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 097.JPG

  

帕奧禪林(眉繆分院)伍‧庫瑪拉西亞多(Ven. U Kumarābhivaṃsa Sayadaw)2018/2/8開示

 

按照佛陀的教法及帕奧大禪師的指導我們正確的禪修。

 

什麼是佛陀的教法呢?

 

三學、四念處、七清淨和八聖道分等都是佛陀的教法。不修學佛陀的教法就不能體證涅槃,也不能解脫輪迴,在修學教法時首先必須持戒清淨,因為戒是一切法的基礎,這是第一個階段。然後修定,在佛陀教法中修定有四十種止禪業處,修完定後就完成了佛陀教法的第二個階段。接下來修慧,要修名法和色法,名色法即是《阿毘達磨》,當能夠很詳細地分別名色法時,就要修勝議諦,就能證得名色分別智,這是修習觀禪的初步;若想要知道名色法生起的因,就需要修習緣起法,獲得緣攝受智,這是佛陀教法修慧的第三個階段。

 

有些「禪師」教導禪修時,沒有按照佛陀的正確教法,去教授修學辨識名色法,因此他們無法準確、詳細地修學名色法與《阿毘達磨》。如果他們只是學習《阿毘達磨》的理論,不知道如何應用在禪修上,不正確地修學名色法,如何能證得名色分別智呢?有的「禪師」說:「你想走的心」就是名法;「當你的身體在走動的時候」就是色法;「你想吃東西」這是名法;「你吃的東西」就是色法,他們就這麼輕易的定義名色法。很多「禪師」就是這樣教,假如這就是名色分別智,依此修法,就不需要修四禪八定,根據這種方法,每個人都能證得名色分別智。

 

根據佛陀的教法,當我們修慧時,我們要詳盡地辨識名色法、緣起法及觀禪;修觀禪時,也要修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等十六觀智,很詳盡的修法。一步一步有次第地逐步修法,因為這是《阿毘達磨》的教法。那些無法修學上述正確教法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如此詳盡的修法,所以他們認為《阿毘達磨》不是佛陀的教法。

 

你們相信《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嗎?如果你們不相信《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就不會來這裡禪修了。若無法詳盡地辨識名法與色法,就不可能體證涅槃。以上只是簡略的闡述。當然,有些波羅蜜成熟者,雖然他們不說《阿毘達磨》,但由於他們過去世的波羅蜜,有很高深的定慧和體證,所以他們也能體證涅槃。

 

我要說《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根據巴利原文義註在三藏經、律、論中的解釋。《阿毘達磨》即是《阿毘達磨藏》,有些人相信經藏、律藏是佛陀的教法,但認為論藏不是佛陀的教法,他們否定《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認為沒有必要使用《阿毘達磨》來禪修。

 

怎麼知道《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呢?我們將用以下三個依據來證明:

 

第一、法蘊及開經語的依據

 

關於法蘊與開經語「如是我聞」的爭議。

 

根據我們的傳統,佛陀的教法總共是八萬四千法蘊,(Ānanda Theragātha Pāḷi P1027的義註巴利原文)。只有義註的解釋還不夠充分,我們還要指出巴利的原典來說明《阿毘達磨》是佛陀的教法。

 

阿難尊者講他自己總共學了八萬四千法蘊,並能夠背誦這八萬四千法蘊,他從佛陀那裡直接學習了《阿毘達磨》,其中八萬二千法蘊是從佛陀那裡學來的,另外二千法蘊是從舍利弗尊者及其他尊者那裡學來的,阿難尊者講他能夠背誦三藏以及五部論。

 

八萬四千法蘊是怎麼算的呢?

