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五門心路過程分成四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極大、大、微細、極微細。按照雷迪西亞多的劃分,這四種呈現方式又分為十五種。
・彼所緣時分是一種,就是極大所緣只有一種,這個極大所緣,它是最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它從過去有分開始,一直到彼所緣結束,是完整的十七個心識剎那,剛好是色聲香味觸這種色所緣的壽命,十七個心識剎那。
・由於五所緣和淨色的壽長是十七個心識剎那,他們兩者就是所緣和淨色,是到達第二個彼所緣的時候,同時滅去,所以整條心路過程,整整十七個心識剎那。
・心路過程中,識知目標,就是一個一個心識剎那完成的,本身裡面沒有一個識知者。
・心路過程里,每個心都是依照心的定法、依靠各種不同因緣而生起。
・心在每一個心路過程中生起並執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後滅去並成為下個心生起來的緣。
・當所緣在兩三個剎那之後進入根門的通道,而不能持續到彼所緣生起的時刻,該所緣即為大,在這種情形下,速行結束之後沈入有分,沒有彼所緣生起來。
・彼所緣理論上原則上是要麼一生起來就兩個,要麼就不生。
・所緣要經過四到九個有分心之後才能夠進入根門的通道,由於這樣的原因而不能夠持續到速行生起來,所以這樣的所緣稱為微細,在這種情況下速行不能生起,確定心生滅兩三個剎那過後沈入有分。
・極微細的所緣,它的所緣要經過十到十五個有分心過去之後,才進入根門的通道。
・意門心路過程分為:極清晰和清晰兩種。
・什麼叫做所緣的強度?它是從對著這個心路過程能不能生起來這個角度來講的。
・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確定時分和無效時分,這是五門的。然後,對於意門的,就是彼所緣時分和速行時分、意門轉向時分、有分波動時分。
・彼所緣,簡單來講就是有回味。
・要想沒有妄念,每一個呼吸的覺知都要達到速行時分。極清晰的所緣,符合強有力的想。
・什麼叫有限呢?就是速行最多生起七個,完以後彼所緣生起,或者是直接落入有分,這樣的心路是有限的心路。
・五門心路過程對所緣1的識知,就跟照相機一樣,啪!拍了個照片。這個拍的所緣是究竟法的所緣,就是很純粹的色聲香味觸。
・看到或者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五所緣,生起一條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接著下來按照心的習慣,五門結束後它就會自然地生起一系列意門的心路過程。第一條意門心路過程只是重新取一下剛才五門心路過程識知的這個目標。接下來整體的識知,就是整體地識知在前面被重復過的根門心路過程,和第一個彼隨起的心路過程識知的所緣。這個過程它執行的是組合的作用。
・從五門心路到完整識知一個目標,最少要生起七條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
・最有力量的就是這種親依止緣的緣力,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這個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隨著每一個心和每一個心之間的無間緣和等無間緣,它一直留下來,然後形成你的五門心路或者意門心路觀察、看待、分析加工這種慣性。
・實踐題:觀察自己在面對什麼目標時容易生起彼所緣時分的心路,為什麼?也請在正念正知和禪修練習時觀察。
雲端起觀——第116課
心路(3)
有些同學對所緣的呈現方式沒有太瞭解,希望說清楚一點。
五門心路過程分成四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極大、大、微細、極微細。按照雷迪西亞多的劃分,這四種呈現方式又分為十五種。表裡寫的,其中,彼所緣時分是一種,就是極大所緣只有一種,這個極大所緣,它是最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它從過去有分開始,一直到彼所緣結束,是完整的十七個心識剎那,剛好是色聲香味觸這種色所緣的壽命,十七個心識剎那。然後,我們的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這些依處,五識的依處這個色法,它也剛好是十七個心識剎那的壽命。所以對於欲界的五門心路過程來講,它也就是最長的心路了。為什麼?依處和色所緣的壽命都是十七個 心識剎那,你不能換依處,也不可能換所緣,這個我們能夠理解。
所以取極大所緣的心路過程,它的所緣是從過去有分的生時小剎那同步生起來。由於五所緣和淨色的壽長是十七個心識剎那,他們兩者就是所緣和淨色,是到達第二個彼所緣的時候,同時滅去,所以整條心路過程,整整十七個心識剎那。從五門轉向心開始的14個心,是嚴格意義上的心路過程,所以這種心路過程,也叫做彼所緣時分。有人把它翻譯成彼所緣番,日本人的翻譯方式也有這樣的。彼所緣番這種形式的,日本人和台灣人比較喜歡用。由於以彼所緣結束的這樣的過程,那在這裡面,比如眼門心路過程,當我們眼門所對應的色所緣,撞擊眼淨色的時候,在眼處的支持下,眼識會生起來。那麼取這個衝擊眼淨色的這個色為所緣,對於眼識,眼淨色是它的所依和門,那眼所對色是它的所緣,能明白嗎?
