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05 下午3.49.4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念的第二個近因是四念處。

 

我們很難理解別人,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怎麼能理解別人呢?

 

真正理解自己的痛苦了,我們才能去理解別人的痛苦。

 

你瞭解了自己的痛苦,就能瞭解別人的痛苦;瞭解了別人的痛苦,你就能對別人修慈心。你能修慈心,就能療癒。 

 

沒有對自己的念知,你對這個世界就是隔離的。你活著就是一個孤島、生命的孤島,沒有愛,你不給別人愛,人家也沒辦法把愛給你,你是銅牆鐵壁。 

 

實踐題:練習四念處,寫個體會。有孩子和孩子一起練習寫體會。

 

 

 

 

 

 

雲端起觀- 79 正念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來把念心所學完。念心所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把它訓練出來。上座部特別地強調正念。我們昨天講到了的近因,一個是強有力的。那強有力的,就是對諸法的認知要形成強有力的想。對諸法有念的認知,最後要成為我們的資糧,三十七種覺悟資糧,十種巴拉密,成為我們內心良善的素質,這都要靠 

,一是守護我們的心,一是守護我們的善所緣。其實它們本身是不分割的,當守護心的時候,就能守護善所緣;當守住了善所緣的時候,也就守護住了你的心。 

在學習八事的時候談到,上座部在修法上跟其它派別有所不同。上座部需要分別辨識諸法,要認知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自性相是通過相等四法來辨識。禪修者必須非常清楚、非常牢固地記得。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對我們的生命狀態有認知。通過這幾天我們學習作意,看到很多同學的作業和禪修的狀態都有很大的改觀。認識諸法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論藏和注釋書就是讓我們來理解這些法類到底該怎麼去認知和應用它們。 

這次《阿毗達摩》應用課能這麼詳細地來學習每一個心所。是佛陀的悲心,是歷代註疏師的悲心,也是帕奧西亞多的悲心。在這之前,我們對這些心所的瞭解都是很簡略的。這次有因緣把帕奧西亞多的《趣涅槃道》關於心所這部分拿來完整地學習,大家去實踐,這很難得。 

有些派別講萬法皆空,否定一切法的自性相。按照上座部學修體系,要如實知見諸法的自相和共相,要回到這個根本點上來,不能繞在那些聽起來很玄妙字眼上,跟佛陀的教法法背道而馳,風馬牛不相及。這個點不突破,你的就建立不起來,你的也就建立不起來,因為你有 

昨天我們提到了帕奧西亞多根據《大念處經》的《義注》《復注》的描述,他教導我們止觀的手冊。懂英文的同學,可以看英文版的《智慧之光》。華人只能看普通的《智慧之光》。懂緬文的人, 就可以直接看帕奧西亞多整本的《趣涅槃道》。 

你如果是在帕奧禪林有過這樣的修行的經驗,你就會發現帕奧西亞多從止禪開始,一直到最後所有的十六觀智的修學,都圍繞著名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這些究竟名色法的 11 種方面反復地觀察、辨識、確定,觀察它們的自性相和共相——無常相、苦迫相、非我相、不淨可厭相,反復地讓我們去辨識。 

根據《大念處經》的巴利文描述,在名色分別智的禪修階段,禪修者需要逐個辨識色法,名法及其緣起;進而,以此獲得的觀智,來逐個辨識無常、苦、非我及行法之可厭。因此,若禪修者記不住名色(有為法,行法)的相等四法,他如何用觀智來分辨其共相 (無常、苦、非我)?對名色(有為法)的相等四法有牢固的「想 」,這樣在觀禪中,「念」才不會無的放矢。 

很多剛開始學的人都覺得不耐其煩,太龐大了。舉一個例子講,你觀察初禪的禪那名法,有 34 個,每個名法都要觀察它的自相和共相。比如說,要在四禪的近行定裡觀察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在內心裡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想蘊標記。不是簡單地把它背下來,而是要在近行定的支助下刻到你的心裡面去。現在、過去五生,未來一直到無餘涅槃,所以善與不善的六門的心路過程,89 種心、 52 心所、12 緣起支,那麼多的名法,一個個你都要去辨識它。 

