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18 下午7.39.52.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心的作用最多就是這個「推度」了。它既可以作為結生;也可以作為有分;也可以作為死亡心;也可以作為推度心;也可以作為彼所緣。它可以執行五種作用,五種作用就會在五個地方都有它的位置。

 

・從五根的依處轉入心所依處生起的這個「意界」的第一個心,是領受心。

 

・眼識的依處是眼淨色,到領受心這裡就是心所依處,是心色了。

 

・從眼淨色這個依處轉向心所依處色的第一個心,是這個領受心。

 

・推度心在不同的場合能執行不同的功能。

 

・捨受的推度心除了在五門轉向、領受心過後的五門心路裡面生起,它還可以作為彼所緣生起,也可以作為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生起,這五種功能。

 

・所有四惡趣的生命的結生心都是一樣的,都是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捨俱善果報推度心可以做為無因結生的人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確定心跟意門轉向心是一種心,同樣的類別,到了這個心就可以確定下來。那它跟前面的推度心有什麼不同呢?因為它多了一個「精進」心所,就開始努力了,會導向努力了,不會去放棄這個目標。

 

・確定心跟前面的領受、推度心的性質不一樣。領受、推度屬於果報心,但確定心屬於唯作心。它和五門轉向心一樣都是唯作心,只執行一種功能,它不造業,也不是果報。

 

・五門轉向心是意界的唯作心,而確定心是意識界的唯作心,都是捨俱的、無因的唯作心。

 

・在確定心裡面,執行確定的是勝解心所,不是作意心所。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沒有「過去、未來」這種概念的夾雜。五門接觸的所緣都是究竟法的所緣,這種心在接受究竟法所緣的那個剎那之後,都是在吸收認知究竟法當下所緣的過程。一直到確定完之後,引發五門的速行心路,才對這個所緣有主動的一種反應。

 

・本來所緣不管是色、聲、香、味、觸,呈現在我們根門面前的那個當下,它本來就是那個樣子。要把它轉化成「我喜歡」「我不喜歡」,是我們至少七、八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再加工形成的。但是這個再加工,它就是從第一條五門心路過程開始的,這個開始是跟這個領受、推度、確定有關的。為什麼呢?因為領受、推度、確定裡面都有勝解心所。

 

・五門心路裡面生起的第一個意識界的心識——推度心。

 

 

 

 

雲端起觀——122

昨天我們把領受心學完了,今天來學習推度心santīraṇa

推度心和領受心不同。有捨俱推度心和悅俱推度心。推度的位序在哪裡呢?是在「領受」與「確定」中間,這是推度的「處」。「推度心」還有其它的用處。

心的作用最多就是這個「推度」了。它既可以作為結生;也可以作為有分;也可以作為死亡心;也可以作為推度心;也可以作為彼所緣。它可以執行五種作用,五種作用就會在五個地方都有它的位置。

領受意界manodhātu。從「意界」這個詞,我們看到它只有「意」,不是意識。那麼這個「意」的能知,它是沒有「識別」的。所以意界意識界的差別就在這個「識」上面。當一個心有這個「識」的時候,它能夠更清晰地辨識那個所緣。而只有「意」的這個意界心,它只能大致知道,或者說它只是接受到這個所緣。比如:眼識能夠單獨地分辨色所緣。意界,前面的五門轉向和後面的領受,它就沒有辦法辨識,它就沒有這個「辨識」的意味。但它還是能夠接受到這個所緣,能夠知道這個所緣,並執行諸如像「五門轉向」和「領受」這樣的作用。但它的辨識能力不如有「識」的,例如前面的「眼識」或者後面的「意識」。

