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諦論
155.當時,跋葛瓦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 我們前往尖頂村43。」
「好的,尊者。」具壽阿難應答跋葛瓦。
於是,跋葛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去到尖頂村。在那裡,跋葛瓦住在尖頂村中。於其處,跋葛瓦對比庫們說: 「諸比庫,對四聖諦不隨覺、不通達,因此我和你們長久以來流轉輪迴。哪四種呢?諸比庫,對苦聖諦不隨覺、不通達,因此我和你們長久以來流轉輪迴。諸比庫,對苦集聖諦不隨覺、不通達,因此我和你們長久以來流轉輪迴。諸比庫,對苦滅聖諦不隨覺、不通達,因此我和你們長久以來流轉輪迴。諸比庫,對趣向苦滅之道聖諦不隨覺、不通達,因此我和你們長久以來流轉輪迴。
諸比庫,[我]對此苦聖諦已隨覺、通達,對苦集聖諦已隨覺、通達,對苦滅聖諦已隨覺、通達,對趣向苦滅之道聖諦已隨覺、通達。已斷有愛,已盡有牽44,今已再無後有。」這是跋葛瓦所說。
善至導師說此話後,接著又這樣說:「對四聖諦,不如實見, 長久輪迴,生而又生。已見此等,根除有牽, 已斷苦根,今無再有。」
跋葛瓦住在尖頂村期間,也多次向比庫們作此法語:「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遍修戒之定, 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定之慧,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慧之心,能完全從欲漏、有漏、無明漏的諸漏中解脫。」
無墮處法趣向正覺
156.當時,跋葛瓦在尖頂村隨意居住之後, 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那帝咖村45。」
具壽阿難應答跋葛瓦:「好的,尊者。」
於是,跋葛瓦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去到那帝咖村。在那裡,跋葛瓦住在磚屋。
當時,具壽阿難來到跋葛瓦之處,來到之後 頂禮跋葛瓦,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具壽阿難對跋葛瓦這樣說: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薩爾訶的比庫去世了,他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難妲的比庫尼去世了,她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善施的近事男去世了,他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善生的近事女去世了,她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古古德的近事男去世了,他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尊者,在那帝咖村有名叫咖林拔的近事男......名叫尼格德的近事男...名叫咖帝思訶的近事男...名叫知足的近事男...名叫喜足的近事男... 名叫賢者的近事男...名叫善賢的近事男去世了, 他趣向哪裡?來世如何?」
157.「阿難,薩爾訶比庫已盡諸漏,即於現法中以自己的證智證悟與成就無漏的心解脫、慧 解脫而住。
阿難,難妲比庫尼已盡五下分46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善施近事男已盡三結,貪瞋痴薄47,成 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48一次即作苦之終結。
阿難,善生近事女已盡三結,成為入流者, 無墮處法,必定趣向正覺49。
阿難,古古德近事男已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咖林拔近事男......阿難,尼格德近事男...阿難,咖帝思訶近事男...阿難,知足近事男... 阿難,喜足近事男...阿難,賢者近事男...阿難, 善賢近事男已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那帝咖村有超過五十位近事男去世,已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那帝咖村有超過九十位近事男去世,已盡三結,貪瞋痴薄,成為一來者, 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阿難,那帝咖村有超過五百位近事男去世,已盡三結,成為入流者,無墮處法,必定趣向正覺。」
--------
43 尖頂村 (Koñigàmo):建在馬哈巴那德王(Mahàpanàda)的宮殿尖頂處(koñiyaü)的村莊。
44 有牽 (bhavanetti):能夠從一生牽引至一生的貪愛之繩。或者有愛(生命的渴愛)就像綁住大眾的脖子一樣牽引、導引至不同生命故為有牽。(D.A.1.147)
45 那帝咖村 (Nàtikà):在一湖邊由兩叔伯的兒子們居住的兩 座親族村莊。
46 下分 (orambhàgiyànaü):即只抓取欲界生命之結生的意思,或者應被三種聖道斷除的[煩惱]故得名為下分。有五種下分的煩惱,稱為「五下分結」。其中的欲貪和瞋恚兩種若未 被禪定鎮伏,或未被聖道斷除,就不可能往生到稱為「上分」 的色有和無色有,而有身見等三種還是會把已往生那裡的人再帶回來投生於這欲界。所有這些[煩惱]都是下分。
47 貪瞋痴薄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當知這裡有兩種薄: 很少生起以及纏縛力弱。一來者不像凡夫那樣貪愛等煩惱經常會生起,只是偶爾才生起,生起時也不像凡夫那樣濃密地生起,而像蒼蠅翅膀那樣稀薄地生起。但長部誦者三藏馬哈西瓦長老說:「因為一來者還有兒女,還有妻子,所以還有濃密的煩惱,這裡只是就很少未來生而說的。」義註對此進行否定說:「入流者除了七生外不會有哪怕極少的第八生,一來者除了兩生外不會有哪怕極少的五生,不來者除了色、無色生命外不會有哪怕極少的欲界再生,漏盡者連任何極少的再生也不會有。」
48 此世間 (imaü lokaü):這是對欲界世間而說的。在此的意思是:如果在人界證得一來果者,生於天界後證悟阿拉漢,這很好;若是不能,則必定再回來人界後證悟。在天界證得一來果者,如果生於人界後證悟阿拉漢,這很好;若是不能,則必定再往生天界後證悟。
49 無墮處法(avinipàtadhammo):在此的墮處即地獄、畜生、 鬼和阿蘇羅四惡趣,他已無墮落到四惡趣之法為無墮處法,即其本質不會再墮落到四惡趣的意思。必定(niyato):通過法的定律 (dhammaniyàmena) 為必定 。趣向正覺 (sambodhi- paràyaõo):必定到達、趣向稱為三種更高聖道的正覺、最終目標、皈依處。
圖取自 曾國興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