剛開始,一座 3 個小時,可能就看 2 個心、3 個心,甚至 1 個心都看不完。然後,你看完帕奧西亞多的《智慧之光》,就覺得,「哇, 可能十年都修不完啊!」很多人一想到這個就會覺得很麻煩,然後想盡快一點,結果很多人就欲速不達。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是按照法的標準來做、規矩來做。正常是你只要老老實實,一開始,每一個、 每一個你都很正念地去覺知它、去辨識它,形成強有力的。然後你的心對這些行法的認知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心的那種智慧,就會快速地被培養起來。當這種能力被培養起來以後,心觀察名色法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甚至像電閃一樣的速度都可以被培養起來。曾經給大家講過有一位尊者,在一剎那,可以同時看 2000 多條心路,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當心觀察行法的智慧被培養起來的時候,念力也可以強到這個程度。念力和智慧是結合的,基礎都是強有力的想,建立起對各種名色、行法牢固的認知和憶持。這樣你修觀修起來,到後面你才能夠快。一開始想快的,最後都欲速不達。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不能持續培養施捨、持戒與修定這些善法,就不能使「念」住立於(捨、戒、定)的所緣。要住立起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培養練習。如果一般練習的是刷視頻和打妄想,突然想起:「噢,悟德瑪尊者說今天要打個坐,我去打一下坐,消遣一下。」那你這個怎麼能樹立得起來呢?這是非常地困難的。 

的第二個近因是四念處。「為了培養作為四念處的近因的念心所」是巴利語以果喻因的表達方式。「四念處」這裡指觀智的所緣身、 受、心、法。念的住立(念住= Satipatthana)就是指「念」把心投入到身、受、心、法;或者說,念心所是所有相應法中的關鍵因素。這裡,所有相應法包括念心所,心,及其他心所。從這個意義上說,念 (念住或念處)是念心所的近因。 

這裡「因」是所緣(四念處),而「果」是念心所。 

其次:因為前「念」是後「念」的近因;即,使心得以安立於身受心法的「念」是後念的近因。 

因是四念處,是正念的所緣,而果是念心所得以培養。但如果沒有,根本談不上四念處。所以它們互為因果。 

看看楊洋賢友分享的刷碗的心得。刷碗時,讓你的心覺知碗和手的觸覺,這是身念處。當你的心只是不斷地這樣來投入、這樣投入,這樣覺知、覺知、覺知,然後你的念力就會不斷地提升。念力提升之後,你覺知洗碗的能力就會被守護,你的心會被守護,你洗碗的所緣會被守護,就不會飄走掉。所以它們是互相加強的、互為因果的一種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身、受、心、 法四念處所緣上的時候,正念會被培養起來。而這個被培養起來的正念本身在面對身、受、心、法的時候,又會進一步地讓正念更加鞏固、更加強大地生起來。所以身、受、心、法作為所緣,這種觀察所緣的功課,或者這樣的一種訓練,或者我們平常的練習習慣,會導致正念生起。同樣地,生起的正念又是保護正念、成長正念的因。所以以此類推,四念處作為正念的近因,也是我們練習的過程。 

很多人講:「我怎麼樣才有正念一點啊?」問問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訓練起?從一餐飯正念地吃、一段路正念地走。」有幾個人認真去做了。寫禪修報告的時候還是「我妄念紛飛啊,bhante,怎麼辦? 你能給我一個辦法嗎?」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培養正念的方法就是訓練四念住,這個近因擺在這,然後你不用,你就想等著禪修的時候,「嚓」一下,就能夠沈入所緣——怎麼可能呢?念的近因。列出兩個,其實是一個,都是對於四念住的訓練。沒有其它更好的路逕。 

有人問:「我們世俗上很專心地做事、很專注地做事,是不是正?」不一定,可以講大部分不是。昨天有賢友問:「很專注地手握釣魚竿,有沒有正念?」我說:「如果你是拿這個釣魚竿本身來訓練你的身念處,那可能就是有正念。那如果是你現在去釣魚,你感覺很專注地去拿釣魚竿,很正念地去拿釣魚竿,感覺很有念力,那你覺得它是不是正念呢?」你去釣魚的時候,你的無明、愛、取就是「我想釣一條魚上來,多多地釣」。因此在你去拿那個釣魚竿的時候,你的專注力會在手握釣魚竿的那個當下覺知身念處嗎?背後造作的這個速行的無明、愛、取是什麼?我們講速行作意是受前面的無明、愛、取的緣力所支配的。意門轉向也好,確定心轉向也好,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跟前面的「」有關。釣魚的時候的想蘊都是,「啊,上 一次來釣的時候,由於什麼原因沒釣到,這次我應該怎麼樣釣到,聽說這裡面有特別大的魚。」都是一堆這樣的東西。「這次我要釣幾條上來,我要專心地釣,我要怎麼樣來提升我的技巧。」就是這樣的想法。 

