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放逸而生之欲,令你在今世和來世像猿猴一樣在林間遊蕩 ◊◊
【334偈】
若住於放逸,愛增如蔓蘿。
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註解】
人類放逸的行為使愛欲增長,像蔓蘿藤毀壞樹木,像樹林裡不停跳動的猿猴採擷果實,一世又一世的再回來。
◊◊ 被欲征服者,憂苦增長,如雨後的毗蘿草 ◊◊
【335偈】
若於此世界,為惡欲纏縛,
憂苦日增長,如毗羅得雨。
【註解】
卑劣的行為將被惡欲所繫縛,這世間若有人克服這欲,將如毗蘿那草在雨後茁壯生長,要不然憂苦將增長。
◊◊ 捨離愛欲者,脫離種種憂苦,如蓮葉上的水珠 ◊◊
【336偈】
若於此世界,降難降愛欲,
憂苦自除落,如水滴蓮葉。
【註解】
這世間若有人克服那卑劣和難以克服的惡欲,他的憂苦,如蓮葉上的水珠一般滑落水中。
◊◊ 拔除愛欲的根,如掘毗蘿那草的香根。勿讓魔王再加害 ◊◊
【337偈】
我說此善事:汝等集於此,
掘愛欲之根,如求毗羅那,
掘去其甜根。勿再為魔王,
屢屢害汝等,如洪水侵葦。
【註解】
那些聚集在這而的全部人,於此,我給予你們這些忠告:要獲得香甜的毗蘿草根,就要拔除毗蘿草,棄除惡欲要像洪水拔起蘆葦的根,要不然,死亡將一次又一次的加害於你們。
【愛欲的增長——迦毗羅的前世與今生的故事】
前世的故事:
話說在很久以前,當迦葉古佛涅槃時,兩名來自名門望族的兄弟,在他的弟子門下出家,這兩兄弟,哥哥叫做索塔那,弟弟叫做迦毗羅。他們的母親莎蒂尼和妹妹達巴娜也同樣出家為比丘尼。他們忠心於導師的教導,執行一切比丘應盡的責任,一天,他們問導師,作為一名比丘到底要盡些什麼義務。導師回答他們,比丘的義務就是把慧學和定學掌握好。於是兄長說,他肯定能掌握好定學,他持續五年與導師住在一起,當他獲得禪定的修行法門後,便到樹林裡努力鍛練,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弟弟認為自己年紀尚輕不急於學習禪定,他鑽研三藏,由於精通佛法,他擁有一大批的追隨者,通過追隨者豐厚的供養,他沉醉於自己的博學,同時也被利欲之心所征服。他的傲慢心經常把一些正確的事當作錯誤,錯誤的事當成事實,把有罪者認為是無辜者,強加罪名於那些無辜者。好意的比丘經常勸告他,可是他自持對戒律的精通,引經據典的駁斥那些勸告他的比丘。
比丘向索塔那投訴,索塔那親自向弟弟分析了他的錯誤,可是迦毗羅卻置之不理。做哥哥的三番五次的勸告弟弟,可是弟弟總是無法接受,最後哥哥對弟弟說,你將會為你的行為負起惡名,從此以後,那些有良知的比丘不再與迦毗羅為伍。
之後迦毗羅不但不遏止自己的惡行,反而和同伴為非作歹。一天,他在戒堂裡,拿了把法扇坐在法椅上宣說《婆提木叉戒經》,誦經後他照例問眾比丘,有什麼事情須要表白。眾比丘心想,這邪惡的傢伙又能給予什麼開示?於是大家都沉默不說一句話。他惱怒了說道,那些無學問或無紀律者聽不聽開示又有什麼差別。他就這樣狼狽的走下講台,他也就這樣的糟蹋了迦葉古佛的教誨。
索塔那尊者當生就證得涅槃,而迦毗羅尊者死後卻在阿鼻地獄重生,致於他的母親和妹妹也因經常毀謗和辱罵比丘,死後重生與同一地獄。
當時,有五百名強盜,以搶劫為生。一天,他們被追趕,逃到樹林裡,遇見了一名修行比丘,他們走投無路,懇求那名修行比丘收留他們,修行比丘要他們放棄以往的不道德行為,持戒修行,他們都答應了,他們皈依那名修行比丘,並嚴持五戒過著正義的生活。
群眾終於在樹林裡找到他們,並把他們都處死,他們死後往生天界,那首領也成為那群天人的領導,他們在天界度過兩個古佛時代,在佛陀降世時,他們在舍衛城外的某個漁村重生為五百家漁民。
那首領就重生於漁民首領的家中,其他的也同一天重生於其他漁民家中,他們都成為玩伴和朋友,最後那首領繼續成為漁民的首領,繼續領導他前世的夥伴。
在兩個古佛時代,迦毗羅正在阿鼻地獄裡受盡折磨,由於其他的惡業,他在佛陀時代重生於阿齊拉河,成為一條外表金黃色,但是一開口便臭氣薰天的大魚。
今生的故事:
一天,那群漁家孩童在遊戲時到河邊抓魚,他們抓到那尾金黃色的大魚,漁民們又驚又喜,他們都為孩子們的作業成績感到高興,他們打算把那尾金黃色的大魚奉獻給國王,以換取賞金。
國王見到那尾大魚後也很吃驚,他心想,佛陀一定知道這尾魚的來歷,於是他命令那些漁民帶著魚,和他一同到寺院請佛陀解釋那尾魚的來歷。
到了祇陀園,參拜佛陀後,那尾魚開口說話了,牠一說話,便令得整座寺院臭氣薰天。國王問佛陀,為何那尾魚會發出金光?為何又口腔的臭氣這麼難聞?
