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945062_423411036523531_930550121482956272_n.jpg

 

22. 七寶池八功德水

 

經文: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佈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這一段還是一樣取材自《中阿含經》〈王相應品〉裡的《大善見王經(見附錄)》,以及南傳《長部》第17經《大光明經》。這裡,我們很遺憾的要補充說明一下,漢譯者把巴利或梵文的“Mahásudassana”譯成了「大善見」,而英國學者則譯為“The Great Splendour”or“The Great king of Glory”。再將英譯轉譯成中文就是「大光明或大光明王」的意思。這個”Glory”的字眼,在英文詞彙裡特別是指「神像的大光環」。我們若稍微留意一下彌陀頭項上的大光環,就知道「大光明王」其實就是「無量光佛」的前身了。我們強力推薦您仔細地對讀《阿彌陀經》和《大光明經》或《大善見王經》這兩部經,您就會瞭解「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如果您沒有機緣自行研讀的話,那就只好由我為您簡要地譯述原由了。

 

話說佛陀將要在偏僻的庫西那拉入滅時,阿難尊者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麼偉大的佛陀,豈能在這樣的荒郊野外逝世,起碼也要在像舍衛國或王舍城那樣的城市裡接受萬人瞻仰,這與佛陀高貴的身份才相稱。(請注意《雜阿含經》中並無此記載,這到底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還是《中、長阿含經》編者的想法,已無可考。)這樣的想法,先在巴利《長部經》第16經《大般涅槃經裡》就有了初步的敘述:

佛陀告訴阿難:「阿難!快別說這兒是竹籬茅舍的窮鄉僻壤。好久以前,大光明王是個轉輪聖王,一個正直賢明的國王,他征服了四方,保衛著領土的安全,而且他擁有七寶。當時他就是以此庫西那拉為首都,那時候此地的名字就叫做庫沙和堤。都城的東西長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人口眾多,糧食囤積豐足,就像毘沙門天王的都城阿卡瑪達那麼富庶,夜叉眾多,糧食囤積豐足,皇都庫沙和堤也是這個樣子。」

 

接著到了巴利《長部經》第17經《大光明王經》的內容裡,就大篇幅地描寫亭台樓閣、各色蓮花、種種金銀珠寶…等莊嚴富麗的美景。等到大乘初興的時候,又把庫沙和堤變成了恕卡和堤─極樂世界了。歷史的軌跡就這樣一路由Kusinara(庫西那拉)變成Kusavati(庫沙和堤),再蛻變成Sukavati(恕卡和堤)─極樂世界。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只要把Kusavati的K和S互調,立刻就變成了Sukavati,就這樣毛毛蟲先變成蛹,然後就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極樂國土。這正是人性懷念佛陀的熱情轉而崇奉庫西那拉成為聖地,乃至將其演化成極樂國土的歷史軌跡啊!豈能將已被金銀、琉璃所高度物化的極樂世界,當做是佛陀教導的本懷呢?

 

尤其是當您閱讀冗長的英譯《大般涅槃經》或《大光明王經》或漢譯《大善見王經》的長篇敘述時,或許也會生起疑問:佛陀臨入滅前,身體疲累至極,當須跋陀羅求見時,阿難尊者都要予以擋駕了,他自己怎麼可能這麼不識大體,又引發長篇的敘述,增加佛陀的勞累?所以,當我們閱讀後世輯成的經典時,不妨仔細地加以思辨。

 

接著,我們就要來談七寶了。《雜阿含經》第722經上說,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具有七寶─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夜明珠)、玉女寶、主藏臣寶(礦藏財務大臣)、主兵臣寶(大元帥)出現於世間。同樣的,當佛陀出興於世時,也有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出現於世間。雖然後期的經文,已經從印度傳統的七寶─金輪寶…等,轉變成波斯化的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玻王黎(綠寶石)、硨磲、赤珠(紅寶石)、瑪瑙,但它象徵的寓意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修習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就會擁有七覺分的寶貴體驗,讓您充分感受到種種離欲之樂─極樂。因此「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的意義就很明白了,那就是說惟有八聖道的功德水,才能令七寶池裡全部充滿七覺分的喜樂。

 

接下來的「金沙佈地」…等,我們不妨回到《雜阿含經》第1177經的灰河喻,很清楚地就可以知道,「金沙佈地」是在比喻持戒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旅途走起來更平坦、舒適而且純淨─就好像踩踏在勻細的金沙上一樣。

 

至於「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先說後半句的「金、銀、琉璃、玻王黎」這四寶所比喻的乃是「四正勤」的可貴猶如金銀珠寶。整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若以「四種正精進」認真修持後,就建構成一道莊嚴的階梯(四邊階道),如您所願地步步高升而上。所以說「四邊階道」代表的就是「四如意足」的意思,它是由四種方便的珠寶所合成的。

 

「上有樓閣」則是循著階梯登上了樓閣,那就是說修四如意足之後,就進一步地到達了由「五根─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所建構的樓閣裡去了。在那富麗堂皇的樓閣裡,已經可以充分地享有「七覺分」的宮室之美了─鑲嵌著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珠、瑪瑙的種種裝飾。這一切都在說明著修習八聖道的過程中,每一階段的修行進度,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一直到道、果完成,也就是圓滿地修習佛教的三十七道品。所以,如果想要到真正的極樂世界去,那裡是單靠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事的呢?還是要走入世尊的正法中來,循著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的次序,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進啊!本經不也是說明得清清楚楚的嗎?為什麼祖師大德們不這麼解說呢?為什麼您不肯相信這才是事情的真相呢?

 

圖片說明:七寶池、八功德水

 

 

 

 

 

文章來源: 臉書 法鏡室 社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