老釣魚的人可能會說:「我沒那個瞋,也沒那個貪啊!」但是你的緣裡面,就是那種淡淡的在裡面。那麼這種專注,就是作意,都是這些心所在起作用。在《阿毗達摩》經典裡面,有很清楚的解釋。正念在《阿毗達摩》裡面很清楚,它只是針對這種殊勝的、細微的究竟法的三十七菩提分、止觀、禪修、道果、涅槃這些所緣的能力。之前我們講的作意這些心所的能力還不夠, 正念是能夠很強地掌握,能夠正視、能夠沈入善所緣。 

昨天有賢友問到,「什麼是善所緣?釣魚竿算不算善所緣呢?」善心的所緣才是善所緣。你拿釣魚竿來練習你的身念處的時候,它就是善所緣。釣魚竿拿著拋出去釣魚的時候,它就是不善所緣。你一看到釣魚竿,想說:「明天得去釣魚了」,那它就是不善所緣。如果你說:「誒,我從此以後,再也不釣魚了,我看到釣魚竿,我就想練習身念處」,那它就可能成為善所緣。 

那麼真正在善心的狀態下能夠沈入所緣,就需要有正念的這種特別的能力。我們講說,一個人很貪,心心念念都要把這個錢掙回來,心心念念都要把這個美女追到手,心心念念都要把這個帥哥追到手,要把他降服住。或者記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天天都想著怎麼報仇。不論是錢財、親屬之間的親情、愛情都是念念不忘,我們都很深刻。也不敢忘記,忘記了就很慘啊!「你居然把你親愛的太太的生日忘掉了,那就是找死啊!」你不敢忘。那這個是不是正念呢?它不是。這種是什麼呢?是顛倒想。顛倒想配合不斷地 作意而達成的這種效果。所以《阿毗達摩》一針見血地把它指出來了。包括很多外道徒憶念他的神祇、上帝,念念不忘,每時每刻都憶念著,感覺他的心都是貼在上面,跟他的神祇、他的崇拜、他的上帝是完全貼在一起的。其實,他這種狀態,只要不是在善法上、只要他不是跟善法相應的,那麼這種貼都是跟相應的,它是很膚淺的,因為他有所求,而且求的不是不是清淨法。 

有人在作業裡面問:「有個朋友說,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好啊,我們要修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說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如果你是去貪圖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那裡面都是。只要不是善法,那麼都是顛倒想,在經教法裡面叫邪念。邪念不是念心所,是顛倒想和尋心所加上、或者這樣的東西。往往它就是顛倒想加,就是你的不斷地把那個稻草人找出來。小的時候那些一點點的小事,我們記得那麼牢,記它幾十年都不放下。那這種念是?是稻草人加,顛倒想,稻草人從想顛倒,慢慢變成心顛倒,這樣形成的東西。 

邪念的建立,可能是通過傳統,或者語詞的不斷思惟、尋伺,或者比較相似的這些內容過後,心體驗到這些概念過後的反應經驗,經過長時間的不斷地建立起這種思惟模式,其實就是這種觀念、三觀等等。而生起的這個忍 khanti,其實就是這種接受,心理已經接納了。通過這樣把持、接納過後,不斷地重復,也做了很多邪尋伺的工作,加上邪精進的輔助,就會對這種特相、這種心所體驗到的內容抓持、把持,而獲得的這種憶持,其實是邪念。 

很多的宗派通過禱告,分享他們的靈異經驗,說:「我是怎麼得著的,我是什麼什麼感覺。」他們互相分享這些,長時間地不斷地互相去建立這種認知思惟模式,就是他們的一種信念觀。那這種信念觀,如果不是導向善法,就不是 

我們的邪見也是這樣培養起來的。我們要讓一個人認知「無我」、認知「非我」,都非常地不容易。為什麼呢?為我們把我們整個生活的所有看、聽、嗅、嘗、觸、思惟的一切體驗,都看成是「我」在體驗,那個「我」無處不在。你要讓他認知到「無我」,那不可能。但是如果讓你說,每一個看、聽、嗅、嘗、觸的當下,回頭觀察一下,是什麼樣的一種動機讓你對這樣的目標做出這樣的行動,你就能夠看 到一點。你每一個動作,每一天同樣的目標,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你採取的動機都不一樣,你就能把那個「我」拆出來看。 

