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10225_2437586176260187_1399661766534758400_n.jpg

 

最近加入一個阿毗達摩讀書會,他們講的理論是⋯⋯如果有在控制心(培育定力),那麼怎麼可能可以知道無我? 那是認為有一個我在控制心,這樣是不可能可以體驗到無我的狀態的。因此也無需培養禪定的練習,要放掉所有方法。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全部都是因緣和合才會發生一切的識蘊現起⋯⋯。

這個我們在練習培育禪定的心,是誰在控制? 以阿毗達摩專業用語,該使用何種詞彙呢?

請問各位精通阿毗達摩的高手,怎麼看呢?

***

以上是小尼在阿毗達摩臉書社團的發問,以下是多位法友的回答~~

 

陳OO不是高手

只是個人看法

這種論述 排除了止跟行 認為直接就觀跟慧

依現實生活例子討論

講道理理想天下無雙

偏偏心有餘力不足

作起來的行為卻是荒槍走版

有潛在客戶群就有提供服務商

畢竟 心之所向 符心而已

繞來繞去 也只是墜入喜好中

 

高OO他們也不是墜入喜好,只是非常強調,一切都是無我的,且因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包含禪定,所以練習禪定,就是有我,不可能破無我,有我~就是邪見。

當然我也提出如果不需要培育禪定,佛陀何須講40業處的說法。但他們的說法,我不是很能接受。

 

陳OO再提一下個人看法無常>苦>無我

可以說無我>苦>無常

或苦>無常>無我嗎?

按經典脈絡

佛教授兒子次第

還有般涅槃前

不忘提醒著諸行無常

要學生不放逸精進修*行*

可以理出這樣的脈絡

先採取 無我的立場者 只是為了無我而證明無我

而佛陀的無我 是一種修行後才有的證悟

可以說 他在修行前

跟本沒有這些 預設立場

 

謝OO 先控制才能隨心所欲不控制

 

高OO 我也提出《法句經》心品反駁他們。

 

謝OO 或許可以說因為業力的關係.還在受輪迴影響的眾生必須要控制心不受業力影響.但實際上根本是無我的

 

邓OO 学佛是闻思修,如果你是在思的阶段。。请好好的修!就像肚子饿,不好一直去想为什么肚子饿!您应该行动(修)把饭吃下去就不饿了。

学佛也一样!好好的修,到了那个阶段您就会明白了。

因有些法不是思考就可以了解而是要实修的。

 

魏OO 會不會

只是身心隨著境遇在變化而已,

並沒有選擇修定或修觀的主體,

只是身心從無始劫來累積到目前的狀態時,

自然會產生"是否 追求或排斥 「修定或修觀」" 的選擇出來

呢?

 

JOOO YO 貼文説:【如果有在控制心(培育定力),那麼怎麼可能可以知道無我? 那是認為有一個我在控制心,這樣是不可能可以體驗到無我的狀態的。因此也無需培養禪定的練習,要放掉所有方法。】

顯然説這些話的人,是全然誤解「無我」的意思!

因為誤解了「無我」,所以也誤解了「斷除我見」的修行方法! ^_^

八正道以正見為先導,見解錯誤,修行的方法也就跟著錯誤! ^_^

八正道以正定為圓滿,正定何其重要!

要想成就正定,就必須成就前七項正道! ^_^

我見就是身見,何謂身見?怎樣才是沒有身見?如何斷身見?