對於眼識,眼淨色是它的所依和門,那眼所對的色是它的所緣。那在這個心路過程裡面其他的心,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緣,是我們的意界和意識界的各種能緣能知的狀態,各種狀態。那麼它們也是取同一個眼所對色,眼所對的這個色所緣,都是以眼淨色為門。它是以眼門,就是說,剩下的這些意界、意識界的心,還是以這個眼所對色的這個眼淨色為門,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來的。對於該過程里的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們的門,因為整個心路過程其實是從有分轉起來的。所以這個五門心路過程,它是兩個門都有的;也就是眼識這個個別的根門和意門或有分都有的。但是由於它特別地在眼門生起,所以稱它為「眼門心路過程」;而由於特別地擁有眼識,所以稱它為眼識心路過程;由於它和極大的所緣同時生起,那這個極大所緣有能力在一個心識剎那之後,撞擊五根之一,所以稱為極大所緣的心路過程。對於其他的根門心路也是這樣來理解,只需把眼識換成其他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是菩提比丘在《阿毘達摩概要精解》里對於極大所緣講解的內容。
心路過程中,識知目標,就是一個一個心識剎那完成的,本身裡面沒有一個識知者。整個心路過程的發生,背後是沒有任何的自我、沒有主人公的這種永恆的體驗,或者是內部的主宰者,或者在心路過程之外,有一個能知,有一個真我的識知者。剎那生滅的諸識本身已經完成一切識知所需要的作用,通過緣的關聯性法則來識知,讓所有的從五門轉向一直到彼所緣的這些總共14個識知的動作共同協作,產生了一條認知五所緣的這樣的一個識知過程。那麼這個識知過程呢,它是有同一性和一致性的,這就是心的定則。
心路過程里,每個心都是依照心的定法、依靠各種不同因緣而生起。這些緣呢,參看一開始我們那個圖,包括前面生起來的心、還有所緣、還有門、依處。比如說果報心,它還有過去的業緣。像光啊、空間啊、風啊,這些是現在因緣。另外,心在每一個心路過程中生起並執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後滅去並成為下個心生起來的緣。
第二個,就是這個大所緣,也就是速行時分。它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當所緣在兩三個剎那之後進入根門的通道,而不能持續到彼所緣生起的時刻,該所緣即為大,在這種情形下,速行結束之後沈入有分,沒有彼所緣生起來。原來我們過去有分在這裡,有分波動、有分斷,現在它多了一個有分,達到三個有分,再生起這個五門轉向,然後到速行結束。那為什麼?如果你的所緣不夠強,或者你的作意不是非常地強,就多了一個或者兩個有分,才生起五門轉向。那按照色法的壽命17個心識剎那,或者我們五淨色的17個心識剎那,它就沒有辦法支持你整條心路能夠生起彼所緣了,所以它只能到速行結束。所以這個所緣的狀態,稱為大所緣。其實這個都是方便說,我覺得極大所緣、大所緣都是方便說,用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是比較客觀比較準確的。對於這種心路過程,大所緣過程,或者叫速行時分心路過程,就是所緣生起之後,在其衝擊力的衝擊下,令有分波動兩到三個過去有分過去。這個「波動」,其實用中文來講,用「顫動」比較好一點,輕輕地抖一下。這「輕輕抖一下」其實也是一個方便說。心抖一下,其實就是對你產生影響了,對你原來平靜的有分產生影響了,所以用波動也好,用顫動也好,這只是一個方便說,一個比喻而已了。
由於所緣和根門的壽命只能持續17個心識剎那,這種情況下,有分波動兩個過去了,心路過程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容許彼所緣生起。即使像這種情況,過去有分只生起一個,原則上速行之後還有一個空間可以生起彼所緣,但是因為彼所緣它是要麼一生就是生倆,要麼它就不生,不會只生起一個,除非額外有分這種情況。額外有分我們之前講過,如果你是一個悅俱智相應的生命,瞋速行之後不可能直接連接悅俱的有分,會出來一個捨俱推度心來過渡一下,這個是額外有分。所以彼所緣理論上原則上是要麼一生起來就兩個,要麼就不生。
