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3184_1047439211941564_319648832968174604_n

 

某賢友:『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對嗎?

淡然:這話有問題,因為世間只有過失與過患(輪迴的過患),佛陀所說『三界世間如火宅』,便是此意。在此,只阿拉漢聖者無貪、無嗔、無癡,三果聖者無嗔,但有貪與癡。其他的一切有情,則皆有貪、嗔、癡。因此,三界世間是只有過失與過患,有情眾生只有貪、嗔、癡。

由於世間只有過(充滿貪嗔癡的無盡輪迴),所以佛陀教導眾生,要解脫這充滿過失的三界世間,這是佛法正見。這正見即是真理,因為是由佛陀透過智慧如實知見的。這意味其他許多見解都是錯的,都不是真理。

如果這個『過』是獨指『過錯』,也是要善惡明辨,不是自己或別人做錯事也認為是對的。如果善惡都不想明辨,那就是自欺欺人了!所以巴利經典如此定義『見』:巴利語ditthi譯為『見』,除非加上首碼詞正(samma),否則它即是指邪見。與貪根心俱行的邪見,是不正確的深信、信仰、見解或觀念。這邪見可以提供此心理論上的肯定,因而加強它的執著;或者這邪見也可成為執著的對象。

對於正見的定義,佛陀指出那是如實知見四聖諦,即初果及以上聖者的見解,才是正見。我們這些凡夫所獲得的正見,是透過學習佛陀教導的法——巴厘三藏來確立的。一旦我們自己如實知見到四聖諦,證悟了涅槃與道果,成為初果或以上的聖者,那時我們便具備真正的如實正見。

凡夫們的佛法正見,只能是來自巴厘三藏本身,來自對佛陀教法的全面與正確的理解。當這種正見建立起來之後,他會實踐佛陀的教法,透過勤修觀禪證悟道果,那時便確立聖者們不可動搖的正見。這是為何說一個想要解脫生死輪迴之人,他只需學習巴利語和巴利三藏及注釋,其他世俗知識都是多餘和無用的。

緬甸帕奧禪師即是一位典範,禪師九歲出家,只是學習了巴利語和巴利三藏及注釋,並沒學習其他世俗知識。結果帕奧禪師就成為地球上很有智慧的人,並且必定會解脫生死輪迴。緬甸是佛陀正法的駐留地與傳播地,佛陀入滅五百年之後,正法由斯里蘭卡駐留與傳播,在地球上傳播一千多年之後,現在由上座部佛教來繼續這偉大的弘法工作。

某賢友:我的兒子二十三歲了,還頑劣不聽話,應該狠揍他一頓嗎?

淡然:首先,你就不是一個好父親,因為你充滿嗔心。請賢友思維一下,嗔恨、毆打、武力等,能夠解決問題嗎?建議先修好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素質、溫和、通情達理的父親,你的兒子,才會真心誠意的聽你的話。當代社會,年輕一代的確不如過去那些時期,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原因,是因為現代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在下滑。然而,做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應該以自身的道德與素質,來影響下一代。而不是盲目地跟從社會的不良風氣,以貪心、嗔心等去教育孩子。

某賢友:看見兒子不作為,就一股怒火上衝上大腦。

淡然:賢友要記得,任何時候,自己若生起了嗔心,那麼自己首先就錯了。因為佛陀說,一切的嗔心,都是惡法、不善法。假如賢友的佛法學到位了,我建議你讓兒子去法住禪林出家,培養出一位上座部佛教比庫,是你的善業功德,你兒子也能獲得今生與來世的利益,你也可因此而自豪。假如你兒子透過精進禪修,證悟了聖道、聖果,那麼作為聖者的父親,你的善業功德是無法想像的。

二十多歲正是出家做比庫的大好時光,是出家梵行的最佳時期。十多歲、二十多歲就遠離世俗社會,出家梵行的年輕人,若在一位正確的佛法導師與比庫戒師的指導下,是很容易獲得禪那與道果成就的。

在世俗社會裡呆得很久的人,是不容易成就禪那與道果的,因為他們被五欲濁世污染得太深。前些天我們討論過聞法與解脫的時機,世俗社會裡的一切知識與學問,基本上都與解脫輪迴無關。學習那些知識與學問,可能只會增長我們的邪見,同時也增長我們的貪、嗔、癡。這是為何越早出家越容易成就道果的原因,因為受到邪見的污染較少,也因為受到貪欲和嗔恚的污染較少。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在今世都會死去,然後重新投生。跟隨我們去到下一世的並非是財富、房子、親人、地位等,而只是善業或惡業而已。那麼,追求世間的財富、房子、地位等便成了多餘,而追求善業或解脫,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

某賢友:如果出家了,卻不能戰勝煩惱而造作一些不善業,是否很危險?

