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 不要努力於不正當的事,卻羨慕那些自律者 ◊◊

 

209偈】

專事不當事,不事於應修,

棄善趨愛欲,卻羡自勉者。

 

【註解】

出家人倘若為親情所迷惑,執著於親人間的情愛,過著如俗人生活,不專心於修行,將來見到修學成就者,自能空自羡慕。

 

 

◊◊ 見不到自己所愛的人是苦,見到自己所不愛的人也是苦 ◊◊

 

210偈】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

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註解】

與自己所喜愛的人交往,帶給你的是苦;與自己所不喜愛的人交往,帶給你的同樣是苦。愛別離是苦。怨憎會是苦。

 

 

◊◊ 如果沒有愛與憎,就沒有繫縛,也就不會有愛別離苦 ◊◊

 

211偈】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

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註解】

因此,出家人不應該執著於世間親情之愛,斷滅世間親情之愛,就沒有愛別離之苦,與世人隔絕就不會再有怨憎會之苦。那些無繫縛者,沒有所謂的愛,也沒有所謂的不愛。

 

【愛慕追求自我者——三名出家人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寺院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三名出家人——父親、母親和兒子。

  

話說在舍衛城的某個家庭裡的一名獨生子,他被父母視為心肝寶貝。一天,他們邀請出家人到家裡接受供養,當出家人在誦念答謝經偈時,那青年的心受妙法的激盪萌起出家的念頭,他向父母要求出家,可是父母親不答應,於是,他準備在父母親不留意時,離家出走。

  

因此,父親在出門時吩咐母親看好兒子;母親出門時也同樣的向父親叮嚀一番。一天,父親出門後,母親跨在門檻上紡紗,提防兒子出走,那青年心想:「我一定要想辦法離開。」他對母親說:「親愛的母親!請讓一讓,我要出去方便。」他一離開大門,就一溜煙的跑到祇陀園,要求出家為比丘,祇陀園裡的執事比丘接受他加入僧團。

  

當父親回家時,發現兒子不見了,心想,他一定是出家去了,他馬上趕到祇陀園,看見兒子已披上袈裟剃光頭髮出家當了比丘,他悲慟的大哭一場。過後,他心想:「現在我的兒子已經出家了,我為什麼還要過在家生活呢?」於是,出於自願的,他也要求加入僧團出家為比丘。

  

母親在家裡躊躇不安,心想:「我的丈夫和兒子到底去了那兒?應該不會出家了吧?」想到這裡她馬上趕到祇陀園,她看見丈夫和兒子都出家了,她也跟著出家為比丘尼。

  

他們三人出家後,可是親情還在,無論在哪裡都分不開,一坐下來就聊家常,比丘們向佛陀匯報了他們的情況,佛陀召見了他們三人,佛陀問道:「有關比丘們的投訴是否屬實?」「是的,世尊!」「為何你們這麼做,這不是出家人該有的行為。」「我們不可以分開。」「從出家開始,這種行為就不恰當。不見親人是苦,要義務照顧非親人也是苦。因此,無論對於人或事,身為比丘不應該有哪個較親,哪個較不親的念頭。」

  

接受佛陀的開示後,三人不再受親情之愛所繫縛,精進修行,不久後度證得初果。

 

【評論】

苦,是四聖諦之一,就是身體難以忍受的感覺。這世間的一切都潛伏著苦,因此它是厭惡的,這世間空而不真實,因此它是空的,苦就是可惡的空。

  

一般人只看到苦的表面,只有聖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它的本性。對於聖人而言,眾生是苦——眾生生活在矇騙世人空虛之樂的人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物質上的快樂,只不過是欲望得到滿足,在獲得滿足後又開始藐視它,一切欲望永遠不會滿足,一切受制於生、老、病,最終死亡,沒有人能避免這四種規律。

  

有障礙的欲望也是苦。我們不希望與所討厭的事物或人結交,也不希望與所愛的人或事物分離,我們所期待的欲望永不滿足。我們常存有最起碼的欲望,有時,出乎意料的不喜歡的情況變得難以忍受和痛苦,一些懦弱和愚癡者因此被逼自殺,他們以為這麼做就能解決問題。

  

