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3787317.jp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一切生命的活動,都是尋找快樂。

・有為法是聚合的,因緣和合而生的。

・所有負面情緒升起,都是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

 

 

                  雲端阿毗達摩第一講

這一期禪修營的主題——快樂之道,是人類最該掌握的核心能力。聽起來有點怪怪的,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在這一兩百年的時間,人類歷史走上了科學昌明的時代。物質的豐富和物質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猛,特別是近百年來尤為突出。近幾年來,人工智能越來越發展,以後會不會取代人類?大家都在討論,也在擔憂。

曾有人工智能學者預測,無論從學習能力上,還是思維、創造、乃至於社交、藝術、各個層面上,未來人類都不會佔優。

那什麼才是人類最應該掌握的核心能力呢?

其實我們不斷在想象創造我們的生活,努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似乎我們的生命就是創造。然而我們忘記了,我們創造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我們回過來看,我們創造也好,學習也好,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尋找快樂。所以我們說,一切生命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為了尋找快樂。我們從事勞動、學習、思維、創造、各種藝術活動,我們的婚姻、生兒育女,我們接觸各種宗教,以及現在很盛行的各種靈修,其背後的動力都是來自於對快樂的期待。人類是為了獲得快樂的活生生的生命,而有人工智能無論如何仿真,都不過是被設計出來乾活的機器。一個是鮮活的生命,一個是不管它有多強的能力,但是它的內在都是冷冰冰的機器,這才是人和AI的根本的區別。所以我們不要忘了,作為一個生命,我們應該掌握的能力是怎樣去獲得快樂,怎樣從快樂再走向快樂,而不是跟機器人比較,跟冷冰冰的機器比。這個方向搞錯了。

人類最重要的是怎樣實現人類心靈的自我超越。

當然我們可能恐懼:我們人每天要生存,要養家糊口,要賺取費用,就要去創造,去勞動。但機器人比我們更能創造,更能勞動,那機器人會不會剝奪我們的快樂?

所以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到底什麼樣的東西可以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快樂?

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所追逐的所謂快樂,總是邊際效應遞減。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感受快樂的開始一剎那,第一下是快樂的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快樂的峰值就往下走,那個曲線是往下走的,就叫邊際效應遞減。

人類每天在不斷探索、追求,希望通過擁有更多,來保障我們快樂的持續。人們總是渴望更多的擁有,卻很少人在探索、追求和創造的過程中感覺到飽足過,覺得夠了。人們都在說,生命的價值在於努力,在於創造。所以我們如同背負著苦和壓力,奔跑在求樂跑步機上的一個機器人。我們不斷地努力追求快樂,但其實從來都沒有真正接近過、擁有過快樂。

有沒有一種邊際效應不會遞減的快樂呢?它可以帶來苦和壓力的完全終結。如果有,這種快樂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去找到嗎?如果可以找到,能以無害且無可指責的方式找到它嗎?

我之前曾講過,我們獲得快樂的過程是互害和共害的。當場就有同學反駁我說:我怎麼會有共害?我每天都在幫助別人。我問他:你要不要吃飯呀,吃飯就有共害。他說:我吃飯怎麼會有共害?我吃素啊。我說:你吃素,所有的菜、食物要不要製造?要不要生產?生產的過程中,有多少生物要死亡?這涉及到很深的問題。有人就說了:你們出家人不乾活,但你們蓋房子、蓋寺廟,不是也一樣的傷害嗎?是啊,只要我們在這樣一個生存狀態裡面,它就是會互相傷害,只是輕重的問題,是有意傷害、無意傷害的問題。所以,人類從來都沒有解決過這個困境。什麼困境呢?

