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禪風集  

四聖諦

今天先簡單的重溫一下四聖諦,然後再來討論禪修大家會經常遇到的問題。

(一)苦聖諦

苦包括: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是明顯的苦,如大家都能體會到的生老病死之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壞苦是指潛藏在所有美好境界、任何財富、成功背後的無常變化,這也是苦的;行苦是生滅法之苦。行就是因緣和合之法,剎那生滅之法。五取蘊,即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是剎那生滅的因緣和合而成,而在生滅之中的那種壓迫性是苦的,你不能夠控制它,你無法叫他不要生滅,他們都是自然的生滅。因緣變,它就變了。尤其在真實觀照究竟法的時候,你可以知道這種現象根本就是一種帶有壓迫性的,由不得你掌控與討價還價,這叫做行苦。

(二)集聖諦

集是苦因。最普遍的講法就是貪愛,對種種欲樂、感官享受等的貪愛;以及一切造成我們繼續在苦海輪轉的因。對常見,斷見等的執取,所有的煩惱都是招來苦的,從這方面來講,也是苦因。還有所有讓我們繼續輪轉的功德,雖然是功德,卻是讓我們在苦海中繼續輪迴,從這個方面來講,也是苦因。這是阿毗達摩的定義。只要讓我們繼續在苦海輪轉的,都要克服。

(三)滅聖諦

滅首先是指煩惱的熄滅。真正的煩惱滅是在當我們體證阿羅漢聖道時。當然初果須陀洹聖道就已經滅了一些煩惱;二果斯陀含聖道繼續的減輕一些煩惱;三果阿那含聖道最明顯的是所有的愛欲和瞋恨徹底的斷除;在四果阿羅漢聖道那些殘餘的昏沈、我慢、對生命的執取等等,即使是梵天界生命細微的執取也會徹底斷除,其實就是一切煩惱的斷除。在修生滅隨觀智時的一個過程是去看到煩惱的滅,如何看?就是可以看到在未來自己體證阿羅漢聖道時煩惱的滅,代表未來在正常的情形下是會有這個成就的,但是還是要小心,這並不是保障。真正的保障,不退轉的成就是四個聖道的體證。有些人不了解,以為修到禪定就是保障,看到過去世就是保障,這是錯誤的,佛陀講的真正保障就是初果須陀洹聖道,斷除了疑惑、錯見,特別是身見,所有戒見取見。對錯誤知道,了了分明,不會再去迷惑。有這些不退轉的成就,在未來世就再也不會重複那樣的煩惱。當一個人成為須陀洹時,他就會在七世之內得到解脫,他的解脫是必然的,不再會退轉的,有這樣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保障,真正的成就。這是煩惱滅,即煩惱般涅槃。在觀到生滅隨觀智,自己證悟阿羅漢之後,再看下去,到那一世死亡之後,就不會有下一個生滅名色法的生起,你就能確定那是最後一世了,不會再有下一個投生,這就是蘊般涅槃。另外還有一個究竟法,有時候翻譯成無為法,非緣生之法,即不生不滅的法,涅槃,這個就是滅聖諦。

(四)道聖諦

道特別是指八正道,屬於慧學的有正見、正思維;屬於定學的有正定、正精進、正念;屬於戒學的有正語、正業、正命,八正道涵蓋了戒定慧三學。八正道是入門,佛陀講是必然的、唯一道路。佛陀在《念處經》裡也講過,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是唯一的道路;也有講七覺支是唯一的道路,緣起法是唯一的道路,其實佛陀是用不同的方式講解。修行的一路上就像在爬梯子,你爬了這一級再爬那一級,那都是要經過那條道路的。所以佛陀講這是唯一的道路,是指你非經過不可的道路,必須要經過的關口。在八正道中,正見是了知四聖諦,你看很特別,苦集滅道,道又涵蓋了四聖諦,是重疊性的一種表達。

四念處

四念處的修行首先就是入出息念,涵蓋了止禪和觀禪的成分,基本上都是要看清生命的真相,四念處觀身受心法,觀完了也是要了知四聖諦的。

七覺支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七種覺支在定學的時候和慧學的時候都有在顯現,起作用。也是跟四聖諦息息相關的。因為在觀禪的時候,也是觀苦聖諦和集聖諦,名色法和他們的因。觀下去到最後,也是體證四聖諦。

