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我們的很多習慣是基於渴愛和無明而發展出來的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而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扭曲造成了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
・上癮了就是一股力量,它已經超越見解了。見解還是一個觀念,觀念我們有時候還可以忍,但到了這股力量起來的時候,就忍無可忍了。這個就是尋思的力量,尋思的力量的背後是見,見的背後是渴愛和無明。所以我們要去除這個尋從哪裡下手呢?這個是關鍵了。
・你的習慣不改,禪修就修不上去,這是問題的關鍵。你習慣不改,睜眼四聖諦的正念正知都很難把握,更不用說閉眼四聖諦,你所緣都找不清楚,不是找不到就是抓取、緊張。這些都是執取、排斥,諸不善法。
・焦慮——心就是動搖。動搖什麼?他沒有自信,就總是要抓取,沒自信就沒安全感,都是瞋尋。
・世俗上是要抓取、緊張;禪修則要放鬆、中捨。修行的路徑跟世俗的路徑完全是反的,它們的思惟模式是兩個體系。
・最初的想蘊標記錯誤,錯誤標記、扭曲的標記慢慢的習慣了,就變成了心顛倒。就是我們的能知不能去認知正確的事實了,這是心顛倒。最後發展成為頑固的知見,這是見顛倒。
・所有煩惱都有三種層次:潛伏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和違害性的煩惱。違害性的煩惱表現出來的瞋就是害。
・由於錯誤方式的重復想,形成深刻而錯誤的記憶,導致了心顛倒。心顛倒的重復就是見顛倒。
・所有的鼓勵和排斥都會重復,重復就變成心顛倒和見顛倒。
・中部第20經《尋止息經》。
雲端起觀-第132課
心的修行 去除捨斷 想蘊梳理
去除(遣除)捨斷
各位賢友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切漏經》的去除捨斷。或者,有人把它翻譯為遣除捨斷。遣除什麼呢?遣除各種不善尋。在《一切漏經》裡面主要指出來三種尋:欲尋、瞋尋、害尋。去除捨斷之漏。
在此,諸比庫,比庫如理省思而不容忍已生起的欲尋而捨斷、消除、除去、令不再有。已生起的瞋尋……已生起的害尋……,不容忍每次生起的諸惡、不善法而捨斷、消除、除去、令不再有。
三種尋加諸惡不善法,諸尋——就是不善尋。世俗上實現目標的習慣思惟模式是什麼呢?結果導向。以達到了什麼樣結果來衡量做的好不好,以成敗論英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種認知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的努力都是基於邪精進的。邪精進就是沒有正見的引導,以非善的方式去獲取目標。獲取目標都充滿了欲貪、執取。目標要貪,達不到我們就生氣。再不行就給你下套,害你一下,恨不得所有影響我目標實現的競爭對手全部都趴下去。這是世間很習慣的思惟模式,「零和」競爭,爭鬥都是你死我活。能不能共贏呢?我們很少有人這樣想,特別是在這種倡導弱肉強食、叢林機制、資本為王的時代裡面。貪尋、瞋尋、害尋被無以復加地鼓舞和鼓勵。我們生存在這樣的時代,真的要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果我們不想在這個時代裡面沈沒,就要有正確的認知、高遠的目標、強有力的精進。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我們的很多習慣是基於渴愛和無明而發展出來的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而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扭曲造成了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
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它是怎樣確定所緣可喜、不可喜呢?是根據想蘊和識蘊。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的勝解心所做出確定是可喜、不可喜。其實並不是到這個位置上再來做確定的,而是很早以前就已經養成的認知行為習慣,慣性的力量到這裡就順勢勝解了。 「我先生又吃垃圾食品,我一看就氣打不一處來」。多長時間了,幾十年來,你再怎麼生氣,你家先生還照樣買垃圾食品。你再怎麼罵,你先生照樣跟你生氣,但是你卻從來都沒有想過換一個方法。
這兩天苦口婆心教大家怎麼樣建立關係,強調關係比結果重要。但是,那些慣性力量怎麼來的呢?你先生為什麼就是喜歡吃垃圾食品?欲尋啊!他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力量,從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到變成一股強有力的、身心都交織在一起的力量。沒有吃就很難受,就像吸食鴉片的人一樣,上癮了。上癮了就是一股力量,它已經超越見解了。見解還是一個觀念,觀念我們有時候還可以忍,但到了這股力量起來的時候,就忍無可忍了。這個就是尋思的力量,尋思的力量的背後是見,見的背後是渴愛和無明。所以我們要去除這個尋從哪裡下手呢?這個是關鍵了。
你想把這個尋去除,就像那個吸毒的人,說「戒毒太難了」。即使在戒毒所用各種方法,把它戒了,但是他只要出去了,有機會他就會復吸的,會重新再犯的。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呢?問題的關鍵是下層沒有解決。下層沒有徹底解決,尋的止息的方法不對,不夠系統,只用其中某一個層面的方法解決不了。抓蛇抓七寸、斬草要除根,要知道根在什麼地方。很多人說:「無所謂了,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我就想抽根煙,我就想吃個什麼東西,你就別再攔我了。」當然,這樣的人你就算了,因為他們不想改變。不想改變,那你乾嘛要改他呢?