我們前面講到的,以眼識為代表的雙五識之後,從五根的依處轉入心所依處生起的這個「意界」的第一個心,是領受心眼識的依處是眼淨色,到領受心這裡就是心所依處,是心色了。從眼淨色這個依處轉向心所依處色的第一個心,是這個領受心。五門轉向也是心色,五門轉向之前都是心色。從五門轉向五識的時候是眼淨色。所以五門轉向眼識,就像一個入口;從「心色」轉到「眼淨色」,它是一個入口。然後從「眼識」轉向意界的「領受心」,就像一個出口。從領受心出來,就到了推度心了,推度心是一個意識界的心,是順著「領受」意界過後的第一個意識心,屬意識界。

推度,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這是在「領受」這個意界之後,又開始進一步地去辨識。在過去有分撞擊眼淨色,經過有分波動、有分斷、五門轉向、然後五識識別、再轉回領受的目標,這個目標到了推度的時候被進一步審察。

意識界的範圍就比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的範圍更廣。它不像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那樣只能單一地識別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和觸所緣。意識界的所緣更廣泛,所有的所緣、一切所緣都可以是意識界的所緣。所以,這個「推度」不但可以接受五識界的所緣,同一類的推度心,當在不同的情況或者不同的位序執行不同的作用的時候,它也可以接受其它不同的所緣。

推度心是無因果報欲界心,可以執行五種作用。所謂無因是指沒有貪、瞋、痴,也沒有無貪、無瞋、無痴。如果是悅俱的,它有11個心所;如果是捨俱的,它只有10個心所,沒有「喜」心所。是無因的果報意識界。意識界可以取六種所緣,它的能知是能夠知道所有一切所緣。

推度心的特相是:能知一切所緣,能知六所緣。

作用:所謂「推度」心,它就是這個心能夠去揣摩、推度或者審察目標,進一步弄清楚這個所緣。

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眼識的功能是識知色法所緣,是去弄清楚色所緣。而作為意識界的 「推度」心,是當六所緣的某一種成為它的所緣時,它就去認識它、推度它、省察它、知道它。

現起,如上能夠去知道、推度、識別六種所緣的這種狀態。禪修者可以體驗到,它正在接收六所緣。

推度心的近因:是心所依處。

推度心在不同的場合能執行不同的功能。

在五門心路里,「推度心」扮演的是意界「領受」過後的這一個剎那裡,作為推度所緣的心生起來。在這個位置上,它屬於一個果報心。它可能是善果報的,也可能是不善果報的。所謂善果報,就是對於這個推度心來講,是一個可意所緣;不善果報就是一個不可意的所緣。在可意的所緣里,又可分為捨受和悅受。悅受針對可意所緣,也叫可喜所緣和極可喜所緣。中等可意所緣以下的善果報,就形成捨俱推度心;不善果報也是捨俱推度心,是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

從心所的角度來講,悅俱和捨俱的差別就在於相差這個「喜」心所。捨受的推度心除了在五門轉向、領受心過後的五門心路裡面生起,它還可以作為彼所緣生起,也可以作為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生起,這五種功能。可以生起在五種不同的場合:一個是在領受心過後的這個位序上,也可以作為結生心這個地方生起;也可以作為死亡心這個地方生起;也可以作為有分流這個地方生起;也可以作為彼所緣這個地方生起。

如果是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作為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來生起的時候,這個生命就是四惡趣的生命。所有四惡趣的生命的結生心都是一樣的,都是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捨俱善果報推度心可以做為無因結生的人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不善果報推度心也可以在彼所緣生起的。

知道這樣的分類,是需要我們明白心的十四種作用。談到結生、有分、死亡這三類心的時候,其中有一種心就是這種捨俱推度心,跟五門心路里「領受」之後的那個「推度心」是長一樣的,都是捨俱的;它也可以在結生、有分、死亡的時候出現,名稱也被叫做捨俱推度心。所以大家不要混亂,以為「推度」只在五門心路的「領受」之後的這個地方,「推度心」這個稱謂會在五個地方被用到。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推度心,是在五門心路裡面,在「領受」意界過後的這個心識剎那的空檔、這個時間來講的。對於其它的位序,比如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禪修者去觀察這些心的時候,同時要看到這些推度心的其它的功能。比如說:「結生」有連接上一世的功能;「死亡」有轉世的功能;「有分」是連接心路之間的功能,或者說是維持生命流不斷的功能。那麼,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就不一樣。