 

在經典的開始就講「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某某地方講經」這是一個法蘊。如果在經藏裡面若有很多的Nidāna(因緣──就是開經語的介紹)就表示很多法蘊,在經藏中計算起來,一共有兩萬一千法蘊,其實沒有非常準確的計算方法,但我們古代的博學阿闍黎是這樣計算的。法句經(Dhammapada),另外還有很多諸如長老偈(Theragāthā)、長老尼偈(Therī-gāthā)、自說經(Udāna pāḷi)等,也沒有用開經語,這些也是佛陀的教法。有些偈誦中有很多是問答形式,每一問是一個法蘊,每一答又是一個法蘊。

 

從《阿毘達磨藏》中計算的這些法蘊,三法(Tika)就分善、不善與無記,這三種算是一種法蘊。另外二法(Duka)是兩種分法,一種是結(Samyojana,束縛)就是執著,另一種是非結(Asamyojana,沒有束縛)就是無執著,每一種就是一種法蘊。有的算法是計算善心是一種法蘊,不善心也是一種法蘊,還有果報心又是一種法蘊等等。這樣計算在《阿毘達磨藏》中,就有四萬二千法蘊。

 

有人指出,《阿毘達磨》不是佛陀開示的,理由是《阿毘達磨》中沒有「如是我聞,一時,佛陀在某某地方」這類開經語。

 

《阿毘達磨》最先的開示必須是佛陀所講的。聲聞是指聲聞弟子沒有能力無師自通地開示佛法,只有佛陀才能無師自通地開示佛法。佛陀曾經對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講過《阿毘達磨》,之後他們才能把《阿毘達磨》傳給其他弟子,但他們不可能無師自通地講《阿毘達磨》(因為阿毘達磨是佛陀的領域)。在經藏中有極少部分的經典不是佛陀所開示的,而是由大弟子們講的,比如大迦旃延尊者(Mahā Kaccāyana),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也講過一些經典,這些經典在開示後是經過佛陀印證和認可的,因此可以視為是佛陀所講的。但《阿毘達磨》卻是不同,只有佛陀才能無師自通地宣講。能辨識《阿毘達磨》的人就能辨識名色法,能辨識名色法的人就能辨識《阿毘達磨》。就像很多人知道佛陀在摩訶摩耶(Mahā Maya)夫人胎中結生、入胎,一出生就能步行七步,馬上能開口說話,被稱為悉達多太子。人人都知道他在菩提樹下成佛,人人都知道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因此《阿毘達磨》也不需要介紹。其它經典都需要介紹佛陀是在什麼地方講,如果要介紹《阿毘達磨》是在哪裡講的,過去有一位斯里蘭卡的比丘住在曼達拉寺(Mandalārāma),名字叫提舍補彌長老(Tissa Bhūmi Thera),由於人們對《阿毘達磨》的爭議,他編寫了《阿毘達磨》記錄於《相應經》。另外一位蘇瑪那碟瓦(Sumanadeva)尊者也編寫了《阿毘達磨》的介紹,也像其它經典一樣介紹世尊在什麼地方開示。「一時,世尊在天上,世尊在三十三天界向諸多天神開示了《阿毘達磨》,講了善與不善及無記等法。」如果要與經藏同樣地介紹,也可依此為依據說《阿毘達磨》是佛陀開示的法。

 

第二、律藏的依據

 

從律藏來算,一個罪(āpatti)是一個法蘊;一個無罪(anāpatti)也是一個法蘊,所以律藏有兩萬一千法蘊。這樣計算,經藏就有兩萬一千法蘊,律藏也有兩萬一千法蘊,加上《阿毘達磨藏》的四萬二千法蘊,總共有八萬四千法蘊。

 

有一些比丘能背誦《阿毘達磨》,那些有‘藏’知識的僧眾,念誦色法是無記的,色法不是善,也不是不善。他們還念誦四個名蘊,有時善,有時不善,有時無記,這些都是出自《阿毘達磨藏》。在家信眾也用巴利語來念誦《阿毘達磨藏》。

 

曾經有一位比丘問另一位比丘說:「為什麼不誦佛陀所教導的《阿毘達磨藏》呢?」

 

