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24 上午7.17.2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當你受到快樂的時候,身心是互為增長的。如果你受到苦的時候,不管是內心的苦還是身體的苦,它是互為壓制的。

 

・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是鼓勵出來的,一定不是打出來的。為什麼呢?受苦它就壓制,壓制怎麼能進步呢?壓制只能停止。它最多只能止惡,它無法揚善。揚善要鼓勵的。

 

・所有的身心活動,在你的心和身體都會留下記憶。

 

・身體裡面的各種痛、各種僵硬,都是跟你過去的記憶有關。也就是記憶效應的形成和消失,我們的身心都是參與其中的。

 

・在每一個所緣出現的時候,生起善心就是善,生起不善心就是惡。

 

・面對一切所緣, 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你要採取行動,背後都有動機。那個動機,只要不是阿拉漢,都是無明、愛、取,後面都是稻草人。

 

・所有的所緣引發我們內心活動,都從這個「觸」開始。

 

・動物性的本能,能產生悅受的,就會增長相應法,就要黏著、就要抓取。快樂並不是要排斥,而是對這個快樂,內心能生起捨:可以領受這個快樂,但知道抓取就會引發苦。

 

・如果不學會看因緣,我們想做成事情,那是不容易的。

 

・看到接觸的一切外境,它都是無常、苦、非我的,你不能控制的、無法把握的。然後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都是透由各種因緣條件才能存在的。那就是有慧想。

 

・有慧想一定導致善思、善的行為——既不抓取又不排斥,無貪無嗔,不就是善心了麼!善心就是善思。

 

・僧就是善友,能夠影響我們良善的心行發展出來,就是善友。

 

・正向鼓勵過程,反向鼓勵結果。

 

・改正錯誤是有過程的。

 

・實踐題:回顧自己0-16歲的生命歷程,有哪些想蘊標記是需要梳理和重建的。有孩子的觀察孩子成長過程的想蘊標記,做好初建、矯正或重建。

 

 

 

 

雲端起觀- 95 (90 ) 人生七階段 

各位賢友好! 我們繼續講人生七階段跟《阿毗達摩》的關係。 

昨天我們講到了 3~7 歲童蒙養正,外養正,也就是身體的部分: 心、腦、五官、四肢的訓練,就是《阿毗達摩》裡的身表語表訓練。 在這個階段要盡可能多地去讓五官——眼、耳、鼻、舌、身體,跟心去訓練、配合。身心本身是一致的。現在普遍出現的兒童的這種感統失調,就是 3~7 歲的時候,沒有去做心、腦、五官、四肢的協調訓練。在這個窗口期裡面,沒有把這個心、腦、五門——眼耳鼻舌身,這些心生色法傳播通道系統完整地建立起來。用現在神經科學講,就是大腦的神經迴路,在這個階段沒有有效地建立,錯過了這個窗口期。 

錯過了窗口期,可以彌補。彌補它當然就會慢一點,效果就沒那麼好了。大腦永遠是一個開關,一個智能開關,只要去訓練它,就可以重建。只是到了這個時間窗口期就應該建立,此時建立是最有效的。但並不是說,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就沒有機會了。 

很簡單,一個人大腦受傷或者是腦中風,某一個區域的身體的功能失去,但是它是可以恢復的。通過藥物治療,通過康復或者針灸或者按摩刺激,是可以恢復的。因為它可以重建迴路,所以大腦就是一 個建迴路的地方。你只要知道具體地怎麼去刺激它,重建這個迴路。理論上所有迴路都是可以重建的。只是這個就像我們說:「你是不是繞路了?」原來的路是直線的,你現在可能要繞了。對於這種行動會不會產生一些遲緩?這個是可能的。 

其實、最複雜的是身表、語表的迴路的建立:你的一個身體肢體的動作、面部表情,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情緒?這個在建立的過程中它是非常地豐富,非常地複雜的。所以,你會發現,在這個方面沒有得到訓練的孩子,他就會比較木。他反應的狀􏰀,要麼就是很直接, 我們說他很難走在中間上。表達憤怒或表達喜歡都不是很自然,不容易有豐富的表情,不靈動。這個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面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 

從《阿毗達摩》講,人類的身心是互相依存的、相互影響的。當你受到快樂的時候,身心是互為增長的。如果你受到苦的時候,不管是內心的苦還是身體的苦,它是互為壓制的。我們在學「受」,苦受、 樂受和捨受的時候,已經學過了。 

