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七重欄楯
經文: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這一段經文乃是取材自中阿含的《大善見王經》和長阿含的《世紀經》、《遊行經》(諸經摘錄詳見本書附錄)或南傳的長部第17經《大光明經》,這些用詞在阿含經裡都有原始的描述。本經的作者,只是把阿含經裡的「大光明王」轉化成為「大光明佛─無量光佛」了。仔細閱讀上列南、北傳經典,您就會很清楚的看出《阿彌陀經》是怎麼樣從《中、長阿含經》中演化出來的。
《中、長阿含經》裡已經把印度傳統對天宮的描述─幽美的園林和蓮花池,鑲崁上了波斯的金、銀、玻王黎和水晶等寶石了。它的敘述冗長而富麗,不像《雜阿含經》那麼平實、簡要了,可信度也稍微差了一些,但方向大體上還是正確的。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的光環,原來就是如此這般地,從阿含經中逐一摘取波斯的寶石鑲嵌出來的,等它放出耀眼的光芒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原經中所要描述的法義了。無量壽的由來也是一樣的,從阿含經中您可以看到轉輪聖王的壽命是何其長壽,但是最後要表達的結論還是諸行無常、苦、非我。彌陀淨土選用同樣的材料來雕塑之後,卻變成了常、樂、我、淨的永恆樂土。所以,如果您不走出彌陀的光環來,怎麼能夠看到原始的法義呢?您還要繼續陶醉在那耀眼的光輝裡,感性地讚頌著那些寶石的亮麗嗎?還是要用理性來檢視這些寶石的原產地─波斯與阿含經的寓意?
在此,我們寧可用比較高超的水準來看待這段經文的描述:
1. 所謂「七重欄楯」的隱喻就是要重重守護我們的「身行」,就像欄楯那樣周密而穩當,行為舉止絕不逾越防護的邊界。
2. 所謂「七重羅網」的隱喻就是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口行」,就像羅網層層遮攔那樣地有所約束,言語溫和則猶如網上的銀鈴發出微妙的聲音一般。
3. 所謂「七重行樹」的隱喻就是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心行」,就像行樹那樣正直,起心動念則猶如樹梢吹起清涼的微風一般。
有了這樣殊勝的身、口、意三妙行,那我們就完成了「四念處」的準備工作,所以就可以把「四念處」的珠寶配戴上去了,這就是經文「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的意思。這樣的詮釋乃是根據原始聖典《雜阿含經》第281經: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來作說明的。一個開始修習四念處的人,已經抉擇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願意趨向遠離了。一旦精進有成,他就會感受到離欲之樂─通往極樂之道。是否這樣的解說才是有意義的、有利益的,並且能巧妙、完整地跟下一章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環環相扣,緊密地銜接起來。在此這段經文就是提供您這樣的認知:要追尋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的極樂世界,第一步,就必須先行守護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讓它們養成端正而守規範的行為模式。
圖片說明:七重行樹
文章來源: 臉書 法鏡室 社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