真正的快樂在於內心,並非財富、權力、榮耀或勝利。倘若這種世間財富是強獲或非法獲得,或濫用,或執著,它們將是苦和悲哀的來源。

  

一般上,肉慾之樂對普通人而言是最高也是唯一的快樂,期待、滿足和回憶在這虛幻和無常的片刻快樂中。佛陀說,無繫縛或超越物質的快樂才是最高的寧靜。簡而言之,這假合的身體就是苦的來源和起因。

  

苦,這第一聖諦依賴生物和生命的各方面而起,需要仔細觀察和分析,才能正確的了解自己的真實本性。

  

佛陀說過:「生是苦」,生就是生命從受孕到分娩的整個過程。這裡特彆強調懷孕,被欲望繫縛捆綁在一個固體(腐化的實體)的情況下——這就是苦。被欲望引導而生,或在業力逼迫下而生,一個人得經歷苦,接著,整個生的過程是如此的痛苦。如現代科學的發現,若有任何差錯,將導致極深的心智疤痕,那種傷害將滯留嬰兒心中。佛陀宣說在無數的前世,證明生是一種可怕的經歷,這可怕的經歷,大多數人寧可忘記,也不願意面對。總得來說生是苦的。

  

佛陀說,生和死,是生的不同階段,從一個片刻到另一個片刻,有如在身體內新生的細胞取代老化死亡的細胞。因此,在心中新的事物不斷涌現、搜索和死亡,這種日夜交流,連續不斷的情形,若小心觀察(觀想)將會發現到它是帶來不安寧的一種疾病,只能讓你得到不永恆的短暫滿足。在經歷某些片刻,一些事物涌現、存在然後消失,這就是生和死的含義,唯有在極深的禪定中觀想的協助下,才能真正的理解它的真實性。

  

老邁是苦,這更明顯了。牙齒掉落,滿頭的黑髮變白脫落,肚子拒絕消化所喜愛的食物,關節疼痛,筋骨變得脆弱,視力消退,聽覺消退等等,一大張紙都寫不完,最可怕的是理解力和智慧的反應——心力衰竭,習慣和偏見的執著加強,沒有進取心(死亡在等待),沉湎於回憶和述說以往歡樂的事物,最後,有人會說這是「第二童年」新的嫩芽,但是,真正的來說就是「衰老」。並非一切生物和所有的人都受到這些條件的牽制,但是年紀大了,肯定會經歷某些情況——那些令人討厭的經歷。

  

病是苦,不是所有人在生命中都被疾病糾纏,但是它普遍存在。想想我們的肉體,是多麼的複雜,它能順利的操作五分鐘是件多麼美妙的事,更何況是十年八年。一根小腺體或一小撮細胞不對勁或步出軌道,將會帶來多少的痛苦。大多數人不願思索這個問題,因此,在面對它時,帶來更大的痛苦。疾病普遍的存在,只要到醫院和醫生、護士交談,或閱讀醫學書籍,將為疾病的普遍現象所屈服。有很多疾病至今科學界還無法找到病因,心理上的疾病,由特別強大的幻想,參雜了各種欲念和瞋恨心,也包括在內。

  

佛陀最初宣揚正法時說,苦是中心概念。佛陀說:

  

「那偉大的真理,苦是這樣的:生本身是苦,年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那苦集的真諦是:欲望伴著快樂促使輪迴,它喜悅於此、於彼,如肉慾、生和毀滅。」

  

「滅苦的真諦是:完全避免、放棄、捨掉、釋放和擺脫欲望。」

  

「滅苦之道的真諦是:是那八正道,包括觀想和正確的觀念。」

  

「這苦的偉大真理,是我未曾聽過而確實在我的意識、觀想、智慧和知識中涌現。啊!僧眾!這偉大的真理,要完全理解這苦的真諦。」

  

「這苦集的偉大真理,是我未曾聽過而確實在我的意識、觀想、智慧和知識中涌現。啊!僧眾!這偉大的真理,要把它放棄,事實上它已被我放棄。」

  

「這苦滅的偉大真理,是我未曾聽過而確實在我的意識、觀想、智慧和知識中涌現。啊!僧眾!這偉大的真理,要把它加以發展,事實上,它已被我所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