這個是很關鍵的。受樂,身心會互為增長;受苦,會互為壓制。大家就明白了,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是鼓勵出來的,一定不是打出來的。為什麼呢?受苦它就壓制,壓制怎麼能進步呢?壓制只能停止。它最多只能止惡,它無法揚善。揚善要鼓勵的。 

我們在這個過程要明白,就是所有的身心活動,在你的心和身體都會留下記憶。這次梳理營大家有感覺了,對吧?身體裡面的各種痛、各種僵硬,都是跟你過去的記憶有關,也就是記憶效應的形成和消失,我們的身心都是參與其中的。到老了,各種病痛,有很多你用藥物沒法解決。為什麼呢?內心的問題。小時候就留下來的不良的記憶,不良情緒留下來的記憶。 

所以說梳理為什麼很重要?梳理是一個身心的療癒啊。要明白這個道理。到我們這把年紀了來梳理,你會發現很困難,有些人根本不願意觸及。願意觸及的人是有福報的,是很幸運的。大部分的人是不願意觸及的。他不願意回頭去看內心那些痛苦,他寧願那些暗物質留到下一輩子去,乃至於生生世世,都不願意揭開它,因為太難看了,因為太痛苦。其實他不懂,你不揭開它,永遠都痛苦;你不揭開它,永遠都難堪。它就像沈在海底的這種定時炸彈。它不但隨時可能炸, 它還不時散播不良情緒影響你。 

基於這樣的一個原則,應該讓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就得到正確地建立。所以,從五門心路練習開始,身心的這種練習。 

雖然我們是把身行跟心行分開,其實它是分不開的。任何的身行,都是受心指導的,心要求、心指揮身體有這些動作。 

內養正、外養正,其實它是一體的,只是我們為了容易說明,把它分開。把身行放在前面,因為大家容易理解,比如孩子怎麼帶,它是表現的東西。但是我們很少人去對心行這一塊的訓練作一個認真的考慮和規劃。只要是人,你要訓練他的心,一定從這裡開始:明善惡。在每一個所緣出現的時候,生起善心就是善,生起不善心就是惡。 

這個一定要跟孩子互動的時候,要搞明白我們的善惡標準是什麼。而且這個是事實,這個是最準確的善惡標準。 

然後知慚愧。知慚愧就是什麼事情是羞恥的,是令人不齒的,是不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要有畏懼感,不能無所畏懼。而這個畏懼,除了父母的鞭子之外,你要有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心􏰀,我們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這一種心􏰀的養成。 

如果僅僅是為了符合家長的要求,讓一個孩子:這個東西可以做,那個東西不可以做,那不一定是知慚愧,就像世間法律一樣的。 世間法律制定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犯罪人員?因為他沒有慚愧,他認為可以鑽法律的洞——漏洞,乃至於人家沒看見,我就做了。所以你教育孩子,如果你的指令,被孩子看成就像社會法律一樣的,就很失敗了。可做、不可做,最後要轉化為慚愧的。做了很慚愧,而不是 怕媽媽打,怕爸爸罵,不是這個概念。 

然後訓練正念。自己沒有正念,怎麼讓孩子有正念呢?你天天玩手機,一回來就抱著電視看,拿著手機就玩,然後你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不要看電視、不要打遊戲,這公平不?自己整天稀裡糊塗的,卻希望孩子有正念。不可能。 

當孩子知道了有正念跟沒正念有什麼差別,然後學會看稻草人。學會看稻草人,經行,最簡單,看看誰在指揮你走路。面對一切所緣, 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你要採取行動,背後都有動機。那個動機,只要不是阿拉漢,都是無明愛取,後面都是稻草人。能不能看到你這個稻草人?這個孩子,如果你從小、從 3~7 歲就訓練他能看稻草人,你想一下,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他會那麼苦嗎?會跟你現在那麼苦嗎?動不動就要撞南牆。可不可以做到?很容易做到。 

小孩子的心它非常地敏感,小孩子的心它非常靈動。任何人跟小朋友玩,搶玩具了,你這時帶領孩子:「這個小朋友,他為什麼搶你的玩具?他背後的稻草人是什麼?」他就喜歡玩這玩具嘛,他一看就看明白了。回頭再看:「你為什麼不想跟他玩?你的稻草人是什麼? 他一下就看清楚了,明白得很。你只要這樣不斷地訓練,他以後跟人打交道的時候,他都會先看看:「我要怎麼做?」他就會認知移情。不是同理心的問題,他有認知移情的能力,這是基礎。我覺得這是做人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基本上就被卷到你的業習裡面去。 