那天建議大家從你家先生或你家太太還沒開始認識之前一直到現在,你的態度轉換的過程。從追的過程,到得手的過程,到現在經常動不動就開始吵架罵人的這樣的過程,那個「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如果真有愛,海枯石爛的,你不應該再吵架的。吵什麼架? 那這個靠什麼呢?,要回到當下。回不到當下就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對方,你天天有肌膚之親,卻不認識對方的心。你以為你很聰明,其實很糊塗。 

帕奧西亞多在書裡面用比喻說,正念就像守城門的一個城柱, 就是大柱子。我們在學習勝解心所的時候,我們說勝解也像柱子。 這個勝解的柱子就是讓自己對目標很確定、很堅定,是這樣的柱子。 而正念這個柱子,是能夠把你的心和相應法保護起來,或者把你的心穩穩地固定在善所緣上,把你的心穩穩地建立在四念處的所緣上。 這是差別。 

我們講說,我們是五蘊狗。五蘊狗是指我們的心被拴在對五蘊貪愛的那根柱子上。如果我們有正念,心就會被穩穩地固定在當下的四念處的所緣上。心能夠穩穩地被安住在四念處的所緣上的時候,它同時就會守護我們的心、守護我們的根門。我們講,六根門頭經常有盜賊跑進來。當你有正念的時候,盜賊就進不來、惡法就進不來。它就像是竪起一面城牆一樣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有念。守護,守護心、守護善所緣,這個非常重要。那怎麼來去成就呢?——四念處。日常生活中練習正念正知,這是守護我們自己的最根本的東西。 

作意,現在我們大家搞清楚了,都是把心朝向目標,或者結合起來。作意心所帶領相應心所朝向目標,我們講,指揮相應心所朝向目標,它在一個禪修者的內心中表現為把相應的法轉向所緣,或者跟所緣聯繫起來,這是作意。而念心所在一個禪修者的心中表現為它守護你的心,你的心被守護住了,所緣被守護住了,你會沈進去,沈在這個所緣裡面,會把忘失、漂浮都根除掉。當然有的心,一定會有作意作意是遍一切心的心所。有作意跟沒有作意,那就不一樣。有的作意,作意就配合這個念心所,相應心所和所緣就很好地結合,沈進去地結合,牢牢地、穩固地結合。如果你是沒有作意,它就是一個心識剎那作意一下,然後它就飄掉了,尋心所就把它帶到其它的所緣上了。所以只要是有正念,起來以後,其它的所有的遍一切心的心所和善心所都能夠很好地、穩穩地安住在目標上,沈入這個目標。 

其實其它的心所,也好,也好,當你有正念的時候,每一個心識剎那生起來的都是朝向這個目標,每一個心識剎那生起來的都是在持續地摁在這個目標上,重復地觀察、審查這個目標。當你有正念的時候,心所就會不斷地去標記越來越清清明明、分分明明的所緣,不斷地形成更有力的。這強有力的,反過來又不斷地支撐你的正念生起來。因為這個很清晰、很明確,所以你的勝解心所也會變得非常有力量,「就是它、就是它、就是它」。勝解心所不斷地確認是它,那你的心又能不斷地沈入到所緣裡面。我們要知道的價值跟其它心所的不同,這種守護、維持就是靠來做的,所以非常重要,一定要去訓練它。 

接著下來,我們介紹兩個詞,一個是 diṭṭhinijjhānakhanti,一個叫 dhammanijjhānakhanti。我們學邪見的時候,diṭṭhi 就是邪見, nijjhāna 是洞察力、或者說省思、或者說理解。khanti 就是忍。那 diṭṭhinijjhānakhanti 就是邪見忍的意思。dhammanijjhānakhanti,就是法忍的意思。nijjhāna 是洞察力、省察或理解,khanti 是忍。這個忍,不是簡單地忍受痛苦的忍。這個忍,其實在巴利裡面有接受、認同的意思。忍是內心通過洞察,然後接受它,所以它可以成為內心的一部分。它是可以通過這些見解來實現。邪見也是成為我們內心的一部分,正見也能成為我們內心的一部分。這內心的一部分,就會成就我們所謂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我們剛才講了,當我們不斷地用各種顛倒想,再配合上,再不斷地重復,就會形成 diṭṭhinijjhānakhanti,也就是邪見忍。如果我們通過用法、用三十七道品,然後我們通過正念正知的訓練,讓我們的心一直都在善法上得到訓練,然後我們的心,也會通過洞察、接受、認知形成 dhammanijjhānakhanti就是法忍,用佛陀的法來洞察忍。一個是邪見忍,一個是法忍。法忍,能夠接受,是正念的力量。而這個邪見忍,洞察得到的忍是很強的顛倒想加上不斷的和這個邪見心所培養出來的。 

