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39736_844890665693484_6412817032548841647_n.jpg

闡陀(梵名 Chandaka,巴利名 Channa),舊譯為車匿、車那。

 

本為釋迦牟尼為太子時的僕役,負責為他駕車。在釋迦牟尼出家後,也跟隨他出家。

 

跟隨釋迦牟尼出家後,他仍然保持原來粗野的個性,因此被稱為惡口車匿、惡性車匿。

 

佛涅槃前,遺言阿難,對闡陀給與「梵檀罰」,僧團所有人不得與他交談。闡陀住在波羅奈,向上座們請益,都不契機。後來,到拘睒彌,阿難為他說『教迦旃延經』,因而證阿羅漢果。

 

南傳『相應部22相應90經』.漢譯『雜阿含經‧陰相應262經』。

 

闡陀長老早就知道:「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可是仍然不能斷除[我見]

 

闡陀尊者直到真正的了解[十二緣起].才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於正法中,心無所畏懼,就恭敬地合掌,對尊者阿難說: 「善知識的教導,正應當像這樣。我現在從尊者阿難這兒,聽聞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正法,我因此而樂於安住在趣向解脫的修學,不再有其他退失的想法。現在,我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

闡陀的證入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問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樣才是正見呢?」
  

「迦旃延!世間的人,大多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如果能夠不起執著,心不被境界所牽絆、奴役,不作我想,當苦生起時,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當苦消失時,也清楚地看見苦的消失,不疑不惑,清清楚楚,不必依賴他人的指點,這就叫正見。為什麼呢?
  

對世間事物的生起,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對事物的消逝,能如實正知見時,不會說世間是實有的,這就稱為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的中道;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尊者迦旃延聽了以後,依此而斷除所有煩惱,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        ※        ※
佛入滅後不久,在迦尸國波羅奈的鹿野苑中,住著許多長老比丘,闡陀長老也住在那兒。
  

有一天傍晚,闡陀長老從禪坐中起來,在苑內到處找其他長老比丘,問他們說:「長老比丘!請教導我吧!請為我說法,讓我能知法、見法,依法修學。」
  

長老比丘都教導他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心想:「所有他們說的,我早已思惟過了。但是,一想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歸於寂滅止息,一切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裡就不由得混亂、害怕起來,不禁想,果真如此,那我在哪裡?生命流轉的所依又是什麼?這跟我的觀察,我的經驗不一樣啊!我不喜歡聽這樣的說法,到底還有誰能給我正確的教導呢?」
  

想來想去,想到了尊者阿難。他認為尊者阿難跟在佛陀身邊當侍者很久,佛陀也常讚歎他,一定有能力為他說法,讓他知法、見法。於是,隔天闡陀長老一早就從鹿野苑出發,沿路托鉢,長途跋涉,走到跋蹉國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闡陀長老將他在波羅奈求法,但卻不滿意的困境,坦白地告訴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安慰他說:「善哉!長老闡陀!我很高興你能在學友面前,毫不隱瞞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虛偽。闡陀!我來為你說,請仔細聽,你是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的。」
  

聽到尊者阿難說他有能力領悟深妙正法,闡陀長老十分高興,心中一陣踊動。
  

尊者阿難告訴他說:「闡陀學友!我曾經親自聽佛陀教導迦旃延比丘說:

 

『迦旃延!世間一般人,常常顛倒而往兩個極端走:不是執著實有,就是執著實無,因此,一旦執取境界,心中就起了執著。
  

迦旃延!如果能夠不領受、不取著、不戀住、不起我想,當苦生起或消失時,就能看得清楚,而讓它只是生起或消失,不會再延伸出困擾來。
  

迦旃延!如果能夠深徹的體悟這樣的道理,不疑不惑,不需要別人指點,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見了。為什麼呢?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生起,則不會認為世間是實無的;反之,如實正觀世間事物的消逝,也不會認為世間是實有的。
  

迦旃延!如來超離實有、實無兩個極端,而說中道;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依無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闡陀長老聽了以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有疑惑,不必再依靠他人,於正法中,心無所畏懼,就恭敬地合掌,對尊者阿難說:「善知識的教導,正應當像這樣。我現在從尊者阿難這兒,聽聞了一切行皆空、皆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的正法,我因此而樂於安住在趣向解脫的修學,不再有其他退失的想法。現在,我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三0一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一五經》,後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二六二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九0經》。
  二、「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這就是三法印的實質內容。不過,在《阿含經》中還沒有出現「三法印」的名稱,這個名稱的出現,要遲一些,到部派時代的論典中才有。
  三、從觀無常,契入解脫關鍵的無我,最後,連最細微的我──我慢都斷除了,就證入涅槃,這是《阿含經》中常看得到的教說,如:《雜阿含第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中阿含第五七即為比丘說經》說:「若比丘得無常想者,必得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增支部第九集第一、二經》說:「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鹿野苑的長老們,都以此來教導闡陀長老,應當是當時佛弟子主流的修學方法。
  四、闡陀長老無法從當時的主流教學契入,對一切皆歸於寂滅感到不安與恐懼,總以為一定要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作依靠、作根據才行,這種「假必依實」的觀念,就是根深蒂固的「我見」。尊者阿難知道闡陀長老恐懼的癥結,直接引「佛教迦旃延經」的緣起如實正觀教導他,為闡陀長老成功地開啟了另一扇門。這種直觀緣起中道的法門,在初期大乘思想中,有高度的闡揚,成為初期大乘佛法的一個重要特色。
  五、「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在《雜阿含經》中經常整組出現,其中的每個一詞,都可以看作是涅槃的同義詞。
  六、闡陀長老證入後說:「只看到緣起正法,不再看到有我」,此句話的原譯文為:「不復見我,唯見正法」。若從引導闡陀長老證入的內容來看,正法,應特別指緣起法。「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個人覺得應是很能表達佛法精髓的一句。
  七、故事中的闡陀長老,是不是「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車匿)呢?有一類經典說「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在佛陀入滅前就已經證得阿羅漢了,另一類說,佛陀入滅前,還特別交付尊者阿難處罰他。這兩類記述,多所不合(參考印順法師《華雨集(三)》第一二九~一三0頁)。或許有個可能,故事中的這位闡陀長老,與「六群比丘」中的那位闡陀,只是正好同名的兩位比丘吧。

 

 

 

 

 

內容取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9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