天天說:孩子不好帶,孩子不好帶。要從這基礎做起,他就好帶。那麼其它的、意外出現的,我們都是好辦的,都有辦法。因為什麼呢? 心被你掌握了。心如何運作,它這個模式被你掌握了,你還怕什麼呢

怎樣訓練孩子的心所?色聲香味觸法,孩子要接觸各種所緣。首先是碰到這個「」。這個「」,我們知道,所有的所緣引發我們內心活動,都從這個「」開始。這個接觸的同時,心、腦或者五官, 所緣、依處、識三個會合在一起就產生「」。 

,它有意識和五識。有我們在心臟裡面的是意識,還有五識—— 就是五根裡面的五識。依處,有五個依處和意門。心路怎麼生起呢? 以眼門為例,外面的顏色,在過去有分的時候,撞擊眼淨色的同時,撞擊有分,過去有分經過有分波動、有分斷,生起一個五門轉向。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的外境,眼、耳、鼻、舌、身、意的任何外境,它都是從影響這個心開始的,是從內心開始的,也就是心臟這個地方開始的。即使是聲音,它也是同時撞擊耳淨色和有分,香也是同時撞擊鼻淨色和有分。所以,所有的外緣出現的時候,心就開始接受信息,然後跟根門結合起來,才產生「」。 

在這個過程,心生色法產生,五官四肢它是要配合身表、語表,是要表現的。大腦的開關群集就要同時工作。只要產生,它就會有感受,就會有「」。 

首先需要讓一個 3~7 歲的孩子豐富所有的觸,各種觸。這個觸,最後要形成有慧的標記。因為它第一次建立,要變成有慧想。所有的觸最後要變成有慧想。這個是我們 3~7 歲心行養正的核心重點。 

模因怎麼建,就在這裡面了。所有的觸都要產生有慧想。有哪一 些「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和意觸。意觸呢,小孩子的心,你只能去啓發他。但眼觸,就是眼見色。眼見色以前給大家講過,先從自然色開始,一切的自然色開始。孩子認知這個世界,不要從 iPad 開始,不要從電腦開始,不要從畫冊開始,那個是後一步。那個是要接觸的,但是一開始,你的想蘊標記應該是自然色。什麼是自然色呢?到野外去,到自然界去。什麼是綠色?什麼是黃色?什麼是金色?自然界的顏色怎麼去觀察?什麼是這個樹?什麼是這種植物?這就是色。認識大自然的一切物質,要從自然去完成,盡可能地從自然去完成。認識自然,眼根的訓練,就是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真實的物種,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 

聲音也一樣:自然聲,先從自然聲開始,而不是從交響樂開始。香也是,從大自然的各種香去觀察,而不是法國香水。味道也是去嘗最自然的味道。各種味道,各種自然的味道,沒有混雜起來的的味道。先不要吃麻辣燙。身體的接觸,也是去感受身體的大自然的各種觸,人與人之間的觸,媽媽的觸,爸爸的觸,海洋的觸,河流的觸,微風徐徐的觸,鮮花的觸,各種觸。 

好,那麼內心的叫「意觸」,對孩子來講,就是父母親的關切、關􏰁心、引導,不是溺愛。讓他穩穩地、妥妥地感覺非常的安全,非常的自由,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規則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樣的,建成的「」,這個「想」它是真實的。以前我們跟大家講過,現在很多孩子,他認知的世界是個虛擬的世界,它不是真實的世界。他可能在一些知識技能方面特別地強,比如,計算機、動漫、器樂等,但是在面對自然的時候,他束手無策。而且你跟他交流的時候,很難達到同頻,很難交流。滿腦子都是虛擬的想象,無法落地。要他訓練正念正知都很難。 

好,在「」的每一個過程中,我們要建立什麼?建立受的六支捨。因為所有的受、所有的因緣所生法,它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要讓孩子認知到,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再漂亮的花,不管是採回來、還是在那,過幾天再看,它會壞掉,它會謝掉;再漂亮的東西都會衰老;再好的東西都會毀壞。幫助他建立不執取的習慣。 