所以當過去有分有兩個的時候,還有另外15個心識剎那可以在該所緣中正常生起,在這種情況下,該所緣和根門兩者皆於速行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同時滅去。當過去有分有三個的時候,還有另外14個心可以在該所緣的壽長裡面生起,在這種情形下,該色所緣和根門的淨色,兩者皆於最後的一個速行心同時滅去,這種心路過程就稱為速行時分,或稱為速行番。結束於速行的心路過程裡面,原因是前面的有分被多佔了一個以上造成的。
然後再往下是確定時分,對應的叫微細所緣,微細所緣這個比較多,它有五種類型。所緣要經過四到九個有分心之後才能夠進入根門的通道,由於這樣的原因而不能夠持續到速行生起來,所以這樣的所緣稱為微細,在這種情況下速行不能生起,確定心生滅兩三個剎那過後沈入有分。
對於這種確定時分的這種所緣,也就是微細所緣的心路過程,最少有四個過去有分,最多有九個過去有分。色所緣在過去有分這個時候撞擊,沒有立即有分波動和有分斷轉為五門轉向,而是又拖了三個有分,才有分波動、有分斷,然後才生起五門轉向。前面它已經佔掉了根門淨色和色所緣七個剎那的壽命,加上眼識、領受、推度、確定,剩下六個剎那就沒有足夠的壽命生起速行心,這種心路過程,結束於確定心。確定心會生起兩三個,最後一種就只能生起兩個確定心,這個就叫微細所緣,也叫確定時分的心路過程。這一類的心路過程,加在一起有6種。
最後一個,就叫做極微細的所緣,對應的是無效時分。無效時分,我們看它經歷的過去有分就更多了,對吧!這個極微細的所緣呢,它的所緣要經過十到十五個有分心過去之後,才進入根門的通道。十到十五個呢,其實它已經到了色所緣和我們的眼淨色這個根門,或者五根、五淨色它的壽命都快結束了的邊緣,所以它不可能持續到確定心生起,確定心都生不起來,那這樣的情況叫極微細。它始終都是只有有分的顫動,有分的波動,它連轉向都不會生起來。因為整個的壽長已經被佔到十到十五個了,只剩兩個有分顫動,剩下的再落回有分了。這一類的過程有六種,無效的時分。
五門我們重新復習一下,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跟這個都是一樣的,這個就不用再細講了。那意門心路過程呢,理論上也是極清晰和清晰兩種。雷迪西亞多也是再把後面這個不清晰和極不清晰的再列出來。那不清晰和極不清晰各有兩種:前面不清晰,它是會生起三個意門轉向心,然後再落入有分,或者兩個意門轉向再落入有分;極不清晰是只有波動一下。
什麼叫做所緣的強度?它是從對著這個心路過程能不能生起來這個角度來講的。因為我們好多同學喜歡用中文語境的東西來思考問題,其實用所緣強度這個詞也不是太準確。它真正涵義上來講,是說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確定時分和無效時分,這是五門的。然後,對於意門的,就是彼所緣時分和速行時分、意門轉向時分、有分波動時分。這樣來說明是比較清楚的。
心路生起到底是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意門轉向時分還是這個有分波動無效時分,跟所緣的明顯程度有關係,但同時也跟你的作意、也跟我們看不看它、想不想瞭解它有關係。再一個,它跟我們的心力強弱也有關係。第三,它還跟根門本身的健康情況也有關係。第四,它跟外在的,比如眼睛要看到這個光,耳朵要聽到的這個有沒有阻礙。例如:舌頭要有水界,鼻子要有風這些,也有關係。很明顯的所緣,它可能可以成為極大所緣,也可能成為微細所緣。怎麼講呢?當你非常專心致志地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可以充耳不聞,外面的事情完全關閉掉了,其他的根門是可以關閉掉的,那這個是跟你的作意有關。
還有一個我們也講到是說,當你的心變得很敏銳的時候,例如最近很多賢友禪修報告講定力提升了,好像這個耳朵感覺像耳鳴一樣的,聽到很多以前聽不見的聲音,這個就是當你的心的力量強的時候,心力變強的時候,那些微細所緣它也可能成為速行時分或者彼所緣時分的這種所緣。所以我們講不同所緣強弱,要從這個角度上理解,它不是絕對意義上講就是所緣很強或者很弱,而是用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確定時分、無效時分,這個是比較恰當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大家就可以去體會了。