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jpg

◊◊ 比丘啊!捨棄貪欲與瞋恚,不然將如跋悉迦花一般的凋零 ◊◊

 

377偈】

如跋悉迦花,枯萎而凋謝,

汝等諸比丘,棄貪瞋亦爾。

 

【註解】

跋悉迦花是一種香花,但是花期極短,日出綻放,日落凋萎。修學禪定的比丘當關注於跋悉迦花的香及其短暫的生命週期,捨棄心中的貪欲和瞋恚。

 

【捨棄貪欲與瞋恚——修禪與跋悉迦花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群比丘與跋悉迦花的故事。

  

話說一群來自舍衛城的比丘,向佛陀取得禪定的修行法門後,便到樹林修學禪定。他們每天早上看著跋悉迦花盛開,黃昏看著它凋謝,於是他們心想:「在你凋謝前,我將捨棄貪欲、瞋恚與愚癡。」他們精勤於禪定的修學,佛陀在禪定中看見他們,發出一道金光,將自己的影相呈現在他們面前,對他們開示道:「比丘啊!這花朵從其莖上凋萎。因此,你們應該發奮努力解脫生死之苦。」

  

聆聽佛陀的開示後,這群比丘都證得阿羅漢果。

 

【評論】

本篇敘述了一群比丘,觀想於跋悉迦花——早晨開花,黃昏凋謝,在這個比喻中,那些集中精力觀想某些事物者,獲得更高深的知識。佛陀的教學系統以訓練心為主要目的,棄除心中的垢穢和腐敗以培養固有的本性,才能完全達到徹底的知識,這是超越苦界的途徑。

  

此外,佛學的心智訓練是培訓高深的思考力、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對待於一切主要的善行和賢德,那個完全把心關注某課題的領悟力,變得燦爛和發出原本的光輝。

  

在最初修學禪定時,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物上,完全擺脫情慾,以清淨心觀察事物的本性,並訓練將心關注於事物上。心變得純淨或不淨,並非通過自性,而是通過事物本性純淨或不淨的產生,因此,觀想最初關注之事物而得到純淨、賢德和真諦有密切的關係。此外,為禪定選擇觀想課題的事物,必然產生一些心理作用,必須符合修行者的某些個性。

  

經典中記載佛陀覺悟各種不同的心性,並了解那些向他尋求禪定法門者的內心傾向,介紹適合他們的修行法門,而這些法門不斷的增加、發展,把這禪定的系統訓練擴展到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

  

這些法門後來被修正、擴大,並以各種方式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禪定策略,根據它們所誘導達至較高的意識界和心理作用和價值,並考慮到它們對各種人的性質的適應性。在《尼科耶》(經)、《阿毗達摩》(論)和一般的經典裡也可以找到這些方法,除了一些有關禪定的專門作品外,還有在南傳上座部教派所保存的古文獻與實踐的實際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