動物性的本能,能產生悅受的,就會增長相應法,就要黏著、就要抓取。快樂並不是要排斥,而是對這個快樂,內心能生起捨:可以領受這個快樂,但知道抓取就會引發苦。 

其實所有的感受都是這樣,是無常、苦、無我的。你不一定要用無常、苦、無我的話來講,但是它是變化的。這個我們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裡面講了,物質的這個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變化是絕對的東西,你抓它幹什麼?就是這樣的意思。就是面對所有的觸、所有的受,應該什麼􏰀?這樣下來,認識到所有的事物,不管是人還是事,還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各種事件,它都是因緣所生的。孩子還沒有辦法講因果,但是你可以講因緣和條件,用佛教語言叫「因緣」,用我們是普通的世間的話講就是「各種條件」。把各種條件講給他聽。為什麼這裡會長一棵樹?為什麼這裡會結一個瓜? 這個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只有各種條件聚合,它才能夠變成這個樣子。而這些條件只要任何條件不具足,它就會要麼長不起來,要麼就會長歪掉。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要想成就一件事情都有很 多很多的條件的,如果不學會看條件,我們想做成事情,那是不容易的。大部分事情你就是拼運氣的。沒有人運氣會一直好的。 

看到接觸的一切外境,它都是無常、苦、非我的,你不能控制的、 無法把握的。然後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都是透由各種因緣條件而才能存在的。好,這個孩子看到了任何東西,第一次做的生命的標記,他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認知,那就是有慧想。他就不會像我們這樣搞一堆稻草人。這就是真實的,它是接近於真相的、接近於究竟法的,他是有智慧的,你孩子從 3~7 歲時的智慧就比你高。可以這樣來訓練。 

有慧想一定導致善思、善的行為——既不抓取又不排斥,無貪無瞋,不就是善心了麼!善心就是善思。就單這一點,能夠從因緣的角度看問題,能夠從所有一切因緣所生法,它是會變化的、它是不可控的、它是各種因緣條件聚合才會存在的,抓取它是會苦的,自然地對待它,你是可以享受平靜和快樂的。你有這樣一點基礎,你就很容易生起善心了。 

接下來是「一境性」了,對吧?一境性就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怎麼訓練呢?最怕的就是你給他一堆東西,帶著孩子滿世界各種興趣班,給他買各種各樣的好東西,給他玩,然後孩子都不知道怎麼玩,玩什麼,玩不過來:這個東西喜歡,買回來兩天扔掉;那個東西喜歡,買回來兩天扔掉。一個玩具買回來,沒把它搞明白,玩清楚,不買第二個。一個繪本回來,把它繪清楚。不要同時買一堆。專注力都是給你爸爸媽媽破壞掉的。 

去認識各種糧食、瓜果、蔬菜:瓜怎麼種?帶著孩子把西瓜子種盆裡面,自己學習:怎麼樣讓它發芽?怎麼讓它長出來?今年怎麼讓它長成西瓜?再把它吃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很專注地去做,一件一件地做,就是訓練一境性、沈入。一個是單一,再一個就是深入—— 研究它的細節。孩子在這方面我就沒有碰到過他會不喜歡這麼做的, 除非你不引導他,除非你破壞他。孩子都有願意對一件事情深究的。因為什麼?因為永遠都有新鮮感。對一個對這個世界還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講,這個新鮮感對他來說非常地有吸引力。所以專注力很簡單的。 

如果已經被你破壞完以後,怎麼辦?也不難。同樣回到原點上, 把那一堆亂的東西扔掉。從一個點上再契入,孩子都能找到的。 

然後練習喜心所,喜心所就是積極的心􏰀。我們知道有歡喜就有樂,有樂就會增長相應法:身心都覺得很膨脹,很有力量,很歡喜,願意去做。怎麼樣才會有積極的心理呢?就是靠爸爸媽媽的􏰀度了。爸爸媽媽鼓勵,他就會歡喜。一個是外在的鼓勵,一個啓發他自動的自我激勵。自我激勵的前提是要有欲心所,後面的欲的,不然他不會自我激勵的。 

積極心􏰀從哪裡來?從父母親來。父母親天天都罵、非打即罵,他怎麼會有積極心􏰀?天天都縮成一團,想幹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都要偷偷摸摸的。內心都是收縮的、壓抑的、捲曲的、無法舒展的,怎麼會有喜?要有喜都是假的。我們後面會再細講這個喜。 

