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型手機流行至今,你是否還記得以前的旅行,是什麼樣子呢?

 

現代的我們,用手機解決旅途中各種不同的大小事,從找資訊、訂飯店、安排行程、預訂餐廳,甚至用Google Map導航、規劃行程,再透過Facebook等社群軟體和朋友分享各式逸趣、讓智慧型手機直接取代相機拍照……你可能很難想像,沒有手機該怎麼旅行。

 

人們似乎早已忘了,那個拿著厚重旅遊書計畫旅行的年代,帶著紙本地圖、相機,想搞清楚自己身在什麼地點的迷路感早已不復見;而當一切的美好不能拍照打卡、只能用明信片紀念的單純,你會不會懷念?

 

也許你也該嘗試一場不用手機的旅行

 

有鑑於人們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上癮症狀、難以改變的低頭族習慣,《Quartzy》進行了一場實驗研究,它們邀請了24位自願者,進行一場拋下數位科技的旅行,藉以觀察智慧型手機對人們的影響,以及在度假的放鬆行為中,沒有手機又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它們邀請所有參與者,必須在旅行的過程中記錄心情點滴,並在旅程後與心理師探討心境變化和體悟。

 

事實上,選擇在度假時放下手機、斷開一切與工作有關的煩心事務,往往會有些治療的效果,但研究團隊還是發現完全和手機脫鉤並非易事──由於和科技分離,旅行者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情緒,進而焦慮、不安,一位參與者就說,「說實話,在旅行的前兩天,我感到特別的緊張。」

 

旅行初期:負面感加重

 

手機對許多人來說,這十餘年來已成了一種習慣,智慧型手機更成了上癮的依賴。因此在這場實驗假期的前幾天,大多人描述的狀況都是負面感情緒升級,且伴隨著沮喪、憂慮、孤立和焦慮,特別是對於那些早已習慣數位操作的旅行者來說,這種感覺確實令人不安。

 

畢竟,他們必須在沒有技術、科技支援的情況下努力適應新環境,一位參與者分享,「我有可能處於危險的狀態中或發生意外,家人也聯繫不到我,這該怎麼辦?」

 

專家說,在這樣的旅行狀態下,旅行者被迫以「傳統」的方式旅行,包含用印刷的地圖導航、嘗試和陌生人交談、以事先印好的列車時刻表來搭車──而有兩位參與者便在這個階段放棄了,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忍受。

 

不過研究發現,情緒的力量對每個人來說的影響都不盡然相同。

 

旅行後期:陶醉在沒有手機的自在

 

在研究中,他們發現了幾個影響因素,像是參與者如果不是一個人旅行,而是和朋友一起參與實驗,以及參與者的工作比較不是那麼責任制、可以完全不被工作綁架,那他們的適應就非常強,而且不太需要依賴手機。一些平常對手機也不太有依戀的,則非常能習慣。

 

反之,有戀人、家室的參與者,甚或是無法輕易放下工作的人,他們的緊張感特別強烈,縱使早已在出發前報備行程、會使用公共電話聯繫,也必須花上更多的時間,才能適應沒有智慧型手機的狀況。

 

實驗發現,許多參與者最終克服了起初最擔憂的情緒,慢慢享受、陶醉在沒有手機干擾的生活,因為沒有工作煩憂的牽掛、少了各種瑣事的壓迫,他們發現自己更能沉浸在旅行的過程和目的,並創造了許多難得清閒的寶貴時刻,更與當地人互動、進行了更多難忘的真實相遇。

 

他們感到自由、快樂、興奮和放心,有位參與者就分享,「我感覺非常好,在沒有手機的規劃下旅行可以這麼順利,真的非常自由;如果沒有摒棄手機的干擾,我永遠沒辦法真正享受度假,而這樣的旅程真能讓人感到更健康。」

 

重新回歸到「正常」生活

 

然而,所有的忘卻都必須有回歸到現實的那天,當他們重新使用起智慧型手機時,有人感到內疚、焦慮,也有些人面對重新的聯繫感到興奮。

 

有趣的是,許多人以為在斷開聯繫、完全不使用手機的過程中,可能會錯過他們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東西,但後來意識到其實根本沒什麼要緊的事。

 

「把手機重新打開是令人失望的,特別是使用Facebook時,總覺得上頭的東西非常膚淺、都只在乎表象,我開始懷疑為什麼我之前要如此沉迷?甚至在乎對我人生一點意義也沒有的點讚和評論?」

 

研究發現,這趟「回歸純真」的旅行提供了重新審視自我和科技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成癮」的習慣與「害怕錯過」的刻板印象,讓人不敢隨意放手,但實際上,唯有真正體驗過這樣不被手機綁架的生活,那所獲得的正面能量可遠比想像的還來得更巨大。

 

 

 

 

 

 

 

 

 

 

 

 

 

 

 

文章來源: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3rwgQv?utm_source=linesha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