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不 死 經》 (Amata,即《雜阿含經》卷二十四中的608經,攝頌作《甘露經》。見巴利大藏經《相應部》47.41;《增支部》9. 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涅槃)(甘露(amata):巴利文amata可譯為「不死、甘露、涅槃」,把amata譯為「甘露」是不適當的,應當譯為涅槃。)法;離甘露(涅槃)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涅槃)法;不離甘露(涅槃)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附錄二
《出家經》(此經係敘述世尊逾城出家後,由迦毗羅衛城南下,入王舍城托缽時,遇見摩竭陀國王的對話,是佛陀傳的一部分。見巴利大藏經《小部‧經集》。)
我將敘述世尊出家的經過,明眼者如此出家,他如此觀察而喜樂出家:「居家生活是桎梏,是藏污納垢處;而出家生活自在寬廣,如此觀察已,於是選擇出家。」出家後,他避免身惡業,捨棄語惡業,過著完全清淨的生活。
佛陀往王舍城,進入摩竭陀國乞食,不顧高貴相,為乞食而至王舍城。站在宮殿上的頻毗沙羅王看到佛陀具足妙相,便對侍臣說:「你們看,這位尊者端正、高大、清淨,行為高尚,只看眼前一尋的地方。他目不斜視,具足正念,不像出身低賤者,你們去探聽這位比丘將往何處。」
那些使者們奉命跟隨佛陀,心想:「比丘將往何處,住在何處?」
次第行乞時,守護根門,具足威儀,有正知正念的佛陀,很快的裝滿了缽。(釋迦)牟尼行乞畢,離開王舍城,到了槃茶山,就在此山住。使者們見他進入住處,一位留在附近,一位回城裡向國王報告:「大王,這位比丘住在槃茶山前的洞窟,如如不動的坐著,猶如虎與牛。」
聽了使者的話後,這位剎帝利王登上壯麗的車子,急速前往槃茶山。這位剎帝利王趨車至可行之地,然後下車步行至比丘處,就近坐下。坐下後,國王和比丘互相問候寒喧,然後,國王說道:「你是正值盛壯之年的年輕人,具有殊勝的容顏,猶如出生高貴的剎帝利。我將準備以象為前鋒的軍隊,並賜給你財富,有光輝者請享用吧,請告訴我你的身分。」
「國王,在雪山山麓,有正直之地,該處居民有財又精進,屬於憍薩羅國。種族為日種,族姓名釋迦。我離開這個家族出家,不再希求諸慾。看到愛慾的過患,我視出離為安穩,我將精勤努力,我樂於此道(解脫道)。」
炎夏飄雪
校對:何彩熙、張瑞貞、廖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