大家可以去學學積極心理學,怎麼樣訓練積極?你每一天選孩子的兩個優點,鼓勵他。你說:「我孩子沒優點。」怎麼可能?你孩子太有優點了。我們舉個例子,怎麼找孩子的優點?比如說孩子昨天打遊戲打了 8 個小時,今天打 7 個半小時。有沒有優點?少打了半個小時啊。你鼓勵一下,他明天就打 6 個小時。 

他昨天打 8 個小時,今天他已經忍了忍,打了 7 個半小時了,而你揍他說:「你今天還打?」他就想想說:「反正 7 個半小時也是一 樣的罵,8 個小時一樣的罵,明天打 9 個小時也是一樣罵,那繼續打唄。」所以你到底是要發洩你的情緒,還是真的要把你的孩子引導出來?這是不一樣的。 

下來是勝解。有慧想、有善思,善加引導,自然而然就有慧的勝解。他做出來的決策都是跟智慧相關,一定不會跟貪瞋痴相關的。 

然後訓練正精進,總是朝向善,為什麼?他有慧想、善思,明善惡、知慚愧,就會見賢思齊,自然而然就會知道什麼是正精進。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不善令消除、未生不善令不生。 

樹立正確的善欲,自己會去找他的正確的方向。小孩子這樣訓練起來,他自己各種研究就起來了,不用你天天打罵。 

然後你培養他信八事。信八事不是讓你一定要告訴他信佛教。能信是好,但是不要強迫。信八事,你說信佛、信法、信僧。什麼是佛? 佛是覺悟者。你跟孩子講說「你要信佛。」孩子可能會說:「你要搞我信宗教迷信啊」,對吧?那你如果說:「我們去崇敬一個有覺悟的、有智慧的人、一個圓滿覺悟的人。」會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啊。你信仰:是內心裡崇拜那種充滿圓滿智慧的,極其智慧、無所不知的、有一切知智的、能看透人的內心的......佛陀的十四種智慧:苦智、苦集智、苦滅智、導致苦滅之道智,四無礙解智,根上下智、有情意樂隨眠智、雙神變智、大悲定智、一切知智、無障礙智,這些智慧,而像有這樣的智慧的人,你喜歡嗎?沒有人會說不喜歡的,沒有人會不把他當為榜樣來看的。 

什麼是法?一切能夠讓我們明善惡、知慚愧的這些方法,能讓我們內心的煩惱削弱乃至斷除的方法、來徹底消滅的這個方法,就是法。讓我們做好事,就是法。慷慨、大方、柔軟,就是法!這法跟世間一切善法是相應的,助人為樂。 

為什麼要搞一個叫「我在學佛法」?學什麼?磕大頭、拜懺、讀經,跟生活、跟修正自己的惡習了無關係:該罵人罵人,該打人打人。那叫什麼學法

什麼是僧?正行道者、善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直行道者。以正直、如理、善行行走在世間的那樣的人,是我們的榜樣。善友,僧就是善友,能夠影響我們良善的心行發展出來就是善友。 

戒就是做一個高尚的有品德的人。 

定就是專注。 

慧就是因果和緣起。觀察緣起,剛才講了,任何東西都有條件相關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真相探討。「怎麼信八事?」怎麼會不能信呢?不一定要是佛教徒。不用佛言佛語來教你的孩子的。 

正念、慚愧、慷慨、慈悲喜捨、正語、正業、正命、輕安、輕快、 柔軟、適業、正直、練達。在所有的孩子面對六境、六外界的時候, 你能不能夠自己把握,帶著孩子把心行給他訓練出來?就是內養正、 外養正。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知邊界。邊界到處都是,那要一點一點去建,他自己就會知道。他是基於在明善惡、知慚愧的基礎上建立邊界: 家庭的邊界,生活的邊界,面對六外界,可以設立的邊界。邊界感要起來。邊界感的起來,其實它是正知——適宜正知:怎麼說話?怎麼做事?佛教界講:好好說話,好好做事。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那是什麼樣的才算是好好說話?什麼叫好好做事?什麼叫好好做人?這就是邊界。這個邊界是以明善惡、知慚愧為基礎的。在這個過 程中,把五十二個心所看清楚了,面對六外境,這個邊界自然而然就起來了。 