佛教徒的問題,就不單單是改不改習慣的問題了。你的習慣不改,禪修就修不上去,這是問題的關鍵。你習慣不改,睜眼四聖諦的正念正知都很難把握,更不用說閉眼四聖諦,你所緣都找不清楚,不是找不到就是抓取、緊張。這些都是執取、排斥,諸不善法。
禪修的問題,很多人講:「哎呀,我的巴拉密不夠啊。我是不是二因結生啊?」其實都是你那一堆爛習慣,習慣不好——貪尋、瞋尋、害尋。心裡的習慣一股一股地翻起來,到形成慣性的時候,它是對一切所緣都是這樣的。
我們上課以來,太多人有這種感覺:緊張、焦慮、擔憂。昨天禪修比較好,好歡喜,就覺得世界充滿希望,一片光明;今天沒了,掉到深淵裡面去了,一片都是黑暗。「唉,怎麼搞的?」焦慮——心就是動搖。動搖什麼?他沒有自信,就總是要抓取,沒自信就沒安全感,都是瞋尋。
禪修要獲得什麼?要獲得一境性,善心的一境性。初禪心34個名法,19個遍一切美心所和慧根都必須出來。那你都是瞋尋、害尋,對著你的所緣目標,各種不滿意、各種評價、各種判斷、各種排斥、各種擔憂,哪有善心呢?沒有善心,怎麼一境性呢?要有也是邪定啊!要如實、自然、放鬆、快樂,它是跟我們在世俗中實現目標所習慣的思惟模式背道而馳的。世俗上是要抓取、緊張;禪修則要放鬆、中捨。修行的路徑跟世俗的路徑完全是反的,它們的思惟模式是兩個體系。
禪修者如果不能轉過來,心就會矛盾、撕裂,禪修充滿困難。其實本來世俗的正確方式也應該和禪修是一樣的,只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都掌握不好。我們知道,要成為體育運動的世界冠軍,心理素質都必須非常好。心理素質非常好表現在哪裡呢?不會緊張。越是在大賽,壓力山大的情況下,越是內心穩定、巍然不動,對結果不在乎,不受影響。如果你一直想著:「我要拿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萬一拿不到怎麼辦?」十有八九,平常練習都很好,一上場就不行,這就是心理素質不好,不如實、不自然、不會放鬆。不期待,就只是在因上努力,結果是怎樣就怎樣。
其實世出世間實現目標的最好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日常的時候一再用錯、一再用錯、一再用錯……
做為一個佛教徒,要知道佛教徒的追求跟世俗人的追求有什麼差別。如果學佛只是世俗人的一種調劑、味精、下午茶、卡布奇諾、咖啡,那你還不是佛教徒。如果你自詡自己是一個佛教徒,你要知道佛教徒的追求是什麼?你要走的路、你的路徑、你的方法、你的方法論要檢視了。所謂高遠的人生目標與寬廣的心胸格局,就是從人天善趣到解脫涅槃、到菩薩成佛,你總要選一個啊!根本點在於你的煩惱怎麼減輕。而煩惱是什麼?底層是無明、渴愛、三顛倒、各種尋。那這些是誰搞出來的?自己搞出來的。在講想蘊標記的時候講,要走出自我構陷的生命圍城。沒有人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作繭自縛。你一圈一圈地把自己圍在裡邊,現在想出來,不要希求別人,不要怪別人,不要抱怨別人,你自己一圈圈地把它拆了。怎麼拆?佛陀講:「去除捨斷。」從哪裡開始?從尋下手,因為它最粗猛、最明顯。安排了幾次作業了,讓大家觀察最影響你生活的那些習慣有哪一些?有沒有令你自豪的性格?這些都是有目的,等著你看清楚了。學這一集的時候,影響你生命的那些不良習慣,就是要去除、要捨斷的那些尋。
尋,應遣除的這個尋、尋思。這裡要說明幾點。「尋」在經典裡面有兩種用法,一種就是尋心所的尋。尋心所是指心撞擊目標,或者心獲取目標,騎在目標上,安置於所緣,心導向安置於所緣。就像初禪,有尋、有伺。這個是尋心所。
