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26 下午9.26.01.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信的特相:1、對當信之事有信心。2、心能夠安住在當信之事的所緣上去相信它,對當信之事有信仰。

 

・信的作用:1、使到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清楚。2、引發自己與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有信心而不會減退,也不退避。

 

・對於一個跟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沒有關係的人,他生起的就是純粹的世間善心,乃至於他是外道群體,比如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什麼教也沒有,就是一個世間的善行人,就是喜歡做公益的人,甚至於他可能擁有斷滅見,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唯物主義者,他也做善行,那麼這個善行又歸在哪裡呢?它是歸在戒的範疇裡面。 

 

・戒有止持,也有行持。止持——殺、盜、淫、妄、 酒,十不善業不應該做,不造一切惡。行持就是你要佈施、要持戒、 要與人為善、要說真實語、要說柔軟語、要助人為樂、要有慈心,具足於諸善,這些都是行持。只要他這麼去做,就屬於是一種高尚的、有品德的人的表現。

 

・佛法講的慧根,一定是跟緣起、跟業果、跟四聖諦相關的善心中才會有,這個慧根是能夠洞穿。

 

・什麼事情我們都靠別人、都靠他力,你自己都不對自己的身心下手,帶著這個心去求法,那你就求不到了。這個過程裡面,你要講體驗,就是你在每一個體驗的當下,能不能看清楚它?

 

 

 

 

 

雲端起觀- 71 信心所(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各位賢友好,昨天我們開始學習信心所,給大家佈置了一個作業,預習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的功德,也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非佛教人士做善行是不是善心?如果是,他的信心所歸在八事的哪個部分

為什麼給大家提這樣一個問題呢?我們普遍認為八事好像就是我們佛教徒專屬的,只有佛教徒才會信,或者只有佛教徒才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是這樣子認為的話,就是錯誤的,為什麼呢?首先佛陀所證悟的是究竟法、是真理。真理並不是因為誰信還是不信,它就存在或者不存在。真理也不會因為一個人沒有信就一定不能碰到它,或者他不能有部分地按照真理去生活或者去實踐我們可以以九種名號來理解佛陀的功德。但如果你僅僅是認為他是一個教主、像神一樣的存在,那這種理解就是錯誤的。佛陀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自封他是教主,但是他自封了九個或者十個名號。佛陀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人、天的導師、佛陀、世尊。他在一切梵天、天人、魔、人的世間宣稱自己具有十種或者九種名號。如果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合在一起的話,就是九種名號,如果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開的話,就是十種名號。佛陀是在有梵天、天人、魔、人的這樣一個世界裡面,宣稱自己是佛陀。 

那麼這十種功德名號,為什麼它們叫功德名號?因為這些名號是佛陀的功德的體現。不是說我們給他封一個名,比如說你是三八紅旗手、你是青年先進分子,給你封一個號。一般這些世俗的封號,背後可能有他工作的成就,也有可能有他一些典型的事例。但佛陀的名號,是他經過無量阿僧祗劫,累積巴拉密而擁有的這種心理素質。它是一種心理素質,要搞明白。就是成為佛陀的這一個人(佛陀是人,不是)他的心理素質。在我們有天、有梵、有魔、有人的世間裡面,他到達了這樣的心理素質,已經是最圓滿的了。這樣的心理素質簡單地用九種或者十種概括來說明,就是他的功德名號。我們對於佛陀的信仰是基於他是一位擁有這樣良好素質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對於一位老師或者是一位佛陀的聖弟子的品格有一部分的信仰,也是跟這個真理相關的,雖然他不是佛。 

同樣地,佛陀所證悟的法,比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業果,戒定慧三學,這些無論有佛在世還是沒有佛在世,都是一種自然的法則。它是業果的法則、是緣起的法則。它就是這個有為世間運行的一個基本定則,不會因為有佛陀出世還是沒有佛陀出世而有什麼變化。在有佛在世、或者沒有佛在世、或者有佛法在世的時候,有一些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但他們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按照這樣的法則生活或者以他們的生命實踐。當他們用這種方式在做、在實踐的時候,我們就講說,他們對於法的一部分有信心,他們就是依這個法來做的。 

同樣,我們講僧,他們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和正當行道者,他們走在實踐法、淨化自己的路上。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正在這樣做,可能還不夠圓滿。但你對他們有信心,你跟隨他們、供養他們、服務他們,這是有信。 