那我們學習到這裡,基本上就把念心所學完了。特別建議大家要記住的現起,也是我們可以把握的狀態。它守護心,守護善所緣——禪修目標。是憶持善法。正念所帶來的利益,沒有去訓練的人,是沒辦法感知的。所以這兩天,我一再給大家講,你體驗了,你才能知道的價值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昨天分享了楊洋賢友的作業。念一段給大家聽,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是把正念行動出來的這種感覺。 

「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正念於當下的時候,並不需要其它所緣帶給自己快樂,或者讓自己好像有事可以幹,而是完全地在當下的目標上,很自在。我老是說自己像一個有事可幹的二流子。」有事可幹的二流子是什麼意思呢?「並不總是期待、期盼什麼事情發生,或者不停地去追逐某一些事情的獲得。就是覺得都挺好、都不錯,做什麼都行,做什麼都很自在,做什麼都能很全面地完成。就是不排斥所緣,也不抓取所緣,就是覺得都很舒適,就應該可以這樣做。」你如果真的正念每一個當下,你真做到的時候,你就真正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有效率,而且不糾結。 

記得有一個信眾問一行禪師,說:「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使用給我們的交流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它也有很多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在使用好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時候,還能夠保持正念呢?」一行禪師的回答非常地好,我覺得這也是和我們在 《阿毗達摩》修學過程中建議大家要梳理、要認知移情,異曲同工。他沒有直接回答說如何保持正念,他只是說:「現在電子產品非常地發達,互聯網非常地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非常地便利,但是你會發現這麼便利的溝通,並沒有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更好的溝通。這種溝通便利,並沒有帶來人與人之間更好地相互理解,也沒有帶來相互之間壓力的減輕,或者痛苦的減少。相反地,在不斷地增加痛苦,增加不理解,各種各樣的爭鬥。」 

因為我們都是在帶著「我」在溝通:我有什麼想法,給你發個郵件,然後你有什麼想法,一個信息過來。都是要求對方,但是我們從來都不去想人家內心裡面的東西。沒有認知移情,沒有同理心。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很難理解別人,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怎麼能理解別人呢?同樣地,「我要度眾生啊, 我要去幫助別人啊」。你不知道別人有什麼痛苦,你怎麼幫助別人啊

你為什麼不認識自己的痛苦呢?因為你沒有念住,你的心回不到你的身、受、心、法四個點上來。你的心都在 B 站上,你的心都在抖音上,你的心都在各種朋友圈裡面,朋友圈的各種感受,「我要怎麼表現?我發了個朋友圈,他們是怎麼回復的?有點讚嗎?」都是這樣一堆東西。 

你的心都飄在外面,你回不來,那你怎麼知道你是什麼樣的痛苦呢?你不認識你自己的痛苦,你不理解你自己的痛苦,你不願意接受你的痛苦,你回避你的痛苦,你也不願意擁抱你的痛苦。讓你梳理一下。「噢,我不想梳理,我不想碰這個東西。」 

那你對自己的痛苦都不能理解,怎麼去理解你父母、祖先、孩子、親人、同胞,乃至於我們人類的痛苦。你就想:「那孩子必須永遠聽話。」你孩子痛苦得不行,但是你還在那邊壓、壓、壓,認為他必須聽話,「這孩子怎麼成這樣的!」為什麼?因為你孩子痛苦。但是你真正去理解他的痛苦了嗎?你說:「他為什麼這麼痛苦?小孩子就應該學習嘛?」他學得這麼痛苦,你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因為你不理解你自己的痛苦。你去回想一下,當時你在學習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一種痛苦?可能不一樣,可能一樣有很多都是重複的。 

