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什麼是業?就是我們面對每一個當下的場景、目標,你的內心,你的身語意所表現出來的造作,那就是業,也稱為行。
・不要對果報直接慘取行動。
・《卡拉瑪經》。
・學習佛法,不要把法拿來比對、考古,這樣信心會掉的。
・八事: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緣起、疑是疑、信是信。
雲端起觀-第 70 課 疑和信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今天的課程。
我們昨天學習了「疑」,還是有一些賢友對 12 緣起支不瞭解,想 再瞭解一點。12 緣起支我們在後面講緣起的時候會細講。12 緣起支 是三世兩重因果,一重從「行」和「識」之間分開,一重從「受」和「愛」之間 分開。如果從三世來講,(行)是過去世。我們說你這一生這個「識」 是指結生識角度上來說,你這一生的第一個心,結生心。那麼上一生 死了,這一生生命的第一個心怎麼來的呢?是因為上一生臨死前成熟 的那個業,臨死速行心路成熟的那個業產生的這個結生識。
什麼是業?我們知道的是面對每個當下的場景或者目標,你的內 心、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身語意,表現出來的造作就是業,那 麼也稱為「行」,行動、業行。這個行造完以後它就滅去了,就像我們 打人,打完以後,你把你孩子罵一頓,罵完孩子以後,這個事情就過 去了,但是這個行會留下一個影響力,我們叫業力,這個業力當下就 產生作用,未來還會產生作用,臨死的時候成熟會把你下一生送到一 個地方去。
當下產生什麼作用呢?你把你孩子罵一頓,他馬上在心裡面頂著: 你又罵我,我下次有機會一定給你頂。就是產生作用了,當下就傷害 自他。那你善行當下就會對自他產生福利,這是俱生的業,當下就起 作用的,未來會產生果報,會帶來影響。什麼叫未來呢?從那一刻開始一直到後面,你的孩子都記住你罵他,哪一天只要他的內心裡沒轉 過來,稻草人沒拆掉,隨時都可以跟你爆發,這就是未來會產生影響 力。那未來這個業什麼時候產生影響力?要有因緣,因緣成熟了它就 會冒出來。簡單來講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在你臨終的時候成熟,罵孩 子,很生氣,孩子跟你頂,這件事情臨死的時候在你腦子呈現了、心 裡面呈現了,這個業就成為你臨死的業。那你罵孩子的業,是一個不 善業,都是嗔心,嗔心大部分導向的投生的地方就是地獄,那下一生 結生時就在地獄裡面結生。那這個「行」,指的就是當時造作的這個「行」 以及留下來的這個業力。
那無明是什麼呢?無明其實這裡面是簡寫,無明包含了「無明」、 「愛」、「取」,要加上「愛」、「取」。無明是什麼?今天有同學在群裡面問 說:「我面對不可喜所緣的時候,我應該怎麼樣正念正知?」這已經不 僅僅是正念正知的問題了,要加上如理作意了。那怎麼面對?佛陀在 《教誡拉胡叻經》里,一再這麼講: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 然後你要做出語言的行動、或者身體的行動、或者內心的行動的時候, 你要注意,這樣做完以後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還是帶來痛苦?如 果它本身已經是一個不可喜所緣,當然你覺得不舒服,你可能已經痛 苦了,那你再採取的行動是讓你的痛苦增加還是減少?再採取的行動 是讓你痛苦增加,對方也痛苦?還是你的痛苦減少,對方沒有痛苦? 你要思考,然後再去做抉擇。面對這個不可喜所緣,它是一個結果, 是一個果報,那這個果報我們的要求是永遠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 如果你馬上就乾過去了,那是習慣性的、過去的煩惱現起了。能停下來,是有正念,按照佛陀的《教誡拉胡叻經》思考下,是有正知,然 後再正確行動,這是如理作意。