1.不如意的普遍性存在。

在座的各位捫心自問,你一直以來都很如意嗎?我相信沒有人敢這麼講,從小到大你都是如意。除非你把不如意掩蓋掉。所以,不如意是普遍性的存在。比如老死的問題就是人類最大的過患,各種身心的痛苦,疾病,愛別離、怨憎會,愁悲苦憂惱等等。

     2.自我倚恃和渴求從來沒有停歇過。

     什麼叫自我倚恃呢?舉個例子講,如果你這個身體出現毛病了,有幾個人能夠非常坦然面對?說這個身體反正就是臭皮囊,壞了就壞了。我們出家人常說,這個臭皮囊。真生病的時候,有幾個人說沒關係?壞了就壞了。我們得倚靠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一點點的不舒服我們都很著急。我們每天要照顧它,給它吃,給它喝,給它住,給它穿,各種按摩,各種營養品,各種高端的治療。我們中午跟賢友們聊到,說有人吃嬰兒。為什麼呢?說嬰兒大補。這是對身體的倚恃。

     我們講一切生命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快樂,那麼快樂從哪裡來?直觀地講,快樂就是一種感受。你有好的感受就快樂,沒有好的感受就沒有快樂,有不好的感受你就痛苦。那感受就變成我們的倚恃。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的人都被關在家裡,不好受。前天我問西雙版納的一位做旅遊業的賢友,生意怎麼樣?他說很好呀,房間都爆滿了。為什麼呀?這叫報復性消費,大家都出來玩一下,被關了這麼長時間了,很不好受。我們追求眼睛看到好看東西的感受,耳朵聽好的感受,鼻子聞好的感受,舌頭嘗好的感受,身體接觸好的感受,內心想的好的感受。我們要靠這個活的。

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思想的,有自尊的,有智慧的;我看待問題很獨到、透徹;我的觀念很先進,我倡導自由、民主、公正、公平;我信基督教,信天堂可以永生;我信佛教,信因果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會非常堅守自己的信念,我們對自己的信念有倚恃。最明顯的,我們看出家人,不持金錢,過午不食,沒有自己的房子,禪林給你安排什麼孤邸就住什麼孤邸,似乎好像什麼都放下了,其實最難放下的是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們得緊緊地靠住它。只要有人說,你的信仰有問題,你這個東西不可靠,你這個是小乘,你這個成不了佛。哇,天塌下來了,我們得跟他辯論吶。這是一種對觀念、看法、見解的自我倚恃。

我們對自己的行動力,對自己的做法和能力相信不疑,我們靠這個生存。這是對自己行動能力的自我倚恃。我們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活在自我構建的一種生命狀態裡面,我們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很到位。我們以這樣的一種認知方式來生存,要靠這個活著,這是一種自我倚恃。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是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倚恃。佛教講五蘊,一般人感覺五蘊和自己不容易關聯起來。我們一講,你這是五蘊狗,有人意見很大:把我說成狗!我們完全地被色受想行識五蘊深深地、緊緊地捆住而不自知。為什麼會被捆住?因為我們要靠著它。什麼是自我倚恃?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自我倚恃,對自己精神的依賴,對色身的依賴,就是自我倚恃。然後為了滿足自我倚恃而去渴求,美其名為努力創造。自我倚恃不停歇,渴求也不停歇。

怎麼不停歇?比如對色身的渴求、渴愛。明明一天比一天老,我們非要美容、拉皮、打胎盤素等等,想長生不老。很多人說,我要找冷凍技術,死後把身體冷凍起來,三百年後科技發展了,我可以復活。對生命的渴求,對色身的渴求,以為生命就是這一堆身體。他不知道,這個身體凍了,死心就生起來了,早就死了,還能復活嗎?再復活已經不是你了。我們對各種感官感受的追求無以復加,特別是對於異性的五種感受的渴求,男女都一樣。還有對我們自我觀念的執取:我們要讓全世界和平和博愛,平等和博愛,我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幸福,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可以為此終生努力、勞作、辛苦,毫無厭倦。這是對想蘊的渴求。我們對行蘊的渴求也是這樣。我們不斷創造,「生命在於運動」,要通過各種行為來表現我們的存在。我們對認識的渴求同樣沒有停歇過。

