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16250_122376215150543_1920029879965981092_n.jpg

還有另外一個是屬於『惡作kukkucca』。惡作呢有時候我們也稱為追悔或者後悔。它的特相是「後悔」;它的作用是「追悔已經作了的事情,或者還沒有作的事情」;表現為「當他想起的時候感到悔恨」;近因是「已經作了的事情,或者還沒有作的事情」。

惡作就是說:對於自己作了不應該作的事情,在想起的時候,而感到悔恨,感到後悔,這個是屬於追悔。或者說應該作的還沒有作,應該說的沒有說,之後想起感到很後悔。心裡面老是在想著剛才所說所做的事情,感到很對不起,感到很悔恨。悔恨「我當時為什麼不這樣做?」「我當時為什麼不這樣說?」「當時為什麼自己要這樣做?」「當時為什麼自己要這樣說?」這個就屬於惡作也就是後悔。

後悔有時候也是一種很重的業,這種業有時候也會使我們把我們所作的那些不善業,不斷的加強、不斷的重複,甚至『後悔』有時候它所造的不善業,會比本身還更強。好像我們如果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之後,我們急忙,我們用如理作意去改正它,然後下決心不做,這個就好。如果你經常惦記著這件事情,就好像說,當別人罵了你一次之後,罵了你其實這樣過了就算了,然後你一想到你就恨一次,想一次就恨一次,想一次就恨一次,……那麼這樣的話,就不斷的重複,不斷的重複。是不是?同樣的,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是:當自己造了不善業,或者當自己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沒有作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那個時候,如果你想一次心裡就悔恨一次,再想一次心裡就再悔恨一次,這樣的話,變成說你的瞋恨心就不斷的再造作、再造作、再造作。甚至如果特別是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想起了自己曾經對不起別人,或者說自己曾經作過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往往他會墮落到惡道,墮落到地獄。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例子,Mallikā瑪利咖 (古譯茉莉夫人)她是屬於Kosala高沙喇國(古譯憍薩羅國)的王妃,她的丈夫叫Pasenadi巴謝那地(古譯波斯匿王),巴謝那地的王后就是瑪莉咖。瑪莉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又善良的女人,她使她的夫君,也就是巴謝那地王成為佛陀的弟子,她自己本身也是很虔誠的佛陀的弟子,她是一位非常樂善好施的一個善女人。

在一個佛陀住世的時期,只有一次稱為『無比的布施』(法的定律)。這個無比的布施,在我們的佛陀的時代,只有瑪莉咖她出了主意,才使巴謝那地王已經成功的舉辦了『無比的布施』。因為Sāvatthī沙瓦提城(古譯舍衛城)裡的人們在爭執供養佛陀,當時皇家用皇家的錢財、勢力來供養佛陀。然後呢沙瓦提城那裡的人們又集資供養佛陀跟僧團,然後他們就這樣在那邊比賽。最後瑪莉咖出了個主意:即使全國的人集資起來,也沒辦法跟他比的布施。也就是當時她把五百頭大象全部裝飾起來,然後每一位尊者,每一位阿拉漢都坐在一頭大象上,大象上全部都有大白傘蓋,然後叫一位宮女在後面搧扇,這是皇家才有辦法作到的,其他的那些平民百性,即使他們集資也做不到。因此,一位佛陀住世時期,只有一次的無比布施,就給巴謝那地王跟瑪莉咖夫人贏得了,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瑪莉咖她做了很多的善事。

但是有一次她做錯了:有一次瑪莉咖夫人在她的浴室,在她的澡堂裡面洗澡。當她洗完澡之後呢,她想要再擦腳。當她在擦腳的時候,她的愛犬,就是她的寵物狗,就跑進了澡堂,然後就趴在她的身上,那時候瑪莉咖沒有阻止牠。結果這一幕就給巴謝那地王在浴室旁邊的窗口看到,於是呢就等瑪莉咖出來之後,巴謝那地王就很不客氣的,就惡狠狠的指責她:「妳怎麼跟妳的狗做這樣的事情?」她說:「我做了什麼事情?」「妳怎麼跟妳的狗做這樣的事情?」她說:「我沒有呀!」「我親眼從窗口裡看到的!」「窗口?喔!這個窗口怪怪的!它確實是,這窗口確實是怪怪的!不信的話,就換你進去。」她就假裝讓巴謝那地王進去,她就在窗口看,看了之後,她就說:「喂!你怎麼跟那隻母羊在做那件事情?」那巴謝那地王就說:「我沒有。」「我親眼看到,從窗口看到的!」於是那個時候的巴謝那地王想:「這個窗戶怪怪的……」就算了。沒有再去追究這件事情。因為巴謝那地王跟瑪莉咖夫人兩個人,他們都沒有證得初果,都是凡夫。正是由於是凡夫,所以瑪莉咖還會說謊,還會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她是聖者的話,她是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