應該怎樣思考呢?不可喜所緣出現,比如你跟你孩子說話,跟你 先生說話,被頂了一句,你那個「我」被刺著了,習慣性要炸毛了,渾 身跟刺蝟一樣,刺都張開了。那能不能停下來馬上去看,你先生說那 一句話背後的無明愛取是什麼?我們叫認知移情,就是他說這句話背 後的稻草人是什麼?我們都有行話了,我們參加課程的人聽得懂。看 看你先生或者你孩子說這句話、做這個行為背後的稻草人是什麼?深 入他的稻草人裡面去。通俗講就是他的內在需求或期待是什麼?你要 想改變他而不是跟他吵架,你就得把他的稻草人給拆了。那就是無明 愛取。這個無明愛取,簡單來講,回歸到我們現在的意思是什麼呢? 它就是動機啊。你先生你孩子說這句話、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是無明愛 取,就這麼簡單。無明緣行是什麼?因為有這樣做這件行為的動機, 所以這個行為做出來了。由於這樣的動機乾了這件事,留下來一個影 響力,在你臨死的時候它冒出來了,在你心裡面呈現出來了,那這不 是一個簡單的事,它呈現出來就把你送過來了。那你這一生作為人, 肯定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冒在你的心海裡面的那件事是件好 事,不然你不可能做人。你這一生還能在這裡聽阿毗達摩,是很殊勝 的一個善業,跟佛法相關的一個善業。那這樣的業成熟了,導致你這 一生的結生名色生起,這就是第一層因果。過去的五因是什麼?無明 愛取行業,合起來就是五因。然後它產生的這一生的識、名色、六入、 觸、受就是五果。在結生的時候,產生結生識、結生色(就是結生名色),因為任何一個心我們都有觸,觸是遍一切心的心所,有觸,就 有受,對吧。所以結生的那一刻,識、名色、六入、觸、受就已經同 時出現了。你只要結生心裡有這些心所,結生心一出現,識、名色、 六入、觸,受就出來了,果報就出現了,這是結生的角度。
那結生完以後,然後你慢慢成長,長出六根,就有六種觸。在日 常生活中,我們回到每一個當下來看看,是什麼情況呢?比如,剛才 講的,你說你孩子,孩子頂你一句話,可能是你剛剛說的那句話讓他 不舒服了,或者他已經積累很久了,那就是過去你曾經對這個孩子教 育上存在的問題。所以你那個教育——希望他怎樣怎樣——就是無明 愛取;然後你總是打他總是罵他,就是行;留下來的影響力就是業。 這個業在你心裡留著,也在你孩子身上留著。孩子被你罵,是他的不 可喜所緣,是他的不善果報。他被你罵,他的無明愛取被觸犯,內心 的需求沒有被關注,心裡面頂起來,是行,留下業的力量。今天晚上 你又把他罵一頓,你的表現是什麼呢:你看到這孩子又打遊戲了,眼 睛接觸所緣,產生眼識,這種觸讓你非常難受,開始罵他,生氣地罵 他,又留下一堆業。看到你孩子在玩遊戲,這是你的一個果報,識、 名色、六入、觸、受。感受不好,是對這個果報不接受:「你怎麼可 以打遊戲?」 這是無明愛取,然後你生氣,這是行。如果你只是 「唉, 這傢伙又打遊戲」,你心裡面難受,只難受一下,那麼無明愛取並沒 有導致為身語的行。情緒強烈的人就受不了,開始罵,「再不行我把 你網斷掉,或者我把你手機沒收,把電腦砸了!」這裡的這個「愛」,乖 離愛也是「愛」,生氣也是「愛」,為什麼只有一個愛沒有嗔呢?因為所有的嗔都是愛不得造成的。你喜歡你孩子乖乖的,完全聽你的話,在 每個時刻都聽你的話,然後乖乖做作業從來不玩遊戲,這是你的愛。 只要你的孩子沒有達到這樣,你就嗔,你的嗔是因為愛不得,所以它 還是愛。然後你執取,認為他這樣做就是不行,這是「取」。最後你受 不了了,又把他打罵一頓,就是造了業。這個業就是「有」。「有」什麼? 有勢力,留下來的業的影響力。那麼這個影響力呢,如果在你臨死的 時候成熟就會導致下一生的出生。下一生的出生就沒有這麼好了,就 做不了人了,大概率在地獄裡面呆著呢,這個是下一生的果報。剛才 這些就是現在的五因,那下一生的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又是下一生的 五果。三世,(無明、行)是上一生,(識、名色、六處、觸、受、 愛、取、有)是這一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是下一生,三世兩 重因果,簡單來講是這樣。過去五因導致現在五果,現在五因導致未 來五果。然後我們自己想一下,每一刻,每一個剎那,哪裡不是果報 呈現?然後你對哪個果報不採取行動,而只要不是證阿拉漢,都是無 明愛取,凡夫大都是貪嗔痴。