淡然:沒有建立佛法正見、不為解脫輪迴而出家,的確是危險的。在沒有建立佛法正見之前,他應該先學習佛陀的教法、學好上座部佛法教理。必須要有出離心,有想要解脫輪迴的心,才能夠去出家。以別的心思,比如為了混飯吃而出家,反而會導致死後墜入四惡道。所以應先建立起佛法正見,之後再去上座部寺院出家,比如法住禪林。如此,他們有望獲得解脫的成就。

某賢友:請問,我想出家,但過不了父母那一關,他們根本不瞭解也不信,很難講得通,怎麼辦?

淡然:那麼,你不需要經過父母的同意,也可以順利出家,只是讓父母知道你在哪裡出家即可。父母若不是佛教徒,可不經父母同意而出家,這是巴利經典裡許可的,佛陀時代也有這樣的例子。關於自己出家後父母的生活,只要你的父母不會餓死,你就可以安心地追求解脫。即使父母由於年老、無生活來源而會餓死,佛陀也允許比庫以自己的如法資具,去孝養父母。關於放不下父母,這其實是自己的貪愛與貪心。只要父母不會餓死,你就可以出家追求解脫。即使父母由於年老、無生活來源而會餓死,佛陀也允許比庫以自己的如法資具,去孝養父母。所以,完全不需要有任何的顧慮。反倒是自己應該先學好佛法,放棄對父母、對親人們的貪愛。

某賢友:如果自己出家,給家人帶來了痛苦,家人在恨著,自己會有什麼果報嗎?

淡然:佛陀出家時,也給家人、親戚帶來了痛苦。佛陀的果報是什麼?賢友可思維一下。在此,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若自己生起嗔心、生起了嗔恚,不能釋懷,那麼只有他自己去承受嗔心的果報。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生起了嗔心,自己就不要去追求解脫輪迴了,不是嗎?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個世間就不會有佛法了。因為一切菩薩在出家的時候,他們的親人、親戚們也是有嗔心的,因為他們那時都是普通凡夫。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父母、親人們起了嗔心,暫時不能釋懷,就不去出家,不去追求輪迴的解脫了。

被授記的菩薩們出家的例子,告訴給我們一個道理,若是為了追求解脫輪迴而出家修行,該行為就永遠都是善業。追求解脫、滅盡諸苦,這是一種強烈的善欲,它在任何時候都是善法、都是善業。至於親人們不瞭解,或別人不理解、別人起嗔心,那只是因為別人還處在無明(癡)的狀態,他們的智慧巴拉密還未成熟。然而,我們無法令到別人的巴拉密成熟,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改變別人的業。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力解釋出家的善行與利益,若別人還是無法理解,我們就只能以舍心相待,由他們自己去承受自己的業果。總之,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無明(癡),自己也跟著去無明,去放棄追求輪迴的解脫。

某賢友:什麼是梵行五戒?

淡然:梵行五戒,就是把普通五戒裡的不邪淫,改為守持不淫戒。在巴利經典裡有一個例子,說到一對夫妻持梵行五戒十六年,他們出生在佛陀的時代,也都證悟了道果。夫妻共同持守梵行五戒,精進禪修,這前提是夫妻倆要擁有共同的佛法正見與信仰。要持守好梵行五戒,夫妻雙方必須志同道合。不然,丈夫就會指責妻子沒有盡到責任,這個是妻子的錯,不是丈夫的錯。同樣的,妻子也會指責丈夫沒有盡到責任,這個是丈夫的錯,不是妻子的錯。因為世間的婚姻制度,本來就是雙方都應該盡到責任。因此,要持守梵行五戒,前提是夫妻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佛法正見與信仰。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