請參考:《北傳:雜阿含58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2經, 中部109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8.htm

*** *** ***

問:【這個培育禪定的心,是誰在控制?】

這個問題,同樣請參考:

《雜阿含58經》:「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相應部22相應82經》:「像這樣,色是無我的;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怎樣的我將被無我所作的業觸及呢?」

 

高OO 感謝您的回覆~ 對他們來說,只要看到生滅,就知道沒有我在控制。 說佛陀很多經文都在講生滅。 而此讀書會又以阿毗達摩為主,個人總覺得他們解釋的很奇怪,但又無法以阿毗達摩的專業用語回應⋯⋯⋯。

我有提到,這樣很像暗示催眠,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一切都是無我的⋯⋯,所有問題都回到這答案。

 

JOOO YO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一切都是無我的⋯⋯】

問題是:説這話的人,往往就是誤解了這句話的實質涵義。

世人説【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要傳達的意思是:

~不要勉強、不要抗拒、不要控制、隨順因緣、隨緣自在就好。

佛法説【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凡一切因緣和合的,就是無常的、就是苦的,就好像是頭上著火了,要拼了命的滅火,又好像是有毒蛇藏在寢室內,應當勇猛精進的警覺,以斬斷因緣的連結,滅除因緣和合的牽連,令未來不再緣生。

佛法討論無常、無我,是為了理解:

無常者:即是苦、是過患、不可愛。

無我者:即是無法自由自在的「主宰、掌控」,無法盡如人意的「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以不值得貪愛(非我、非我所)。

佛法討論「緣起、無常、苦、無我」的目的,是為了要生起「厭離心」。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為了要生起厭離心,修學佛法非常須要修習「如理作意、善分別、自制力、勇猛精進、慚愧...」。

修學佛法可不是世人所認為的:「不思善、不思惡、不要勉強、不要抗拒、不要控制、隨順因緣、隨緣自在就好。」

例如:《中部2經》:

.......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當他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時,他不作意那些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作意那些應該被作意的法。

  比丘們!哪些是不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不作意呢?....

  比丘們!哪些是應該被作意的法而他作意呢?....

  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不作意,以應該被作意的法之作意而未生起的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煩惱被捨斷。

  他如理作意:『這是苦。』如理作意:『這是苦集。』如理作意:『這是苦滅。』如理作意:『這是導向苦滅道跡。』當他這麼如理作意時,三結被捨斷:有身見、疑、戒禁取。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煩惱應該以見捨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如理省察而住於眼根自制之已防護。....

什麼是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呢?....

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呢?....

什麼是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呢?....

什麼是煩惱應該以修習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如理省察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如理省察而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擇法覺支;……(中略)修習活力覺支……修習喜覺支……修習寧靜覺支……修習定覺支……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

凡煩惱應該以見捨斷者,它們被見捨斷;凡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者,它們被自制捨斷;凡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者,它們被受用捨斷;凡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者,它們被忍受捨斷;凡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者,它們被迴避捨斷;凡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者,它們被除去捨斷;凡煩惱應該以修習捨斷者,它們被修習捨斷,比丘們!這被稱為:『比丘住於一切煩惱自制之已防護,切斷渴愛,破壞結,以慢的完全止滅而得到苦的結束。』」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02.htm

 

 

鄭OO 不是控制,在南傳教法中一直強調的是看到念頭升起,覺知它,而不是控制它。

從觀察心路歷程和緣力的種種,進一步的確認這一切都只是因緣合和,都沒有個我或非我主導,去觀察無常、一切非我,非我所。

 

高OO 是的,很多直觀派系都是這麼操作的⋯⋯。

 

JOOO YO 是的,很多南傳禪法就是一味的強調:"直觀"就好:

【看著念頭生起又消失,不去控制它,只要一味的覺知它就好。

觀察緣起無常、確認一切就只是因緣合和,沒有個我在主導,就可以體悟無我。】

但是這樣的教導禪法,並不完全正確。

「一切五蘊都只是因緣合和,沒有一個我在主導,由此體悟無我。」~這並不是佛陀所教導的「非我,非我所」。

佛陀教導「非我,非我所」,是要看到因緣合和的過患:因緣合和是無常的、無常是苦的,從而厭離因緣合和、無常、苦的五蘊,由此體悟五蘊「非我,非我所」,捨斷對五蘊的渴愛。

佛陀教導如實知:「集、滅、味、患、離」。

佛陀教導禪修的總綱要是:「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培養七覺支是為了導向於:「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

請想一想:

如果禪修者只是一味的"直觀"。

那麼,禪修者懂得如何運用「擇法覺支」嗎?