理解了,真正理解自己的痛苦了,我們才能去理解別人的痛苦。 我們能夠理解別人都在痛苦中的時候,才能夠生起你的慈悲,對嗎?你才會有悲心,才會有予樂拔苦的心。予樂拔苦的心,不是看到別人有一點痛苦,「我甩幾塊錢給他,我明天給他買套衣服」,那個是很膚淺的。我們能不能真正感受到別人痛苦的來源?為什麼大家修慈心修不起來?因為你不瞭解你自己的痛苦。瞭解自己的痛苦,你就能對自己修慈心。你瞭解了自己的痛苦,就能瞭解別人的痛苦;瞭解了別人的痛苦,你就能對別人修慈心。你能修慈心,就能療癒。 

所以什麼是溝通呢?回到四念住,回到自己的身、受、心、法,你就會懂得聆聽,然後就會理解。我們會聆聽、會理解,我們就能夠恢復溝通的能力。能夠恢復溝通的能力,相互之間和解的力量就會產生。和解了,慈悲和愛就會流動起來。如果溝通的時候,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痛苦,也看不到別人的痛苦,而只是把心放在情緒上,把我們的心沈浸在對自他的各種排斥上,那不是溝通,那是罵娘。這樣的溝通,有再多的工具也是沒有用的、無效的。 

千說萬說都要回到對自己的念知上,沒有對自己的念知,你對這個世界就是隔離的。你活著就是一個孤島、生命的孤島,沒有愛,你不給別人愛,人家也沒辦法把愛給你你是銅牆鐵壁。 

我們最後一點時間,來把前面一段時間學習到的這些心所做下復習總結。昨天我們給大家介紹過「」、「」。我們今天把善心所再列 出來,大家有個瞭解。為什麼把善心所列出來?一個小偷在很專注地開保險箱,一個釣魚的人在很專注地釣魚,一個打獵的人在很專注地瞄准,他難道就沒有?先問一下,這樣的人內心會生起慚、愧的心所嗎?如果沒有,他怎麼會守護自己的心?怎麼會守護他的善所緣?念是幹守護心、守護善所緣這個活的。這樣人的心會生起無貪和無瞋的心所嗎?如果沒有無貪和無瞋的心所,他怎麼守護自己的心?他怎麼守護他的所緣?他恨不得打死那個所緣,他恨不得那個所緣被他釣起來。這樣的所謂念力,只是貪尋和瞋尋。伺、 作意可以很強,但不是 

是你能體會到的、那種對你的心、你的善所緣的守護。守護之後,覺知四念住,你的那種樂、那種滿足感,是會自然而然起來的。但你那個專注打獵、專注釣魚、專注偷東西,會有那種滿足感、那種喜樂生起來嗎?只有貪和焦慮。 

念心所是心真實可以有的,就像你能夠無貪一樣,能夠無瞋一樣,能夠有慚有愧一樣。,是一種良善的素質,只是這個 sati 中文把它翻譯成,可能不是非常地精確。,不是通一切美心的心所,是跟無貪、無瞋、慚和愧一樣的良善的素質。它是守護我們的心、守護善所緣的。 

所以你說有沒有?觀察你的心,是守護你的心不會去造作不善法嗎?如果有,那就有,如果沒有,那就不是,這很清楚。我們和世間有共通的地方,佛陀所覺悟的法是世出世間的真理。同樣地,我們講到了,只要有善法,你的心是被守護著,是要做善法的,是為別人的利益的,為自己的法的成長的,這樣你就有,你就有 

即使你是異教徒,你是基督徒,你是其他的各種崇拜,只要是在行善法,就有,只是它們的強弱程度不一樣,這個是不會錯的。為什麼呢?當他的心在行善法的時候,哪怕就幾個剎那,它也是在守護他的心,它也是在守護那個善所緣、有慈有悲的善所緣。三十七道品是很特別的,你把你的心放在三十七道品上,你一定會導向解脫的。但並不是說,只是會生起在三十七道品上。 

一般的世間善人或者其他的宗教的信眾,真的在實踐善行的時候,他有,他有,他也有慚有愧,有無貪無瞋,還有中捨。有些他完全地沈入在那個所緣、看透那個所緣的究竟法的時候,他還會有慧。要這樣來理解。 

希望大家非常地重視這個,然後非常踏實地去訓練這個 只有才能夠守護我們,守護我們的聖財,增長我們的聖財,成就我們的善法,最後導向涅槃。祝福大家。 

實踐題:練習四念處,寫個體會。有孩子和孩子一起練習寫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