週時,眼根、耳 根、鼻根、舌根和身體開始成長。這些器官是對看、聽、嗅、 嚐和碰觸的接收器。然而,碰觸的器官——身體——從懷孕一 開始就成長。

這些感官是怎麼存在的?它們的起源是什麼?我們要探索 這些問題的答案。

眼根,也就是能看得到東西的器官,是從渴求可見欲樂而 來的。這是可見的接收器,它的起源是業。

同樣地,耳根,也就是聽得到聲音的器官,是從渴求可聽 欲樂而來的。這是可聽的接收器,它的起源是業。

同樣地,其他的器官也是起源於渴求和業。

由於眼根的作用是能夠看到形相和外象,這是由於業和渴 求可見的東西而來的。同樣地,耳根的作用是能夠聽到聲音, 是由於業和渴求可聽的聲音。

除非人們能夠放棄一些愚蠢的想法,如:「這就是我要看 的。」(而不是眼根想要看)、「這就是我要聽的。」(而不是 耳根想要聽)。

他們相信是自己想要享受視覺的欲樂。事實上,他們只是 屈服於視覺的欲望,以這種誤導的方式生活實在是不誠實。 如果我們觀察這五種感官的基本成因,發現這會導致苦 難和愚癡。一生中都被感官所奴役實在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當 我們認真思考的時候,發現受感官所奴役的生命的確是充滿了 悲慘與苦難,存在的磨難和苦難的確是來自外在。

疲憊的原因

經文中說:「六種感官器官的開始,就是存在的開始。」 這六種感官器官就是五種感官器官加上意處(manāyatana)。 世尊說:「由於有六種感官器官的成形,眾生蒙受苦悶和疲 憊。」

在眾生中,眼、耳、鼻、舌、身的感官是苦難和苦悶的 因。意處也是一樣。

由於有六入而有觸,由於有觸而有受,由於有受而有愛。 對色的愛,對聲的愛,以及其他所有的愛生起。同樣地,由 於有愛,而有取。所以,有強烈的執取,而有善、不善行的生 起。它們產生生。由於有生,老、死、悲、戚、痛、憂、惱就會 生起。

所有的有、老、死、悲、戚、痛(身體的疾病)、憂(心理 的疾病)、惱(心理的疲憊)是由於不如理作意和無明。

漂亮的人可以做錯事

在人們的世界中,有許多人缺乏智慧的眼睛,大部分的人 喜歡感官享受。他們忽視倫理道德,被許多人輕視、看不起。 由於眼根,不論年老或年輕,他們會對美麗的外表產生喜悅。 而很可悲的真相是,這些人並不會被輕視、看不起。經由不成 文的規定,他們被准許不遵守倫理道德。

我們要做什麼?

追求感官享受並不是「我們要做的事」。這只是屈服於渴 望和欲望所支配的力量之下,就是說是臣服於煩惱的控制之 中。

你們到底想要做的是什麼?你們只是想要放縱於你們的 欲望和煩惱,或者你們想遠離煩惱?我們要問兩個問題。 如果感官享受是你的目標,那麼你真正能做的,只是屈服 於這永不滿足的煩惱渴求。另一方面說,如果你們看到了放縱 於感官享受的危險和無益,你們可能開始追求解脫,開始修習 解脫之道。這可以說你們所做的是從煩惱的掌控中解放出來。

從煩惱中解脫,可說是最有價值的成就,也是身為人類 最終的目標。只有我們努力趨向那目標,生命才會有意義。否 則,眾生只是受縛於存在的枷鎖,一次又一次地在這無止盡的 輪迴中投生,這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或目的。

如何讓心聽話

為了訓練我們的心聽從我們真正的意願,我們必須修習神 聖的戒、定、慧。

戒的修習能降服煩惱的欲望,它能清淨我們的身行和語 行。

定的修習能清淨我們意行,這是訓練心能專注在一個所緣 上。當我們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定境,我們就能讓我們的心聽 從我們真正的意願。只要我們的心專注、穩定在一個所緣上, 意行就能夠持續清淨。

然而,為了能夠持續地保持心的清淨,我們必須修習觀禪 (Vipassanā)。在修習觀禪的過程中,透過身心的結構,我們 觀察無常、苦、無我等三相。為了能夠這樣做,必須能夠現見 究竟名法和色法。因此,我們必須獲得觀察究竟色法和名法的 智慧。

隨著名色分別智的證得,接著而來的就是緣攝受智。我們 也必須現證這智慧。

最後,經由在究竟上觀察無常、苦、無我,獲得了禪觀的 智慧,然後就會逐步生起道智和果智。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 才能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心,並完全依照我們真正的意願。直到 那個時候,心才無法繼續支配我們。現證道智和果智的人,就 成為了我們所說的:「做了應該要做的事」(所作應作)。