另外一位比丘回答說:「《阿毘達磨藏》不是佛陀開示的。」

 

比丘又問說:「你學過律藏嗎?」

 

另一位比丘回答說:「過去沒有學過律藏。」

 

比丘說:「如果你學過律藏,就會知道《阿毘達磨》是佛陀講的,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學習三藏,所以才會說《阿毘達磨》不是佛陀講的。」

 

有比丘說他學過律藏,但另一位比丘說:「你學律藏時是坐在角落打瞌睡,並沒有透徹地學習,如果你引導沙彌剃度出家就會很危險,不會成功。」

 

在律藏第二冊‧第442段(第189頁)巴吉提亞戒(Pācittiya)的如法品(Sahadhammikavaggo),當比丘批評律藏時,就犯了戒,這是一條學處。有些比丘並非有意批評律藏,只是鼓勵其他比丘先學習經藏並念誦《阿毘達磨藏》,最後再學習律藏;只要比丘沒有批評律藏,就沒有犯戒。在這個律藏中,佛陀就講了《阿毘達磨藏》,如果《阿毘達磨》不是佛陀講的,就不會出現在律藏裡。所以信受律藏是佛陀講的,而不接受《阿毘達磨》是佛陀講的,就違背了正法,以上又是另一個依據。

 

另外一個在律藏的依據,是在巴吉提亞戒(Pācittiya,心墮;波逸提)的第1221段(第460頁)的比丘尼學處裡,比丘尼要問比丘問題時,必須經過比丘允許才能夠提問。比如說比丘尼問比丘:「我可以請教您經藏的問題嗎?」得到允許後,比丘尼卻問了有關《阿毘達磨藏》以及戒律的問題,並沒有問到經藏的問題,因此比丘尼就犯了巴吉提亞戒(Pācittiya)。在以上律藏的依據中,重複提到《阿毘達磨》三次,所以《阿毘達磨》是佛陀所講的。如果《阿毘達磨藏》不是佛陀所開示的,在此就不會提到《阿毘達磨》了。如果我們學習律藏的時候沒有昏沉,而是很有正念地學習,就可以知道佛陀在律藏中已經多次提到《阿毘達磨》了,不需要和別人爭論,我們有足夠的依據相信《阿毘達磨》是佛陀所說的。

 

 

第三、經藏的依據

 

在經藏《中部‧第三十二‧大牛角經》(Mahāgosiṅga)中的經典依據,比律藏的依據更強而有力。

 

現在我們簡略地介紹一下這部經典:「一時,佛陀與舍利弗尊者、阿難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雷瓦達尊者這五位大弟子都住在牛角(Gosiṅga)娑羅樹林。」有一天大目犍連尊者從果定出了定,他想去見舍利弗尊者,他也邀請了其他幾位大弟子一同前往,到了舍利弗尊者處,舍利弗尊者就問阿難尊者說:「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阿難尊者回答說:「如果比丘學了很多佛法的義理,可以說法並精進禪修,這樣的比丘就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

 

舍利弗也問了雷瓦達尊者同樣的問題:「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雷瓦達尊者回答說:「如果比丘能證得禪那並證得涅槃,就會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因為他是禪定最好的。

 

舍利弗尊者又問阿那律尊者:「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阿那律尊者回答說:「有天眼通的比丘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善業、不善業及投生到哪裡,並能夠看到他們的苦與樂,用天眼照亮一千個世間並散發光明,還可以使用光明遍禪修體證涅槃,這樣的比丘會照耀這座娑羅樹林。」他是以個人的觀點來回答的,因為他的天眼通最殊勝。

 

舍利弗尊者又問了大迦葉尊者:「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行修得最好,大迦葉尊者回答說:「修頭陀行的比丘能捨棄執著與煩惱,就可以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因為他是修頭陀行第一。

 