佛陀向國王解釋道:「大王!在迦葉古佛時代,這尾魚是一名比丘,名叫迦毗羅。他學問淵博,擁有一大批的追隨者。但是由於他貪圖利益,同時毀謗和辱罵那些意見與他相背的比丘,糟蹋了迦葉古佛的教誨,因此在阿鼻地獄裡重生,由於惡報尚未耗盡,所以重生為魚。牠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在宣揚佛法,因此牠獲得這尊貴的金黃色的外表,同時又因為他毀謗和辱罵比丘,因此他的口腔惡臭難聞。這些還是讓那尾魚自己來說吧!」
於是佛陀開始盤問那尾魚:「你就是迦毗羅?」「是的,世尊!我就是迦毗羅。」「你從哪兒來?」「我從阿鼻地獄來。」「你的兄長索塔那怎麼樣了?」「他已經涅槃了。」「那你母親呢?」「她在地獄重生。」「那你妹妹呢?」「她也在地獄重生。」「你現在打算到哪兒去?」「回到阿鼻地獄。」
那尾魚說完後,一頭撞上墻壁,當場死去並即刻往生阿鼻地獄,站在一旁的群眾都毛骨悚然非常激動。佛陀覺察到群眾的心意,並在這適當的場合宣說這適當的妙法:
正義的生活,
神聖的生活,
就是所謂的無上的寶藏。
佛陀宣誦了這段詩偈,接著宣說了整部迦毗羅經,這部經就收集在《經集》裡。
【評論】
這四段詩偈,出自某些村民捕獲一尾金色的大魚時,佛陀為這件事所宣說的,這也顯示佛陀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事實。以下是佛陀遇見一名平庸的農夫的故事:
阿拉維的饑餓的農夫:
一天早上,佛陀和五百名比丘離開舍衛城,他為了貧困的農夫而來到阿拉維。當地的人民邀請佛陀和眾比丘到他們家裡接受供養,飯後應該是佛陀開示的時候了,可是佛陀卻保持沉默。
那名貧困的農夫,聽到佛陀來到了阿拉維,原本一大早就想去參拜佛陀,可是牛隻走丟了,他花了整個上午尋找牛隻,當找到那牛隻後,他飯也不吃,就趕去參拜佛陀。
農夫向佛陀頂禮後,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問主人家,是否還有剩飯?先讓那農夫吃飽再說。當農夫吃飽後,佛陀才開始為群眾開示佛法,開示結束後,那貧困的農夫證得初果。
在歸途中,眾比丘在討論佛陀的慈悲之舉。佛陀站在路口對眾比丘說,沒有一種法可以讓饑餓的人明白。當時眾比丘中,有好些人因為佛陀這句話而證得初果。
以下是另一則佛陀與孩子的故事。
襲擊蛇的孩子們:
佛陀居住在祇陀園時。一天,正打算前往舍衛城托缽,途中遇見一群孩子用竹竿襲擊一條蛇。
佛陀問孩子們:「你們在幹什麼?」「我們在打蛇。」「為什麼要打殺那條蛇呢?」「因為怕牠會咬我們。」
佛陀勸告孩子們:「那些正在尋求快樂者,襲擊其他尋求欲樂的人,結果得不到益處;同樣的,那些尋求欲樂者,不傷害他人才能獲得安樂。」
聆聽了佛陀的開示後,那群孩子證得初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