緣起法

在另外一個場合,阿難尊者對佛陀說:“緣起法(十二因緣)雖然很深奧,在我體驗還是很簡單的”。但是佛陀和他講:“阿難,別這麽說,世間眾生就是因為沒有了解緣起法而沒有得到解脫,所以這個是很深奧的,不是膚淺的。”緣起雖然簡單講是貪愛,但是貪愛不是獨立生起,而是伴隨著無明而來,很強時候就是執取。緣起法的了解有不同的方式入門,主要就是過去的因造成現在的果,現在的因造成未來的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些都是在傳遞緣起法的訊息。緣起法就是四聖諦中的集聖諦。

唯一的道路

很多人不明白,認為有八萬四千法門,怎麽還有唯一的道路?佛陀針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歸納法:有名色法的方式,有五蘊的方式,有十二處十八界的方式等等,但唯一的道路上就是一定要看清生命的真相,否則不能解脫。證悟,了悟就是要看清世間的真相,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真相,並且是要在究竟層次上看清。比如色法是由色聚組成,但色聚還是概念法,只有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以及命根色、男女性根色和眼(耳鼻舌身)凈色,這些四究竟法,我們要看到這些究竟層面上的剎那生滅。另外名法、心的心路過程,我們要理清楚那些造業的心,果報的心,善的心路過程,惡的心路過程,各種心識,心所都要理清楚,如實看到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看到那些剎那生滅,帶有壓迫性,無法抵擋的苦的真相,一切緣生法的剎那真相在究竟法層面只有一種答案,那就是苦的。不管用什麽方法,就是要如實的了知四聖諦真相,否則就沒有可能了生脫死,跳出輪迴。佛陀是真語者,不會騙你,也不會方便說撒謊哄人的可能性,這是後期人們創造出來的。

所以緣起法沒有了解,就不可能證悟;四聖諦不了解,也不可能證悟,其實講的都是一樣的。就像爬梯子,這個階梯沒有過,這個環節沒有過,這個條件沒有具備,你都過不了的。所以唯一的道路就是基本上要具備的條件,看清生滅的真相,從緣生法的真相到非源生法的真相,沒有看清生命真相,談解脫不可能。

八萬四千法門和唯一的路

你可以因為很多方式來入門,比如和辟支佛結緣,也是種下了解脫種子,這也是道路。人們有數不盡的方式走進佛門,這是對的,但是他必然要經過看清究竟真相的唯一道路。其實沒有矛盾,八萬四千法門和唯一的道路,很多的法門都可以入門,但是入門都要經過這個通道,看清真相。這樣的明白,心裡就了了分明,不會迷惑了。不會在文字上講,以為有矛盾。雖然很多東西也幫助我們,包括你去好好的照顧好色身來用功,這也是需要的條件,但是唯一的道路是指一定要經過這個,否則不可能。你擺脫了唯一的道路,那麽外道的法也可以,錯見也可以了。唯一的道路是不可能繞過去的,入門後一定要過這關,否則不叫悟。

悟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是想出來的。佛學不是哲學,哲學是思想家想出來的,佛學是真理。真理是它就在那裡,路就在那裡,你只是發現路而已。哲學的思想也是一種智慧,但解脫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靠想出來的,而是看清真相而知道的!

如果你不想掉入懸崖,要麽靠光明看個明明白白,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去度過這個風險,要麽就靠別人牽著你走。其實懸崖並不危險,危險是因為你沒有看到,苦海的東西之所以危險,是因為我們掉進了幻覺,我們在幻象中抓取,沒有看清楚它只是泡泡,是海市蜃樓,如夢如幻,我們抓取了一個會破滅的東西!我們的工作就是看清了就不會抓取,問題就解決了。

這是簡單的總結,我們就很清楚要走向何方,這個止觀禪法的修行是否是可有可無的?不是的,你可以用萬千方法去學習,但是,沒有看清真相不可能解脫。我們要把心磨得很利,很敏銳,有足夠的定力產生智慧之光才能看清楚,否則只能模模糊糊的感覺,差別太遠了。

沒有矛盾的頓漸悟

這就是整個修行,我們的工作就是把法講出來,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斷,該如何行動。悟就是如此。悟有不同的層次,不退轉的悟就是須陀洹,接著幾個聖道的證悟都是悟的層次,真正證悟的過程是一下子頓悟的。有人以為頓悟和漸悟是不同的法門。