舍利弗尊者又問了目犍連尊者同樣的問題:「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目犍連尊者回答說:「如果兩位比丘討論《阿毘達磨》,毫不厭倦地一個問一個答,而且討論是相互有益的,這就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Idhāvuso sāriputta, dve bhikkhū abhidhammakathaṃ kathenti, te aññamaññaṃ pañhaṃ pucchanti, aññamaññassa pañhaṃ puṭṭhā vissajjenti, no ca saṃsādenti, dhammī ca nesaṃ kathā pavattinī hoti. Evarūpena kho, āvuso sāriputta, bhikkhunā gosiṅgasālavanaṃ sobheyyāti.)」

 

他們全部回答完畢後,大目犍連尊者又以同樣的問題來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怎樣的比丘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如果一個人能使他的心不跟隨他的欲望走,修行戒、定、慧證得涅槃,就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

 

然後他們一起前往佛陀那裡,並把大家的觀點向佛陀報告,佛陀回答說,每個答案都正確,每個人都是按照個人的修行體會來回答的。

 

當大目犍連尊者回答「懂得《阿毘達磨》並依照《阿毘達磨》來修行而體證涅槃的人,他能照耀這座娑羅樹林。」佛陀開口說出Sādhu! Sādhu! Sādhu!這是《大牛角經》裡的依據。

 

另外在經藏的《中部‧第三十三‧大牧牛者經》(Mahā Gopālaka),簡略來說,這部經有十一個要點,牧牛者的巴利語叫「Gopālaka」(果巴拉卡),如果他不了解自己的牛有多少頭是棕色、黑色或白色,他就很難發展他的牧牛業。同樣地,在佛陀的教法中,如果比丘和修行者不知道自己的色法,不知道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不知道二十八種色法及生起的因,就是不能體證戒、定、慧(觀智),證得道果及體證涅槃。

 

同樣地,如果牧牛人能照顧好自己的牛,就能從牛身上獲得牛奶、黃油、酥油等的收穫,這是個強有力的依據,同樣地比丘及修行者必須要辨識色法、辨識《阿毘達磨》,並且要知道色法的數量及其生起的因。色法在女性有二十七種、男性有二十七種,內和外共二十八種,我們需要知道,也需要辨識。這是業生色法、心生色法、時節生色法和食素生色法。我們可以辨識其生起的原因,如果是兩個因的話,可能是業和心;三個因的話,可能是業、心和時節,我們必須這樣去辨識色法的數量及它生起的因,在這部經中佛陀是如此鼓勵禪修者修行的。

 

如果無法辨識色法就不能繼續辨識名法,如果無法辨識名色法及其因緣,如何修行觀禪呢?因為沒有觀禪的所緣。名法、色法是觀禪的所緣,如果無法辨識名色法,就無法透徹地思惟無常、苦、無我,就無法達到體證觀智的高峰──涅槃。如果你想證得涅槃,就要知道色法的數量及其生起的因;當你能詳盡、有次第地辨識名色法,就能證得名色分別智,就有觀禪的所緣。當你看到名色法生滅的本質,就思惟無常、苦、無我;當你的觀智成熟時,就可以體證涅槃,這是佛陀在《大牧牛者經》(Mahā Gopālaka)中開示的,這是另外一個依據。

 

如果佛陀沒有開示過《阿毘達磨》,佛陀也不會鼓勵比丘及禪修者辨識名色法。綜上所述,充分證明《阿毘達磨》是佛陀所說的。

 

否定《阿毘達磨》的不善果報

 

假如有人批評、反對《阿毘達磨》教法,就等於他否定了佛陀的一切法,也就是否定佛陀有一切知智。一切知智是佛陀專有的。當他們反對喜歡學習《阿毘達磨》的人時,就是等於在破壞佛陀的教法,也是障礙他人證得聖道聖果,也包括他自己。如果是比丘,他就是在分裂僧團,以及八十種互相分裂之事,他應該被僧團開除出去;在離開僧團時,他必須念應懺悔的羯磨語(Desanīya Kammavāca)來懺悔。批評《阿毘達磨》不是佛陀教法的人,可能會造成不善果報。

