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一個人想要做些什麼,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1.我想要做些什麼?

 

2.我正在做什麼?

 

若一個人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明瞭自己想要做的和正在做的是否一致。

 

人們需要知道他們想要做什麼以及他們正在做什麼,從而瞭解自己的行為與意願是否相符。

 

我們每個人總在忙這忙那,有些埋頭於世間的事務為主,其他則更多地兼顧世事與信仰兩者。還有些人,在生命之中他們的主要關注與目標是從“有”解脫。不管在從事何種行為,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到底我們是不是在做自己想要做的。有些人是,而其他人卻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與想達到的目標是否一致。

 

我們是應努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還是努力去做應當做的呢?這是另外兩個重要問題。在回答的時候會發現,

 

為了做自己想要做的,我們必須首先做自己應該做的,這樣才有條件去做想要做的。為了能做真正想要做的,我們要培育堅持、寬容與忍耐,換而言之,要調伏自己的心。

 

心的希求

 

佛陀曾說:“Cittena niyati loko.”這句話的意思是“心引領一切有情”。另一次,佛陀說:“不要讓心把你引導,而要讓心由你引導。”這就是調伏心的目的。高尚的心帶領有情往善趣,低劣的心帶領有情往墮處。因此,要知道自己正朝向哪兒非常重要。我們正朝向意義與目標更深遠的生命嗎?這是導向達成我們所渴盼目標的道路嗎?一個人的目標必須時刻指引他(她)的心,而不是為心所指引。

 

只要人們生命中的追求不同,對生命的見解自然就有差別。可以想見這樣的差異廣泛存在,跨越不同的社群。我們承認,大多數人的目標是不同的,但這並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有些人,他們持有相似的目標與看法,若非完全相同的話。這裡所說的共性是指其本質上、而非形式或其他表像的相同。比如,比庫披著袈裟,至少在外表上,他們看起來多少是相似的。這種外在可見的相同並不重要,比庫們心中所煥發的共同素質才有價值。這種心本質的共性正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佛陀的至上教法是利益那些有聖潔目標和追求真正解脫的人的。聖潔是指已調伏、誠實、恭敬、堅忍、不壓迫、慈善、悲憫、隨喜他人的成就與在應舍時保持中捨,這些都是聖潔的素質。若出家為比庫後,通過專心於佛陀的教導,他立志超凡入聖,並培育戒,他全身心地投入,漸漸變得更傾向於出離,這就是比庫的素質。這才是關鍵,而不僅僅是獲取出家人的形式與外表。

 

種族、地位與財富的差異在佛陀的教法中毫無意義。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源於偏見和狹隘,它們既不能給我們帶來聖潔,也不能幫助我們在朝向解脫的路上前進。

 

佛陀建立僧團純粹是為了利益那些決意經由梵行生活邁向解脫的人。因此,在僧團中一切種族、地位、身材與財富的不等和差異都必然被根絕。那些寬容具信、擺脫偏見而出家的人已踏上以解脫為目標和終點的旅途。在僧團中,所有的比庫都與釋迦族的比庫一樣得到同等的尊重。在這種同修關係中,瓦薩(戒臘)大者為尊與互敬取代了平等無差別。

 

我們需要踏循同樣的道路以邁向涅槃。若道路不同,最終的目標是不可能一樣的。

 

幾位一切知的佛陀已達到覺悟的目標,因此我們知道通向覺悟的道路是存在的。其與眾不同之處為導向覺悟的道路或途徑只有一條。那些以覺悟為共同目標的人,會發現他們走向覺悟的道路——為了達到聖潔的目標而必須採取的聖道——是相同的。

 

有一種法,在其中衰老、疾病與死亡之苦以及所有其他種種苦都不存在;也有通往那諸苦完全滅盡的涅槃彼岸的修行與道路:這稱為“修習八支聖道”。只有依此道修行,才可達涅槃;若不依此道修行,無人可覺知涅槃;若道與修行不一致,亦不可達涅槃。事實上,我們認為作此修習與追隨此道即是一個人在做他應該做的。

 

獲得機會去做想要做的

 

所有那些依此修行的人終有一天、或遲或早必將達到目標。當然,各人實現目標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那些已經圓滿巴拉密(pāramī,波羅蜜)的人和已經到達其輪回最後一生的人將能快速地成就最終目標。我們領悟到培育與圓滿巴拉密確是在做自己所應做的。因此,意識到要做我們所應做的非常重要。

 

修習八聖道也可以說是修習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對於有些人來說,只是努力持戒即意味著他們在做該做的。持守基本戒是朝向正定的必要準備。通過持戒,然後培育定力,以進一步修習觀禪、培育智慧,他(她)即一直在做應做的。

 

只有在他(她)培育定力後,才能修習觀禪,那時禪修者將要觀照有為法的三相——無常(anicca)、苦(dukkha)和無我(anatta)。在此,圓滿定力就是在做應做的。由於定力的支助,禪修者終能直接看到究竟色法與名法。當能辨識究竟名色法,他將能更有效率地修習觀禪。只有當觀智成熟時,他才能證悟真正的寂靜、涅槃。因此,系統地修習戒定慧即是“在做應做的”,以便達到最終目標——涅槃。

 

決意要達成自己至深的願望,並將此強大決意置於心的首位,這是到達最終目標的唯一之路。當一個人為其決意所策勵而行,他們即是在做自己應做的。

 

一般而言,人們正在做他們應做的以在社會中求生存。但僅僅為了“生存”而做他們需要做的,並不意味著他們自然而然就能做自己想要做的。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還不曾有機會去做他們真正想要做的。

 

那些為了解脫而修行的人也在做他們需要做的。他們修行是為了達成從“有”解脫的深切願望。這正是在做應做的以實現他們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做應做的才能帶來所願想的。我們應如此理解。

 

顯而易見,來自欲求與貪婪的“渴望”和來自希望獲得解脫的“渴望”是不同的。

 

 

 

 

 

 

 

 

圖文取自 微信歡喜覺悟公眾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