頓悟哪裡有什麽方法去修?如果你要頓悟,那之前的整個過程即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你逃不了的。如果你擺脫了戒,擺脫了定,沒有可能你突然間就悟了的。那些是給過去生生世世有累計過許多波羅蜜的人,好像佛陀時代,有些人一證悟阿羅漢,就有四無礙解智的,他們是過去世很多次都修到行捨觀智,否則不可能成為有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當他悟的時候,只是翻起了過去宿世的功力而已。這個叫做頓悟。如果你是,也許你就是了。你聽一下法,看了一下《無我相經》,也許你就開悟了。但是如果聽了法,也看了經好多次的話也沒有開悟,我覺得還是要保留一點,不要相信自己是頓悟的料子,還是要逐漸累積。

所以,所謂的‘頓’,也是做了許多‘漸’的工作,積累波羅蜜,時間到了,他就頓了。其實開悟就是頓的一下,頓悟和漸悟是沒有矛盾的,你有足夠的功力,那你就頓了,你沒有足夠的功力,那麽就要漸漸的累積,就是這麽簡單而已。所以,我們是否要坐在那裡等待,看自己是不是頓的呢?那就問自己,你拿一些開悟的經看一下,如果是頓的話,應該看一下就頓了。但是如果還沒有頓的話,還是建議大家老實的修戒定慧。所以當我們這樣了解的時候,頓悟和漸悟根本就不矛盾,不會變成頓悟派和漸悟派來爭論,根本沒有需要。老老實實做功課。你看我們的菩薩如何修神通,在《菩薩本生經》中,他只是看到恒河的水,因緣成熟,就整個人就浮起來了。看水最多是水遍而已,怎麽會有神通?其實這是他過去修神通有雄厚的波羅蜜,他當時只是觸動波羅蜜成熟,神通就自動跟著來了。菩薩的神通是頓出來的,其他的人就要按照正規的修法。這樣一想,心裡就會很清楚,修行就要戒定慧,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這些全部都需要。把所有的融會貫通,都沒有矛盾,不要執一邊,不要從文字上產生對立矛盾。

禪修者的問題

關於心靈的創傷

其實修禪的方式,尤其是止禪的階段特別的單純,就是對著它一直專注與投入,其他問題都不要去想,不要去解決。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多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創傷。你可能埋沒它,不要去想它很久了,但是一打坐卻浮現出來,而且澎湃洶湧,然後就不能淡定了。有些人已經修得很靜,定到了很深的層次,但是過去突然一翻起來,也不得了。這種情形如何克服?我在很多人身上試過一個方法,很多人都可以走出來:你要訓練自己不要害怕任何一個記憶,不要去埋沒它,讓每一個記憶都從心裡走一遍。這不是活在過去,活在過去是心裡面想起就會帶出來瞋恨等各種情緒。活在過去是抓取那個經驗,這個是我,我的,我的自我,因為抓取而產生貪瞋癡。不要害怕回憶,你越害怕它,越容易浮起來。如果臨終的時候,你越要壓抑這個念頭,不要想起它,這樣壓制的話,很可能會在最虛弱的臨終一念時生起,那就帶著貪心,或帶著仇恨死去,那就墮落了。不要害怕,就讓自己的記憶在心裡走一遍,以觀禪的心態來對待它,這樣理清一次兩次,以後就很好辦了。以後每一次生起都是慣性而已,你知道:哦,它已經是歷史了,就放掉,想起,再放掉。重要的是,第一次記憶的時候,要用法來理清楚。

別人的錯

另一種是別人對你的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思維:一開始用對佛法的信心去思維,如果以後有觀禪的力量又不一樣。其實傷害你的人也是無知,不要記恨他,到頭來兩個人都會死亡,到時候還有什麽是放不下的?生生世世都已經過去,這些記恨一點意思都沒有。不要記在心上,要慢慢起寬恕的心。不要走進細節,因緣思維是完全從對錯中跳出來的。一個人的愚癡甚至殘酷,這些都是因緣。有時候人並不是那麽壞的,他需要的是被體諒,被諒解,他的反叛,叛逆,可能是因為生活逼出來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脆弱的一面,往往那些最狠最毒的人,反而是最脆弱的。我們常常不了解,才會帶著高姿態去責備他人。了解了就不會輕易恨人,每個人都有他的故事,他的因緣,才會形成這種個性。也許我們不懂這個因緣,但是肯定有的。理解或不理解,就寬恕人家,原諒人家,所以就放下了。原諒不等同於再次給他犯錯的機會,好比被蛇咬過一口,你可以繼續把它關在籠子裡餵食,但不會和它睡在一起,除非你把它的毒牙拔掉。所以可以繼續對它慈悲,但是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心中要有很大的寬容。