為什麼說這種自我倚恃和渴求不停歇是困境呢?因為你只要渴求,你就會有苦;只要有倚恃,就會有苦。為什麼會苦?比如,你渴求你的青春和美貌,但青春和美貌都很容易消失,每天在鏡子中看到白髮、皺紋添加一根一道,生命總是不斷走向死亡的,想靠它是靠不住的。人類從來沒有走不出的困境就擺在眼前。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快樂就像泡沫一般,你不管怎麼享受,當下過去以後快樂就過去了。看遍了世間的繁華和行樂的方式,快樂都跟泡沫一般,是抓不住的。結婚時金銀珠寶再怎麼掛滿全身,也阻擋不了家庭爭鬥、生病、衰老和死亡。住再高檔的住宅和酒店,你也是一張床。參加再繁華的歌舞宴會,都是海市蜃樓一樣的東西,短暫的、感官的刺激而已。

然而苦難沒有盡頭。

今年我們大家的感受特別深。疾病、災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全世界幾千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幾百萬人死亡。但更可怕的是洶湧的仇恨,到處都在宣揚仇恨,到處都在鼓勵仇恨,倡導熱戰或者冷戰。我們追求快樂,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每個人都說愛好和平,全世界所有的領導人都把愛好和平掛在嘴巴上,沒有人敢講我這個人就是好戰。你這麼說就當不了領導人。然而為什麼苦難、疾病、戰爭、災害從沒有停止過呢?它不是今天才這樣。《長部》的第22經記載,有一天,三十三天的天主——沙咖天帝來請教佛陀。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世尊,以什麼結(態度,或內心的作意)而天、人、阿修羅、龍、音樂神以及所以其他存在的種種群聚,他們都像這樣想:願我們住於無怨恨的、無杖責的、無互相敵對的、無惡意的、無敵意的。但他們卻總是住於怨恨的、杖責的、互相敵對的、惡意的、敵意的呢?

佛陀回答說:天帝!以嫉妒和慳吝之結,天、人、阿修羅、龍、音樂神以及所有其他存在的種種群聚,像這樣,他們都想:願我們住於無怨恨的、無杖責的、無互相敵對的、無惡意的、無敵意的。但他們卻總是住於怨恨的、杖責的、互相敵對的、惡意的、敵意的。我們都愛好和平,但戰爭總是不斷地發生。古今以來都是這樣,連在天上的天人都這樣,所以沙咖天帝都來問佛陀。欲界天的天人他們總要跟阿修羅打仗,色界天的天人不會打仗了,無色界的天人更不會打仗了。但欲界天以下的就會爭鬥,除非苦到沒辦法爭鬥以外。

那根緣是什麼呢?佛陀說是因為嫉妒和慳吝。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嫉妒、慳吝常常生起來?可能有的人說不會呀。很簡單,在今年圍繞心冠肺炎疫情的全世界口水戰,你站隊了嗎?你在選邊站的時候,內心都是嫉妒和慳吝。這部經很長,佛陀告訴天帝,嫉妒和慳吝結,這種態度或內心執取的習慣方式、反應方式,他是怎麼產生的呢?

佛陀講,當某人在財富、聲望、知識等方面,比另一個人更加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該人的成就;當某個家庭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家庭更加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這個家庭的成就;當某家公司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家公司更加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這家公司的成就;當某個民族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民族更加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這個民族的成就;當一某個國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國家更加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這個國家的成就。當某一群國家,如現在有五眼聯盟,有北約,有各種盟,這一群國家在一些方面比另一些國家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產生,就是討厭這個國家的成就。

討厭其他人成就的這種態度,就是嫉妒。嫉妒是怎麼產生的?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財富、住所、親戚、聲望、知識等等和別人分享,就是小氣吝嗇,慳吝的態度。不能忍受別人變得自己一樣富裕、一樣有聲望、一樣有知識的,是對別人成就的懷恨,同樣也是慳吝的一種態度。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企業的、自己民族的、自己國家的、或者我們這一群國家的財富、聲望、知識受到別人、別的家庭、企業、民族、國家、其他群類國家的批評、威脅、攻擊和毀謗,這是驕慢,也是慳吝的一種態度。