因為瑪莉咖做了這樣的事情,然後她又再欺騙她的丈夫,她為了這件事情耿耿於懷,但是她又不好意思說出口,就一直在那邊掛在心裡面,一想到就感覺到很後悔,很悔恨,但是羞於啟齒。到了巴謝那地王晚年的時候,瑪莉咖就去世了。死了之後她投生到哪裡去了?她投生到地獄裡面去。為什麼會投生到地獄?因為她在臨終之前,她就是想起這件事情,她感覺到很不好意思。那個時候,她臨終之前生起的是不善心。

但是呢巴謝那地王因為他愛他的瑪莉咖王后,當瑪莉咖去世之後,他就沒有心再去辦那些朝政的事情。於是他跑到給孤獨園去,請問世尊他的愛妃瑪莉咖投生到哪去了。佛陀知道他會問,但是佛陀想一旦把真實的情況說出來的話,他會完全沒有信心,因為本身他還是凡夫。於是佛陀就用神通讓他忘了,他去的時候跟佛陀說話,說得很高興,但等他一回到皇宮的時候他才又想起來:「咦?我要去問佛陀我的王后投生到哪裡去了,我怎麼沒有問呢?」第二天又是這樣去,佛陀又用神通讓他忘了,讓他想不起來,他又跟佛陀說話,說得很高興,一回到了皇宮又想起:「我明明要去問,我怎麼又忘了問?」就這樣一共七天,到了第七天,由於瑪莉咖她一直都做了很多的善事,她這種不善業的果報已經消盡了,於是她投生到Tuṣita都喜答天(古譯兜率天)。然後到第七天,當巴謝那地王去到佛陀那裡的時候,佛陀就沒有用神通去讓他忘了問,於是那個時候巴謝那地王就問:「尊者啊!我的王后瑪莉咖她投生到哪裡去了?」佛陀說:「她現在已經投生到兜率天,成為天人了。」那個時候巴謝那地王他就很心安理得的說:「是啊,像我的愛妃,這麼樣善良的女人,她不投生到天界,她還會投生到哪裡去呢?」(眾笑)所以這個是屬於後悔,然後因為在臨終的時候想起了,一件使自己很後悔的事情,而墮到地獄的故事。但是因為瑪莉咖她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她墮落地獄就好像彈球地獄一樣,就是拍球地獄,把球一拍很快就又彈上來。因此呢如果我們做了那些不好的事情,如果對不起別人的我們就道歉,道歉之後就不要把它記在心理。我們想的都經常要想好的事情,特別是我們要經常記得,要憶念起自己所做的那些善事。

中國有一種傳統的作法,也許跟佛陀的教法裡面的有一點不同。中國有一種作法就是說:你做了那些不善的事情,要把它記起來,它的目的是好的,要讓我們慢慢把這些消盡,把自己的那些不好把它改正。但是自己不善處理的話,你會變成自己一直惦記著自己所作的那些不善的事情,當你在惦記著自己所作的那些惡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心裡又再造作一次,做的時候又在造作一番。如果我們經常想自己曾作過的善事的話,你會為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高興,感到歡喜,感到滿意,那麼你就猶如你把這些善事重新再造作一番。

所以從業果的法則上來說,就是說我們要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對自己所做的不善事我們要速速的把它改掉,改掉了之後就不要經常惦記著它。特別是臨終關懷的話,對於自己的親戚,或者說如果說自己終有一天會與世長辭,也告別自己周圍的人,然後告別這個世間,然後重新又投生到另外一種生命。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是想著自己的善業的話,或者說親戚朋友在身邊提醒你現在做了很多的善事,甚至把你所做的善事列出表來讀,如果那個時候,你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而你記掛著自己所做的善事,你的心是善心,你是有歡喜的心,有善的心,你將能夠投生到善趣。對我們的親戚也是一樣,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我們讚美他的善行,讚美他的善德,讓他記起他所做的善事,特別是有時候,他臨終的時候昏迷他神智不清,我們要提醒他。當然不要讚美說你投生到那裡去(哪個樂土會比較好)。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會變成讚美死亡的美好(讚嘆殺)。我們只是讚美他的善行、善業、善德,讓他記起這些之後呢,他會因回憶到這些善業而投生到善趣。在臨終的時候,不要記取自己所做過的那些不好事情,特別是耿耿於懷的這些不善的事情。因為有時候臨終一念,陰錯陽差,真的是天地之隔,會使我們墮落到苦趣;一投生到苦趣的話,很多不善的業因會跟著成熟。如果我們投生到善趣的話,很多善的那些因緣也會跟著成熟。所以臨終的時候,我們千萬要惦掛著那些好的事情,不要去惦掛那些不好的事情,那些後悔的事情。

(弟子按照開示錄音打字,未經尊者審閱同意發表)

阿毗達摩藏是上座部佛教重要的典籍,此主題由業處導師瑪欣德尊者演講。

按照各主題內容分成短小精悍的章節,便於賢友們在日常收聽所需瞭解的主題。

佛曆2559年‧公元2017年2月2日

 

 

 

 

 

 

 

 

 

 

 

 

 

 

 

圖文取自 Heaven Chou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