 

 

總結

 

如果有人認為《阿毘達磨》不是佛陀所宣說的,從上述巴利原文的依據中就可以明白真相,也充分證明了《阿毘達磨》是佛陀所宣說的。

 

經藏是佛陀所說的;律藏是佛陀所說的;《阿毘達磨論藏》是佛陀所說的;三藏、五部都是佛陀所說的。

 

 

 

願我們大家都能信受《阿毘達磨》是佛陀所說的!

 

願我們能辨識名色法及其因緣,有次第精進地修行!

 

願我們大家能夠早日體證涅槃!

 

 

 

 

 

Sādhu Sādhu Sādhu!薩度!薩度!薩度!

 

 

 

帕奧禪林(眉繆分院)眾弟子 翻譯整理

 

 

 

覓寂比丘 潤飾

 

 

 

 

延伸閱讀:

 

什麼是阿毗達摩?

 

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和教理行證

 

拒絕學《阿毗達摩》

 

 

 

 

 

 

 

關於《律藏》和《經藏》記載的Abhidhamma abhivinaya

 

 

 

 

Vin.ii,p.189.(442)

 

Vin.ii,p.460.(1221)

 

Vin.iii,p.92.(84)

 

 

 

 

D.iii,p.222(345); 256.

 

 

 

 

M.i,p.275(337).

 

M.ii,p.136(173).

 

M.iii,p.27(35).

 

 

 

 

A.i,p.291(141); 293.

 

A.ii,p.94(79).

 

A.ii,p.344(60).

 

A.iii,p.199(22).

 

A.iii,p.275(17); 328; 419.

 

A.iii,p.539(14).

 

 

 

 

DA.iii,p.230.(345)

 

Abhidhamme abhivinayeti ettha dhammo abhidhammo, vinayo abhivinayoti catukkaṃ veditabbaṃ. Tattha dhammoti suttantapiṭakaṃ. Abhidhammoti satta pakaraṇāni. Vinayoti ubhatovibhaṅgā. Abhivinayoti khandhakaparivārā. Atha vā suttantapiṭakampi abhidhammapiṭakampi dhammo eva. Maggaphalāni abhidhammo. Sakalaṃ vinayapiṭakaṃ vinayo. Kilesavūpasamakāraṇaṃ abhivinayo. Iti sabbasmimpi ettha dhamme abhidhamme vinaye abhivinaye ca.

 

 

 

 

「殊勝法(abhidhamme)」和「殊勝律(abhivinaye)」在此當知有法、殊勝法、律和殊勝律四法。

 

此中,「法」是指經藏;「殊勝法」是指七部論;「律」是指兩部分別;「殊勝律」是指犍度篇和附隨。

 

或者「法」是指經藏和阿毘達磨藏;「殊勝法」是指聖道與聖果;「律」是指整部律藏;「殊勝律」是指寂止煩惱的原因。

 

 

 

 

 

 

 

AA.4

 

Abhidhamme abhivinayeti ettha dhammo abhidhammo, vinayo abhivinayoti catukkaṃ veditabbaṃ. Tattha 錨點dhammoti suttantapiṭakaṃ. Abhidhammoti satta pakaraṇāni. Vinayoti ubhatovibhaṅgo. Abhivinayoti khandhakaparivārā. Atha vā suttantapiṭakampi abhidhammapiṭakampi dhammo eva, maggaphalāni abhidhammo. Sakalavinayapiṭakaṃ vinayo, kilesavūpasamakaraṇaṃ abhivinayo. Iti sabbasmimpi ettha dhamme ca abhidhamme ca vinaye ca abhivinaye ca uḷārapāmojjo hotīti atth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