所以帶孩子是系統工程,需要有系統的能力。你以前沒有考試,你現在要補考,要復習。這個到底合不合算呢?七歲以前的孩子父母親自帶、正確帶,才是最大的投資。 

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他是發展經濟學家,他在演講中說:「對於 0~3 歲的孩子,每投入一塊錢,他的收益是 18 塊錢,18 倍。 」他引用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研究結論,國家和家庭投資 0 ~3 歲,回報率最高。我認為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覺得「沒有時間,帶孩子太浪費時間了,然後你要工作,你要賺錢」,這個是不懂得投資。 

有慧想的築基入模的窗口期就是 3~7 歲,錯模了就很麻煩。什麼叫錯模?模是歪的,二十五美心沒有塑造出來,十四個不善心所被你塑造了。要麼感統失調,要麼把孩子整得跟印度狼孩一樣。人長大了,心長歪了。所以要非常深刻地認識到作為父母親的這種責任。 

7~13 歲,我叫少童養學。這個時間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建立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是人類智慧輸入的窗口期。人類智慧通過古今中外各種經典、名著傳遞下來,在這個時間讓孩子們多讀多背誦是最好的。在華人區裡面都有經典讀誦的這種風潮。很好的

這段時間的孩子不怕背誦,願意背誦。只要不讓他玩遊戲玩上癮了,前面的模沒有被你入錯掉,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求知慾就天生的很強。你讓他背,他就背,而且背得特別快。帕奧西亞多,他說 9 歲的時候背的書,現在隨時都可以用,八十幾歲了都能記住。他當時就是背,背完以後就放下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 0~3 歲、3~7 歲的階段,入模入對了,至少沒有太大的錯誤,直接進入這個窗口期就好辦。如果沒有,錯模了,就要矯正。怎麼矯正?先梳理,自己先梳理過去怎麼對你孩子,然後帶著孩子、幫著孩子來梳理,把過去的你給他製造的那一堆稻草人一個個拆了。拆完你道歉,然後跟孩子一起重建想蘊結構和邊界。那是必須的,不然你要求孩子這樣、要求那樣,沒有用的。你必須重來。 

「正向鼓勵過程,反向鼓勵結果。」這個話怎麼理解呢?正向的鼓勵,比如你孩子有好的行為的時候,不要鼓勵那個結果。比如說他考 100 分了,說:「寶貝你考 100 分了,太棒了」。那以後他下一次考 99 分的時候,他的心裡就很難受,他覺得沒有到 100 分。他就會以那個結果為執取,執取那個結果。所以正面的就這樣子:「你這次很努力啊。你這次為什麼會考 100 ?你是通過哪一個方面的努力獲得 100 分的?」幫他找出來。他以後就在努力上、在方法上、在各種條件的聚合上他再努力。這是正確的。 

「反向鼓勵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總是幹壞事,不聽話。不能講幹壞事,就沒有達到你的要求,這個就看結果。就我剛才講的, 打遊戲,昨天 8 個小時,今天 7 個半小時,你就鼓勵結果:「今天整整少打了半個小時。」有一個同學賢友說,孩子在學校老被老師投訴,每天都要去學校帶孩子。只要他有一天沒有被老師投訴,那你就可以表揚他:「今天你沒有被投訴啊。」再集合一下,「以前一個禮拜投訴 6 次,現在這個禮拜投訴 5 次。少被投訴一次,很棒!我從這裡面看到希望,我覺得你一定能夠更好。」孩子講說:「媽媽,下個禮拜,我爭取一次都不被投訴。」你說:「不要著急,改正錯誤是有過程的。我相信你,慢慢來就可以了。」他可能下禮拜真的就一次都沒有了。這個就是反向鼓勵結果,從結果上來導向。 

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要覺得熊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積極的心􏰀和自我激勵是可以鼓勵出來的,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他再壞,這個孩子再一無是處,你都能找到他的優點。不可能沒有優點的。你也可以讓他自己整理優點。你看不到的時候,你讓你孩子找,你孩子能找出一堆優點來。比如說愛打架的孩子,他就是仗義直言,一般就是比 較有江湖義氣。雖然你不一定要搞到鼓勵他江湖,但是他有正直的一部分。你只要找到點可以鼓勵他,你就可以在很多點上鼓勵他。 

為什麼說養學要把這些內容放在前面呢?因為你沒有把握這些原則,要讓孩子學習,很難。 

好,在這個階段裡面,就培養學習的興趣,學習的􏰀度,學習的方法,讓他有求知的慾望,然後精進捨。他的這種努力是持恆的。你既不要要求晚上晚睡,也不需要一段時間去放逸一下,就穩穩地,該玩就玩,該學習就學習,很自然的。學習就是一種生活,對他來講沒有壓力,這就是精進捨。 