就是我們學佛了想造作善業,它也是無明愛取:我們希望有一個 解脫可以實現,我們希望有一個天人可以去做。當然這個無明是希望 自己導向善,但那也是一種無明。你只要造作,你只要不是唯作,不 管善或不善,你都在向生命之繩裡面搓一把草,無始以來你的生命相 續草繩已經非常長了,然而你每一刻都還往上搓。識、名色、六入、 觸、受,只要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形成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你就有觸有受,然後你就有思,你就採取行動,「欻~」再搓一串草繩進去,每時每刻都在搓著,這是我們 生命的狀態。你說哪有「我」呢?就是這個意思。粗粗地,大家這樣明 白一下,然後我們後面有機會講 12 緣起的時候再來細說。
對於「疑」,其實我們昨天基本上講完了。對照下來,我們很多人 說,「我對佛法僧三寶沒有疑啊?對於戒定慧三學沒有疑啊?對緣起 過去未來沒有疑啊?但是我就不知道你們這 12 緣起是咋回事。」問我 說,「我沒有疑,但是我到底是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啊?我究竟是學南 傳還是北傳?」你還在跳來跳去嘛,怎麼會沒有疑?我們只要不是初 果,都有疑。
我們不用擔心覺得如果有懷疑就很卑劣,我們都還有疑,很正常。 因為無始以來我們一直都是被邪見套在柱子上做五蘊狗的,典型的五 蘊狗。個別同學對我講這句話很有意見,「你才是狗呢,我才不是狗 呢。」不管你自己認不認你是狗,我們都是一條狗,五蘊的狗,被拴 在五蘊柱子上。你說你不是五蘊狗,說你一句五蘊狗就受不了, 「自 我」強大得不行,這個我見、身見、對學佛的觀念,碰都不能碰,不 是五蘊狗是啥呢?這個套在我們脖子上的邪見都嵌到我們的肉和骨 頭裡面去了,不是那麼容易扒拉出來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 當下,能不能夠從這種純粹的概念性的體驗裡面抽離出來,而能夠去 站在究竟法的角度上看這個問題,這是修行的關鍵。
你需要能夠這樣開始抽離,就像佛陀一部經裡面講的:一位長老 去給女眾做教誡,說,「有一個非常熟練的屠牛者,他殺了牛可以很 熟練地把皮剝出來,把肉骨頭都分開,把皮再抹上去,那你說這個牛的皮和肉還是結合的嗎?」大家說,「不是結合的了。」就是說,我們習 慣性地在每一個看聽嗅嘗觸的當下,把這種色受想行識就當作是 「我」, 每一個感受都是「我」在感受,每一個看都是「我」在看,每一個想都是「我」 在想,總是黏得牢牢的。那第一步為什麼讓大家訓練正念正知呢?正 念不只是活在當下,僅僅活在當下沒有意義。正念是每一個當下,知 道身體的動作,心的作意。然後看到這個以後,能夠在當下看到自己 心行的狀態,看到每一個果報呈現——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身 體接觸到,這些果報一出來時,你想要開始採取行動,看到內心冒出 來的東西。前面講過,對果報所緣領受、推度後一個心識剎那(確定) 就是速行了,對不對?你就採取行動了。那你這個行動的動機是什 麼?那個動機、那個念頭真的是你嗎?它就代表你嗎?如果一定是你, 那你為什麼有時會反悔?會追悔?那些動機都是一堆一堆你當下冒 出來的念頭,而這些念頭背後都是從稻草人開始的三顛倒。你經常這 樣看,就可以把那個「我認為怎樣,我認為怎樣」的這種方式,就從當 下的那種色受想行識的體驗裡面,抽離出來了,就像把那個牛的皮剝 出來了。當你能抽離出來完以後,才談得上 「我去改,我去修行啊!」 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核心啊!修行沒有什麼捷徑,你不能做到這 一點,你就是沒有救的!但是我們這樣做,又都是逆著我們那個慣性 的,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如果對四念處沒有堅信和實踐,修行就 很難得到樂趣。有同學做作業說,「每次在當下關注,看到自己稻草 人的時候,我不理它,撇開,然後再正確地做,心就很歡喜。」歡喜出來了,這是他相信而且做到了,這個時候喜就出來了。這個時候不但喜出來,而且疑沒有了。疑沒有了,他就沒有困擾,沒有那個疲倦, 就不會在這些所緣來回跳。他很安然,他的心能夠安止在所緣上面, 這就是一會兒要講的 「信」心所。「信「的特點就是能夠安止在所緣上, 就跟得定一樣,然後很踏實。