這裡的「尋」,主要是指尋思。尋思就是各種念頭、念想、思惟。這裡的欲尋是跟貪俱行的,跟善的法是不相應的,是相違的。這些念頭不善,有過患,未來有苦報。欲尋、瞋尋、害尋這種現實的過患,就是念頭不善、不健康、有過患,苦報是指未來。
已生起的欲尋而捨斷、消除、去除、令不再有。這裡的捨斷是指鎮伏斷,你要鎮伏它,不是正斷斷。正斷斷是四道、四果斷除它的。它不是終結,終結是四道四果才能做到的。這裡的鎮伏斷就是你要有辦法讓這個尋思不再生起來。你能夠讓它不生起來,能伏住它了。
已生的,這個已生就是已經生起來了,應該除遣、捨斷、消除、除去、令不再有。《義註疏》里講,你不是一次能解決的。第一個,不是默然地對待它就能解決的;第二個,不是一次就能除遣的。你甚至要千百回地除遣這個低劣的惡不善法,才有可能持續地鎮伏它。這個我們要明白,就是分出來,這裡的「去除捨斷」不是指聖道、聖果的去除捨斷,而是在於你能不能如理作意鎮伏斷。而這個鎮伏斷不是默然就行,也不是一次、兩次能解決的,要多次的。一出現就要如理作意,每一次出現都如理作意才行的。
尋思在《一切漏經》裡面有三種——欲尋、瞋尋、害尋。佛陀在講尋的時候,其實曾經講過叫九大尋思,有九種尋思。這九種尋思都可以被這三種尋思——欲尋、瞋尋、害尋來概括。另外六種是哪一些呢?
一種是叫親屬尋思,就是指依於世俗的貪愛而生起的跟親屬有關的念想。比如「我的親屬身體怎麼樣?快樂與否?事業是不是成功?」這些都是可以發展出三種尋的——欲尋、瞋尋、害尋。對親屬也會有瞋尋和害尋。覺得「我爸媽對我分配不公,從小重男輕女,比較喜歡我弟弟,經常讓我拿錢去買糖果給我弟弟吃,都不給我吃」——瞋尋。這個是指親屬尋思,經常想。
第二種叫國土尋思,就是依於我們世俗的觀念而生起來的,跟國土有關的念想。「我們的國家今年是不是收成很好?是不是民主自由?人民是不是很快樂?」因為你對這個國土、國家有這樣的觀念,所以引發欲尋、瞋尋、害尋。「誰若對我的祖國有不善的言語,我就會生氣」,這是瞋尋。「我想打倒你」——害尋。它也會引發三種尋。
還有一種叫諸天尋。諸天是叫amara,amara可以翻譯成不死。我們知道有一個詞:涅槃叫amata。amara在巴利聖典來講,認為它不是涅槃的不死,而是外道的觀念。比如裸行外道耆那教,他們認為通過苦行消除業障,最後業障消完了就可以住立於不死。這種不死一般是認為得道諸天,就是升天了,升天不死。有點像我們中國的道家,與日月同輝。日月還會壞,他覺得他已經長生不老了,就是這種不死尋思。整天想這樣的,跟修行相關,「我什麼時候能夠升天,能夠長生不老,能夠不死」。從《阿毗達摩》來講,這是一種無明。怎麼樣把身體冷凍下來,以後技術發展以後再把他復活;還有人說把腦袋換一個,諸如此類的。這都就是不死尋思。
再一種就是哀憫他人的相應尋思。哀憫他人,不是悲憫他人。哀憫他人就是依於世俗,基本上都是跟貪相應的欲尋。這樣怎麼會生起來呢?如果是出家人,你不跟僧團混在一起,你在外面一個人住精捨幾十年,然後跟各種政府、國王、婆羅門、居士、外道,各種交往,無門派之見,其樂融融,跟他們共喜共憂。於安樂眾中樂;於苦惱眾中苦;於已生應作事物中自治其力,你就跟在家人沒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話,你就不是以自己的解脫作為你的生命目標,而是跟大家怎麼過得好,然後安樂眾中樂;苦惱眾中苦。繞在裡面了,就在哀憫眾生尋思。成天想「哪個議員我要去拜會一下,哪個政府官員我要去交際一下,哪個居士我要去交際一下」,就想這些事。
