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1208_1008166532535499_431411936515606305_n

二、淨人須知

門達咖許可 (Meṇdaka kappati)佛陀說:「諸比庫,若人們有信心、淨信,他們將金錢放在淨人的手中:『請以此給於尊師所許可的(物品)。』諸比庫,我允許你們接受由此(所得的)許可的(物品)。然而,諸比庫,我不說(你們)能以任何方式接受、尋求金錢。」——《律藏‧大品‧藥篇》

何謂淨人

淨人,巴利語kappiyakāraka 的意譯,直譯為『做如法者』,通常簡稱kappiya,也即是使事物成為比庫允許接受或使用,護持比庫持淨戒和服務比庫之人。淨人和施主的區別在於:施主是以提供物品為主的人,淨人則是以提供勞力服務(hatthakamma)為主的人。因此,
在廣義上所說的淨人,包括一切為僧團或比庫提供無償服務的人。(從『提供勞力服務者為淨人』的意義上說,在家居士、戒尼和沙馬內拉皆可做僧團和比庫的淨人,但如果涉及替施主保管供養僧眾必需品的錢財,以及幫施主購買必需品供僧,則只有在家居士才適合。)

有兩種淨人,一種是暫時性的,一種是常隨性的。暫時性的淨人包括哪怕只是偶爾到寺院裡去幫助掃掃地、除除草,幫比庫搬搬東西、提提水。但常隨性的淨人一般是指住在寺院中,專門為僧團和比庫提供必要的服務者。在本文所討論的是指常隨性的淨人。

淨人有很多很好的機會親近比庫或僧團,也有很多機會為僧團和比庫服務,積累強力的功德和善業。在十種作功德事中,淨人所作的善業屬於『服務』(veyyāvacca)。


成為淨人的要求

要作為一名淨人,必須對三寶、對因果業報有信心。淨人必須懂得一些基本的比庫戒律,起碼能以如法的方式護持比庫與僧團,使比庫清淨地持好戒律。
淨人還必須聰明伶俐,能夠聽明白比庫所使用的『淨語』。比如說,佛陀制定比庫不得挖掘土地和指使挖土。假如淨人聽見比庫說「給我一些土」「我需要一些土」「如果這裡有條水溝的話將會很好」等,他應知道比庫的意思而幫忙做適當的事情。比庫使用這種能夠使聰明的淨人聽明白的間接語稱為『淨語』,意即對比庫來說是如法的和適當的語言。又比如說:世尊禁止比庫砍伐草木或指使砍伐,所以,如果淨人聽見比庫這樣說「看,這裡長了很多雜草!」「看,樹枝已經碰觸到屋頂了!」「這種草藥對我的病有説明」「我需要這個!」「這個你作淨!」等,他應知道比庫的意思而幫忙做適當的事情。

淨人的重要性

由於淨人懂得一些基本的比庫戒律,所以,他們也可以很好地幫助施主們如法地供養僧團和比庫。
比如,一名不懂比庫戒律的施主在下午拿水果來寺院供僧,此時淨人可以代這名施主將水果收下,並且在第二天再幫這名施主供養僧眾。同時,淨人還可以告訴施主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供僧才是如法的。又比如有人穿著鞋子或戴著帽子向比庫請教佛法,此時淨人應該提醒他:比庫向沒有生病卻穿著鞋子或戴著帽子的人說法是犯戒的。

因此,
要讓僧團和比庫持好戒律,淨人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有許多學處是限制比庫不能做但是在家人卻是可以做的,所以比庫和僧團在許多方面需要淨人的協助。假如淨人不懂得比庫的這些學處,比庫們將會覺得很不方便甚至不能很好地持戒。為此,淨人應遵從比庫的吩咐,積極協助比庫們持好戒。假如淨人不瞭解比庫學處或者疏忽時,比庫有必要教導和提醒他。

在古代,施主們可以經常前往村寨裡的寺廟中去,留意僧眾們的生活所需而作及時的供養。在現代社會,許多在家人都很忙,施主們更喜歡供養金錢,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方便又省事的善行。然而,須知直接將金錢供養給僧團或比庫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明知故犯還會帶來『非福』。為此,淨人在這時出現可以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正如前面所述)

根據戒律,比庫不能向沒有作出邀請的非親戚要求任何必需品 (生病者要求治療藥品除外)。故此,如果施主只是將金錢放在淨人之處後,但並沒有向比庫作出邀請,如此,淨人只是在替施主保管供養出家眾必需品的錢財。如果施主委託淨人之後向比庫作出邀請,則淨人也同時是在替比庫保管在有需要時可以索取的生活必需品。

假如施主並不懂得如何如法地作出邀請,此時淨人也有義務教導施主,或者直接幫施主作出如法的邀請。假如施主和淨人兩者都沒有向比庫提出邀請,則比庫即使有需要也不能要求任何東西,如此將使施主和比庫雙方皆不能獲得利益。所以,保險的做法還是施主和淨人雙方皆作出如法的邀請。比庫在接到如法邀請之後,可在任何有需要時向淨人索取。如此,淨人則可以把施主所委託的金錢購買適當的物品供養比庫,從而實現幫施主供養比庫必需品的目的。