我們今天觀察「領受」之後的這個推度心,它是生起於五門心路,經過五門轉向、五識之後,經過領受,到了推度,在這個位序扮演的角色、工作,來談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五門轉向」是轉向的功能;「領受」是領受的功能;「推度」是推度的功能,在每一個位序上,就是在這個剎那的時間裡面,每個心都執行它自己的功能,這個是心的定則。

在這裡的「推度」的功能是取五種所緣,在這裡它不會取六種所緣,因為五門就是五種所緣。但是如果這個推度心是在意門的彼所緣裡面出現的時候,雖然它是同一類心,都是無因果報推度心,但它在扮演意門彼所緣的時候,就可以取六種所緣。扮演五門推度的時候,它就是取五種所緣。在五門推度的時候,它是對五種所緣進行認知,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所緣,能夠知道這是色、聲、香、味、觸的所緣。針對這個所緣,心的能知功能可以發揮,能夠推度它、認識它、審察它、認知它。

這時心就取到了一定程度的決定,這個決定就是開始有一些判斷了。什麼樣的判斷呢?它可以確定是所緣可喜不可喜,而生起悅俱或是捨俱。也就是說,可以確定這個東西好不好,一定程度上是什麼樣的感受,是悅受還是捨受。當然,這種判斷還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推度」已經能夠審察一點出來了,更清楚一點要延續到下一個心,到確定心來作進一步的判斷和確定。

在領受、推度、確定這三個心裡,都有一個心所,叫勝解心所。我們知道眼識裡面是沒有雜心所的,它只是全然地直接取這個所緣而已,它不做判斷。到了領受推度,就有這個「勝解」心所了,勝解心所就是確定目標,勝解就是對這個所緣開始判斷。但「領受」是幾乎沒有什麼判斷的,因為它是意界,判斷的能力很弱,但它有勝解,一點點,它這一點點就是:「噢,有東西,有所緣來了。接到它,轉給其他人。」

到了「推度」的時候,就開始要去推度、省察、去認知、判斷了,到了推度時候的這個「勝解」就會更深一步。到了「確定」就可以把這個所緣確定下來。確定心意門轉向心是一種心,同樣的類別,到了這個心就可以確定下來。那它跟前面的推度心有什麼不同呢?因為它多了一個「精進」心所,就開始努力了,會導向努力了,不會去放棄這個目標。

確定心跟前面的領受、推度心的性質不一樣。領受、推度屬於果報心,但確定心屬於唯作心。它和五門轉向心一樣都是唯作心,只執行一種功能,它不造業,也不是果報。但五門轉向心是意界的唯作心,而確定心是意識界的唯作心,都是捨俱的、無因的唯作心。但確定心是捨俱的,無因的意識界唯作心。跟這個唯作心一樣的,還有一個心,叫「阿拉漢生笑心」,「阿拉漢生笑心」裡面加了一個「喜」心所,它也有「精進」心所。

當然,「確定心」這種意識界的心,還有一個名稱叫「意門轉向心」。當「確定心」在意門心路過程的時候,它就執行意門轉向的作用,只是不同的名字而已,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是一樣的。

我們接下來談這個確定心(也包括這個意門轉向心)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首先我們來看它的特相:能知,能夠緣取六所緣(眼、耳、鼻、舌、身、意)。

作用:如果是在五門心路作為確定心生起的時候,它能夠確定五門的所緣;如果它是在意門轉向,它就能知意門的法所緣。在意門裡面,它是在有分流之後。它是在意識界裡面的有分流之後,它被那個所緣從有分裡面拉起來了,心流被喚醒了:「哎!所緣出現。這個所緣是意門的所緣。」這種認知就是意門轉向,那個斷掉的有分才稱為意門。下一個意識界就不再取上一生臨死前那個速行的所緣,而是轉向撞擊前面的兩個有分所呈現的法所緣,這樣的一個轉向的認知就是意門轉向。同樣是無因的唯作意識界,或者說是無因意識界的唯作心,這樣的心在五門心路裡面是「確定」的功能,在意門裡面就是「意門轉向」的功能。意門轉向是取法所緣。