對於一個跟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沒有關係的人,他生起的就是純粹的世間善心,乃至於他是外道群體,比如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什麼教也沒有,就是一個世間的善行人,就是喜歡做公益的人,甚至於他可能擁有斷滅見,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唯物主義者,他也做善行,那麼這個善行又歸在哪裡呢?它是歸在戒的範疇裡面。 

昨天的題目,其實是提醒大家。在佛法裡面什麼是高尚的、有品德的生活方式?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學習。我們叫 sīlasīla 是高尚的、有品德的生活方式,不造一切惡,具足於諸善。巴利語叫 sīla 中文把它翻譯成戒。戒有止持,也有行持。止持——殺、盜、淫、妄、 酒,十不善業不應該做,不造一切惡。行持就是你要佈施、要持戒、 要與人為善、要說真實語、要說柔軟語、要助人為樂、要有慈心,具足於諸善,這些都是行持。只要他這麼去做,就屬於是一種高尚的、有品德的人的表現。那麼他想,「我要做一個有悲心的人,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與人為樂、與人為善的人」,這就是屬於 sīla 的範疇。那也就是他對 sīla,對這種高尚的、有品德的生活方式有信心。所以他就會有信生起來,他的善心裡面就是有信的。但因為他純粹只是在這個角度,甚至沒有業果的概念在裡面,所以他的善心中一般沒有慧根。佛法講的慧根一定是跟緣起、跟業果、跟四聖諦相關的善心中才會有,這個慧根是能夠洞穿。 

當你正念於當下,去覺知你身體的動作,心跟身體在一起,修習四念住的時候,生起的善心中不單有信也會有慧。同樣地,在世俗生活裡面,一個人即使是沒有很強的因果觀念,或者是四聖諦的觀念,但也能透視究竟法。透視究竟法就是在每個當下,我們看、聽、嗅、嘗、觸的時候,只是去注意到色、聲、香、味、觸,沒有把它們轉成概念的時候,那個就是究竟法。當然在名色法快速生滅的狀態下,我們不能夠完全去體驗究竟法,這是觀智的範疇。但是不能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能夠碰觸到究竟法。所以當你非常專注的時候,你可能在某一些剎那裡碰到究竟法、體會究竟法。 

一個非常專注開保險箱的慣偷,他那個時候如果忘我,沒有貪著心也沒有恐懼心,只是在那開保險箱。他心中可能會有一兩個剎那有慧生起來,他是有身念處的。但是這沒有用,為什麼呢?他自始至終之中 99.999%都是不善心、都是貪尋和瞋尋,但偶爾有一點很微弱的善心生起,是可能的,我們不能講沒有,不然你講不過去的。 

我們對於佛法的理解,不能夠用這種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如果佛陀所宣講的只是我們這一小部分佛教徒才能夠體驗的,那就不是真理了。關於作業的問題,對大家做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提醒。一個是擴展我們的心胸、格局。另一個我們要知道,佛法一定是要跟我們的生活相結合的。佛法跟生活相結合,指導我們生活,但是不能夠世俗化。指導生活與世俗化,這是兩個概念。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就非常容易把它們混起來,以為佛陀的法就是讓我們過得好一點、輪迴得好一點。那就太貶低佛法了、太浪費佛法了、太可惜你自己的生命了。 

我們繼續來學習信心所。 

我們昨天講到,前面我們有學習過勝解。當一個人的信心起來的時候、對八事的信心起來的時候,它的力量就會超過勝解的力量。勝解無法成為根,但信心是根。我們講平衡五根。平衡五根是什麼?在念根、信根、慧根、定根和精進根之中,信根和慧根要平衡,定根和精進根要平衡,念根可以盡可能的多、越多越好。信根和慧根為什麼要平衡呢?因為如果你沒有慧,就會變成迷信,那不是真實的信,就變成了邪信。如果你沒有信,你的慧就會變成自以為是,狂慧、不可一世的那種狂慧。什麼東西都變成你的,學什麼東西都變成你自己的,這就是自以為很智慧。有人覺得「我就是要有智啊,這個時代騙子太多」,這是對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夠建立起正信,那你的慧就會變成乾慧、狂慧、不可一世的狂慧。 

