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嗒釐子城的建設
152.那個時候,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為防禦瓦基人而在巴嗒釐村修建城市。
那時候,有數千天人在巴嗒釐村佔據土地。凡是有大威勢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大威勢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凡是有 中等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中等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凡是有低等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低等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
跋葛瓦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數千天人在巴嗒釐村佔據土地。當時,跋葛瓦在夜晚的凌晨時分起來對具壽阿難說:「阿難,是誰在巴嗒釐村修建城市?」
「尊者,是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為防禦瓦基人而在巴嗒釐村修建城市。」
「阿難,猶如和三十三天諸天人一起商量過,同樣地,阿難,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為防禦瓦基人而在巴嗒釐村修建城市。阿難,我在此以清淨、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數千天人在巴嗒釐村佔據土地。阿難,凡是有大威勢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大威勢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凡是有中等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中等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 凡是有低等的天人佔據土地的地方,低等的諸王和大臣們則傾心於在那裡建造住所。阿難,只要是聖人之處36,只要是商貿之地37,這巴嗒釐子城將成為最大的城市和商品集散地。阿難,巴嗒釐子城將會有三種障難:火災、水災或內訌38。
153.當時,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來到跋葛瓦之處,來到後與跋葛瓦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寒暄交談之後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對跋葛瓦這樣說:「請果德瑪賢者今天和比庫僧眾一起接受我們[供養]飯食!」跋葛瓦默然同意。
當時,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知道跋葛瓦同意後,回到自己住宅,回到後在自己住宅準備好美味的嚼食和啖食後,告知跋葛瓦時候: 「果德瑪賢者,時間到了,飯食準備好了。」
於是,跋葛瓦在上午穿好下衣,拿了鉢和衣,和比庫僧眾一起前往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的住宅,去到後坐在備好的專座上。當時,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親手以美味的嚼食、 啖食侍候以佛陀為首的比庫僧眾令滿足。當時,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在跋葛瓦用完餐手移開鉢時,各拿了一張低座坐在一邊。跋葛瓦以這些偈頌隨喜坐在一邊的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
「智者在建造住所的地方,對其處持戒、自制的梵行者供食後,向在那裡的諸天,指定為他們供施39; 受敬奉者回敬他40,受尊敬者還尊他41。 由此慈憫他,如母對親生之子; 被諸天慈憫之人,時常得見祥瑞。」
當時,跋葛瓦以這些偈頌隨喜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後,起座離開。
154.那個時候,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尾隨於跋葛瓦之後,[想:]「今天沙門果德瑪離開的那座門,它將名為果德瑪門;渡過恆河的那渡口,它將名為果德瑪渡口。」於是跋葛瓦離開的那座門,它就名為果德瑪門。
當時,跋葛瓦來到恆河。那個時候,恆河水漲滿齊岸,鴉雀可飲,有些人在找船,有些在找木筏,有些在結竹筏,想從此岸過去彼岸。
當時跋葛瓦和比庫僧眾一起就猶如有力之人伸直彎屈的手臂或彎屈伸直的手臂一般,從恆河的此岸隱沒,出現在對岸。
跋葛瓦見到那些人有些在找船,有些在找木筏,有些在結竹筏想從此岸過去彼岸,於是跋葛瓦知道此事後,在那時發出此感慨:
「渡洪流湖者,造橋離沼澤; [凡]人結木筏,有智人已渡。」42
第一誦分
--------
36 只要是聖人之處 (yàvatà ariyaü àyatanaü):只要是居住在有聖者區域的人們經常會去的地方。
37 只要是商貿之地 (yàvatà vaõippatho):只要是商人們把運來的貨物堆積起來進行買賣的地方,或者是商人們居住的地方。
38 火災、水災或內訌 (aggito và udakato và mithubhedà và): 這裡的「或」(và)作「和」(ca)解釋,即它將會被火災、洪水和內訌毀滅的意思。城市的一部分將被火燒毀並且無法撲滅,一部分將被恆河洪水衝走,一部分則是因被挑撥離間的話語造成分裂的人們彼此內訌而毀滅。
39 指定為他們供施(tàsaüdakkhiõamàdise):可指定為其家中的諸天供養四資具給僧團,迴向功德給他們。
40 受敬奉者回敬他 (Tà påjità påjayanti):諸天想:「儘管這些人並非我們的親戚,仍然迴向功德給我們!」於是會盡心地保護、守護人們。
41 受尊敬者還尊他 (mànità mànayanti naü):通過一次次獻祭來尊敬諸天,諸天想:「儘管這些人並非我們的親戚,仍然每四個月、六個月向我們獻祭!」於是也尊敬人們,並協助去除發生的危難。
42 在這首偈頌中:洪流(aõõavaü)是指一切小至只有一由旬深和廣的水流。湖(saraü)在此是指河流。這是說,那些(ye)越渡 (taranti)既深且廣的貪愛河流的聖者,他們建造了稱為聖道的橋梁(setuü katvàna)。離沼澤(visajja pallalàni):不用觸及充滿水的低窪地。但這些[凡]人(jano)想要渡過少量的水也要結木筏(kulla¤hi bandhati)。佛陀和佛弟子們等擁有智慧的人 (medhàvino janà)已經越渡(tiõõà)而不再用筏。
圖取自 曾國興 PP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