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
禪定的種子是指經由修習四十種禪修對象之一,例如十遍處,來證得「遍作」;或者,如果再進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證得「近行定」;如果又激起進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證入「安止定」。
智慧
智慧的種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蘊(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礎)、界(因素)、諦(真理)以及緣起(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三項特質(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談到道智與果智的三種種子,戒律與禪定就像裝飾品一樣,總是在莊嚴這個世界,而且,即使是沒有佛出現的世界中,戒律與禪定還是存在著。戒律與禪定的種子可以隨意獲得。但是,智慧的種子,因為涉及色、名、蘊、處、界、諦與緣起,只有當一位修行人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數的世界過去了,可是連聽到與智慧有關字句的機會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機會遇見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積道與果的智慧種子,以確保未來世能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就應該對於最終真理(譯者按:第一義諦)的知識,寄以特別的關照。對於修行人而言,這遠比累積戒律、禪定種子還難以克服。至少,他們應該嘗試去觀察四大界──地、水、火、風是如何構成一個人的身體。如果他們想要好好觀察這四大元素,圓滿證得這一系列的智慧種子,雖然這是最困難證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毘達磨論藏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佛教內再生,雖然很困難,卻非常值得去做。
明與行
戒律與禪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稱為「明行」(vijja-carana)。「明」就像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手足;「明」就像鳥的眼睛,「行」就像雙翼。擁有戒律與禪定,可是欠缺智慧的修行人,就像擁有健全的雙手雙足,卻瞎了雙眼的人。擁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卻四肢殘缺不全。「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與健全的四肢;「明」與「行」同時欠缺的修行人,就像雙眼、雙手、雙足都殘廢的人,根本不夠資格稱為活生生的人類。
只擁有「行」的結果
活躍於現階段佛法時期的修行人當中,有些人圓滿地具足戒律與禪定,可是卻欠缺「明」的種子,也就是欠缺對於物的性質、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的直觀。因為他們在「行」上力量強盛,大概可以與未來的佛教相遇,可是,因為欠缺「明」的種子,即使親自聽到未來佛的開示,還是不可能開悟。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間的迦留陀夷長老(Udayi-tthera)(譯者按:見《法句經註》第64四偈頌)、優波難陀(Upananda-tthera)(譯者按:見《法句經註》第158偈頌)、六群比丘(譯者按:見《律藏》大品)以及拘薩羅國王(譯者按:見《法句經註》第60偈頌)。因為他們以前累積了「行」,例如布施與戒律,有緣與至尊的佛陀相逢;可是,以前沒有累積「明」,他們縱使經常傾聽佛陀的開示,還是像耳聾一樣,不知所云。
只擁有「明」的結果
有些人擁有「明」,例如對於物、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蘊)的直觀,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齋戒日的戒律)。因為擁有「明」,這些修行人有緣與未來佛相遇,並且聽聞開示,開悟解脫;但是,他們既然欠缺「行」,就很難有機緣與未來佛相遇,這是因為在現階段佛法時期與未來佛之間有所謂的間劫階段(antara-kappa) 。
在中劫階段,這些眾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蕩,也就是指一連串無止盡的存在與再生,並且只有當這些再生的眾生停留在快樂的天界,他們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才可能確保下來。如果在中劫的過渡階段,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這些眾生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為眾生一旦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便會在四界當中無止盡地輪迴轉世。
在今生中採取布施行為的人,難得一見,他們的身業帶有瘕疵,言談不知節制,意念不清淨,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時候,會生一股墮入低層四界的強大驅動力。雖然有些幸運的眾生會轉世到快樂的天界,可是,會因為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嗇、生活上遇見困厄、刑罰、災難,又會轉世到苦界。因為他們欠缺根本戒與八戒,與他人相處時,會引發爭論、吵架、瞋怒,再加上病痛、煩悶,所以會墮入苦界當中。因此,他們會在每一種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經驗,凝聚了無法抗拒的動力,縮短了快樂天界的時間,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在這種情形下,這些欠缺「行」的眾生,想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實在非常渺茫。
根本的要點
簡單地說,根本的要點是,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與「行」的種子,才可能在來世,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只擁有「明」的種子,欠缺「行」的種子,例如布施與戒律,就會失去與未來佛相遇的機緣。另一方面,如果擁有「行」的種子,可是欠缺「明」的種子,就不可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不可能與未來的佛法相遇。因此,今日的文句行者們,不論男女,想要與未來的佛法相遇,應該在現階段的佛法期間,藉由布施、戒律與禪定的修習來累積「行」;關於「明」至少藉由直觀四大元素的修習,確保與未來佛法的相遇,並且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說布施是「行」,就歸屬於「信」的範疇,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種,這屬於十五種行法的範疇。
十五種行法分別為:
戒律。二、六根的防護。三、飲食知量。四、警寤策勵。
五~十一:妙法(善人的七種特質)。
十二~十五:四禪定──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這十五種行法是最高禪定者的特質。正如只修習直觀的修行人所須知的事項,他們應該去修習十一種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禪定。
對於想要與未來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薩戒(懺摩)與七妙法是根本的修習事項。
對於想要在今生證得道與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須具足十一種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護、飲食知量、警寤策勵與七妙法。在此處,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六根的防護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防護;飲食知量是指攝取適當的飲食,來維持身體中有形物質的平衡,並且藉此獲得滿足;警寤策勵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覺,祇在夜間三個時段中的一個時段睡覺,其餘兩個時段則用來修習禪定。
七妙(善)法是指:
信。二、正念。三、慚。四、愧。五、廣學。六、精進。七、智慧。
對於想要在今生變成預流道聖人的修行人而言,並沒有需要特別去修習布施,而是讓那些在現階段的佛法時期當中,沒有足夠的力量從世間的痛苦證得解脫的人,才特別去修習布施與布薩戒。
取自 法雨道場 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