信如何成為信根呢?信的所緣、目標是八事,它的近因也是八事。這個特別有意思。你要讓你的信不斷地增強,就要對當信的八事不斷地去理解、實踐、提升。當你對八事的勝解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信根。而這個信根起來的時候,就會超過勝解心所,變成主 宰。它的決定性就不是像勝解心所那樣要去擺動,每一次都需要勝解心所去勝解一下。一般情況下,我們遇到一個所緣,會調出過去的標 記、想蘊,把所緣跟這個稻草人對照一下,然後勝解確定說 OK,接下來就是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善或是不善,就這樣造成了。 

但是如果你對八事的瞭解,一次一次勝解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對八事的信就會成為根,乃至於由根變成力的時候,那它就不需要勝解了。每次(八事這個所緣)過來,由於信直接作用,不猶豫,勝解都是這樣作出決定,「是,你就直接繼續做你的事,不用你再幹別的什麼了」 信就直接起作用了,它就具備引領的作用、根的作用。 

我們經常講說,勝解做決定。但是一個人沒有信心的話,他對八事——佛、法、僧、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和緣起,就會反覆,決定不了。當信心帶領起來的時候,他就直接形成對這個事情的信,我們叫信勝解,這個時候他就有信勝解。 

信勝解的概念是什麼呢?我們來理解一下。簡單講,信勝解就是用信心這種素質來面對所緣,用信心這種性質來做出決定、來做出勝解。比如說,我們在座的各位做金融行業的,「誒,這支基金買不買啊? 這支股票買不買啊?」你對這支基金或者這支股票的企業,作了很多 的瞭解,對它的過去、現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都很瞭解。每次要處理這支股票的時候,你都會作一個決斷、總結。這是幹嘛?這是勝解, 這是勝解做的事。對八事的信的培養過程中,當你對這個信起來的時候,就不需要再做比照了。比如,「我去看一下財務報表,我再去看一下它今年的業務規劃」,就不需要了,因為你的信心在裡面坐著,它就直接決定這個事了,這就是信勝解。 

我們知道,這八種事情為什麼跟普通的事情不同?因為它們是佛、法、僧、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五蘊未來五蘊和緣 起,它們不是簡單的事情,是天人世間運行的規則。單純用勝解來對這個所緣做決定是不夠的,因為你透不了,你不是佛陀,你現在也沒 有體證。像我們現在有不少人說,「啊,我要靠智慧」。我們是要反對迷信,但是在對學佛這個問題上,你也不能夠完全以你現在的所謂智慧來去作抉擇,那也是會很悲催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勝解不了,你沒有那個水平。你也沒見過佛陀,法——四聖諦、涅槃,你也沒有體證過,緣起那麼深,過去你也沒有看見。專注呼吸三秒鐘就跑掉了, 你說我要做個勝解,這個事情就瞎掰了,不可能的。 

這個時候就是你需要有信、你要有信心才可以。因為這八事非常地深奧、非常地特殊,所以我們同時要建立信心,不然我們就走不下去。佛法僧三寶大家都理解,它們作為信心的對象。佛陀排出來這八事,它們是依次第來的。首先是佛、佛陀所證悟的法、實踐佛陀教法的團體——僧團。僧團幹什麼呢?持戒、修定、修慧。持戒、修定、 修慧幹什麼?確定有過去的五蘊、有未來的五蘊、有過去未來的五蘊, 它們都是緣起的。這樣的緣起的這種狀態是有為的,它們的共相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是不值得我們這樣折騰的。 

但是同時,我們看到這個十二緣起,你看到它的根源是什麼,根源是貪愛、是渴愛,渴愛緣於無明。無明就是「你看不見」,但你現在「看見了」,剩下的就是把渴愛拿掉就 OK。那渴愛拿掉有什麼好處呢? ——不生不滅、快樂。這快樂你要現見,現見後你親證,它的次第是這樣的,很清楚。建立信心的過程是這樣的次序,不是隨便捏出來的。所以你這樣依著這麼一條線來,你就覺得,「誒,好像應該可以建立信心了」,它不是瞎編的。你去看世俗上的東西,現在佛法很多,很多人亂信,信得忘乎所以,交很多智慧稅。那麼怎麼來去確定啊? 佛陀已經告訴你了——八事。一個個來,按這樣的順序去觀察,然後來確定我們的信心。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世間上,我們講說對某一個行業要有信心,我們以看病為例,對醫生要有信心,那醫生就要有人來證明他。比如我們去醫院看病,美國的情況不知道,在中國,醫院裡面的門診,牆上掛一個大牌子,主任醫生、主治醫生在上面列了一大排。 又是博士畢業、又是留學美國、又是留學英國,有什麼學術上的成就、 治療上的成就都寫在上面。這個醫生比如說他是醫學界裡的一個圓滿的代表,把佛法對照過來,他就相當於我們的佛陀。然後介紹醫學知識,這個醫院是什麼樣的醫院。這個醫院可能是腫瘤醫院或者是其他什麼醫院,它有一系列的醫學知識。同時醫院的醫生介紹板上還清楚地寫著,每個院系的、每個科室的醫生。但是醫生不是憑著自己喜好來治療的,他憑什麼呢?憑醫學知識。這個醫學知識又是誰定的呢? 是由創建醫學體系的最早的醫生和歷代的醫生不斷地研究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知識都可以作為現在醫生治療的參考。 