在這個階段,經典很根本,學習語言在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很容易的,應該廣泛地學習知識。學習的興趣、學習􏰀度、學習的方法,都是在這個過程裡面去發展出來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是你把握他的心性,你就能夠去找到它。 

帶熊孩子是要有能力鬥智鬥勇的。你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特別需要《阿毗達摩》的知識。當然也要擴展開,《阿毗達摩》是綱要,但是它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學科的知識,各方面的能力,你都要會一點, 不然你怎麼帶他呢

13 歲到 16 歲,叫少年養志。養志就培養這個願欲,有很強的願望。為什麼養志很重要?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欲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之首。一個人能不能成功,這跟四個如意足有關係,要麼你有很強的要獲得目標的這種慾望,要麼你很精進,要麼你心心念念,要麼你很有智慧。但欲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之首。 

志向比智力更重要。為什麼?因為志向就是方向目標,人生目標和方向。有要去實現的人生目標,就像有強大的願一樣有動力。菩薩要成佛的這個願是欲心所,要知道。欲心所強大到什麼呢?至上願! 我們叫至上願。至上願是什麼至上?說這個宇宙從這一邊到那一邊充滿了刀山火海,只要走過去就能成佛,他會毫不猶豫地這樣走過去的。就是這個欲。你想他有這麼強大的欲,生活中碰到的,有什麼樣的困難可以難倒他呢?他會一往無前的。 

但是生活中這種欲如意足怎麼培養?這個方向怎麼出來?就是 13 歲到 16 歲這個時間窗口期。以前講過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窗口期,因為青少年的性特徵已經明顯了,他認為是一個成人了。一個成人,那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找,自然而然就要去找生命的方向和目標。 

生命的方向和目標怎麼找?

 

第一步縱橫古今。縱橫古今的第一步就是從歷史、遊歷、名人傳記、聖賢典範裡面去找。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你要讓他的心胸完全打開。有高遠的目標、有寬闊的格局是在這個時候要養成的。這從哪裡來呢?從人類歷史來。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復,歷史總是在不斷地輪迴。為什麼呢?雖然社會發生了變化,但是人的心基本上是不變的,都是貪瞋痴。只要貪瞋痴不改,社會的現象它總是在不斷地重復。 

在不斷地重復的社會狀􏰀裡面,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歷史像一面明鏡一樣,歷史使人明智,對吧?然後你要遊歷。如果你經濟條件許可,帶著你的孩子遊歷世界、名山大川,開闊視野、開闊心胸。這種名人的古蹟,他的曾經經歷的地方都可以去看,瞭解聖賢的典範、傳記。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出高尚的、有品德的、高遠的人生目標,開闊的生命格局。 

是樹立以「度越生死」為生命目標,還是忽略死,根本不去想那個死。 

是想做一個發光的生命還是苟營的生命

氣概(格局)跟理想不一樣。理想是很具象的,在儒家裡面叫做 「器」,對吧?氣概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有氣概的人不用擔心他沒有理想。但有理想的人不見得有氣概。氣概,它是在 7~13 歲這個階段裡面訓練出來的。 

流品意識和職業氣質。跟上面是對起來的。你要做一個什麼樣品位的人?什麼樣級別的人?自己覺得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心性的人,這是流品。職業氣質,就是西裝領帶打了,我知道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幹,它這是職業氣質。 

是工具人格還是做一個領袖人格

總體的原則是欲願的層級越低,就越容易被貪瞋等不善所綁架。 一個人你要有抱負、有胸襟、有眼光、有氣概。 

智商很重要,但是意志比智商更重要。意志很重要,但是品德比意志還重要。品德很重要,但是一個人對自己高尚的期許、願欲最重要。解脫的決心、菩薩的精神、成佛的志願,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在這個階段裡面,這個孩子已經天天沈溺於各種聲色犬馬,根本扶不上來了,怎麼辦?一樣的,想蘊要矯正和重建。想蘊矯正和重建,他根本不理你了,不跟你說話了,怎麼辦?從自己做起,先把自己梳理清楚,再來談孩子。 

實踐題:回顧自己0-16歲的生命歷程有哪些想蘊標記是需要梳理和重建的。有孩子的觀察孩子成長過程的想蘊標記,做好初建、矯正或重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