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3916026.jpg

在修定的過程中,你必須能夠突破各時期的每個階段

“修習的初級階段”——

在修習的清晰階段(初期),在背景映射下你能看到靜止概念息的清晰輪廓(如果你能無視擴散在四周的禪定之光)。你可以對焦著所緣猶如從某處看著它。我把這種對焦方式命名為“外部對焦方式”。在一些禪修者的報告裡,所緣在此階段的確是閃耀、金屬般、發亮的。明亮的所緣是那樣具有吸引力,以至禪修者把心繫住於它*28。

 

此刻你是在修定的道路上,在修定過程的每個時期都有許多階段和過渡期。如果你善於觀察,你能見到和留意到在修定道路上有許多的里程碑。由於修習是名副其實的馬拉松,你可能需要數個月來達到最終目標。要培育定力,唯一的途徑是不屈不撓。

 

在修定過程中,禪修者可能有時會留意到暗淡或強烈的光出現在面前,他們必須無視於它而只集中在禪修所緣(息團)上。那只是智慧之光,不是禪修所緣。有時它們既迷人又具有吸引力。禪修者經常會嘗試集中在這些光許多天而落入陷阱,所以有時我說:“你正在射擊錯誤的目標!”“你落入了陷阱!”

 

在培育定力的初級階段,有時定力尚未穩定,且對焦的技巧還弱。靜止概念息(息團)不能在其正確的位置內(鼻孔與上唇之間的息柱),也可能會移到它正確位置(真實息的地方)以外的某處。在那時,禪修者就必須放棄這個所緣,不應跟隨及集中它或把它拉回原來的地方。集中在漂移或移動的所緣是不正確的。嘗試對焦和集中在漂移或移動的所緣是沒有效果的。

 

光彩奪目、強烈或暗淡的光照在你的臉部或四周圍:注意和集中這些光,定力不能更進一步提升,同時,定力會被中斷及退失。

 

S__3916029.jpg

 

過期所緣:當靜止概念息移動並處在真實息的位置之外,它已不再是對焦的所緣。

 

有時我說:“既然你的靜止概念息(息團)已離開你的對焦範圍(想像中息柱的邊界),它對禪修已不再有效,它已過期,不再有生命。”禪修者應重新開始充分地覺知息的位置(臨近右或左鼻孔,位於鼻孔與上唇之間的位置),然後再覺知這個位置上的靜止概念息(息團)(例如:大小適當的息團或約小指尖大小的息)。如果禪修者的集中力足夠強、熟練和精確,他能穩定地對焦在正確的所緣(靜止概念息/息團)上。即使當對焦的所緣搖動、旋轉或抖動,禪修者能在新的正確所緣上保持其集中力的穩定性。抖動、旋轉和飄動的所緣一旦被認知,即被忽略,禪修者可馬上重新建立一個正確的所緣。若息團是在正確的對焦位置上震動或旋轉,為了要克服這個障礙,禪修者必須無視這個所緣,而需要思維息團為“一個不動的息團”或“靜止概念息”。

 

“修習的中級時期”

 

在定力初級時期的清晰階段,所對焦的是所緣的外 觀,而且禪修者能夠清晰地見到它。當禪修者一時不能清 晰地辨識所緣,仿佛禪修所緣已丟失,這就是“修習的中 級時期”的開始。這是下一個階段的過渡期“中級階段的 穿透期”。當定力逐漸地提升,專注力能穿透到所緣內, 禪修者開始見到息團的內部。在這個穿透期,禪修者可能 見到大小和形狀會變的息或沒有特定形狀的個別實體(例 如:展開的蜘蛛網、棉花、抽開的棉花、雲、薄霧、霧、 濃霧等等)。

 

為了要突破此階段,禪修者需要理解所看到和所對焦的是什麼。實際上,以Ānāpānasati培育定力,息團不能被視為“一群的單獨實體”。通過認知息團、靜止概念息為“僅是一個同質實心物”,禪修者就能突破此階段。在此,實心的意思是:裡面沒有洞或空間(非空心),完全由所提及的物質所組成(並非表面上的物質)。

 

“一群的單獨實體”----------------- ×

 

“僅是一個同質實心物”------------- √

 

這也就是為什麼禪修者需要忽視個別的物體,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和這些物體之間的空隙,以便能從一個適當的距離對焦在適當範圍的息團為一個整體。為了克服在定力較高階段中的一些困難,掌握及運用“僅是一個同質實心息”這個思維方式是重要的。

 

S__3916030.jpg

 

*“穿透期”:灰色或稍白或白色之團狀或系帶般的所緣以不明確的形狀在內部被看見。顏色、形狀和大小實際上都是會變的。禪修者需要思維所緣“僅僅是一個同質實心性質的所緣(息團)”就能越過此階段而沒有不當的延誤。

 

* 即使在沉入期,理解和應用“一個同質實心性質的所緣”遍滿了整個在鼻孔與上唇之間的息團(想像中的息柱內)是關鍵,以克服一些障礙(如所緣的形狀與輪廓的變化,注意在所緣的形狀與輪廓)。

 

在此定力階段的禪修者需要具備此見解,以克服在禪修過程中的一些障礙。其中,我們將討論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它並非普遍,但我留意到偶爾一些禪修者難以從中突破。集中息團後,息變成一群小微粒,那些微粒快速地生起與滅去。*29由此,禪修者在整個的對焦範圍尋找不到息團。事實上,集中在這些非常小的微粒,心並不能更進一步地提升定力。禪修者變得不清楚該如何獲得對焦的所緣。在此情況下,能理解概念息為“一個同質實心物體”的禪修者,在適當的距離,運用對焦方式對焦在概念息(息團)為“一個整體”,他就能逐步克服此障礙。集中所緣時不過度的精進力也很重要。如果精進力過強,禪修者將無法培育起集中概念息的智慧。

 

 

 

注解:

 

28 在此時期體驗到所緣如此光輝燦爛的禪修者經常會感到困惑。他們以為已獲得了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其實這只是預備相(parikamma-nimitta)。

 

29 息作為一組色聚(kalāpa)存在,每個色聚是由元素色和所造色所組成。這些色法是究竟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