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55014-209B-4CD0-8916-FA160E52D1B7.gif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926經、巴利語聖典《增支部》第11經第9篇《Saddh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是禪修時至為重要的指南針,也是正法中的瑰寶。

 

本經中的大迦旃延比丘並非佛陀十大弟子中被譽為「議論第一」的摩訶迦旃延尊者,而是另有其人。

 

本經的重點可整理出以下兩點:

 

一、想要進入佛教的正定,首要之務必須先滌清五蓋,若不離五蓋而修禪,就是修「慘」,猶如佛陀在本經中所說的野馬禪。

 

二、禪修時剛開始都會依止一個所緣(業處),然而佛陀在本經中提出了一種「無所依止禪」,提醒我們對於所緣或業處都不應依止,也就是不應心生貪愛、執著、陷溺、沉迷、緊盯。因為所緣、業處或禪境都是因緣法,不脫無常、苦、無我,都是短暫因緣聚合的現象,終將敗壞消滅,若對業處、所緣及禪境緣生出貪愛、執著、黏著、陷溺、緊盯,便是愚痴,仍不離五蓋的範疇。

 

選譯自《別譯雜阿含經》第151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0/6/5農曆閏四月十四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那提迦國盆寔迦精舍裡。

 

當時,世尊對大迦旃延比丘說:「禪修時的心態應該要正確,不可雜亂,應當如一匹調攝諸根、訓練有素的良馬,不要像一匹諸根馳散、心猿意馬的野馬。

 

這是甚麼意思呢?猶如一匹被繫在馬槽上的野馬,牠一心只想著水草,其他甚麼都不管,如果得不到食物,牠就會發脾氣並使力扯斷身上的羇靽。

 

這就好比有的人充滿貪欲心結,因為心中的貪欲,便衍生出許多嫌恨之心;因為有貪欲覺,便緣生出各種惱害的惡意,各種惡念便由此而生,因此,不知出離對治的正確方法,始終不能覺悟貪欲的真相。

 

又假設有人耽好睡眠,因為經常睡眠之故,便多起顛倒亂想,種種煩惱便從此生長,因此,便不知解脫對治之法;

 

又有的人多生掉悔,因為他經常生掉悔心,對於諸法相便不能以正念分明觀照,當知掉悔為散亂的因,由此因緣,就不知解脫對治之法;

 

又有的人多生疑心,因疑心之故,於諸法中便猶豫不定,因此,便不知解脫對治之法。

 

反之,一匹被繫在槽櫪上的良馬,牠的心思並不會放在水草上,因此牠不會不安於室而奮力擺脫羇靽。

 

就好比有人心無欲結,只有清淨想,因為不染著於貪欲想之故,也就不會生起掉悔、疑、睡眠等五蓋,因為牠不生五蓋之心的因緣,便知解脫對治之法。

 

比丘在禪修時,不依止於地、水、火、風等四大業處;也不依止於四無色定而生禪法;不依止於此世、不依止於他世;也不依止於日月星辰;不依止於見聞、不依止於識識、不依止於智知、不依止於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於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

 

若有比丘能如是不依止於各種業處的禪法而獲得深定,那麼釋提桓因(帝釋)、三十三天諸神及諸梵天眾神都會合掌恭敬尊重並歸依此人,齊聲讚道:『我們都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

 

而尊者薄迦梨站在佛陀的身後,拿著扇子替佛搧風驅熱,他聽到世尊上揭的開示,他聽不懂,隨即問佛:「世尊,您剛剛說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與觀(尋與伺)之想而修禪定,這是甚麼意思?我實在聽不明白。我們禪修時不都是先依止一個特定的所緣或業處嗎?請問什麼是『無所依止禪』呢?」

 

佛陀對薄迦梨比丘解釋:「若有比丘深修禪定的時候,他禪修時所觀的所緣或業處,如地、水、火、風等四大;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與觀(尋與伺);心意境界…等等,這些都是虛妄的因緣法,都並不是真實的,只不過是以一個假名稱來暫時稱呼這些所緣或業處。這些所緣或業處或禪境都只是因緣和合的無常現象,終將敗壞、消滅,對於這些所緣或業處或禪境都不應心生貪愛、執著、陷溺、沉迷、緊盯,應以正念、正覺來正觀它們空寂的實相。」

 

這時,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言:

 

「汝今薄迦梨!應當如是知;習於坐禪法,觀察無所有。

 天主憍尸迦,及三十三天;世界根本主,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禮,稽首人中尊;咸皆稱斯言:南無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依憑何法則;而得是深定,諸人所不了。」

 

當佛陀說完此法之後,大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得初果);而薄迦梨比丘則煩惱永滅,不再有下一生,盡諸有結(煩惱),已是一位阿羅漢。

 

諸比丘聽聞佛陀所說的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

 

原文/

 

別譯雜阿含15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提迦國盆寔迦精舍。

 

  爾時,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猶如惡馬繫之槽上,唯念水草,餘無所知,若不得食,斷絕羇靽。亦如:有人多與欲結相應,以貪欲故,多有嫌恨之心,多起欲覺;以有欲覺,生諸惱害,種種惡覺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終不能識欲之體相;若復有人躭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亂想,種種煩惱從之生長,以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於諸法相不能分明,當知:掉悔為散亂因,以是因緣,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復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於諸法中猶豫不了,以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

 

  如:善乘馬繫之櫪上,其心都不思於水草,不絕羇靽。譬如:有人心無欲結,但有淨想,以不染著是欲想故,亦復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蓋,以其不生五蓋之心因緣力故,便知出要對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禪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諸梵眾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

 

  爾時,尊者薄迦梨在佛後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

 

  「世尊!云何比丘修諸禪定,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觀之想,若如是者,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禪定,釋提桓因及諸大眾合掌恭敬,尊重讚嘆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諸禪?』」

 

  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應當如是知,習於坐禪法,觀察無所有。

   天主憍尸迦,及三十三天,世界根本主,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禮,稽首人中尊,咸皆稱斯言:南無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依憑何法則,而得是深定,諸人所不了。」

 

  說斯法時,大迦旃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薄迦梨比丘煩惱永滅,不受後生,盡諸有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惡馬、調順馬,賢乘、三及四,鞭影并調乘,有過、八種惡, 迦旃延離垢,十事悉皆竟。

 

 

 

雜阿含92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

 

  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文章來源:

http://www.charity.idv.tw/1/a15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