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不在治病,應是生活照護為主、醫療照護為輔。(本報資料照片)
長照不在治病,失能、失智無法治癒,只能共存,應是生活照護為主、醫療照護為輔。衛福部自8月起,將5家部立醫院建構「老人照護園區」,為長照2.0計畫中的A級旗艦店,如果真是如此,以醫療掛帥,忽略生活自立重要性、生活照護的基本需求,台灣長照將岌岌可危。
中期照護銜接急性醫療均在醫院中進行,問題不大,如何能讓長者在急性醫療後,避免失能,有賴出院後的社區復健及家庭照護計畫,這一塊是目前衛福部中期照護試辦計畫中最大盲點。當長者出院返家後,無法銜接社區及家庭照護,前端的急性及中期照護效果將大打折扣,長者重覆住院的機率依然增加,這是部立醫院多層級照顧模式中所未提及,卻直接跳躍到長期照護,換言之,失去了「遠離失能」的中期照護精神。
長者老化或退化後,日常生活需要協助,進入長照,1天所需醫療行為在1小時以上極為少數,每天至少有10多小時需要活動,活動應是與增進生活自立有關的復健活動,避免持續退化,不會是醫療照護為主,無論美國PACE模式、日本小規模多機能模式均是如此。
放眼歐洲、日本等國,紛紛改弦易轍,放棄機構化照護方向,走向社區化、在地化長照政策,這也是蔡總統要建立一「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精神所在,這些國家發展在宅醫療服務,及失智症日照中心或團體家屋,居家照顧等服務,均是長照2.0的內涵。
醫師的角色是提供醫療的專業意見,提供急性醫療服務等,不宜成為「老人照護園區」的主導者,其中有更大部分的應是由社區的家庭診所、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營養師、社區志工等來參與。
地方的長照運作,理應由地方政府成立長照小組,整合衛政、社政等資源,就地區性特性,建構符合地區長照需求的運作模式,提供無縫接軌的長照服務,醫療是支援,而非主導。目前衛生所如何由公衛轉型到長照,都是挑戰,更遑論由部立醫院來協調地方衛生所。
此外,失智症照護更應揚棄過去精神疾病日間照顧模式,應走入社區,以生活自立的職能治療活動為照護方式,如果繼續以醫療方式來面對失智症照護,誠如部立台中醫院長所言,該院是醫療日照中心,讓插鼻胃管活動仍自如長輩,能有地方快樂活動。重點是插了鼻胃管還會快樂嗎?如何避免插鼻胃管,應提供避免吞嚥退化的訓練、或提供長者可自行咀嚼的食物。為何台灣鼻胃管使用率在世界名列前茅,就是醫療照護掛帥的結果。
「老人照護園區」將面臨諸多問題:如何與地方衛政社政資源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從醫療端連接生活照護端,如何結合現有社區診所醫療服務,如何結合社區行動職能治療師。更嚴峻的挑戰是:這艘以醫療為主的旗艦店如何引導社區中B、C級的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站,提供長照資源後勤補給?
醫療照護重要,但不應是為主或主導,如果長照2.0計畫A級旗艦店,真是這樣來做,台灣的長照2.0將是夢魘。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60820004367-2621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