你現在在聽課,如果你聽課很專注,認真在聽,其他根門的所緣就不會成為極大所緣,它不會成為彼所緣時分。如果成為彼所緣時分,你的心就已經到那兒去了,你就沒有在這聽課了。比如在禪修的時候,為什麼會打妄想?就是你專注入出息的這個心路,它不夠強,所緣不強大。蠢蠢欲動的有分,拉一個更強的所緣進來,成為一個彼所緣時分就變成打妄想了。當我們一直覺得說最近總是打妄想,總是打妄想,那我們就從意門,因為你覺知呼吸是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至少要到速行番,對不對?彼所緣,簡單來講就是有回味。你能體會到你覺知的過程中,能不能體會到呼吸的味?有味,就是你在感知這個呼吸的時候,真正你在用心,然後心很平靜,你在覺知呼吸的時候,你會覺得每一個呼吸都是愉悅的,內心很清明,每一個呼吸都是讓你覺得很舒適,那這個是有味了。所以老跟大家講,培養對呼吸的感情啊!「我培養不起來,那怎麼辦?」要多體會。多回味不是讓你造作出假的這種感覺。為什麼不是假的呢?因為我們知道,當我們真的正念具足地覺知入出息的時候,意門轉向生起來的7個速行心,至少是智相應的欲界大善心。智相應的欲界大善心就有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心和心所的輕安性、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對不對?因為有六對心所在裡面,所以它肯定有輕安、輕快、柔軟、適業、練達、正直。因為彼所緣是取速行的目標為目標的,所以速行遺留下來的那種對所緣的六對的感覺,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的那種感覺,是彼所緣可以回味到的,只要用心覺知,你就有這種感受。所以要想沒有妄念,每一個呼吸的覺知都要達到速行時分。極清晰的所緣,符合強有力的想。我們講正念生起,念生起的近因是強有力的想,對不對?強有力的想,是標記說這個所緣很清晰,所緣很清晰你的正念就起來了;正念起來,你的心就一直會在這個所緣上,再生起來的心,又都回到彼所緣,這是正循環。如果覺知所緣都是稀裡糊塗的,都沒有彼所緣,速行心生起來也都是智不相應的,那這樣的覺知,這樣的這種禪修進步就很困難了。
所以我們學心所的時候要從心所的角度學;學心路的時候要從心路的角度學,要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把握自己的心。在這一點上我給大家說明下,雖然翻譯成「不同強度的所緣程度」,其實形成這樣所謂彼所緣時分、速行時分、確定時分、無效時分,這些東西是跟若干的因緣有關係,那麼這些若干因緣我們怎麼去把握呢?一些不好的心路,你不想讓它生起來,會引發貪瞋痴的速行的心路,我們不能讓它生起來,不能讓它生起來但是又碰到了,怎麼辦呢?把它變成極不清晰所緣,是不是?對於五門來講,極微細所緣或者微細所緣最多我們讓它再確定一下就結束,一出現了嘛,你就確定一下就結束。當然你如果如理作意的水平高的話 ,你還可以觀察它,讓它生起善的速行。
接下來講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有分兩類,哪兩類呢?一類叫欲界的速行,也稱為有限速行。瑪欣徳尊者把它翻譯成微小速行,都是一類意思,巴利上來講這兩個都是可以。那什麼叫有限呢?就是速行最多生起七個,完以後彼所緣生起,或者是直接落入有分,這樣的心路是有限的心路。還有一個叫廣大的安止速行,就是禪那的速行、道果心的速行、神通的速行,這個是屬於廣大速行。它是區別於有限和微小,所以稱為叫廣大速行。廣大速行裡面還有出世間的心路速行,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有限或者稱為欲界的心路過程它又分兩種:一種是隨彼起的,隨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而生起來的心路過程,叫隨彼起意門心路過程;另一種是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沒有外境所緣刺激,純粹自己想起來的。經典上總是這麼比喻,說如果我們拿著棍去敲鼓,或者敲鑼,你敲一次,咣一下,接著下來就有回響,有嗡嗡嗡的回響。跟這個意思是一樣,五根門雖然只受到五所緣撞擊一次,但是在五門心路過程停止之後,這個過去的所緣就會再呈現在意門裡面,而引發很多的意門心路過程。由於這些心路過程它是隨著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來的,所以就稱它為隨彼起意門心路過程。根據隨五門五種心路過程生起來了之後,就可以分成五種:隨著眼門、隨著耳門、隨著鼻門、隨著舌門、隨著身門。雷迪西亞多也這樣解釋,明確地識知所緣,它是發生在隨彼起心路過程裡面的,在純五門心路過程裡面,並沒有如此明確地識知所緣。
