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學法一共有七十五條,收錄於《比庫巴帝摩卡》。出家眾應牢記以下內容:
〈第一 齊整品〉:
1. “我將齊整地著下衣。”應當學。
2. “我將齊整地披衣。”應當學。
3. “我將善披覆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4. “我將善披覆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5. “我將善攝護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6. “我將善攝護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7. “我將垂視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8. “我將垂視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9. “我將不拉高衣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10. “我將不拉高衣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第二 高聲嬉笑品〉:
11. “我將不高聲嬉笑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12. “我將不高聲嬉笑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13. “我將低聲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14. “我將低聲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15. “我將不搖身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16. “我將不搖身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17. “我將不搖手臂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18. “我將不搖手臂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19. “我將不搖頭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20. “我將不搖頭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第三 叉腰品〉:
21. “我將不叉腰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22. “我將不叉腰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23. “我將不覆頭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24. “我將不覆頭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25. “我將不踮腳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26. “我將不抱膝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27. “我將恭敬地接受缽食。”應當學。
28. “我將注意缽而接受缽食。”應當學。
29. “我將以等量之羹而接受缽食。”應當學。
30. “我將平缽而接受缽食。”應當學。
〈第四 恭敬品〉:
31. “我將恭敬地食用缽食。”應當學。
32. “我將注意缽而食用缽食。”應當學。
33. “我將次第地食用缽食。”應當學。
34. “我將以等量之羹而食用缽食。”應當學。
35. “我將不從頂部捏取而食用缽食。”應當學。
36. “我將不以飯覆蓋羹或菜而想要取得更多。”應當學。
37. “無病時我將不為自己乞求羹或飯而食用。”應當學。
38. “我將不心存不滿而觀看他人之缽。”應當學。
39. “我將不做過大的飯團。”應當學。
40. “我將做圓的團食。”應當學。
〈第五 飯團品〉:
41. “在飯團未持到時我將不張口。”應當學。
42. “用餐時我將不把手全部塞入口中。”應當學。
43. “我將不口含飯團而說話。”應當學。
44. “我將不投擲團食而食。”應當學。
45. “我將不咬斷飯團而食。”應當學。
46. “我將不塞滿口而食。”應當學。
47. “我將不甩手而食。”應當學。
48. “我將不散落飯粒而食。”應當學。
49. “我將不伸舌而食。”應當學。
50. “我將不作喳噗喳噗聲而食。”應當學。
〈第六 蘇嚕蘇嚕品〉:
51. “我將不作蘇嚕蘇嚕聲而食。”應當學。
52. “我將不舔手而食。”應當學。
53. “我將不舔缽而食。”應當學。
54. “我將不舔唇而食。”應當學。
55. “我將不以沾有食物的手拿飲水器。”應當學。
56. “我將不把有飯粒的洗缽水倒於俗家間。”應當學。
57. “我將不對無病而手持傘者說法。”應當學。
58. “我將不對無病而手持杖者說法。”應當學。
59. “我將不對無病而手持刀者說法。”應當學。
60. “我將不對無病而手持弓箭者說法。”應當學。
〈第七 拖鞋品〉:
61. “我將不對無病而穿拖鞋者說法。”應當學。
62. “我將不對無病而穿鞋者說法。”應當學。
63. “我將不對無病而坐在車上者說法。”應當學。
64. “我將不對無病而躺臥者說法。”應當學。
65. “我將不對無病而抱膝坐者說法。”應當學。
66. “我將不對無病而纏頭者說法。”應當學。
67. “我將不對無病而覆頭者說法。”應當學。
68. “我將不坐在地上對無病而坐在座位者說法。”應當學。
69. “我將不坐在低座對無病而坐在高座者說法。”應當學。
70. “我將不站著對無病而坐者說法。”應當學。
71. “我將不走在後面對無病而走在前面者說法。”應當學。
72. “我將不走在路旁對無病而走在路中者說法。”應當學。
73. “無病時,我將不站著大便或小便。”應當學。
74. “無病時,我將不在植物上大便、小便或吐唾液。”應當學。
75. “無病時,我將不在水中大便、小便或吐唾液。”應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