所以佛陀講:「諸比庫,何者是為人所取?在此,比庫與在家者交際而住,共喜共憂,於安樂眾中樂;於苦惱眾中苦;於已生應作事物中以致自治其力。諸比庫,此稱之為為人所取。」就是你已經被圈在裡面了,這是哀憫他人相應的尋思。
再一個是利養、恭敬、名聞、名譽相關的尋思,我們叫八風。整天想著「啊呀,我這課講的好不好,你看也沒有供養,對我是不是恭敬?」 計算這個東西。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這種發展出來的尋思。這種尋思跟哀憫的尋思不一樣,它也是可以發展成欲尋、瞋尋、害尋。其實哀憫眾生那個雖然是與貪相應的,它依然會發展出欲尋、瞋尋、害尋。因為它受樂眾中樂;受苦眾中苦,跟在家人一樣的思惟。也是一樣的三種尋都會發展出來。
最後一個叫無受輕賤相應的尋思。無受輕賤就是:有沒有得到?有沒有受用?人家對你恭敬還是輕賤,而發展成欲尋、瞋尋、害尋,跟利養、恭敬、名聞相關。
這九大尋思是要去除、捨斷的。如果它們生起,你不能如理作意,欲漏、有漏、無明漏就會生起來。欲漏、有漏、無明漏、邪見漏跟這三種尋是什麼關係呢?欲尋就是欲漏。欲漏是一種,有漏也屬於欲尋,有漏是欲漏的一種特殊形態。見漏其實也是屬於欲尋,邪見都是跟貪相應的。所以欲漏、有漏、見漏都屬於欲尋層面的,而四漏生起後若得不到滿足,則瞋尋、害尋將會生起。所有的尋思裡面的無明,我們知道,只要不是阿拉漢,我們的名色流裡面都還潛藏著無明。所以一切尋思裡面都有無明在,除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聖者的道心、果心。一切尋思中的無明就是這個無明漏,這樣來理解。
要去除的九大尋思,綜合起來是欲尋、瞋尋、害尋,這些都是諸惡不善法。要通過如理省思,依捨斷、消除、除去,令不再有,在這個層面不是正斷斷,是鎮伏斷。通過兩種調伏——防護和捨斷調伏。
不管你是九大尋思還是三大尋思,這種尋是因為三顛倒,三顛倒是因為無明和愛。三顛倒從想顛倒開始,是最初的想蘊標記錯誤,錯誤標記、扭曲的標記慢慢的習慣了,就變成了心顛倒。就是我們的能知不能去認知正確的事實了,這是心顛倒。最後發展成為頑固的知見,這是見顛倒。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某種尋後面的想顛倒,最初的、或者中間的稻草人,去除它、翻轉它、捨斷它,那麼對於這個尋的去除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建議大家多做想蘊的檢查。
你所認知的世界是你的想蘊構建出來的。而這個想蘊的構建,讓你深陷在自己的錯誤認知、邪見的生命圍城裡面,不得其門而出,不得自由,成為五蘊狗,成為六境猴。想蘊的檢查和轉念其實是終其一生都是值得去做的。
想蘊有慧相應的想、有識相應的想、有定相應的想、有出世間相應的想,這四種都是善心生起來的基礎;導致欲尋、瞋尋、害尋的想是欲的想、瞋的想、害的想。
如同四大跟隨特相明顯的基本色,心所——想,會跟隨心裡特相力量明顯的名法。
貪明顯,這個想就是欲貪的想;如果瞋明顯,就是瞋的想。害也是瞋想。所有煩惱都有三種層次:潛伏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和違害性的煩惱。違害性的煩惱表現出來的瞋就是害,要把三顛倒的想都轉成慧相應的想;有慧想是由慧為主導,有慧根的。與慧相關的想,永遠不會以錯誤的方式識知對象。
錯誤地認為感官對象是永恆、快樂、有自我和純潔的顛倒想,與貪、邪見、慢、瞋、嫉、慳相隨。不健康的顛倒深深地將眾生拖入無休止的痛苦循環的底部,在無休止的低級世界里循環,沒有任何逃脫的機會。