懂得如何培養「喜覺支、輕安覺支」嗎?

懂得如何修學「集、滅、味、患、離」嗎?

如果是"天才型"的禪修者,"或許"可以只靠"直觀"就圓滿七覺支,並且如實知「集、滅、味、患、離」。

但是,如果不是"天才型"的禪修者,僅僅只是一味的"直觀",如何在"直觀"中通達七覺支?

如何在"直觀"中,如實知「集、滅、味、患、離」?

一味"直觀"的禪修者,不妨自我檢測看看:

我是否能夠在"直觀"中善用七覺支?

我是否能夠在"直觀"中如實知:集、滅、味、患、離?

 

高OO 他們會回應您~ 有「我」是否能夠善用七覺支,這本身就有「我」的邪見了~ 已經偏離八正道了。

最近跟他們的對話,都是這樣的互動模式⋯⋯。

一切智慧會知道~

個人覺得,他們強調⋯⋯「放掉一切方法,才叫做不控制,沒有我」,這說法感覺真的好怪⋯⋯。什麼都推給智慧知道,又說智慧也不是我的⋯⋯我問他們,那修行幹嘛?反正一切都是無我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要生起什麼也不是我們所能控制,那幹嘛還要修行?

 

鄭OO 雜阿含中一經提到。慚愧而不放逸行、恭敬順語為善知識、樂見聖賢聽聞正法不求人短、信順語精進 戒 不掉舉律儀學戒不失念正知不亂心如理正知 習近正道 不懈怠 破除....所以佛陀說法,法次法依很重要啊

 

JOOO YO 【他們會回應您~ 有「我」是否能夠善用七覺支,這本身就有「我」的邪見了~ 已經偏離八正道了。】

顯然説這些話的人,全然錯解「我」的意思!

討論這種的「我」,其實是偏離佛法的「戲論」!

例如:

經文開頭:『如是"我"聞』~這就是「有我」的邪見嗎?

阿羅漢在證果時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阿羅漢也會宣稱『自、我』,那麼,阿羅漢是「有我」或「無我」呢?

~討論這種的「有我」或「無我」,是偏離佛法的「戲論」!

原始佛教教導「無我」(非我、非我所),不是在討論:「有一個我?或沒有一個我?」!

原始佛教所教導的「無我」(非我、非我所),是指:「厭離五蘊,不執取五蘊,斷除對五蘊的渴愛。」

另外,説這些話的人,顯然也不懂修行的實際步驟是:『依愛斷愛、依慢斷慢』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4.htm

《雜阿含564經》

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

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

  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姊妹!是名依慢斷慢。

  姊妹!云何依愛斷愛?

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姊妹!是名依愛斷愛。

《增支部4集159經》

比丘聽聞:『名叫某某的比丘,確實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

他這麼想:『什麼時候我也將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過些時候,他依渴愛捨斷渴愛。

『姊妹!這個身體經由渴愛生成,依渴愛,渴愛能被捨斷。』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

  而,『姊妹!這個身體經由慢生成,依慢,慢能被捨斷』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

姊妹!這裡,比丘聽聞:『名叫某某的比丘,確實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

他這麼想:『那位尊者確實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何況是我?』

過些時候,他依慢捨斷慢。

『這個身體經由慢生成,依慢,慢能被捨斷』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

 

高OO 他們表示奇怪,修行是不一定需要「次第」性的。

 

JOOO YO 他們表示奇怪,那就表示他們:

(1)不讀經。

(2)沒有世俗的「前因、後果」的邏輯思想,更沒有佛教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緣起概念。

因為有做了這樣的修行功課,所以才會產生了那樣的修行成果。

修行的「次第」,也正是修行的「內容」。

例如:【多聞聖弟子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

(1)如是觀

(2)厭

(3)離欲

(4)解脫

如果修行者宣稱己達「解脫」,卻未能「離欲」,這合理嗎?

