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081680-828297653_n

問:佛法是如此的殊勝!特別是今天,我們能有如此機會得以學習,並接觸原始純正的佛陀教法。因為,我們都是正法的良善子民,我們得遇正法、我們以正法為皈依,法喜滿溢。我們試著和家人與親戚分享我們的體驗,然而,他們似乎只是停留於門外,不得而入。是否是,因為我們所作的不足?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們,使他們也能從中學習並體驗正法?

答:你的問題源自於你的慈心(mettā)。慈心是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然而,我們務必要善巧地將慈心運用在自己與他人身上。

我們期望我們的親朋好友能夠聽聞正法─初善、中善、後亦善的佛法。即便是如此,我們需要瞭解自己的極限,並且,也能同理他們的限度。

即使我們有很高的意願,如果他們還沒有準備好,我們的期望是無法實現。基於這樣的原因,在做饒益他人之事時,我們應該要滿意他人在每一個時間點,在能力所及的部份,然後輔助他們,漸次性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根據他們的意願去幫助。

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回事,他們能力所及是另一回事。於是,我們的考量不應該是建立在對他們的期望上,我們需要衡量到底他們能夠做到多少?

假若我們抱著很高的期望去利益他人,我們會受到極大的痛苦!因此,當我們決定去做時,應當根據他們的能耐,而非是我們自己想要的。

所以,當我們為他人做一些事情時,無論多少,都應該向佛陀學習。否則,我們在嘗試的過程中就會受苦,因為我們正努力去完美自己和他人。

每天的清晨破曉前,佛陀都會入大悲定,用他的佛眼俯視世間,某些眾生便會出現在他的佛眼內,他因此省察此人當下的情況,再考量此人未來的可能性。

有的時候,佛陀會看到某位眾生,並了知此眾生只需藉由聽聞一偈法的開示,便能皈依三寶,不論此眾生在多遠之處或位於多少哩路之外,只要是如此,佛陀一定會前往,為此人解釋佛法,契合他的正法,使他能夠皈依三寶。這時,佛陀不會授予更多的法;佛陀的教導是適度的。慈心是依據他人的能耐,而非根據我們的期許。

有的時候,佛陀也會看到某位眾生,他已準備好受持五戒的條件,無論此位眾生在多少哩路之外,佛陀都會前往,並闡述正法,不會為了其他理由,只是為了讓這位眾生有機會受持五戒。

也有時候,佛陀看到某位眾生,聽聞正法後,可能成為入流者。滿懷著無量慈悲,佛陀便會前往教授並闡述,適合契機於此眾生的正法。這時,在聽聞正法之後,這位眾生便證悟第一道智與果智。所以,佛陀的所行是根據眾生的能力所及,這也就是我所說的,慈心並不是做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慈心是根據他人的能力,而做饒益他人的事。

因此,你們都應該瞭解,如何在群體中施予真正的慈心。我們都知道,朋友之間或是親子間的衝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雙方不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來施予慈心。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要求子女們,順從父母的心意;長者也要求幼者,順從長者的心意。反之,我們應該時時考慮我們施予慈悲的對象,以及他們的能耐。如果,你們真的想用正確的方法來施予慈心,那我想要提醒大家,我們之前已分享過的「接受的藝術」─你必須接受每一個人如實的狀態。基於此點,你應該知道如何饒益他人,你必需要先接受,原來如實的他們。如此,你才能依據他們所能做的,而去有所作為。唯有如此,雙方面才能擁有快樂。如果我們無法合理,並正確的施予慈心,我們將會為自己的努力而受苦。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抱著期待,而期待卻是情緒抑鬱的主要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