生命的苦都是因為各種染污來的,這個都是大話,但是生命的苦 和染污在我們每一個生活的當下,它是怎麼表現的呢?就是看聽嗅嘗 觸的每一個當下,你的心是怎麼去運作的?那麼從這個運作的狀態就 能看出來你染污的程度。你能夠如理作意,染污就比較淺;你不能如 理作意,染污就比較深。不如理作意也有深淺。有些人你完全不能碰, 有些人他還好,心裡面有點得瑟,嘴巴還不會表現出來,他的煩惱是 在纏的狀態——困擾、難受,還沒有身口的表現,雖然有染污,但沒 有變成違害性的。還有一些人連困擾性都沒有,他接受,但是深層次 的、潛伏性的煩惱還在。同樣的,如理作意也是這樣,有的當下一碰 到馬上就能如理作意,有的過好久才如理作意,這是染污的程度不同。 那麼面對這些染污,我們就必須對它們下手啊,修行就是要修這個的, 不是說「我就去打坐,坐八個小時,然後‘哐嘰’我就證悟了。」希望你是 這樣的,但是可能性很小。
那麼也有很多人提到了,「我現在有很多困擾:我是信佛,我是 信,但是仔細想一下,南傳、漢傳、藏傳,小乘大乘金剛乘,我到底修什麼傳?走什麼乘?那都是講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過去現在 未來,都講緣起呀,沒有不講這個的,全講啊。」但是你去比照,發現差別很大,你是修顯還是修密?你是大圓滿還是大手印啊?你修不修雙修啊?你是利鈍全收念佛,還是上上根器參禪啊?你是中觀唯識, 還是如來藏?你在南傳是修純觀還是修止觀?是不是大家都還蠻頭 疼的?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不是批評什麼。現在我們佛教界的現 狀是這樣。但是,是不是說:「啊,其實都是一樣的,沒有矛盾、沒 有分別,不要分別、不要虛妄分別了。」當然有差別!如果沒有差別, 這麼多教派就不會 2000 多年來打架打到天昏地暗了。圓融,只是後 人對各派都瞭解不深而強為的,從根本教義上根本不可能圓融,也從 來沒有圓融過。佛陀在世的時候,在印度同樣都已經面臨這樣的問題, 不單是現在這樣。所以對於還沒有進佛門的人,佛陀的經典裡面,《卡 拉瑪經》值得大家認真地研究學習,我們今天再把它發出去,有些注 釋書在裡面。對於還沒有信佛的人,用《卡拉瑪經》來辨別我到底要 不要信佛,或者信其他的宗教。
如果已經走入佛門的人,佛陀的《大般涅槃經》,佛陀臨涅槃之 前,有個四大教示,也可以發給大家。但這個四大教示對於在佛門裡 面的人就比較難搞明白,因為這四大教示是哪四大呢?就是,佛陀講: 你去到某個地方,如果有個比庫來告訴你說,「我親自在佛陀面前聽 到他所說的法,他所說的律。」那麼你不要馬上相信,你要拿去對照 佛陀講的經、律,論,法與律到底是不是這樣,要確定。第二種,你 去到某個僧團,某個僧團裡面有很多能夠背誦經、能夠背誦律、能夠 持論母(論母就是阿毗達摩的早期雛形)的人,那你也不用馬上信他, 你還是要對照佛陀的經與律。然後你又在另外一個地方,去到一個僧 團,整個僧團的領袖以及主要的成員都說他們都是通達佛陀的經與律,