如果修行者宣稱己達「解脫」,但卻不懂「如何觀?如何厭?如何離欲?」,這合理嗎?

 

高OO 觀生滅就會厭離,就會離欲。重點是不斷提醒自己,沒有「我」才是重點。

他們讀注釋書,所以這樣解釋的⋯⋯。

每當我提出問題反問質疑,會被問阿毗達摩的專業用語,問我這是什麼心在作祟?這裡面有我嗎?我存在於哪裡? 這真的讓我啞口無言,不知道以阿毗達摩專業用語來回應,該怎麼回應才好。

 

JOOO YO 他們説:【重點是不斷提醒自己,沒有「我」才是重點。】

問題就是:

什麼是「我」?

什麼是「沒有我」?

如何提醒「沒有我」?

經典中不斷説明:

對五蘊的執取,這才是所謂的「我」。

厭離五蘊、捨斷對五蘊的欲貪,這才是所謂的「沒有我」。

提醒沒有「我」的方法就是:

觀察五蘊的過患;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請參考:《北傳:雜阿含58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2經, 中部109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8.htm

 

ROOO WOOO 心不是我、我所,但心也是緣生之法,所以藉由念、擇法、精進⋯等等七覺支的次第滿足,這個自相續就會改變,心變得安定、有力,為覺悟做好準備,直觀可以導向覺悟,但直觀仍舊需要一個準備好的環境與條件為緣。

每一位凡夫都帶著我見在斷煩惱,我見與修行這兩者是沒有衝突的。

 

高OO 他們認為,帶著我見修行,就已經偏離八正道了。因為有我,就沒有正見,是帶著邪見修行~。

 

JOOOOO POO 高菩提 那他們怎麼修行的?還是不需要修行?

便利店有直達票卷可以買!

 

高OO 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因緣合和的,就是智慧能不能生起也是因緣合和的,非我所能控制。所以放輕鬆,思慧就好,智慧該生起時就會生起。因為一切都是無我的。

 

HOOOOO COOO 如果那個阿毗達摩讀書會真的相信他們的邏輯,那他們就不用參加讀書會了。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參加讀書會,那麼怎麼可能可以知道無我? 那是認為有一個我在參加讀書會,這樣是不可能可以體驗到無我的狀態的。

所以,他們應該解散讀書會才對。

同理,他們肚子餓了也不用吃飯了,因為去吃飯,就是有一個我在控制腳走去餐廳,有一個我控制嘴巴點餐,有一個我控制手把飯餵到口中,有一個我控制口腔把飯吞下去,最後有一個我控制手去付錢,然後那個我再控制腳走回家。

對他們來說,任何行為都可以說有一個我在控制一切,所以有「我見」的是誰?就是他們啊。

> 因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包含禪定,所以練習禪定,就是有我,不可能破無我,有我~就是邪見。

這句話好像在說:

因為無常、無我,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包含吃飯,所以每天持續吃飯,就是有我,不可能破無我,有我~就是邪見。

所以他們都不吃飯嗎?

> 對他們來說,只要看到生滅,就知道沒有我在控制。 說佛陀很多經文都在講生滅。

很多經文在講生滅,也有很多經文在講勤修戒定慧。

如果他們接受佛陀說的生滅,卻不接受佛陀說的勤修戒定慧,那就表示他們的理解有問題,因為佛陀不會自我矛盾的。如果佛陀真的自我矛盾,他們為什麼要相信自我矛盾的人所說的教導呢?

吃飯、持戒、呼吸、睡覺、讀書、禪修.....都是五蘊在運作,也都是無常生滅法,佛陀常在經中教導,去看這一切五蘊之中,有沒有「我、我所」?經典中的佛陀與聖弟子都說這其中是無我的。如果有人認為這裡面有個「我」,那就是這個認為有「我」的人才是持有我見的。

 

高OO 感謝您精彩的回覆~

我拿出很多法句來問過他們,如果是這樣,佛陀為何在「心品」中要我們調伏心? 為何在「惡品」中,要我們修善斷惡;也拿出「比丘品」法句⋯善哉制於眼、善哉制於耳⋯⋯。說明佛陀還是有要我們做練習~

而我強調四正勤,已生起的惡,我們要如理作意轉向心,他們認為我這樣做,是「有一個我想要善」,那麼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不善,是貪,而且有我,是邪見,已經偏離八正道了⋯⋯。

當我跟他們講帕奧禪法,他們覺得那些情況是不可能可以發生的⋯⋯。

 

HOOOOO COOO 我覺得您的回答已經很清楚了,真不懂他們還會有什麼問題?