如果用這個來比喻佛法僧,佛陀是法的來源,僧團在實踐法、教導法。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我們對中醫的醫生或者西醫的醫生、對醫學這個行業有沒有信心?敢不敢去看病?那你要看你是什麼病?這個醫院的醫學體系是什麼?它的醫療方法是什麼?它的醫生的素質水平怎麼樣?我們從世俗上講,你生個病,看個醫院,你就對醫院的判斷至少有這樣一些角度。這樣的行業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可以治病的、是可行的。各行各業都是這樣。 

那麼佛教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呢?佛教不是僅僅研究色身的,那不是我們的重點,就像你要研究一匹馬卻來研究馬尾巴一樣。佛教這個行業是要徹底解決我們的苦的問題的,或者說是最終極的心靈醫療的一個體系。這個最終極的心靈醫療體系的方法論就是佛法,而佛法的權威來源就是佛陀。佛陀用無量阿僧祇劫去實踐、去累積巴拉密,最後他體證,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他幫我們列出來,心 89 種、心所 52 種、離路心和心路,然後它們的原因是什麼?它們是怎麼運作的? 這麼一個非常完整的心靈指導體系。事實就擺在這個地方,那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像相信一個醫療系統一樣地相信他呢?只是因為我們目前還不瞭解佛法僧,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佛法僧對我們自己有什麼樣的幫助?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我們很陌生。 

就像現在中國有很多某某系的醫院,以騙錢為生的,患者上了很多當。在佛教界確實也是有的,不能講沒有。但是因為你真是覺得有病,想解決問題,所以你還是得找醫院,你不能自己治。即使滿地都是假醫院、都是騙人的醫院,那你也要去找真實的醫院,不然你的病永遠不會好。那如果要去找的話,你首先要確定說這個世間還是有有良心的醫院的,還是有醫術水平很好的醫院的,還是有公認的、可以去信賴的醫院的。同樣地,當我們覺得內心有苦,當我們覺得內心有各種各樣的困擾,真正希望去解決的時候,要相信在佛法僧的體系裡面,肯定是有可以解決我們問題的。那到底怎麼去找到它呢

這裡面就引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當信之事?這個當信之事既是所緣也是近因,你要去接觸它、接觸這個所緣。然後試著依這個所緣所教導的內容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你睜開一雙慧眼,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擦亮自己的慧眼,那麼你對它到底能不能真正解決我們心靈的問題,就會越來越篤定。 

在這裡,需要特別提醒大家,怎麼去體會呢?怎麼去檢驗呢?你首先是帶著要解決你的心靈問題來的,那麼你的治療方案一定是針對你的心靈來的,所以落實下來就是,你一定是對著你的心下手的。如果你的實踐方案不是對著你的心下手,是求保佑、求福求財、求平安等等,那就是問題,我們這叫心外求法。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講,一定要訓練正念正知。你不訓練正念正知,你別在這裡待著,浪費你時間,浪費我時間。訓練正念正知,念念都對著你的心來,刀刀向內,刮骨療毒。你要幹——真幹,留下來。不幹——趕緊去幹你的活。 