五門心路過程對所緣1的識知,就跟照相機一樣,啪!拍了個照片。這個拍的所緣是究竟法的所緣,就是很純粹的色聲香味觸,顏色就是顏色;聲音就是聲音;香就是香;味就是味;觸就是觸,它沒有再經過加工這樣的內容。
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所緣,到我們要確認這個所緣是什麼,我們世間人所認為的是什麼的時候,它對這個所緣已經概念化了。概念化我們知道,它就是非真實法,它不是真實法,它已經被概念化了。所以當我們看到過來一個男人,當我們認識過來的是一個男人的時候,它已經很多條的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生起來,去實現對這個所謂的男人這個概念的認知。所以這個過程,從純粹只是看到一個影像,一個這樣的形狀,從《阿毗達摩》來講,一堆五蘊和合的、剎那生滅的這樣一堆東西過來了,到被你確定為男人或者女人這個過程,是我們內心加工的過程。
比如眼門心路過程,比如說我們看到男人,我們用「以為看到男人」這個來比喻。當我們看到一個男人,首先這樣的一個影像出現在你的眼淨色撞擊你的眼門,假設你會生起一條可以持續到彼所緣時分,各個因緣都是具足的,可以到達彼所緣時分的一條眼門心路過程。這個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來,到彼所緣過後就落入有分,落入有分以後,又經過若干個有分,接著下來會生起一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這個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幹什麼呢?第一條心路重新取剛才這個影像,就是這條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把這個所緣拉過來在心裡面。原來是在眼識形成的,雖然心也參與了,這次是意門再取一次這個所緣來,重新再取一次,在心裡面再拍它一次照片。緊接著的這條意門心路過程它就乾這個事情的。那這第一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過去了,下面一條是乾嘛呢?就是整體地識知該所緣這個影像,被稱為男人的這個影像,整體地取它這個所緣。整體地識知所緣之後,再生起一條心路,識知這個所緣的顏色。這個時候,對這個男人穿的是什麼顏色的衣服,是有色人種還是白色人種啊,在這個心路上就會開始呈現。那再下來一條心路呢,就是去領會(也有人把它翻譯為執持)所緣的這個實體,就是你這個時候從整體到看到顏色,然後看到那個實體了,這個男人、女人的這種影像,清晰的東西已經呈現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識知這個實體,再下來是領會這個所緣的名稱,心裡面呈現出來這個名稱。然後再下來一條心路是識知這個名稱:這是一個白色人種的男人。那這樣的過程我們看會有多少條?一條,兩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從我們的眼睛看到這個人開始,要完整地認得這是一個白色人種的男人,一條五門心路過程完以後,再加最少七條的意門心路過程來對他進行分析、識知,最後才會得出來這樣一個概念化的確認——一個白色人種的男人。如果是你認識的,你可能喊出他的名字來,所以這就是簡單的先通過五門心路過程去識知目標,然後我們的意門配合著它去完整地識知這個目標的大致的過程。這個是快的,就是你的心夠敏銳,每一個心路生起來都是有彼所緣的這樣的情況下,就是七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可以完成對這個所緣的認知了。