如果用他們的邏輯,他們想遵循八正道,難道不也是一種「貪」?一種「我想要符合八正道」,這也是他們口中的「我見」,如此說來,他們的想法也是不善的,是有我的,是邪見,那他們怎麼辦?

他們的問題似乎在於他們是自己在想像佛法,所以把佛學的名相用自己的想像去解釋了,他們應該試著去理解經典是怎麼教導的,應該以經典為依歸,而不是一部份依經典,一部份依自己的解釋。

例如您提到應該要「如理作意」,這是很合理的,符合經典教導的。不知道你們讀書會是學習哪一套阿毗達摩?在我的理解中,「作意」是心所,而且是「遍一切處心所」,不管你要不要,「作意」在心識中一定會發生。如果選擇如理作意是錯誤的,難道他們要選擇「不如理作意」?或是他們能選擇不要生起「作意」?

這個由阿毗達摩來理解就可以知道何者才是正確的了。

又例如「有一個我想要善」,這要分成二個部份來討論。

第一個是「想要善」,這並不是「貪」。想要善是一種「欲」,「欲」是雜心所,想要善應該是屬於善法欲,這依然是善的,這與「貪」的定義是不同的,在阿毗達摩中應該都可以學習到。如果他們要說善法欲是不善的,要請他們依經、律、論提出說明,而不是依他們「自我的見解」來解釋。

第二個是「有一個我」,這個見解是誰生起的?這才是重要。

例如我在吃飯,如果我生起「有一個自我在吃飯」,那當然是我的問題。

如果我只是單純在吃飯,有一個人卻說「你有一個自我在吃飯」,那就他的問題了,因為他把五蘊的運作看成有一個自我。

這種人若看到佛陀去托缽,他也會說佛陀不能去托缽,因為如果去了,那就是「有一個我要去托缽」,這不但是我見,也是貪欲。但實際上有我見的是誰?當然不是佛陀,而是那個可以在五蘊中看到「我」的人。

佛陀說一切都是五蘊在運作,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所以那個可以看到「我」的人,可以去問問他到底是在哪裡看到「我」了?

 

JOOO YO 【有一個[我]要練習方法,本身就是一種邪見】

『如是"我"聞』:有一個[我]聽聞佛陀講經,本身就是一種邪見?☺️

 

HOOOOO COOO 我有聽過類似的說法,例如在《佛陀的啟示》中就有這麼一段:

「涅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如果它是一個結果,它就是由某種因緣所得的效應。那它就是緣生的,而為有條件的存在。但是涅槃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

有些人看到這類文字,就以為既然涅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那就不可能經由某些不斷的練習而證得涅槃。

我相信這些人都是片面去理解這些看似玄妙的教導,而不是真正理解。

我們不用去管緬甸的禪修是指什麼,直接來看佛陀的教導:

《雜阿含 263 經》卷10:「

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CBETA, T02, no. 99, p. 67, b6-12)

經文很清楚,世尊是要我們修習多修習,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所以那些認為根本不需要任何方法,那就要問問他們的根據何來?為什麼會說出背離佛陀教導的理論?

用他們的理論來說,他們的見解是哪裡來的?難道他們認為「我的見解」才對嗎?那他們也是淪為「我見」了。他們認為「我不需要練習」,這依然可以幫他們套上「我」。

所以,如果還是佛弟子,就跟著佛陀的教導學習吧,畢竟這是有很多人走過的路,「我」比較相信佛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