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8085965.jpg

 

今天是(南傳佛教的)三寶節,所以安排聽法,來作為供養佛陀、憶念佛陀的一個工具。

我們來紀念非常重要的一天,也就是佛陀第一次說法的時間,也是(世間)第一天出現了聖弟子,因此這是我們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天,佛、法、僧在今天終於俱全了。

佛陀初次說法,教導的是出家人,他教導的是五比丘,他們全部都是修行人。

佛陀一開始就先指出那些錯誤的,想要來到正確之前,必須要先認識錯誤。

對修行人而言,錯誤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太鬆了,隨順煩惱習氣。比如我們,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如果我們真的想為了離苦而修行,我們就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去生活,那樣是怎麼都不會見法、不會獲得法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去訓練自己,別迷失在世間。

世間沒有什麼,在起步的時候是甜的,但是在最後就會遍體鱗傷,不會有別的。無論世間多麼的舒適美妙,一旦我們得到了,但到了某一點就會損失,沒有什麼東西真正可以恆久。

但是,當我們迷失在世間的時候,我們就會拼命地去追尋色、聲、香、味、觸,也就是與我們接觸的那些事物,我們心底裡面(覺得)很好玩的那些東西、讓我們很享受的那些東西。如果我們依然還迷失、依然還沈迷在世間,那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放下,我們要放下色、聲、香、味、觸,那稱之為在累積「出離波羅蜜」,要從五欲中出離出來。

比如,出家人要出離欲界,就無法從色、聲、香、味、觸裡尋找快樂,那樣的快樂是含著焦灼的快樂,獲得不久,我們就會損失。

如果我們真的有覺性、有智慧,我們就別迷失在世間。仰賴於活在這個世間,透過去知道它而活在這個世間。

第二種出家人不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受苦,拼命地壓制身、打壓心。

百分之百的修行人,在起步階段全都是打壓自己,一開始就會去打壓自己、強迫自己。比如,我們什麼時候想到要修行,我們就會開始打壓自己、打壓身。

比如想到安般念,就會先開始打壓自己,控制、打壓自己的呼吸;經行的時候,就會開始控制、打壓自己的走路,全部都打壓。

一旦把自己的身體打壓到位,就開始打壓心,讓心一動不動的,讓心不自然。如果這樣打壓的話,我們的心就會鬱悶,心鬱悶,心沒有快樂;心沒有快樂,禪定就不會生起。

有的人聽到這裡,也許會生起疑問:我們在隨順煩惱習氣,會有快樂啊!那就可以獲得快樂。

然而隨順煩惱習氣,(快樂)是不會長久的。有快樂,緊接著就會是散亂,很快地就會想尋找別的色、聲、香、味、觸,五欲方面的快樂,繼續去抓取。

因此,如果太鬆,則不會獲得禪定,因為散亂;然而打壓自己,控制身、打壓心,完全是苦悶的,沒有快樂,快樂不生起,則同樣也不會獲得禪定。

然而打壓自己、控制自己和放任自己隨順煩惱習氣,這兩者相比,控制自己會更好一些。

在我們打壓、控制自己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可以上升到善道,但是不會抵達涅槃。然而,隨順煩惱習氣,去到的會是惡道。因此,在這錯誤的兩個極端,先緊一些,好過於太鬆。但是緊的話,只會去向善道,不會體證道果、涅槃。

佛陀一開始就從這兩項事物入手,一開始就講說,有兩類法,對於出家人、修行人而言,不適合去品嚐的。實際上,佛陀說的出家人,指的是五比丘,然而我們大部分的人是居士。如果我們真心修行,就要讓我們的心出家,至少透過五戒來讓我們的心出家。
 

提醒自己,我們不要迷失在世間,我們要精進修行,直到有一天可以來到純淨無染、解脫自在。居士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說做不到。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謄、摘錄自2020年7月5日 法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