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_169.jpg

還記得小時候家中爺爺奶奶還在世時,只要在老人家面前提及「死」字,立刻會被訓斥一頓,好像只要說出這個字,就是全世界最惡毒的詛咒,彷彿只要不提,死亡就不會降臨。

但我始終納悶,當大家都認為「人生在世,不外生老病死」的同時,怎麼能以如此消極的鴕鳥心態,面對死亡?家中父母從一開始的談「死」色變,到如今已被我訓練到能夠笑談身後事,想到時就會輕鬆交代「我病危時要放棄急救」、「我死後不要入塔跟一堆不熟的親戚擠」。

台灣或許也像這樣正逐漸擺脫源自深層恐懼的「死亡」忌諱,而早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近年來發展出的「終活」潮流,顯示出的也是這種生死觀的改變,另外或許還有不得不正面凝視「死亡」的苦衷。

<生死觀改變>臨終活動 後事自己規劃

所謂的「終活」就是「臨終活動」,意指銀髮族生前自行規劃包括葬禮、遺書、遺產分配等身後事。

這種活動追根究柢源自日本人不願「對他人造成困擾」的民族性,不過據說自日本311大地震後,許多人深感人世無常,開始積極地事先規劃身後事,也因此讓「終活」更為蓬勃發展。

如今,「終活」儼然已發展成商機無窮的顯學,相關書籍、座談會、專門網站可謂琳瑯滿目,各業者更是絞盡腦汁推出各種「終活」服務。擔心自己葬禮上的遺照不夠美嗎?生前的「遺照拍攝」服務由專業攝影師與化妝師聯手,在諮詢客戶意見後,為你打造完美妝容並拍攝出理想遺照。想寫遺書,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嗎?「遺書旅行團」有專業心理諮詢師與代書隨行,你可以入住溫泉旅館,在身心極度放鬆的情況下,與其他旅伴交換意見、徵詢專家建議後釐清內心思緒,寫下可能事關遺產分配的遺言。

另一項所謂「入棺體驗」的「終活」,熱潮至今不減,就連年輕人也躍躍欲試。這種體驗活動以最直接的方式挑戰死亡禁忌,邀請體驗者穿著壽衣、躺入棺木,在眾人的圍觀低語中,用想像力與死亡近距離接觸。體驗過程中,棺木還會短暫闔上幾分鐘,有體驗者表示:「棺木一闔上,隨即籠罩在一股難以言喻的孤獨感中,心中湧現出『我不想死』的強烈念頭。」還有很多體驗者事後說,那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平靜感,體驗過後想要進一步深思死亡的意義。

除此之外,也有業者試圖將人們撇頭視而不見的「死亡」,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甫於今年初開幕的咖啡廳「Blue Ocean Cafe」,為東京都內首家「終活交流咖啡廳」。咖啡廳除了提供終活諮詢服務之外,每月定期舉辦一次「入棺體驗」,還會定期播放終活相關電影、舉辦座談或交流會,讓當地民眾隨時掌握終活資訊,互相分享討論延伸出的生死議題。

<拋開恐懼>打破死亡忌諱 身後事預先討論

報導指出,這股「終活」熱潮也間接提升了高齡者的大體捐贈人數。日本全國自願捐贈大體提供醫學研究的申請人數逐年增加,去年已突破26萬人,其中又以高齡者的增加最為顯著。

其背景除了相關法律的完備、意識的普及,以及「接受捐贈的大學會負擔火葬費用」的經濟考量之外,「自己的遺體如何處理,由自己決定」等生死觀的變化也是關鍵因素。

研究高齡者心理的近藤勉教授對此分析,日本近年來的葬禮簡單自然化,以及大體捐贈人數的增加,「在在顯示有越來越多人不再執著於生或死的形式」。

即便多數人對於「終活」抱持正面的肯定態度,也有另一種意見認為這股熱潮分明就是喪葬業者集體炒作出來的商業活動,藉此大賺「死亡財」。還有專家不留情地點出,這股「終活熱」反映出的其實是日本少子高齡化、家族溝通羈絆弱化等社會變遷,讓高齡者萌生「無人送終」的強烈危機感與孤獨感。

平心而論,日本的「終活」不論是商人吹響的號角抑或是銀髮族的自力救濟,都是翻轉死亡傳統忌諱的契機。尤其是家中若有上了年紀的長輩,趁他們身體健康、意識清楚時,好好討論身後事,了解他們的意願,更能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紛擾。

生與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一體兩面,或許唯有當我們拋開對於死亡的原始恐懼,敞開雙臂迎接它進駐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才能真正地坦然面對死亡,同時珍惜活在當下的分分秒秒。

 

文/特約記者鄭曉蘭

 

 

延伸閱讀:

死亡咖啡館

生死關懷對現實人生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m.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8997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