然後你也不要馬上信,你要對照。第四個,就是你碰到一位完全通達 經律的長老,(注:在佛陀時代都是持誦師制度,不是讓你用文字寫 出來,而是要求背誦。每個僧團裡面都有幾位是能夠背誦三藏的人。 目的呢,我們在前面的課已經講過了。所以說過去都是持誦師的制度。) 這人講說,「這是法,這是律,這個是導師的教導。」那你們不要輕易 相信,要記住他的文字語言,再和經和律比較,如果與經和律不符, 應捨棄;如果符合經律,才可以接受。佛陀時代是這樣。那問題來了: 既然他們已經說他們在佛陀面前聽到,或者僧團領袖說的,或者若干 個通達經教的長老說的,或者某一位通達經教的長老說的,那你到底 聽誰的?你說回來再跟經和律做比較,那跟誰作比較?其他的我們不 評價,對於上座部來講,我們現在的體系是這樣:我們遵循歷次的三 藏結集。第一次結集、第二次結集的內容,因為當時是持誦師的制度, 是背誦的,並沒有留下文字的語言,這個我們無從考證。我們現在的 經典是依著第三次結集,加上斯里蘭卡第四次結集,然後把它寫成貝 葉文,在貝葉上刻下來的文字。從那以後,基本上主體沒有再變化過, 有一些枝末有調整,主流都沒有變過。所以我們上座部的經典就是從 佛陀時代輾轉一路下來,口口相傳沒有停過的。這個作為他的經、律 和論,我們以這樣來作依據。其他的,我們就不能評價。別的是不是 佛說或非佛說,這個不是我們去判斷的。那你如果要學南傳上座部, 你要明白我們的經律論就是按照這套體系來的。至於說你認為它是什 麼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不是我們的水平問題,你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個過程裡面,經律論三蒧,包括歷代的注釋師。這些歷代的注釋師
都是什麼樣的水平啊!他們都是能夠精通三藏的人,才會去注釋那個 經律論。那我們才看一部經典、二部經典,看完以後我們就覺得這些 論師寫得有問題,那我們未免太傲慢了,對吧?所以,我們講我們是 比較傳統的、比較刻板的,遵守上座部佛教傳統的這樣的一個體系的 人。我們尊重傳統的三藏,我們尊重所有的義注復注,這是我們的前 提,這樣就不容易有懷疑。如果你要聽學者講,聽哪一個人講,聽網 絡上發表一個論文講,那你這個 vicikicchā 就沒有辦法避免了,你一 定會有各種各樣的疑了。所以我們修的是什麼「戒」、什麼「定」、什麼「慧」, 那你就要認真來學習一下。不一樣的!每個教派的戒定慧三學都不一 樣!每個教派對於緣起的解說都不一樣!乃至每個教派對於什麼是佛、 什麼是佛陀的法、什麼是僧團,它的解釋都是不一樣的!那麼現在你 在這裡學上座部佛教,上座部是分別說系,我們是部派佛教來的,我 們不是那個原始佛教,我們要把它分清楚。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稱為原 始佛教的,我們不是,我們不貼這樣偉大的標籤。我們就是部派佛教, 我們是分別說系的。上座部的分別說系,傳到斯里蘭卡。斯里蘭卡馬 欣德阿拉漢第三次結集完以後,把它的法與律和它的修正體系帶到斯 里蘭卡以及緬甸和金地這個區域裡面留下來這樣的佛法,就是第三次 結集完後留下來的。那麼佛陀滅度後 100 年時間,這一段時間的,我 們才稱那個是原始佛教。在那段時間大部分的僧團遵從同樣的教導、 同樣的戒律,沒有分裂。在第二次結集的時候,就是因為戒律上的原 因,僧團產生了分裂,分成了大眾部和上座部,所以那個時間之前的 我們叫原始佛教,後面再下來就是部派佛教。所以現在號稱原始佛教
的,我們把它稱為叫「新原始佛教」。麻煩大家記住:我們不是新原始 佛教。新原始佛教的大德們既不承認南傳,也不承認北傳,他只承認 他們自己,所以要把它分清楚。這個是對於疑這個部分,我們再做一 些說明。雖然可能還不能夠說清楚大家的疑,但是你要慢慢來學習。 接下來我們講信的時候,就會闡釋得更多一點:在上座部佛教裡面你 應該怎樣去信佛、信法、信僧。我們體系裡面對佛法僧三寶的理解是 什麼?對戒定慧三學的理解是什麼?對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 來五蘊和緣起的理解是什麼?這是佛陀核心的法,非常精深。我們現 在每天在說的都是這個內容,你要跟著學,才能系統地瞭解。
信
