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06069_801623333353551_8387907469060105822_n

帕奧禪師問答:

問:若禪修者修完課程,但還未能證悟道智與果智。如果他的定力退失,觀智是否也會退失?死後他會不會再投生惡道(apaya)?

答:他有可能退墮,但是這種機會很小。如果很長一段時間不修行,他的止觀可能會慢慢變弱,然而這種善業的力量仍然潛伏存在。  

講到這裡,過去在斯里蘭卡曾經有六十位比丘與沙彌[1]外出前往某地。路上遇到一個居士帶著木炭與半燒過的柴,他的皮膚就像木炭一樣黑。有些沙彌開玩笑說:「這是你的父親。」「那是你的叔父。」……。那個居士對他們的舉動感到失望,他放下炭與柴,禮拜大長老[2](Mahathera)便請他們停留片刻。接著他說:「尊者[3](Bhante),你認為只是穿著袈裟[4]就是比丘了嗎?你還沒有夠強的禪定與覺觀。以前我也是比丘,具足強而有力的禪定與神通[5]。」

接著他指著一棵樹,繼續說:「坐在那樣的一棵樹下,我能夠用手抓住日與月,以日月來搔我的腳。然而,因為對修行止觀善法的疏忽放逸[6](pamada),我的禪那退失了,煩惱徵服我的心,所以現在我做這樣的工作。請以我為借鏡而不要放逸於止觀善法的修行,請努力不要落到我這樣的下場。」

那些比丘聽了生起對修行的迫切感(samvega悚懼),站在原地修行止觀,並證悟了阿羅漢果。因此,有時止觀會因為放逸而暫時退失,但是它的業力仍然存在,不會壞滅。

在此,我想要為大家解釋三種人:一、菩薩;二、上首弟子(aggasavaka)與大弟子(mahasavaka);三、普通弟子(pakatisavaka):

在燃燈佛(DipavkaraBuddha)時,我們的菩薩具足八定(samapatti)與五神通(abhibba)。而且他在更遠的過去世已修行觀禪達到行舍智。那時,如果他想證悟涅盤,只需聆聽燃燈佛關於四聖諦的簡短偈頌,他就能快速地證悟阿羅漢果。但是他不想只證悟阿羅漢果,他發願未來要成佛,於是他從燃燈佛那裡接受了成佛的授記。

在四阿僧祇[7](asavkhyeyya無數)與十萬大劫(kappa)的時間當中,即從燃燈佛到迦葉佛之間的時期,我們的菩薩曾有九生跟隨其他佛出家為比丘。每一生中他都:

一、背誦三藏經典;
二、修行四種遍凈戒[8];
三、修行十三種頭陀行[9](dhutavga);
四、長期居住於森林,修習阿蘭若行[10](arabbakavga-dhutavga);
五、修行八種定;
六、修行五神通;
七、修行觀禪達到行舍智。

這是菩薩的本性。實踐這些波羅蜜乃是為了證悟一切知智[11](sabbabbuta-bana)。但是在他的波羅蜜成熟之前,從燃燈佛時到他生為悉達多太子之間的時期,有時因為過去所做的惡業,他投生於畜生道等惡道。不過,成為比丘的世代與投生為畜生的世代相隔很遠。這是菩薩的歷程。

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這兩位上首弟子在一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之前從最勝見佛(AnomadassiBuddha)那裡得到成為上首弟子的授記,而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大弟子則在十萬大劫之前從勝蓮華佛(PadumuttaraBuddha)那裡得到成為大弟子的授記。但是從獲得授記到釋迦牟尼佛時這段期間,因為他們過去所做的惡業,有時他們也投生於畜生道等惡道。在釋迦牟尼佛的時期,他們成為具足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這種阿羅漢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時代精通止觀,達到行舍智,這是自然的法則。因此,盡管他們曾在過去很多生中修行止觀,但是有時他們也與我們的菩薩一起投生於畜生道。這是上首弟子與大弟子的歷程。

至於普通弟子,如果他們徹底地修行止觀,達到緣攝受智或生滅隨觀智或行舍智,來世他們將不會投生於四惡道(apaya)。即使今生未能證得任何道果,他們可能會投生天界。關於這點,註釋中說:‘…laddhassasoladdhapatittho niyatagatiko culasotapanno nama hoti.’──他獲得解脫,他達到安穩處,他有絕對美好的歸宿,因此稱他為小須陀洹[12](culasotapanna)。根據佛陀在《聞隨行經SotanugataSutta》中的開示,對於在人間成為小須陀洹的人,未來可能會有四種情況發生:

(一)投生於天界之後,若能思惟佛法,則他的觀智將清楚地透視佛法,他將能快速地證悟涅盤,例如沙門[13]天子(Samana-devaputta)。

沙門天子是一位精進修行止觀的比丘。他在修行之時死亡,然後自然地投生於天界。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投生在天界的宮殿時他仍在繼續修行。當宮殿里的天女看見他時,她們瞭解他前生必定是一位比丘。所以她們放一面鏡子在他的面前,並且弄出一些聲響來引起他的註意。當他睜開眼睛看見鏡中自己的影像時,非常失望,因為他不想作天神,只想證悟涅盤。