現起:在五門轉向裡面能夠決定、確定這個目標。這種能夠決定、能夠確定的這種經驗、體驗,就是確定心的現起。或者在意門心路裡面,它的現起就是:你的心識從有分流裡面轉向那個六所緣的那種經驗。

近因:五門心路前面的推度心。推度心滅了,下一個心識剎那確定心生起,所以它的近因是推度心的滅。如果是意門心路裡面,就是有分斷是它的近因。

西亞多在引述《義注》的時候強調:意門轉向心分兩種功能:在意門心路是屬於轉向功能;在五門心路的時候,它就是確定功能。先講五門心路裡面的確定功能。第一,能夠緣取所緣是它的特相,跟前面的推度是一樣的,都是能夠緣取所緣;第二個功能是確定所緣,確定所緣是可意不可意的,但這種可意不可意還不是完全確定的。現起,能夠確定所緣的能力是它的現起;近因,是推度心的滅去。

為什麼說確定心是確定可意不可意,但又不是完全確定呢?確定心能夠確定所緣的可意不可意,是按前面的路數來說的。從領受到推度已經有勝解心所了,已經開始作決定了。我說做決定就是開始做總結,總結它所體驗到的所緣。領受的總結還是很膚淺的,到推度也開始揣摩到一個所緣的定相,它知道了是什麼所緣了,確定下來,是以這樣的路數來說的。也就是說,它取到的所緣這種確定,是按前面一路下來對所緣的接受和認知。眼識知道顏色,只是知道有這個色所緣罷了,不知道什麼顏色。到領受、推度、確定,確定眼識所看到的東西也是一個模糊的確定,就好像被確定的轉起罷了。這句話就是西亞多G講的巴利的意思,就是讓它能夠決定般轉起,也就是順著這個路數領受、推度下來,把所緣肯定下來。

按照西亞多G講的這個意思,大致是這樣的:能夠讓它像決定般的轉起,就是順著這個五識、領受、推度下來,然後把這個所緣確定下來。確定下來乾嘛呢?因為你的心要對它採取行動,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你需要確定,類似是這樣的。

在西亞多G的書裡面,他引述了很多論師的討論。大致一個要點是:「一切心都可以知道所緣,為什麼要等到這個心才能夠確定下來?」一切心都可以知道所緣,沒錯。但是真正要能夠確定下來,要由勝解心所完整地去完成。也就是說,在這個確定心的心識剎那裡面,意識界扮演確定工作的這個心,才能夠確定這個所緣,能夠給這個所緣作一個總結。這個總結其實是這個勝解心所,因為勝解心所具備能夠決定的特相。我們學習勝解心所的時候講過。

嚴格來說,「確定心」這一個心識剎那的心識,能夠單純地確定這個所緣,是它裡面的這個勝解心所所決定的。這個勝解心所有能夠認知所緣的特質,確定就是這個所緣。它跟我們一般地認識一個東西的區別在哪裡呢?五門心路到了確定心的時候,色、聲、香、味、觸所緣都還沒有被概念化。嚴格來說,這個確定心識,這一剎那心識,也就是這個無因推度心識,只是能夠單純地認識所緣,在這裡面的勝解心所,有決定它所認知到所緣的特質。拍案:這是我的所緣了,這個時候還是究竟法所緣。它的這樣的確定還沒有到這個層面:「哦,這個是紅色的玫瑰花」,或者:「哦,這個是輕音樂的聲音」,它沒有辦法到這樣的確定。這樣的認知,是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完成的事情。

