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當聖者緣取涅槃為所緣,進入果定時,心是否滅盡?
答:當聖者緣取涅槃為所緣,進入果定時,心並沒有滅盡。
在《增支部.十集》的《定經》 中,佛陀這樣跟阿難尊者講解。阿難尊者請示佛陀:
「尊者,一位比庫是否能證得這樣的定,即:1 於地無地想,2 於水無水想,3 於火無火想,4 於風無風想,5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6 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7 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8 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9 於此世無此世想,10 於他世無他世想,但他仍然有想?」
「他能,阿難!」
「可是,尊者,他如何能證得這樣的定?」
「在此,阿難,比庫有這樣的想:『此是寂靜,此是至上,即:諸行的寂止,諸依的舍離、愛盡、離、滅、涅槃。』如此,阿難,比庫證得這樣的定,即:1 於地無地想,2於水無水想,3 於火無火想,4 於風無風想,5 於空無邊處無空無邊處想,6 於識無邊處無識無邊處想,7 於無所有處無無所有處想,8 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非想非非想處想,9 於此世無此世想,10 於他世無他世想,但他仍然有想。」
在接下來的一部經,阿難尊者向沙利子尊者請示同樣的問題。沙利子尊者敘述他自己的體驗,與佛陀所描述的相同。
接著,阿難尊者要求得到更進一步的說明:「具壽沙利子,當時,是以什麼為想呢?」
沙利子尊者用一個譬喻來作答:「於我,『有滅即涅槃,有滅即涅槃』之想生起,另一想滅去。猶如燒細枝之火在燃燒時,一火焰生起,另一火焰滅去。同樣,於我,『有滅即涅槃,有滅即涅槃』之想生起,另一想滅去。當時,我以『有滅即涅槃,有滅即涅槃』為想。」
我們該怎樣瞭解這一點?抱著欲入果定之心,聖者進入地遍初禪。出定後,透過照見地遍初禪禪那法的滅去,他隨觀無常、苦或無我。然後,他將心傾向於入果定;他進入果定,緣取涅槃為所緣。
那時,他的心並沒有於地為地想,而只是以涅槃為想。一想生起,另一想滅去。果定並不是「想受滅定」(滅盡定)。同樣的,任何聖者,可以透過照見,無論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或禪那名法,內在或外在的,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一時的,任何有為法的滅去,隨觀無常、苦或無我,而後進入果定,緣取涅槃為所緣。法可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時時刻刻在迅速生滅;無為法──涅槃,則是名色滅盡的。
因此,當聖者進入果定時,心並沒有滅盡。那時,有的是,涅槃之想。有些行者宣稱他們進入果定時,什麼都不知道,而只有在出定後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果定。若是那樣,他們當時並沒有涅槃之想。其實,他們只是落入有分,以致什麼都不知道,熟睡了。他們所證的是「睡眠涅槃」,並不是佛陀所宣稱和教導的涅槃。
《定經》(Samādhisuttaṃ)
《增支部.十集.第一之五十經.第1品.第6經》或《增支部.十集.第6經》
《沙利子經》(Sāriputtasuttaṃ)
《增支部.十集.第一之五十經.第1品.第7經》或《增支部.十集.第7經》該部經的義註將「有滅即涅槃,有滅即涅槃」這段文,作此釋義:「當時,賢友,我以果定之想為想」。換句話說,由於想還存在,這就不是「想受滅定」(滅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