導致這兩種態度產生的根源就是愛自己,不愛別人。一般我們只愛自己,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企業,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以及愛我們一群互相聯盟的國家。我們一般不會愛別人,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這句話有上下文的關係,不去討論。不會愛別人的家庭,不會愛別人的企業,不會愛別的民族,不會愛別人的國家,不會愛其他聯盟的國家。這種貪愛自己成就和瞋恨別人成就的態度,就是嫉妒和慳吝的根源。

我們看到全世界這樣的問題,很多人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你們應該怎麼談呀,你們應該很好的外交手段呀,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呀,去妥協呀。可能嗎?只要我們人心的這種嫉妒和慳吝的習慣不改變,那麼這種人類的爭鬥就永遠不會停息。為什麼我們要開這個課程呢?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為發展經濟、發展科技,怎麼在AI上突破,怎麼在這方面佔領制高點,這當然沒問題,這是為人類的利益服務嘛!但更重要的是人類心靈的淨化和成長,同樣重要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是我們做著做著就偏了。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呀,結果就會兩手都要抓變成一手抓,兩手都要硬變成一手硬了。一手硬的時候,就不能平衡,人類社會就會失衡。失衡的表現戰爭和疾病就會出現。

當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不管大家認不認同跟殺戮有關或無關。不管是sars還是新冠肺炎疫情,都是在動物市場裡面傳播出來的,這是一個事實。最近在中國新發現的疫情,不管是北京新發地,還是大連水產品市場,還是新疆,都是在肉製品市場發生的。我們沒有聽說是從植物市場裡面發生的。所以佛陀有一部經叫《小業分別經》,中部第135部經。一個年輕的婆羅門蘇跋多迭亞,他來問佛陀14個問題:什麼原因造成人類千差萬別?有短命,有長壽;有多病,有健康;有醜陋,有美麗;有威勢,有無威勢;有貧窮,有富有;有出身下賤,有出生高貴;有愚蠢,有聰明。佛陀回答是因為業而使有情千差萬別,並解釋了什麼樣的業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

世尊如是說: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殺生,殘酷,手常血腥,專事殺戮,對眾生類無同情心。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短命。年輕人,這就是導致短命之道,即:殺生,殘酷,手常血腥,專事殺戮,對眾生類無同情心。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捨殺生,離殺生,放棄棍棒,放棄刀槍,有慚恥,同情、憐憫一切眾生類而住。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長壽。年輕人,這就是導致長壽之道,即:捨殺生,離殺生,放棄棍棒,放棄刀槍,有慚恥,同情、憐憫一切眾生類而住。

  在此,年輕人,有些女人或男人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多病。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多病之道,即: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

  在此,年輕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用手、用石塊、用棍棒、用刀槍惱害諸有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該業,身壞命終後,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壞命終後並沒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來到人界,則無論生在何處皆健康。年輕人,這就是導致健康之道,即:不用手、不用石塊、不用棍棒、不用刀槍惱害諸有情。

我們如果希望自己健康,沒有疾病,就要看看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過去的習慣,現在的習慣,看看全世界在面對這樣一種疾病出現的時候,我們的態度是什麼?我們是減少殺戮,生起慈心,還是歸因於外,再挑起爭鬥?這是我們要去看,要去觀察的東西。

說了半天,我們講到人類從來都沒有解決過的困境,說這些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困境?千百年的都解決不了這個困境呢?因為人類活錯方向了,在佛教里叫無明。為什麼會活錯方向?或者什麼叫活錯方向?我們不是每天就這樣地生活,生兒育女,努力地工作,服務人群,我們怎麼就活錯了?這就是關於冰山理論。

這個冰山理論要表達的是,就是我們一個人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哪一些?就是你的行為、技能、能力。剩下的就是你的出生,你的老死、病痛,以及你各種各樣的愁悲苦憂惱所,這些都是大家能夠看到的,就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在支持著我們有這樣一種行為,有這樣一種形態的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有這樣各個能力方面的上下差別很大的技能,它支持這樣一種能力的因素在什麼地方?我們用冰上理論表達。

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重要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大家都認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遠比在水面下的冰山要小,水面底下的冰山承載更大。