想心所的作用:記錄下來,以備將來回憶。它還根據該記憶進行識別,為了將來更好地識別,同時,想又進一步再次記下那個標記。這樣意識通過反復識別對或錯。與智相應的想是正確的想。由於錯誤方式的重復想,形成深刻而錯誤的記憶,導致了心顛倒。心顛倒的重復就是見顛倒。
這樣的想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曾經出過一個題目:五門心路的確定心和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是如何確定所緣的可喜和不喜的?它是勝解心所以想蘊和識蘊為基礎而做出的判斷。
勝解做出判斷有基礎。一種是跟貪相應的108種貪;一種是跟62種邪見相應的。還有就是各種尋思,尋思跟貪和見是混在一起的,如果貪和見單獨拿出來,剩下的就是瞋尋和害尋。
勝解心所靠什麼呢?靠貪相應的想、邪見相應的想、識相應的想、智相應的想來作出決斷。想蘊就像你記憶里的資料庫、信息庫。
為什麼把《一切漏經》放在我們心路的確定心和意門轉向心這個點上來講?講這麼長時間?一個心識的作用講了這麼長的時間還沒完,還得講兩三天,為什麼?
就是要明白真正修行的下手處在這個點。在這個點上怎麼展開?它的路徑是什麼?方法論是什麼?都在這兒。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學習。
我們從開課到現在,梳理班已經梳理過很多回了,大概有將近100人做過梳理。從參加過梳理的人來看,他們的轉變都是巨大的。你們聽過梳理課,知道他們的這種轉變。很多人認為沒什麼好梳理的,但人人都是應該梳理的,沒什麼不值得梳理的。不想梳理是你恐懼、麻木,是你漠然,你太不敏感了。你都不知道你的欲尋、瞋尋、害尋怎麼起來的。
當然很多人基於過去原生家庭的一些不良記憶,苦迫比較強猛,梳理的意願比較強大。對於那些從小家境很好的人來說,他們都是在呵護、安全、驕傲的環境裡面長大的,他們都找不到自己應該要梳理的地方。其實你的這些安全、驕傲又成為另外一個殼,把你牢牢地扣在那個地方。它所產生的過患,一點都不比原生家庭苦難的人來的少;在你修行的路上所產生的障礙,一點也不比那些少。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你禪修的時候沒有那些苦受的人的緊張、抓取。但是你總是自以為是、總是要與人不同、總是要顯得你高明,這種問題是什麼呢?我們講「我慢高山,法水不入」。這樣的人更不可救藥,很難的。
為什麼有很好的家境呢?因為他過去有佈施,或者有持一點戒,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比較樂善好施,他還是會喜歡佈施。因為有持戒,就會感覺他比較正直。所以他總覺得自己很好,為人也很好,沒有什麼問題。「我總是樂於助人」,所以這樣的人很難想說「我要做什麼改變,我已經很好了,要改變什麼?」這樣的人就會「法水不入」。為什麼他會佈施、會持戒呢?因為他過去還是有聽聞,所以這一生還會想聽聞,還會到處學佛,但是都學成自己。「這些都是我懂的」,所以這樣的人成長很難,但是他的生命軌跡不會太差,因為他總是有佈施,有點持戒。但是這樣的人很難進步,往往這樣的人才需要梳理。如果有這樣的人,請自己對號入座。
很多梳理的人講到他過去的記憶,形成現在的這些習慣。比如這位經歷過唐山地震,現在聽到唐山的口音都覺得受不了,後面養成了愛哭、慪氣,內心不安全,各種情況。