好,那我們現在開始學習信心所。vicikicchā完以後,我們怎樣 來 Saddhā。「信」的巴利是 Saddhā,那「信」跟「疑」也是一對。疑,我 們說疑八事: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 未來五蘊、緣起。疑是疑,信是信。信呢,就是相信真的有佛陀,有 佛陀所教導的法,有實踐佛陀的僧團,有可以實踐的戒定慧三學,真 的有過去的五蘊、有未來的五蘊、有過去未來的五蘊,有這樣的輪回 的緣起,就是對這八種事情生起信心。這個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在學 昏沈睡眠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信心在我們心所里也是一個很特別的。 信心的特相是當信的事,是這八種事。信心的近因也是這八種事。也 就是說信心生起的所緣,當信的這個事,就是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 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緣起呀這些事,是我們信 的目標,同時又是它的近因。就是說,「信」能夠生起來,還是因為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過去未來五蘊、緣起,這是很有意思的。也 就是說,我們的「信」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要通過不斷地聞思學習輾 轉增上。「聞思修、聞思修」就是這樣,先聽聞、思維,然後去實踐, 在實踐過程中你體驗到了它的價值,生命的改善、快樂的提升,然後 你的信逐步逐步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到初果的時候,你成就了淨信 信,或者叫不壞信。「信」這個心所,它的所緣和它的近因都是一個, 都是這個八事。這個對我們會很有啓發。所以如果你光跟我說,「我 要有信心,我要有信心」,但是,你也不持戒,你也不修定,你也不 修慧,你也不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然後就是「我在腦子里想,我在腦 子裡面思維,我在腦子裡面作各種各樣的分析判斷,然後我跟學者一 樣地做批判研究,比較分析,文化考古」,那麼賢友們,這樣是很危 險的,最後你會喪失信心的。法是要用在我們的生命裡面,把法活出 來!這樣的話,信心才會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堅定。
好,那首先我們來學習 Saddhā。這個信心所生起來的時候, 它會對其他的心所起支助的作用。 「信」是「根」。所有的心所裡面,不 是所有的心所都能稱為「根」。「信」是可以稱為「根」的,它對其他的相應 法包括心識、還有其他心所,有很強的支持作用。我們中國以前翻譯 「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這是不過分的。所以它是很根本的東西, 它對你的心和相應心所有支助作用。帕奧西亞多講,對應在 24 緣來 講,它是有自然親依止緣的作用。也就是說,當我們有「信」的時候, 面對該起信的事,我們 Saddhā這個心所一起來,就會讓我們的心和 我們所有的心所都去朝向這個該信的事,相信這個該信的事,然後安住在這個該信的事情上面,這個就是信心所的第一個作用:對這八種 事會產生信心。第二個呢,「信」心所本身就是站在「有信心」的角度上 來講的。所以 Saddhā本身就是「信心」的意思。我們前面講的好幾個 心所都這樣類似的。Saddhā本身它就是「有信心」,它會讓其他所有的 相應法都「有信心」。這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
回過頭來,當我們提到 Saddhā這個字的時候,它不僅是相信 的素質,它也有導致其他所有心所也一起產生相信的這個影響力,那 麼這樣的一種影響力,也是信心的一個部分。所以,作為 Saddhā, 它不僅僅是一個心所,它還有影響力,影響其他的相應法,包括我們 的心識。那如果我們相信八種事的其中一種,我們就講說:他在對這 八種事的其中這一件事上就具備信心了。那怎麼去影響呢?比如說我 們現在對佛陀有信心,那看到佛像的時候,心的那種感覺當下就有。 首先眼們心路產生影響,一看到佛像,馬上那種歡喜心或者恭敬心就 會起來,然後眼睛就是想多看,內心的那種恭敬、那種柔和、那種歡 喜會跟著起來,這很多是跟這個「信根」的力量有關係。