認知行為學里有很多冰山理論,但我們表達的不一樣。大家一致認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遠比在水面下的冰山要小,水面底下的冰山是承載,更大。我們去認知一個人,或者是我們認識自己,如果僅僅是在我們每一天的行住坐臥,我們每一天的行為舉止,說這個就是這樣的不可改變的東西,那我們是沒有辦法真實的來瞭解我們自己的。為什麼呢?因為冰山以下的東西沒有看。我們講到過生命的暗物質,你的暗物質在冰山下面,在水平面以下。你如果想要去認知它,那對這方面的解釋莫過於佛陀了。沒有人會比佛陀對我們生命的認知和解釋更到位、更深刻,更精確。

冰山最底層的東西是什麼呢?也就是我們講自我倚恃。我們對自我倚恃和渴求的那個力量的根在哪裡呢?它是對生命的渴愛。無論你苦或不苦,貧窮或者富貴,高大還是卑微,不管是什麼,其實不僅僅是人,一切的生命最珍惜的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生命存在,就認為這個生命是我的唯一,這個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的根本,這是對生命的渴愛。因為我們對這個生命執取,認為這個生命是我的唯一。無可厚非,所有人都這麼理解,所以我們要讓這個生命存在。

生命要存在,就要給予它營養,在佛法里把它分為四種食——摶食、觸食、思食和識食。摶食就是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飯和菜;觸食、思食和識食就是我們精神的食量。觸食就是各種接觸獲得的,眼睛接觸到的,耳朵接觸到的,鼻子接觸到的,舌頭接觸到的,身體接觸到的,心裡面想的。我們人跟外在世界交互的六個主要窗口,要各種接觸。沒有接觸,我們就會很難受,遊戲上癮的人,毒品上癮的人,朋友圈上癮的人,手機控癮的人,感受都會很強烈很清楚。沒有接觸他就難受。思食就是有行動,你不能閒在那兒。一個人閒會閒死掉,總得做點什麼,這是思食。這個人如果沒有思食的話,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了。識食呢,就是你要去認知,一空閒下來,就要打開新聞看,又發生什麼事了?朋友圈看一看。沒有這個你就很難受。這是識。透有物質的食糧和精神的食糧,來保障生命的存在。

從佛法的角度上來看,一個生命界裡面不僅僅是人道的生命存在,還有天人等,共六道。天人我們可能看不到,但是畜牲道我們看得到。北美養寵物是很普遍的,它也是一種生存界——畜生生存界。不同的生命生存界對這四種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人聞到屎的味道,它是排泄物,很臭、很臟的,但對另外一個生命來講,它就是一種食物。我們不要講狗,糞甲蟲就是專門吃糞的,糞就是它的食物。說不定哪一生我們就做過糞甲蟲。所以不同的生命界,它的遺傳基因不一樣,所以它面對的目標所產生的感受不一樣,它所需要的食物也不一樣。這是物種的基因決定的。在佛教認為是業和渴愛決定的。

我們追逐的是各種感受。感受歸為安全機制。安全機制非常容易來體會。凡是你認為好吃的東西,有好的感受的東西,其實至少對你的生命在那一刻是無害的,在更早的時候是有幫助的。除了你是毒品上癮,那是變態了。正常人的情況下,我們想吃什麼,就是身體需要什麼。那個給你帶來苦受的,都是會給你造成傷害的,不能多去碰觸的。這個就是基因設定下的安全機制。好的感受、可悅的感受,是對你的生命以及你生命的繁衍是有幫助的,有好處的。反之可能就是有害的。簡單來講,它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因為我們對生命渴愛,生命需要食糧——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不同的生命對這些食糧的要求是受其基因控制的。這樣的基因控制會表現在各種感受上,對這些所有東西的感受上。對於這些感受,好的我們就會執取,不好的我們就會排斥。為什麼?因為要保障生命的存在,所以就產生了欲愛、有愛、無有愛。其實就是渴愛,想要了。欲愛就是感官上的這種渴愛。喜歡好看的,喜歡好聽的,喜歡好聞的,喜歡好吃的,喜歡好的觸摸。男人渴望女人的觸摸,女人渴望男人的觸摸,孩子渴望父母的觸摸,這都是欲愛。有愛呢,就是對生命的愛惜,流一點點血就大喊大叫,這是有愛的表現。無有愛呢,就是我們很多人講,我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人死如燈滅,沒有什麼好執著。這是無有愛。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他還是愛。