這位賢友是母親跟父親吵架,她以前還一直覺得父親不錯,但她母親跟父親吵完架以後,母親怒不可遏的時候說出了一件事。就是:「在我出生之後,父親之所以不去醫院看我,就因為我是一個女孩。而父親卻想要一個兒子。父親甚至在我出生的時候,得知我的性別了之後馬上就受了很大的打擊,以至於他自己一個人在醫院的角落里偷偷的哭。這件事對我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原來我從來不是一個被祝福的孩子,我從剛一出生就是一個被怨恨的孩子,被自己的父親怨恨的孩子。這件事打消了我對父親那僅存的所有妄想,內心中那對他僅有的一點點信任被瞬間打破。從那一刻起,父親對於我來說,就只是一個傷害我的陌生人而已。」父親重男輕女,長大以後,對所有的男人都不會有信任,到處都是不安全。
這位賢友是很好的,從小長得很漂亮,到處被選拔,總是所有的目光匯集處,是全場的焦點。現在也還是很好,但是她就不能夠讓自己不好,她說:「很擔心我會不好,不會得到最好。」如果在哪一個群體,哪一個場合裡面,她不能夠讓別人感覺是最好的,她的心裡面就難受。好的,也有好的問題。
這位賢友從小到大被媽媽罵,到現在為止還有胸悶、偏頭痛、憂鬱、消極面對。到哪都要強調女權主義,男女平等。現在好多了。
這位賢友說:「我在媽媽那繼承了靠出賣別人來證明我好的模式,在家庭裡面學會拉攏孩子對付姐姐的模式。受不了別人的指揮和安排。在爸爸那學會了,不聽我的就打。習慣地看別人有啥我也想有。心裡會習慣和姐姐比,證明我比她厲害。」諸如此類的。
這個是從小看到爸爸打媽媽,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媽媽喜歡控制爸爸,喜歡爸爸無條件服從。爸爸是那種順我咋地都行,不順我說啥都不行,針尖對麥芒。但媽媽總有辦法逼著爸爸打她。她總會把爸爸逼崩潰,爸爸崩潰就動手。自己的過患是什麼呢?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跟爸爸一樣,只是不會打人,但是用冷暴力,不理、冷漠對待不順著我的所有的家人。害怕醫院、害怕有病、害怕治病,恐懼一切跟病有關的事情。不安、焦慮、不愛惜自己,會不惜傷害自己,為達到目的很犟,冷暴力。
參加梳理組的信息就很多了,所以建議大家不管有沒有問題,梳理一下總沒有壞處。就是人生六階段的梳理。所有的鼓勵和排斥都會重復,重復就變成心顛倒和見顛倒。
現在心理學講的認知反應模式,就是我們的欲尋、瞋尋、害尋,這種習慣和慣性。所以在這個環節裡面,我們給出的建議就是拆除稻草人——八步梳理法。
沒有梳理的,建議要嘗試梳理。即使你沒有問題,要學會這種方法。這個就是怎樣來做梳理的方法。大家可以加入梳理組,去做梳理
訓練正思惟在第7步。尋的止息,我們把它改成消除慣性。前面梳理完想蘊後,要轉變觀念,將原來的稻草人,從三顛倒轉成正見,有業果智、有緣起智的正見,轉過來。轉完以後,是心的超越,消除慣性。消除慣性這一塊,很多人說不會做,做不到。正見樹立起來,八支正道,從見顛倒轉成正見,正見後還有個正思惟。這個思惟要麼是貪尋、瞋尋、害尋;要麼是離貪尋、離瞋尋、離害尋。要從貪尋、瞋尋、害尋,訓練成離貪尋、離瞋尋、離害尋。
這裡推薦中部第20經《尋止息經》。有些同學有點看不懂,不知道怎麼用。什麼是作意善相啊?怎麼觀察?觀察過患還能明白一點,但是觀察過患要怎麼展開?什麼是不念?什麼是作意止息,以善心抑制?它是有次第的,我們明天再來跟大家講。
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回向功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