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解脫之道,有如鳥兒在空中飛翔一般無跡可尋 ◊◊
【092偈】
彼等無積聚,於食如實知,
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
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註解】
當一名覺者,明了萬物的空和無相的道理,心中不再有欲望,也不留下任何欲望的痕跡,有如鳥兒在空中飛翔。
【賢者不受譴責——巴臘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巴臘尊者。
巴臘尊者到村子裡化緣後,並不直接回祇陀園,他會在途中停下來進食,然後他就繼續到另一個村子去化緣,以便取得更多的食物。當他獲得足夠的食物時,他便回到寺院,他把乞討回來的米飯曬乾,然後貯存起來,因此他不須要每天都出去化緣。他勤奮於鍛練禪定,每次長達兩三天,每當他從禪定中出來,就把那些曬乾的米飯,泡在開水裡,以此為食。
祇陀園內有些好滋事的比丘,對巴臘尊者有意見,便向佛陀告發巴臘尊者私自貯存糧食。從那時候起,佛陀制定了新的戒條,不再允許比丘私自貯存糧食。
在午餐開示會上,佛陀對眾比丘說道:「比丘啊!巴臘尊者是在禁令實施前貯存糧食,同時,他並不是因為貪念而貯存糧食,他這麼做,只不過是為了要節省時間,以便精進於他的禪定鍛練。」佛陀宣布巴臘尊者是無辜的,同時不應該受到譴責。
【評論】
已覺悟的賢者,不積蓄任何物件。這句話分兩方面來說:一、不積蓄任何物質,如必需品等。二、不累積新的功德或惡業。他們不再積累新的業行,因為他們不再輪迴。一位阿羅漢或有德行的賢者,他們雖然繼續行善,但不會因此而累積新的功德。
食如實知——完全明了食物的性質,也就是說僅為維持生命而飲食。
證得涅槃名為「解脫」,又名為「空」,因為已無貪、嗔、痴等煩惱故,又名為「無相」,因從貪欲等相已得自由無著故,此二項加前面的「無作」合稱三解脫門。
阿羅漢是完全覺悟的賢者。
誰是阿羅漢?就是那些在培養心靈解脫的道路上,獲得最高的證悟者,他們已擺脫苦難,跨越「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已究竟的戰勝各種垢染,獲得完全的勝利。
阿羅漢已放棄一切繫縛,就連最細微的也不例外,心中只存在「空」和「無相」,並擁有完全自由的意念。
佛陀清楚的向弟子們分析,他與其他阿羅漢弟子是沒有分別的,在棄除各種垢染後,最終證悟解脫方面,他與其他的阿羅漢的經歷是完全一樣的。佛陀是世間第一位阿羅漢。
佛陀說:「比丘啊!如來名阿羅漢;如來名無上正等正覺。如來宣揚了這未曾宣揚過的學說;如來是這條道路的開發者;如來明了這條道路並已完全掌握這條道路。現在,如來的賢聖弟子們追隨如來所走過的道路,這就是如來與眾賢聖弟子的分別。備受世人尊崇的如來,是名阿羅漢,是名無上正等正覺者。如來的眾賢聖弟子,也因修學靜慮(禪定)而獲得解脫。」(佛陀自稱時,都用「如來」。)
在梵文中,阿羅漢的意思是「完美者」、「崇高者」、「應普受供養者」。「阿羅漢」這名詞是用來稱呼佛陀和他那些高尚的賢聖弟子。「阿羅漢」這名詞,不見於婆羅門教的《四吠陀》,首次應用於佛教。
當佛陀從菩提迦耶到鹿野苑為五比丘開示的途中,遇見苦行者優婆迦,優婆迦為佛陀莊嚴的儀表所震憾,問道:「誰是你的師父?你信仰誰的教義?」佛陀以詩偈回答說:
我是世間的一名阿羅漢,
我無師授,
我的教義是我自己開發的,
我是世間及天人的導師。
佛陀在面對五比丘時,也再次的應用了這番話。佛陀這番話,只適用於那些已經完全消除垢染的賢聖弟子。佛陀是世間的第一名阿羅漢,正如他向優婆迦所透露的那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