同樣是這樣的,解決心靈的問題就是要用心法,就是對著你的心下手。那你去找的方法,是不是對著你的心下手?如果沒有,而是要做多少場法會、要誦多少多少部經、要念多少多少咒——幹嘛呢?這就是你的一個基本的判斷。佛陀不是以水洗罪,不是以手拔眾生苦,是示以淨化你內心的道路,這最後是要你自己去幹的。什麼事情我們都靠別人、都靠他力,你自己都不對自己的身心下手,帶著這個心去求法,那你就求不到了。這個過程裡面,你要講體驗,就是你在每一個體驗的當下,能不能看清楚它?因為心出問題了,它跟身體出問題不一樣。身體出問題,表現為哪裡痛,比如頭暈啊、腳痛啊,它是擺在那個地方的。但心出問題,你要去看心。看心怎麼看呢?你每一天從早到晚,舒服不?神清氣爽不?還是說糾結、焦慮、難受、想罵人、想吵架還是粘乎乎的?這些你都要去觀察。如果不去觀察,那你就說不清楚你得的是什麼心病。 所以為什麼要學《阿毗達摩》?學《阿毗達摩》就是把你的心的狀態搞清楚。你到底是什麼心的毛病才能看清楚。一個個心所對下來,我們才知道我的妒忌表現在什麼地方?我的慳吝表現在什麼地方? 我的我慢表現在什麼地方?我的貪是貪在什麼地方?我每天無力,我的無力感是怎麼造成的?是沒有信心造成的,還是昏沈睡眠造成的? 我總是禪修沒有辦法專注,這種掉舉是因為信心的原因?還是方法的原因?還是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一定得搞清楚。 

我們一般人的反應呢?就是一堆情緒,這個情緒是概念法。你只是看到一個情緒的時候,它就是概念法。比如說我們一個瞋心的經驗、嫉妒或者慳吝的經驗,這個心理因素,它是心所的成分,也就是說我們在瞭解或者識知一個目標的時候,內心產生的那種現起。這種現起就是你心的素質,它就叫心所。如果心裡有不善心所,那就是不善心,不善心就會造不善業。這個不善業在當下和未來都會留下影響力,這 個影響力是業力或者緣力,所以喜歡生氣的人總是喜歡生氣,喜歡布施的人一直喜歡布施。為什麼?緣力在那擺著。 

如果不能看清這個東西,只是一般人講的,「哦,生氣了」,它就是一堆情緒,那這個情緒是概念化的。這個概念化跟你的文化背景、跟你習慣的心理反應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的視野或者情緒的視野是相關的。這個相關性,在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個群體,它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怎麼個詮釋不一樣?比如說,你知道善惡嗎?每天寫作業都把善惡放在上面。教育孩子到底算是善還是不善?打孩子到底是善還是不善?對於這件事就有不同的詮釋。這是概念。這種原因是我們對於「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緣起、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的信心沒有建立起來。你不懂。因為不懂,所以信心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信心沒辦法建立就又迷迷糊糊,越迷迷糊糊就越不信,越不信就越迷迷糊糊,它就是這樣,以後也是這樣。信呢,你要先試試看。 

我們講了這麼多,接下來,開始講信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第一個是它的特相,特相有兩個。 

第一個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就是信,這種信是一種決定。它跟我們講的勝解心所是一樣的,只是它是信勝解,這種決定是針對我們剛才講的八事。這個信是在勝解的底下,它是能夠更深入八事的這種相信。這種信我們要記住——它是有次第的信。它是對佛、法、僧、戒定慧、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一直到緣起,逐步地建立起信心。所以在建立信心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建?如果後面有時間,我們就按照這個次第再跟大家過一遍。 

信的第二個特相,心能夠安住在當信之事的所緣上去相信它,對當信之事有信仰。那這就不一樣了。你要有信心,你有信心就能安住在這個當信的所緣上,相信它,對此生起信仰。簡單來講,就是你的心能夠安止。這個安止不是定安止的安止,意思是你的心很安定,你的心會很安。當你對八事、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的時候,你的心很安穩,不會那麼著慌、不落定的這種感覺。我們的心能夠很放心地放在以佛法僧三寶為皈依處去相信它,這個安止叫決定性。 

舉個例子講,比如說我們修入出息念,有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先取到所緣。現在有很多人取不到所緣。什麼叫取到所緣呢? 能夠自然、輕鬆、如實地覺知呼吸,他很舒服很輕鬆。慢慢地,定力培養起來,什麼是長短息,你很清楚;什麼是全息,你很清楚;什麼是微息,你很清楚。然後開始有遍作相、取相、似相。當似相出現的時候,這個強有力的似相把你的心吸進去,你安住在禪那裡面。 