但是我們講過「意為先導」,就是心作為主導,這是心識的作用之一,它是引領者,像總統。心識的功能,就像城裡負責看管的人,他不管是誰進誰出,他不分辨,分辨有分辨的人去管。同樣在一個心識裡面,一個心起來,分辨這個究竟法的所緣,是「慧」心所的工作。分辨「這個所緣在過去是不是出現過,我們是不是認識?」這是「想」心所的工作。而心識它只是知道,帶著大家,說:「有這樣的人在進出。」但是看到這個所緣過去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這是相應的心所乾的活,是總統下面的大臣乾的活。同樣的,確定心這個心識剎那裡面的這種心,它能知這個所緣,也是由心識作為主導,心識帶領著它裡面的這個勝解心所做的決定,這個決定最後還要歸到心識來決定。比如說:一個總統,他簽署一項法令,其實這個法令是下面的某一個議員提出,經過參、眾兩院討論,最後形成文件。他就是簽個字,但媒體上都會說:「這是某某總統做出來的一個決定。」就像是這個總統乾的,其實是下面人幹的。

所以,在確定心裡面,執行確定的是勝解心所,不是作意心所。接下來我們會講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確定完之後,要採取行動了。採取什麼行動?善的行動、不善的行動、唯作的行動,無外乎這三種。善的就是如理作意;不善的就是不如理作意;唯作只有阿拉漢才會生起,這個時候確定心就很關鍵了。雖然是勝解心所做決定,但心識是主導者,它是總統,是國王,責任都是在它身上的,給外人感覺就是它做的決定。其實這個勝解心所和心識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的,這種心識帶領的勝解心所,是它的相應心所,是與它相關聯的。

昨天講到,心在不同的、在不同的心路,有不同的素質,執行不同的作用。佛陀總結各種因緣聚合下的心識,共提出89種狀態,或者121種狀態,但是它本身只是識知目標。至於能夠成為這樣的一種作用,或者這樣的素質,其實是底下的心所在這個因緣下,所呈現出來的功能。

復注師們說:雖然確定心所決定它的所緣,但還是不能完全地、絕對地決定這個所緣是可喜還是不可喜。它只是單純地決定這個所緣是它的所緣,它不能夠絕對地知道是可喜還是不可喜,它只是稍微地知道可喜不可喜,不能絕對地確定它是可喜不可喜。

對凡夫來講,絕對可喜或者不可喜是要形成概念化來認知的。總結為可喜不可喜所緣,是意門心路速行裡面的勝解心所才能夠完全地去確定它。在五門裡面,它只能是對這個究竟法,看起來好像它確認了,但有確認嗎?肯定是有確認。但對於我們一個凡夫,不是阿拉漢,乃至於是阿拉漢,要跟世間人有效溝通或者識知的時候,也要把它完成概念化,到概念化的時候,才是絕對的確定。但對於我們一個凡夫,要把它完成概念化,到概念化的時候,才是絕對地確定對你這個生命體、你的內心素質來講,到底是可喜不可喜所緣,才能夠最後確定下來。即使是阿拉漢,他要跟世間人有效溝通或者識知的時候,他也要把它完成概念化。最後確定下來,那麼造的這個業就很強猛了,不管是善的、不善的。但對阿拉漢來講,它都是唯作。

一條五門心路從前面的五門轉向、到五識、到領受、到推度、到確定,這五個心識剎那代表著接受色、聲、香、味、觸所緣的一個過程。其中涉及到從五根門導入意門的這樣一個過程。導入首先是要通過個別依處、個別根門,然後從個別根門再轉去意門。這種認知是需要經過一個領受,還要有一個推度,由領受、推度搞清楚這個從根門轉過來的所緣之後,才能夠確定。再往下才會有速行。這些都是在從推度之後,在心所依處支持下生起的意識界。