因為這樣的愛,它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觀念,佛教叫「取」——欲取、戒禁取、見取、我論取,就是各種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的主導下,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反應模式,比如佛教徒看到佛像就會合掌,基督徒說你們是偶像崇拜。這個就是你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模式決定你的行為,浮在冰山表面上的那些行為。你有多麼愛,你的貪心有多麼強,我們就能看出來你這個人貪有多麼強。而這背後下面是他的愛,愛的原因是想多獲得食糧;多獲得食糧的背後原因,是希望我這個生命能夠更好地活著,我的後代能夠更好地繁衍,就是這個目的。

然而,為什麼我們把它稱為無明呢?不管是冰山以下,還是冰山以上的這種生命狀態,在佛陀的看法裡面,我們把它歸之為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因緣所生法。什麼是因緣所生法呢?就是它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是各種條件聚合下才能夠存在的。這些各種條件不具合的時候,那個狀態就不能再維持,就不會存在。所謂的「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指的這個意思。因緣條件聚合的時候,它就存在;因緣條件不聚合的時候,它就不能存在。你的生命都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你的生命完全要靠各種因緣條件聚合才能夠存在,才能夠生存。好,要有好的因緣條件;不好,要有不好的因緣條件。生命是很難掌控的,終極角度是無法掌控的。我們執取完全無法掌控的這個生命,認為這是唯一的,我要依靠的,那就是活錯方向了。

難道還有其他的活法嗎?佛陀最偉大的發現,就說還有一種不能成稱為活法的生存方式,叫做出世間。我們這叫世間,那個叫出世間;我們這叫有為法,那個叫無為法。無為法、出世間,有一個詞叫涅槃。涅槃是音譯,因為無法用中文完全的表達它的內涵。巴利語nibbana,涅槃就是渴愛的熄滅,所有執取渴愛的熄滅。當你所有的渴愛止息的時候,那個被稱為涅槃的無為法自然就會出現。而這個涅槃的狀態,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它是恆常的,它是永遠快樂的,它是不會壞掉的,它是清淨的。

那麼怎樣才能達成這樣的東西呢?就回到我們這次要上的課程了。在很多人固有的意識當中,認為涅槃是一種斷滅,是一種虛無,這是錯誤的。我們有很多賢友都有焦慮、抑鬱的狀態。焦慮和抑鬱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負面的情緒互循環了,停不下來了。有賢友描述,像要飛出去了,根本就摁不住它。這個是負面情緒的一種極端表現,再極端一點就神經病了。你完全搞不清楚了。神經病下來一點就是抑鬱症、焦慮症,再往下就是經常生起經常負面情緒。大家自己體會一下,當負面情緒起來的時候,你舒服嗎?快樂嗎?沒有人會講,我生氣很快樂。所有的負面情緒生起來的時候,都是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

涅槃的意思就是一切可能的負面情緒完全熄滅了,成為了一個再也不會生氣,再也不會有貪嗔痴的真正意義上的正常人,一個好人,真正意義上的好人。那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會去一個很糟糕的地方嗎?會有這個擔心嗎?我們日常生活中去幫人家一下,你都能得到好報,更不用說你成為一個完全良善的人了。

這就引出來我們這次的課程核心,怎樣去消除不良情緒,怎麼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怎樣讓我們在這個不堪的生存狀態裡面,能夠保有內心的平和快樂?乃至於找到一個可以徹底去除負擔和壓力,無害地去獲得真正的快樂,這就是我們阿毗達摩的實修課程。

 

 

2020年8月7日,雨安居開始,尊者於加州開啓了90天的雲端阿毗達摩教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