雷迪西亞多對這個逐個的識知,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首先看到或者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五所緣,生起一條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接著下來按照心的習慣,五門結束後它就會自然地生起一系列意門的心路過程。第一條意門心路過程只是重新取一下剛才五門心路過程識知的這個目標,接下來整體的識知,也有人把它翻譯成總持,那我覺得整體比較恰當。整體地識知這個目標,就是整體地識知在前面被重復過的根門心路過程,和第一個彼隨起的心路過程識知的所緣。這個過程它執行的是組合的作用。一般所緣我們都有片段感,比如說火炬旋轉起來的時候你會看成是一圈火光。那這個組合,這個整體的識知,就把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比如一個人,我們的眼門看過去的時候,他是一系列拼湊的組合,他的頭部啊、頭髮的狀態啊、臉的狀態啊、身體穿的衣服啊、褲子、鞋子,它其實是一塊一塊的,是片段化的,碎片化的這樣的一種感覺。第二個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會把片段化的感覺組成一個整體。只有在這樣組成整體完以後,才有可能識知它的顏色,才能夠去觀察所緣的顏色。內心就像一個造業加工廠,六門就接收各種所緣的原材料。所以,五根門第一次接收到的時候,類似原材料到達工廠的接收窗口,這是五門心路過程。到了車間門口,保管員出來說:「哦,這個東西來了,我接收了。」車間把所緣接收了,這個是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它就是先接收了。然後接著下來一條意門心路過程是整體地看一下,從拿進來的一堆東西到整合起來,這大概是什麼東西,它要確認一下。這個是組合、人工組合這樣的一個過程。組合完以後才去確認這個物品是什麼顏色。顏色識知完以後,接著下來我們才能夠識知實體,這個物品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實在的東西。然後實體和形體我們都清楚了,才有辦法去識別所緣的名稱。所以只有把個別的特徵都確認完以後,我們才能夠認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那麼我們剛才講說,從五門心路到完整識知一個目標,最少要生起七條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五門心路過程和隨起的意門心路都有速行,只要有速行,對凡夫來講就一定造善業或者不善業。但五門心路過程和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在還沒有對這個所緣完整地概念認知之前,這個善業和不善業的力量是比較弱的。弱到什麼程度呢?有論師認為,這個階段生起的速行不會導致結生。它會有業嗎?它當然有業,但是它不會導致結生,它的力量不夠強。但是我們知道每個心生起來,都有想蘊的標記,同樣的,如果是善的呢,所有的心所就會被淨化;不善的呢,所有的心所就會被染污。所以它如果是善或者不善,在五門心路以及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生起來的時候,它就會形成這種淨化和染污的習慣,這個慣性在24緣裡面就叫緣力。最有力量的就是這種親依止緣的緣力,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這個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隨著每一個心和每一個心之間的無間緣和等無間緣,它一直留下來,然後形成你的五門心路或者意門心路觀察、看待、分析加工這種慣性。這種慣性如果用我們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尋,三種不好的叫做欲尋、瞋尋、害尋;好的呢就叫離欲尋、離瞋尋、離害尋。這是習慣、慣性。所以雖然這些心路造的業不強,但是它會形成我們認知所緣的一個習慣。善的就習慣朝向善的,是不善的就習慣朝向不善的。它非常地重要,我們要去瞭解。怎樣去解決這樣的習慣,我們後面課程再來學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