因此,他立刻下降到人間來聽聞佛陀說法。佛陀教導有關四聖諦的法。聽完法之後,他證悟了須陀洹道智與須陀洹果智。

(二)如果不能借著以觀智思惟佛法而證悟涅盤,則當他聽聞有神通而到天界弘法的比丘說法時,他將能證悟涅盤。

(三)如果沒有機會聽聞比丘說法,可能有機會聽聞說法天神(Dhamma-kathika-deva)所說的佛法,說法天神如:常童形梵天(Sanavkumara Brahma)等。那時,借著聽聞佛法,他將能證悟涅盤。
   
(四)如果沒有機會聽聞說法天神講說佛法,可能會遇到前世一起在這期佛法中修行的朋友。這些朋友會提醒他,例如說:「哦,朋友,請回想我們前世在人界作比丘時所修行的某某佛法。」那時,他可能會憶起那項佛法。若在那時候修行觀禪,他將能迅速地證悟涅盤。

這些是修行止觀禪直到成為小須陀洹的四種結果。所以就這樣的普通弟子而言,如果在今世未能證悟道果,他必然能在不久的未來世證悟涅盤。

在死亡之時,禪修者也許沒有強而有力的觀智或禪定,但是因為強而有力的止觀善業,善相會出現在他的意門,成為臨死速行心的對象。於是,因為這種善業,他必然會投生於善處。在那一生中,他就很可能證悟涅盤。

然而,如果他能修行觀禪一直到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的剎那,他將是《聞隨行經》中所提到的第一種人。如果他無法修行止觀直到臨死速行心時,正如上面解說的,他也能成為《聞隨行經》提到的第二種、第三種或第四種人。

 

註:
[1] 沙彌samanera-佛教的男性出家人,遵守十條戒,尚未接受比丘戒,必須跟隨比丘學習。
[2] 大長老mahathera-或譯為:大上座。受比丘戒之後經過二十個雨季或二十個雨季以上的資深比丘。
[3] 尊者Bhante-或譯為:大德。乃是一種敬稱。
[4] 袈裟-佛教出家人所穿,染成褐或黃色的布。(P-E Dict p.212)
[5] 神通abhibba-超過平常人的特殊能力。有五種世間的神通:
一、如意通:能顯現各種變化,如:分身、穿牆、空飛等。
二、天眼通:能看見遠近之物,如:看見天界、惡道眾生等。
三、天耳通:能聽見遠近之聲,如:人間、天界等聲音。
四、他心通:能知道別人內心的想法、念頭。
五、宿命通:能記憶過去世所發生的事情。(Ess Abh p.166)經中還提到第六種,乃是出世間的神通:漏盡通(斷盡煩惱的智慧;經由修行觀禪所得。)(Com M Abh Ⅸ.21 p.343)
[6] 放逸pamada-疏忽、大意、懈怠、懶散。(P-E Dict p.416)
[7] 阿僧祇劫asavkhyeyya-kappa-無數劫。阿僧祇:無數。劫:世界從生到滅所經歷的時間;極長的時間。(Con P-E p.37, 77)
[8] 四種遍凈戒catuparisuddhi-sila-比丘的四類清凈戒:
一、別解脫律儀戒:謹慎遵守比丘的戒律與威儀。
二、根律儀戒:六根接觸六境時保持正念,不因境而生貪瞋等。 
三、活命遍凈戒:以清凈誠實的言行取得資生物品,不行邪命。
四、資具依止戒:如理思惟受用衣、食、住、藥的真正目的。
(Com M Abh Ⅸ.28 p.347)
[9] 頭陀行-頭陀dhuta:意為「抖落」;抖擻精神以去除惡行及障礙。(P-E Dict p.342)以極簡樸的生活方式訓練少欲、知足等德行。有十三種修行法,稱為十三頭陀支(dhutavga)。(清凈道論‧第二品)
[10] 阿蘭若行-隱居於遠離聚落的寂靜處或森林。(P-E Dict p.76)
[11] 一切知智-無所不知的智慧。(P-E Dict p.681)佛陀的智慧。
[12] 小須陀洹culasotapanna-修行觀禪達到緣攝受智的禪修者稱為小須陀洹。初果須陀洹聖者已經完全滅除邪見與懷疑;他們永遠不會再投生於四惡道,並且再投生人道不超過七次就會入涅盤。若禪修者達到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他們能暫時去除邪見與懷疑,與須陀洹類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須陀洹,稱為小須陀洹。他們來世不會投生於四惡道。(Ess Abh p.406)
[13] 沙門samana-出家人、隱居修行者。(P-E Dict p.6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