從這裡,我們可以比較從五門心路五門接受所緣,到達能夠主動意識的速行過程中,所關聯到的五門轉向、五識、領受、推度、確定心的這些變化、這些認知。而這個認知,不僅僅是我們念頭想起的「知道」罷了,它是需要一系列的心識剎那來完成眼、耳、鼻、舌、身五識的認知。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所識知的所緣都是現在的、當下所緣,就是你現在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到的所緣,不是過去的所緣,也不是未來的所緣。所以對當下所緣的認知,心在各根門之後的領受、推度、確定扮演的都是當下的功能。

這種當下的功能在我們的修行上意味著什麼呢?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沒有「過去、未來」這種概念的夾雜。五門接觸的所緣都是究竟法的所緣,這種心在接受究竟法所緣的那個剎那之後,都是在吸收認知究竟法當下所緣的過程。一直到確定完之後,引發五門的速行心路,才對這個所緣有主動的一種反應。

所以,本來所緣不管是色、聲、香、味、觸,呈現在我們根門面前的那個當下,它本來就是那個樣子。要把它轉化成「我喜歡」「我不喜歡」,是我們至少七、八條隨彼起的意門心路再加工形成的。但是這個再加工,它就是從第一條五門心路過程開始的,這個開始是跟這個領受、推度、確定有關的。為什麼呢?因為領受、推度、確定裡面都有勝解心所。它憑什麼勝解呢?它憑這個「想」心所,過去的想蘊標記來勝解。這個「想」,以前講過有「基於慧的想」、有「基於識的想」、有「基於貪、瞋、痴的想」。同樣,勝解有慧勝解、也有尋勝解。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看到,所謂的「我認為喜歡」「我認為不喜歡」,在這裡,我們把一個心識剎那、一個心識剎那掰開來看,大家能不能看清楚一點呢?

我們的心非常的精細。從開始接觸所緣,到最後對這個所緣採取行動的速行,對五門心路來講,五門所緣在過去有分撞擊根淨色、包括有分。兩個波動完以後,對一個凡夫來講,深刻地認識五種所緣,按照我們以前的無明、愛、取:「我想看、我想聽、我想聞、我想嘗、我想有美好的接觸」,所以你這一生才會有可以看的眼睛(瞎子也會想看,但看不到是因為不善毀壞業造成的)、有可以聽的耳朵、有可以聞的鼻子、有可以嘗的舌頭、有可以接觸的觸覺神經。所以所緣一出現,你的心流自然要轉向你喜歡這樣看、聽、嗅、嘗、觸的這樣的根門,它就要生起一個五門轉向。

因為根門它是獨一的,單獨的。眼睛只能看色;耳朵只能聽聲;鼻子只能聞香;舌頭只能嘗味;身體只能感受接觸。所以從我們的心流里,要透由一個剎那的轉向心,把它轉到相關的根門。這個根門生起一個心識剎那,對這個所緣進行識別:看、聽、嗅、嘗、觸。這是你本來要的,它看完以後,它本身並不能做思惟、思考,因為心的思惟、分析、判斷、評價、概念化,是意門心路過程里的事。所以它取到這個所緣的完整信息以後,要轉回到意門來。

從五門轉到意門,第一個心,它剛剛接到,它就會比較弱。從本來的心流要轉向另外的一個依處,它也會比較弱。它本身到領受的時候,只是接過來,一個心識剎那它沒有能力,也沒有這個功能安排它要去識別,那就馬上轉給下一個,五門心路裡面生起的第一個意識界的心識——推度心。這個推度心在一個心識剎那裡面就要去審察、推度它一下。根據領受下來的這個所緣、根門,識別的這個所緣,它去推度一下。推度了,它還不能確定,交給下一個,到了這個確定心,它就對所緣進行確定。為什麼叫「確定」呢?「這個所緣好還是不好?我喜歡還是不喜歡?是不是屬於我的良好的四食?」確定完之後,你就開吃了。接下來的七個速行你就是開吃了。你是貪著吃,還是瞋著吃;是善著吃,還是不善著吃,都是吃。這是我們心的運作的一個基本規律。到了確定心,我們已經看到一點端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