 
護持會

現代大部分上座部佛教寺院或禪林都設立有『護持會』(註:巴利語sāsanānuggaha gaṇa,直譯作護教委員會,或可作護法會、護僧會。)之類的服務性組織。比較大型的寺院,『護持會』還分設若干組,分別負責不同範疇的護持工作,例如接待組、膳食組、建設組、園藝組、安保組等。

當然,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僧俗關係,在家人沒有領導、管理僧團的資格;同時,『比庫聽從在家人使喚』也屬於犯戒行為。設立『護持會』的目的是為了護持、協助僧眾,而不是管理、操縱、幹預僧團。(有個別『護持會』因為掌握寺院經濟而導致權力過度膨脹,護持僧團變相成為操控僧眾,淨人的行為也由積福德變成造非福。)

轉移必需品的方式一個僧團或一名比庫可以同時接受幾名淨人的服務。有時,比庫需要遠行或者到其他地方求法學習,有淨人隨身當然是最好不過的。如果淨人不能隨行,而比庫到達目的地之後確實需要用到必需品,比如機票、車票、簽證等,如此,比庫可以在瞭解目的地聯絡人的情況之後,告訴淨人說:「我到達某地之後可能需要用到必需品,請你和某某人取得聯繫。」「請將我價值若干元的必需品處理給某某。」比庫在陳述時,應知自始至終只是在處理必需品而已

對不負責淨人的處理

當然,也有個別淨人不夠聰明伶俐,甚至居心不良,他們經常使比庫犯戒,甚至不畏因果地私吞施主所委託的錢財和供養僧眾的必需品。對於不負責任的淨人,佛陀在戒律中曾教導過處理的方法。世尊在《比庫巴帝摩卡》的『尼薩耆亞巴吉帝亞』第10條中說:「假如(這名比庫)沒有獲得(袈裟),則必須自己去或派遣使者到為他送來衣資(的施主)之處(說):『具壽們!你們曾指定為比庫所送去的衣資,該比庫並沒有從其得到任何的利益。具壽們,自己努力,不要失去你們自己的!』這於此是如法的。」也即是說:假如這名比庫幾經催促淨人,淨人仍然無動於衷,仍然沒有幫比庫去處理必需品,此時,比庫有責任去告知施主,讓施主採取行動,直接與淨人交涉。佛陀在這裡已經指出了對不負責任的淨人的處理方法——讓施主將委託淨人購買必需品的錢要回來。律注補充說:假如這名比庫不去告知施主,讓施主的利益受到損失,他將犯『惡作罪』。

對於那些喜歡自作主張,或者故意作不當處理的淨人來說,如果施主已經作了邀請,則此淨人侵犯到比庫和施主權益。論其果報,可參考賓比薩拉王過去世的親戚曾因偷吃將要供養三寶的食物而墮落餓鬼道,在漫長的歲月中受苦的故事。還有,如果淨人經常一意孤行,或者屢屢讓比庫犯戒,則比庫應考慮更換淨人。(註:在緬甸帕奧禪林,曾有一個淨人習慣性地使用一些不當的言詞讓比庫犯戒,比如說:「我幫你買了這個缽。」「我已經幫你換100 美元的緬幣。」許多比庫為這些不當的言詞而追悔自己是否犯戒。後來,寺院不得不辭退這個淨人。)

提醒


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在家弟子既有護持僧眾的義務,也有監督出家人的權利。施主和淨人必須清楚:少欲知足的僧人是可敬的,多欲多事的僧人則是僧團的污垢。如果一個上座部出家人不守戒律、接受金錢,沒有受到邀請卻主動要求必需品,或提出非分、不合理的要求,或通過詭詐、虛談、暗示、詐騙、以利求利、攀緣等方式獲取供養,而且證據確鑿,則施主和淨人應該對這個出家人進行規勸。只要對該出家人沒有信心,施主和淨人有權拒絕他的要求。(註:如果比庫沒受邀請,或非分求施,或通過詭詐、虛談、暗示、詐騙、以利求利等方式要求供養,則他在接受施主的供養時,即犯『邪命』(micchā-ājīva,不正當的活命方式),同時也可能犯『捨心墮罪』。因此,提醒施主和淨人們不應該做這類比庫的『幫兇』。)

三、結語

如果說以比庫為代表的僧團是在住持佛法的話,那麼,施主和淨人則是在護持佛法。我們作為佛弟子,都希望佛陀的正法能夠久住世間。正法的住世,需要有持戒清淨的僧團;而持戒清淨的僧團,又離不開廣大施主和淨人的護持。正如佛陀曾對比庫們說:「諸比庫,諸婆羅門、居士對你們有許多幫助,因為他們供養你們衣服、飲食、住所、病人所需的醫藥資具。你們對諸婆羅門、居士也有許多幫助,因為你們教導他們之法是初善、中善、後善,說明有義有語、完全圓滿清淨的梵行。諸比庫,如此,通過彼此間的互相資助,使導向超越諸流、正盡苦邊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語》第107經)

在家信眾佈施供養出家人衣服、飲食、住所、醫藥等日用必需品,在物質生活方面資助和服務出家人。而作為對廣大信眾的回報,佛陀要求比庫除了研習三藏、嚴持戒律、勤修止觀以維護正法的傳承之外,還應當以適當的方式適時地向在家人宣揚佛法、開導群迷。唯有當僧眾與居士之間皆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時,僧俗之間的關係才護僧須知是正常的,佛陀的正法才能因此得以久住。
 


薩度!薩度!薩度!
 


(全篇 完)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