心的各階段的發展

對於生命觀就是感官享受的人來說,他們所做的事就是 給煩惱的火燄添加更多的柴薪。從他們的觀點中,感官享受就 是一種美妙。這也是為什麼世尊說:「如果在感官中沒有享受 的話,眾生就不會如此迷戀。但因為感官中有享受,所以眾生 會迷戀於此。」

相反地,有些人能夠認清感官所具有的過患,看到感官的 危險。這也是為什麼世尊說:「如果在感官中沒有危險的話, 眾生就不會對其生厭。但因為感官中有危險,眾生才會對其生 厭。」

當有人能夠完全了解感官享受的缺失時,他對感官享受會 隨著生命的增長而慢慢地消退,直到完全蒸發為止。這樣的人 會認真地尋求一種或各種方法,讓他從感官中脫離。這是心逐 漸發展的過程,這是有階段性的。這也是為什麼世尊說:「如 果沒有感官享受的捨離,眾生就無法從感官享受中逃脫。但是 因為有感官享受的捨離,眾生就可以從感官享受中逃脫。」 從感官享受中解脫的修習方法,只有在正自覺者,世尊寶 貴的教法中才找得到。

只有當一位具德之人強烈地希求解脫,他才會精進地修 習。也只有經由修習,才能逐漸地從煩惱的控制中脫離出來。 他們一旦穩定地走在解脫之道時,這樣的人就可以說:「這正 是我想要做的事。」事實上這就是修習八正道,也就是做應該 做的事,會導引至所有渴望的止息。換句話說,跟隨八正道的 人會逐漸地解脫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憂慮和悲慘都會止息。當 如此發生時,就可以說應該要做的事已經完成了。

欲望和智慧的爭論

人們遲早都會明白到,追求感官享受永遠無法消除或滿足 他們的渴求和欲望。他們會發現,一旦他們獲得了他們以為想 要的東西時,其實享受是很短暫的。他們必須承認,其實追求 的東西並不是真正想要的。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以便 能夠觀察這是由欲望衍生的短暫享樂,還是由智慧衍生的追求 真理。只要對感官享受沒有覺察,我們真正的「想要」還是不 會知道。只要欲望現前,永遠都會有無止盡的新的「想要」生 起。這就是苦難。

那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解脫之後就會有深層的安寧。解脫是欲望的止息,不會 再有「想要這個」或者是「想要那個」。一個嶄新的人就產生 了。對這樣的人來說,「應該要做的事已經做了。」(已作應 作)

願你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

願所有眾生都能圓滿波羅蜜,而且宣稱:「我想要做的就 是解脫」。

願所有眾生都能具足波羅蜜和功德!

願所有眾生都能修習戒、定、慧,以趨向解脫!

願所有眾生都能到達涅槃的彼岸!

 

善哉!善哉!善哉!

 

 

翻自於 2005 年 12 月帕奧禪林的出版品

 

 

 

法寶助印芳名錄

伍仟元:陳義德

叁仟伍佰元:洪秀錡、洪合成闔家、洪秀秀闔家、蕭保第(歿)

叁仟元:劉美宏闔家

貳仟陸佰元:盧攸玉闔家

貳 仟 元:洪蕭阿蕋、張筑音、顏隨娘闔家、陳忠男、王增輝、 王陳桂枝、王格文

壹仟伍佰元:林冠妤、吳繡真、盧攸玲闔家、楊玉生闔家

壹仟元:Sayalay Dantacittā、Daw Khay Mar Sara、 陳柏堂、曹秀莉、簡楊淑慧、簡仁輝、李麗玲、 陳秀梅、林一峰

柒佰伍拾元:康真翠闔家、盧桔娣闔家

伍佰元:蕭陳春菊、李仁順、李蕭阿雪、溫素鳳、白馥誠、 白育銘、郭國銓、郭徐秀子

叁佰元:陳賜志、張容瑟、陳星妤、陳柏先、陳韋安、 張勝煌、張勝富、張文齡、朱麗娟、陳思林、 劉永倫、蕭穎霞、劉修源、劉修志、劉修遠、 劉蕭阿杏、劉雅芬、劉忠萍、黃雅姍、劉俊廷

貳佰元:簡士森、簡慈萱

壹佰伍拾元:何源卿、郭麗涓、何蕙琪、何秉凡

壹佰元:李艷珠、陳業勳、陳思韵、陳黃彩鑾、李陳寶英

致敬隨喜發行者

願參與編輯、出資、印製、讀誦、受持及輾轉流通, 隨喜讚歎此書等護持者, 願您們遠離危險和仇敵、沒有精神的痛苦、 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願您們健康、快樂、平安、吉祥、長壽、福慧增長; 亦願此法施功德,潤澤我們的父母、師長、善知識、 親朋好友及一切眾生,願他們能夠早日體驗正法的清涼。

願我們往生的親戚朋友,皆能平等分享我們的功德,

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成為我們斷除煩惱的助緣!

願以此功德,成為我們證得涅槃的助緣!

願以此功德,分享諸有情,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 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