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8225_1154638557954245_3612126347140587174_n  

【垃圾,是誰家的?】

在我家孩子去幼兒園的上學途中,會經過一個清潔隊設置的垃圾集中點,定時定點收垃圾,以方便作息上難以配合垃圾車清運時間的家庭。

平時開車送他上學的路上,由於大多門窗緊閉且快速通過,所以他沒特別感覺有什麼異狀。有一天,我早上時間比較充裕,所以陪他走路上學,走到快接近該處時,他聞到惡臭味,忍不住掩住口鼻、皺了一下眉,脫口而出「好臭喔!」

孩子的直覺反應,其實並沒有對錯,也是一般人最真實而直接的感覺,差別在於成人通常已經過多年的社會化、比較懂得適度掩飾。

但當下我也立刻意識到三件事情:(一)你這小子,這些垃圾你也有份耶!(二)長久忍受這些惡臭、協助處理垃圾的清潔隊員就在旁邊,這樣的反應其實不太禮貌,也有失尊重。(三)根據我的經驗,假使就這樣過去了,孩子未來即使是搭車經過此處、明明沒有聞到臭味,但因著嗅覺經驗的連結,也會覺得臭、並可能出現嫌惡的情緒。

於是,我停下腳步、蹲下來,看著他說:「這些你覺得很臭的垃圾裡,有好幾袋是我們家製造出來的垃圾耶!裡面還有你用過的衛生紙、掉在地上的食物。」他聽完之後,楞了一下。我接著說:「而且這些臭臭的東西,有很多會被埋進地底下,地球又不能說『不要』、會想哭哭。該怎麼辦?」

他大概開始意識到這些垃圾他也有「貢獻」,而且不可能完全沒有垃圾,所以思考了一下後,問我:「那可以讓垃圾少一點、不要這麼多嗎?」

在後來剩餘的路程裡,我們就一邊走、一邊討論「如何讓垃圾減量」,即使孩子的創意想法可能過度天馬行空,想到的方法不一定切合實際,但我更在乎的是:對他而言,這些垃圾,不再只是「別人的事」,而是「與他有關的事」。日後他經過那一處時,關心的事情也不再是「臭不臭」,而是問我「爸比,今天的垃圾,有沒有變少?」

【讓孩子學習感受「那不只是別人的事」】

在各種主題的演講、各種場合中,我總不斷不斷地跟家長們分享:一個對生命有溫度、會關懷人、關懷周遭事物與環境的孩子,是教出來的!我們絕不能期待孩子自動長成那樣,而是需要透過很多的對話引導。

生活中無數個「那是別人的事」的微小念頭,堆砌起來就成了「冷漠」,唯有幫助孩子把那些他本來認為「別人的事」與他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才有可能讓孩子對生活、對生命保有溫度。家庭裡的生命教育並不難、也不用多偉大,這就是了!

這件事雖然越早開始越好,但只要有開始、永遠不嫌晚。也誠摯邀請您,一起來分享交流更多在家庭裡與孩子一起進行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哟!

 

 

 

 

 

 

 

 

 

 

 

 

文章來源:

諮商椅上的教養 - 陳鴻彬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