這裡面我們要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說,這個「信」是遍一切善心 的心所,它只出現在善心裡面。那有人就會問:「外道,他們也相信 他們的教主,相信他們教主所說的經典啊,那這個信心算不算’信’呢?」 帕奧西亞多說:我們說的 Saddhā這個「信心」,它有不同的層次。最 高的頂級就是到達初果聖者,我們剛才講的淨信信、不壞信,就是非 常純淨的信心,他再也不會對八事有任何的疑惑,而且非常的純淨。 那對於凡夫佛教徒來講,只能講部分的「淨信」,就是我們信的程度比較淺。這個「部分」不是說你只信其中某一個(當然我們某些人只信其 中某一個),有些人不信還要觀察,有些人是都信、但是程度還不夠 深,我們只能說部分的信。那如果是外道呢,巴利語來講就是 asaddheyya,前面加個「a」,「a」就是否定的意思。那這個「否定」的意 思就是,它不僅沒有我們阿毗達摩講的這個「信」,而且它是「邪信」, 錯誤的「信」。那這樣的錯誤的「信」,它就有可能是不善的。怎麼講呢? 我們知道,對三果聖者以下,速行心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不是不善 的就是善的。而這個「信」是在善心所里,它是遍一切善心的心所。既 然如此,只要沒有信心,沒有對八事的部分的相信就是會有不善心。 不善心裡面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信心。大部分的不善心都是屬 於沒有信心的,這個就是很純粹的不善心。還有一種不善心,是邪信。 它不是沒有信心,是邪信,是跟邪見相應的。那它這個「信」是什麼東 西在起作用呢?我們前面學的這個叫「勝解心所」,它其實是勝解心所 在起作用。它這個勝解是跟邪見相應的勝解,我們前面學勝解心所時 講過,外道的勝解,它跟痴、邪見相應。比如說認為有造物主、有真 我、有靈魂,這個都是邪勝解。如果不相信造物主,可能就是有斷見 或者常見,比如單純相信極端的唯物主義,那這個都是勝解心所在起 功能,沒有這個「信」。
這裡面我們還會有一個問題。比如說,沒有信仰佛教的很多人 會有意見,認為說,「你們佛教徒把這個‘信’歸為你們自己的善心所, 其他的不叫‘信’,這個不客觀。」那這個是佛陀歸納的,不是我們編出 來的。我們舉個例子講,比如說我們中國的儒家。儒家講仁義道德對不對?這是很好的東西。就講「仁」:做好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多好的情懷。那你不能講他生 起來的心是不善心啊,那就不地道了。這裡面是有善心的。比如說, 你看到我們在中國每一年都有各種災難。今年這麼大的水災,前面又 是新冠。我以前就是做公益出身,我們很多公益圈的朋友,他們真的 就是奮不顧身啊。他們有的是有信仰,有的是基督教信仰,有的是沒 有信仰,但是他就是有這種情懷,他們的內心很乾淨的,很清淨、很 純淨,就是要做這樣的善行。我們不能講說:「哦,你那個心是不善 心。」那你佛教徒也太過分了。他肯定是善心啊。好,問題來了:「那 你又說這個是善心,但是‘信’又是遍一切善心的心所,他又沒有對八 事的‘信’,那這個‘信’是什麼‘信’?」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一下。你很 明確地看到他是善心,你如果認為他這個行為是不善心的話,你良心 都過不去。但是呢,他沒有信這個八事,就是我們認為的沒有信這個 八事。我們的「信」又是遍一切善心的心所,那麼他們的心算什麼心? 好,這個作為一個思考題,作為今天的作業,大家思考一下。明天再 把「信」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來學習,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樣, 我們來回向功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