自己的錯

有的人面對自己曾經很離譜的錯誤,就不能夠接受自己。

你不想接受自己的錯,難道你以為這個世界上別人沒有犯過這樣的錯嗎?佛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就是佛,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都是無始以來圓滿自己的波羅蜜而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的。無始以來,有哪一尊佛沒有犯過我們曾經放下的錯呢?他們也可以通過努力的凈化修行而成佛,成阿羅漢,我們為什麽要記住自己的過失呢?現在就走出來,不要再錯。把生命的模式轉型,那就好了!不要掉進懊悔,懊悔還是新的苦因。傷心,難過,這些都是不好的心。

重複的模式

如果你真的看到緣起,或者看《菩薩本生經》也知道,很多人生命的模式都是在一直重複的。菩薩就一直重複著菩薩的模式,提婆達多就一直在重複提婆達多的模式。很多人的業並不一定是那麽重的,只是因為他擺脫不了那個業的模式,導致他明明只有五分的苦因,卻要承受五千分,乃至五萬分的苦果。不是因為他造的苦因有多重,而是因為那五分的苦因,一直在滾動著、重複著、累積著,如果他不懺悔,未來受的苦是數不盡的,可能要從地獄回來才能夠擺脫那個模式,甚至有些地獄裡面上來,還沒有擺脫那個惡性循環。

懺悔

懺悔就是知道這是錯的:好,我以後要改掉這個舊的生命的模式,不要這個模式,那就可以改變,就會停止循環,不會一直加重這個模式。你心裡知道那是錯的:我不要這個模式,心就會轉,模式也會慢慢的改變,五分的苦因,五分的苦果,堪受的;但是五分的苦因,五萬分的苦果,那就很可憐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懺悔可以減輕我們受苦的程度,但並不是說我們不用受報,只要還有五蘊存在,那個業就繼續的起作用。其實懺悔就是一個抱歉,知道我錯了,我要改,是很平凡的一件事情,是天天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很大很隆重很恐怖的事情。懺悔就是面對的勇氣和誠懇的態度,我們要快樂歡喜的懺悔,因為看到自己的錯而高興,因為你可以改正錯誤,從此改變自己的生命。這個是懺悔的原理。

提高承擔力

所以我們要這樣想就可以放下自己的過失。不管錯得多離譜,非常不堪,越是如此,越是要放下,現在就精進,發憤圖強,生命是可以轉變的,不能轉變那就是宿命論了。我們經常講這麽一個例子:如果你撒一把鹽在一杯水裡,那麽水就太鹹得不能下咽,如果把同樣的鹽撒在恒河裡面,再取一杯水來喝那就可以了。我們的惡業就像那把鹽,我們的戒定慧和功德就像恒河或杯子的水,如果功德少,只有一點點惡業你就很慘了。如果你經常修功德很多,同樣的惡業來,你的承擔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通過積極的修行,改善我們對自己造過的惡業的承擔力,而不是抵消。

很容易寬恕自己的人,也會很容易寬恕別人。讓自己不再害怕生命中任何一個記憶,如果你生命裡還有一個記憶是你不敢面對,不敢克服的,這個是很危險的,你越要壓制的東西,偏偏就是在臨終一念冒起來。所以,要給自己試試看,處理一下記憶裡面一輩子的東西,用智慧理清,最多是半小時,一小時,兩次,三次,以後你就不會去抓取記憶裡面的任何東西。能處理的去處理,不能處理的把自己的心調整好,心不要有沈重的負擔,會給修行拖後腳,讓你用不上心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師父講的,一切都有因緣,人家的錯有因緣,自己的錯也有因緣,自己苦也有因緣,放掉了,從此輕快的上路。

如果記憶是甜蜜的,也要知道這個是無常的,有些人想起以前的快樂,打坐的時候都在笑。如果是因為打坐產生禪悅的快樂,那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不是,而是在打坐的時候想到什麽笑話在那裡笑,如果你有這個壞習慣,也要平淡一點。要培養定力,好的念頭要放下,如果日日夜夜的想,修行也不能成就。不要害怕記憶裡面的任何東西,也不要喜歡活在過去,在想起的時候,能夠很有智慧的看待,不影響當下的清涼、平靜、正念。如果它每次出來都可以以智慧來看待,就只剩下了慣性而已。

希望大家把幫助自己或者幫助他人作為修行的動力,快快的修上去,快快的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