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9175047.jpg

 “四種遍淨戒”(巴利:catupārisuddhi sīla)分別是:巴帝摩卡律儀戒(pāṭimokkha saṃvara sīla)、根律儀戒(indriyasaṃvara sīla)、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 sīla)、活命遍淨戒(ājīvapārisuddhi sīla)。

此四種戒適用於沙馬內拉和具足戒比庫,唯一不同的是沙馬內拉的巴帝摩卡律儀戒條數較少。

 

巴帝摩卡律儀戒

與《律藏》中的學處相關的戒叫做“巴帝摩卡律儀戒”。要求沙馬內拉遵守的學處部分叫做“沙馬內拉巴帝摩卡律儀戒”,要求具足戒比庫需遵守的學處部分叫做“具足巴帝摩卡律儀戒”。

 

 

根 律 儀 戒

眼、耳、鼻、舌、身、意組成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心的目標)組成六種外在所緣(又稱:六塵),當六塵撞擊六根時,若比庫不能以善法守護正念,貪和瞋即會生起。

貪為欲望之源,排斥為瞋之根。無論是貪還是瞋,一旦生起,會連帶一系列不善心生起,此時再去收攝諸根也許略顯滯後。小心防護以避免貪和瞋引發不善心即是持守根律儀戒。

當色法撞擊眼門,比庫只需視該色法為所緣,不加以分析,這樣不善心不會生起,心可遠離雜染。但當色法等所緣出現,心抓取概念,加以細微分析,雜染隨即生起。眼門的所緣一旦出現,比庫認知它為年輕的男人、年輕的女人、年老的男人、年老的女人、美麗的人、醜陋的人、是敵是友,此時是在抓取概念。視執著(的對象)為善、美,視排斥(的物件)為醜,如此顛倒的認知是錯誤的。

人們認為這是臉頰、嘴唇、牙齒、眼睛、手、腳和胸部,這屬於概念化的認知;定義不同的身體部分或美或醜、或好或壞,都會引生貪著和排斥。

曾經,有一位住在阿努拉德普拉的女人,與丈夫吵架後離家出走。在路上她看見摩訶帝思長老走過,故意大笑。長老注意到她的牙齒,取牙齒為目標修白骨觀。丈夫出來尋找妻子,上前詢問長老是否看見一個女人由此經過,長老回答說他沒注意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見一具白骨經過此地。長老嚴格守護根律儀,才沒有將女人視作女人。比庫應如摩訶帝思長老般嚴護根律儀戒。比庫嚴格攝持根律儀確實非常困難,但若善加防護根律儀,其他戒條均可持守圓滿。收攝諸根可以提升沙門操守,比庫應守好此戒。

 

 

活命遍淨戒

比庫取悅在家人、勉強在家人供養資具,這是被佛陀所嚴厲呵斥的行為。遠離以上行為,靠乞食為生,如此稱作“活命遍淨戒”。

比庫贈送在家人物品以取悅之,為在家人治病、占星、相面、看手相、擇良辰吉日、賣弄玄術、安排就業,比庫出外迎接在家人、行走於其身後,對在家人諂媚奉承表忠心,人前人後兩面派、過度客氣、說話真假參半、撫弄信徒的嬰孩、玩在家人的遊戲、為人跑腿、誇耀自己的品德、妄說自己本不具之德、婉拒供養只為索取更多。需知以上行為均為邪命。

 

 

資具依止戒

資具依止戒指比庫以托缽等方式如法獲取資具;受用資具時,省思其為元素或不淨。相關省思方法之前已提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