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32  

~放下~阿姜 李/法園編譯群(法耘出版社)

「我們」就像一棵樹,「執著」則恰如藤蔓。如果我們貪著色相,它就會纏繞我們的雙眼;假如我們貪聞音聲,它便來纏繞我們的雙耳。當我們全都糾纏成一團時,死期便至。有些人不讓自己善終,他們一把抓起執著,把它往自己的脖子上套。

苦從「擁有」中來。世上的人之所以苦,就是因此而來。如果他們手上有五,就會想增進到十。一旦有了十,便以為能輕鬆自在,但當他們真正得到十的時候,卻想獲得一百。此後一心只在求取更多,惟恐失去所有,非等到一口氣不來時,才肯停止追求。我們所學的「擁有即是苦」,就是由此而來。亦因為此,佛陀制定要一無所有。他說:「色、受、想、行、識,非我所有;眼、耳、鼻、舌、身、意,亦非我所有。」當他什麼都沒有時,誰能從他身上剝奪一點什麼嗎?又有誰能惱害他?若有人給我們東西,我們說我們「得到」了、「擁有」了,假使東西被帶走時,我們說我們「失去」了,可是,一旦無所有時,便無所謂「得、失」了。事到如此,哪有苦可言?

執著身體等於是執著舊業,放下身體則等同放下了舊業。我們一旦能這般放下,身體就不再有業了。這跟擁有一塊土地的道理一樣。有一塊土地,就會有權狀,要鑑界,有非法侵佔、詐欺、地界諍訟和上法院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土地,單純地讓它只是塊公共財,就不會有麻煩事和口角了。如此一來,心才能坦然自在。

當心空掉時,感覺輕鬆自在,不帶任何煩惱。如同一隻鳥,牠雖然有一雙腳,卻不會在空中留下痕跡。同樣的道理,當心空掉時,如果有人批評你,也只是船過水無痕,心不起任何漣漪。

修「止」的禪修意謂了要讓心在貪愛中安定下來。「觀」禪則表示要了知有貪愛的心和無貪愛的心。如實了知過去和未來的概念是種直覺了知,這種了知不沾染任何成見。這就叫做自在解脫的善巧。它不沾染貪愛的心,亦不沾染無貪愛的心。好比在空中振筆疾書,怎麼寫也寫不滿,書寫時也不需使力,要讀也根本讀不通。空間雖然存在,空中的形象卻不存在。

痛生起時,安住於痛;樂生起時,安住於樂。要弄明白是什麼東西生起。安住於它們時,全心全意地專注觀察,從頭至尾地看著,它們終究會消失。一如以石覆草,石頭下的草終會逐漸死去。

修習禪定好似收藏菜籽一樣,等待它們成熟。菜籽一旦得到水份滋潤,就會萌芽、成長、開枝闊葉、開花結果。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襌定會萌芽發出離心,帶給我們世間法和究竟法的慧觀,使我們明白身體的種種元素、集蘊和感官的真實面貌,乃至看清對老、病、死無須感到恐懼。一如長大成人後,稚氣自然不再一樣。

亂象是源自於自身的雜染(煩惱),而非他人所引起。如果想要尋獲平靜,先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才是。

世間的極致往往善而非真,或真而不善。他人的想法、言談與行為都是虛而不實的,只是世間法罷了。反倒是「法」,既真實且善美,而且饒益匪淺。它是屬於心的,非常深奧。因此,當我們明白世間事有善而不實,或實而不善,就不應計取它們,應該將之掃至一旁。別人如果說我們的好壞,那些話一點也不真實,因為「好」也只在說話人嘴上算真的,「壞」的道理亦然。因此,別計取他們說的任何話,只管用心注意自己內心的善惡就好。

愈深入世間法,愈感學而無涯。愈深入佛法,愈會專一融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