當體驗禪那的時候,初禪 34 個名法裡面的信心所,就以相信這個似相而入定的。當他入定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懷疑。他不會懷疑說,「我是不是入定了?」因為他明明就是在定當中的。 「似相是不是可以入定啊?」,是沒有體驗過真正似相的人的問題。滿大街批評止禪的人也是這樣的:「這個時代的人不能獲得定力,他們那個光都是想出來的,他們在打瞌睡!」當你被那個似相「哧」地吸進去的時候,在裡面一待待上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沒有妄念,你就會說,「啊,那些批評的人真是沒吃過葡萄就說葡萄酸,不懂就亂說」,你不會懷疑。第一個, 你不會懷疑專注似相可以入定。第二個,你也不會懷疑入定這個體驗。 

因為你可以安止在這個定上面,你本身就已經在這裡面體驗了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所以你對於止禪的訓練不會懷疑,也就是對戒定慧三 學中定學的訓練不會懷疑。 

所以信是一步一步地來。你首先相信佛陀說的法,有一群人在做。你來聽禪修報告,有人真的可以做到這樣,然後你也去試,最後你也得到了。得到以後,你的信心就變得很有力量。信是一定要透過實踐建立起來的,而不能夠從文字上去折騰的。 

這種體驗定的信心生起來,是因為他去實際地操作了,或者實際地去實踐這個定得來的。那麼修入出息念中,現在很多賢友說的「各種緊張、各種抓取」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跟大家講說,「入出息很簡單,你就是如實、自然、輕鬆地在鼻頭那個地方知道氣息,不跟著它進去,不跟著它出來,就夠了,很足夠了!」對這句話,他不相信。他一定認為說,「修定那麼了不起的事情,它一定有一種很與眾不同的、可以被我掌握的神秘方法去專注的!」所以他折騰,他一定要搞出點名堂出來。好了,死在那了。抓取、對呼吸提各種要求、排斥、分析、判斷、評價——都是沒有信。首先對老師講的那句簡單的話不相信,然後吃盡苦頭,回過頭來我們還要給他治禪病。 

所以我們講對於八事是要有基本的信心的。你沒有基本的信心是很難的,是不容易搞的。觀禪也是這樣。當一個人,真實地觀察到了名法色法、具備了名色分別智的時候,他就不會懷疑,那個名法、那個色法,如此清楚。我見過一位韓國的女畫家的畫,據說她曾經跟著 bhante 雷瓦達修,修到名色。所以她特別激動,後面她就把各種的色聚畫出來,結果她的畫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獲了獎,但是我現在找不 著她的畫。就是說你具備了這個能力,你就不會懷疑。當你修到緣起的時候,你對於「有過去生嗎?有未來生嗎?過去未來之間是什麼樣的因果關係?」這些問題不會懷疑了,你度疑了、證緣攝受智了、不懷疑了。那這種信心來自於對慧學的信。 

慧學的信,你首先要信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這樣子才可以。然後你才願意去實踐,證到之後,你就會充分相信。你如果有疑,你 就沒有這個欲、沒有這個意願去學習。為什麼講聞思修?通過聞,獲得聞的慧,以聞的慧建立起正信,然後以正信去實踐,通過實踐變成你自己的自信,是這樣的過程。 

因為佛陀的法就是真理,它是客觀存在的,只要你有信心去做,依著老師正確的指導,然後你正確地去執行,你就肯定能體驗。當你體驗到的時候,你就能夠把你的信心安止在上面,你的信心就不動搖了。八風吹不動的原因是因為有信,有這個信安止在上面,「你怎麼吹我,十二級的颱風吹,吹吧,沒事,我安住」,這個是信。真正的有信生起來是這種特相,這是非常寶貴的,大家要深刻地理解到。 

第二,信心所的作用。信心所的作用有兩個:第一個,能夠使到相應法對當信之事清楚。清楚就是淨化,怎麼淨化呢?帕奧西亞多指導說,經典上講,就像轉輪聖王有一個淨水摩尼珠,他出去徵戰的時候要喝水,僕人就隨便把任意一種水舀上來,把摩尼珠放下去,再多的雜質都沈澱下去了,這個水變得很乾淨,就可以喝了。信心也是這樣,當你的信心生起來的時候,五蓋中的任何煩惱蓋都會被淨化,然後所緣都會很清晰地呈現在你的內心裡面,這就是信心的作用之一, 能夠淨化心、淨化相應名法,包括心所,然後免除煩惱。 

