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弘光科技大學及其附設老人醫院、東區老人之家、北區老人之家及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及永信社福基金會所共同推動的「生活自立支援照顧模式」,承襲自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竹內孝仁提出的老人照顧觀念,進而達到「零約束、零臥床、零尿布」目標。
竹內孝仁的研究發現,缺乏水分會影響人體散熱、循環,導致運動機能低下,出現意識障礙及幻覺;營養不良則使得失智症狀更加明顯;便秘造成情緒緊張,所以建議照顧者從恢復患者「喝水、進食、排便及運動」等基本做起,進而提高認知功能,改善症狀。
一、提高認知功能的「喝水、進食、排便及運動」具體執行策略可依個案生理狀況執行如下:
1.每天喝水1500cc。
2.攝食1500卡。
3.每日運動訓練。
4.避免便秘。
二、如何為臥床長者復健,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雷若莉引述蔡林海《老化預防老年康復與居家養老-日本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成功經驗與啟示》一書重點:
1.白天盡可能讓長者離開床: 長者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躺在床上,會使老人的身心功能、生活能力變得愈來愈弱。
2.應於每天早上盡可能地讓長者離開床, 增加長者坐椅子或輪椅的時間,可降低褥瘡發生及下肢攣縮的情形。
3.每日實踐「生活即復健」: 透過扶助長者自立完成日常活動,相當於簡單易行的復健,如吃飯時盡可能不餵飯。
4.創造康復環境: 改善無障礙環境。
5.購置照護輔助用具, 可改善長者活動環境,讓長者自行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動。
6.鼓勵長者: 家屬或是工作人員都應積極和長者溝通,鼓勵長者。
三、判斷長輩是否能行走則可透過以下幾個原則判斷:
1.握手。 如果跟長輩握手,他能夠回握,代表上半身肌肉有力量。
2.屈膝、抬屁股。 如果在床上能夠做到屈膝、抬屁股的動作,代表腰力夠。
3.扶東西站5秒。 如果可以能夠扶著欄杆或桌椅站立5秒,代表下半身肌肉有力量。
四、想走路,可先透過運動或器材協助恢復肌肉記憶:
●機構復健: 能力回復機(拆解走路姿勢,恢復肌肉記憶)、牽引機(透過機器牽引,練習踏步姿勢)、踏步車(練習踏步姿勢)、學步車(練習走路)。
●居家復健: 毛巾操(訓練上半身肌肉)、抬腿(訓練下半身肌肉)。
延伸閱讀:
【以身試老】少年仔睡老人院 3天2夜(內附連結影片一定要看喔)
文章來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539&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