轉輪聖王的摩尼珠,就類似於我們的信心。所以一個禪修者要用信心這個摩尼珠放到我們的心裡面,讓煩惱的泥漿沈澱。一個修行者要靠什麼東西修下去呢?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信心可以淨化我們內心的疑煩惱、雜染煩惱。疑是最大的一種蓋,要善用我們的信去淨化我們的煩惱。 

在《彌蘭達王問經》龍軍尊者對彌蘭達王說:「大王,曾經轉輪聖王帶著四種軍隊繞著國家,經歷漫長的旅行。在某處,他經過一條河,因為象兵、騎兵、車兵、步兵相繼過河,河水變渾濁了。過河之後,轉輪聖王對他的隨從說,我想喝水。隨從就說,好的,大王 他把水舀上來,裡面都是泥漿,有泥沙、苔蘚、爛泥及各種臟東西,於是就把摩尼寶珠放進去,水立即變得清澈。他就對大王說,大王, 請喝純淨的水吧。」 

龍軍尊者告訴彌蘭達王說:「大王,記住這個,心就是水,禪修者就是轉輪聖王的僕人,煩惱就是水中的雜質,信心就如同淨水寶石。就如從污泥和水藻中,水被淨化,心中生起的信心可以淨化五蓋。去掉了蓋的心,是清淨的、非常清淨的。」 

那我們大家在修習業處,或者做善行的時候,你是可以這樣體會到的。當你內心信心生起來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清明,那種無障礙地、穩穩地面對所緣。修業處也是,穩穩地面對所緣。要去佈施,要持戒,從來不會搖擺,非常歡喜,內心非常清明地、非常清淨地在做這個善行。這就是信心的作用。信心的第二個作用,引發自己與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不退減、不退避。關鍵是在後面這兩個詞——不退減、不退避。不退減、 不退避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進取。有的把它翻譯成躍入、跳進去。就是當你有信心的時候,你面對這八事——佛、法、僧、戒定慧、過去 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及緣起的了知、實踐和體證,會非常熱誠、勇猛、不退縮地投進去。書中做一個比喻,這樣決意的人,相當於敢於義無反顧地渡過一條危險的河流。 

書上講,有一大群人來到大河的岸邊,但那條河有水夜叉,我們講水怪,還有各種鱷魚,他們都不敢過去。這個時候,群體裡面的英 —— 一位勇士來了,問:「你們為什麼停下來了?」他們說:「這條河很可怕,有夜叉還有鱷魚啊。」這位勇敢的勇士手持鋒利的有四個刀口的槍說,「不要怕,跟我來。」然後他就先跳入河中,往來地把眾人從這一岸送到那一岸。類似地,信引領一個人佈施、持戒、修習止禪觀禪。信心以快速的行動來實現佈施、持戒和禪修的意義,它就跟這個勇士一樣。當你有信心的時候,你就具備這樣勇猛、不退縮的能力— —不退避、不退縮。 

也就是說,面對我們要去恭敬或者去實踐的這八事,你毫不懷疑,直接跳進去,「不用怕,有佛法僧三寶,只要正確地持戒、修定、修慧,總有一天能斷除自己的煩惱。」碰到再多的困難、有再多的危險,他只是如理地做,正直地做,在善法的福田裡,只管耕耘,種正確的因, 殊勝清涼的果報自然會到。最快的方式就是這種方式。 

所以我們給大家講說,當你有信心的時候——「懸崖敢撒手」。有一個心理學的考驗題說:「有一個人掉在一棵枯枝上,下面是懸崖,懸 崖底下還有蛇、還有鱷魚,上面有一個老鼠,在咬那個枯枝。問你怎麼辦?」沒什麼,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怎麼辦都行!我們不放棄,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我們都要努力、不放棄。但如果這根樹枝真斷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你每時每刻憶念佛法僧三寶,乃至於覺知呼吸,你的心都是有信的,都是善心,都是有慧的。只要這樣的心成為臨死速行,你下一生一定是善趣。怕什麼呢?懸崖可以撒手,這是信的作用。 

怎樣來認識信以及如何培養我們的信?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與生俱來也是過去我們訓練的。那我們這一生如何讓信與慧平衡,首先你要親近佛法僧三寶。那如何親近呢?我們明天再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