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我們所有言行,都是靠心在指揮。

・「戒」——幫助我們減少違犯性的煩惱;「定」——幫助我們減少困擾性的煩惱;「慧」——幫助我們減少潛伏性的煩惱。

・心的淨化,是把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

・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始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

・可以從觀察呼吸的習慣,了解心的習慣、生活上的習慣。例如:習慣抓取呼吸,生活中也習慣抓取事物。

・練習從緣起上去看問題。

・用慈悲喜捨的心對家人,才是真正的愛家人。

 

 

        雲端阿毗達摩第七講

 

昨天,我們學習了佛陀對解決人類困境的建議——不造一切惡,具足於諸善,淨化其自心。那麼淨化從哪裡開始?這個藥怎麼吃?是什麼藥?什麼樣的劑量?

第一副藥是淨化言行。淨化言行和心有什麼關係呢?所有的言行都是心在指揮的。從一開始建議大家基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讓你往回看,是什麼樣的心念在指揮你這樣看,這樣聽,這樣聞,這樣嘗,這樣接觸,這樣去做事。其實背後都是心念在指導。心念有它的標準,還有它的慣性力量,所以言行的背後還是心,只是我們第一步要直接走向心是不容易的。所以佛陀治病是按次第來的,一點點地由淺入深。第一步就是用戒,你想做一個高尚有品德的人,大家看這個人像個人樣。高尚有品德的人是從言行來規範的,就是言行的淨化。五戒——離殺盜淫妄酒,還有八戒、九戒、十戒,這是佛陀給居士的戒。

出家人,出家人也有十戒。比庫就要守巴帝摩卡227條戒,還有根律儀戒,要守護根門,資具依止戒——四種資具——衣食住藥。出家人的資具都是依靠別人的佈施和供養、施捨而得來的,怎麼樣如理地省思,如理地去守護。活命遍淨戒就是要正命而活。出家人就是通過自己對戒律的行持,對法的修學,然後行乞,靠居士佈施供養,不是通過跟信眾拉關係,為信眾服務,算命、看病、猜中獎號碼、看風水這些都是非正命。

出家人的這些戒律對在家人來講也是可以參照學習的。在家人如何參照學習?我們在後面講修行如何下手的時候會細細地展開。為了讓大家對阿毗達摩的學習生起更強的信心,覺得阿毗達摩不是一個理論的東西,不是一個跟修行無關的,要背誦名相的東西。所以簡單的先讓大家瞭解一下。

有人問賣水晶算不算正命?水晶本身是不會造成傷害的東西。在家人賣水晶,正常的商貿活動沒有什麼問題。但你賣水晶如果結合看風水、算命就不好講了。不要搞迷信,不要搞神叨叨的東西,不要欺騙人家,誇大它的作用。有些人說他看風水、算命不收錢,但是你以此給別人服務,人家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其實是得到了很多無形的利益。     

佛陀教導如何淨化其自心的第二個部分是修「定」。戒(sila)是能夠淨化我們的違犯性煩惱。定(Samàdhi)能淨化我們困擾性的煩惱。佛陀教過40種修定的方法。為什麼修定能解決困擾性的煩惱?困擾性煩惱就是你有很多負面情緒,悶悶不樂,總是釋放不出來。看起來沒啥,但是總有一股東西壓在那兒。這是感覺比較輕的。嚴重的是抑鬱症、焦慮症。臨床層面的抑鬱症、焦慮症,是非常痛苦的。再嚴重的就是精神病患者,就要去精神病院了。我們平常總是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影響,從禪修報告就可以看出來,數量最多的問題就是妄念紛飛,總是回不到呼吸的所緣上。不是妄想,就是昏沈。我們的心做個看門人都不合格。這個就是困擾性煩惱——五蓋——欲貪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追悔蓋和疑蓋。

很多人認為禪修的時候已經沒有貪,沒有嗔了,其實不盡然。禪修的時候,嗔就表現在不滿意、排斥、分析、控制;貪,有一點好狀態就激動得不行;沒有這些好的狀態就昏沈;睡好了就打妄想;不管狀態好還是不好,總是懷疑。這就是五蓋,困擾性的煩惱。不解決五蓋,我們就沒辦法得定。五蓋是得定的敵人,修定是要燒掉五蓋,燒毀敵對法。但不是你坐在那兒就能燒掉五蓋的,那是不容易的。很多老修行都修了幾十年了,也沒把它燒掉,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是方法上的問題。

那麼定就是心的淨化。從哪裡開始呢?就是從心能夠放在正確的目標上開始。不是說我早晨往那一坐三個小時、五個小時,就是定力高,可能都是打妄想。如果不把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你的修定都沒有開始,門都沒有入。很多人說找不到呼吸了,要控制呼吸了,感覺用眼睛看呼吸了,感覺鼻頭很緊了,這都是心沒有放在正確的目標上的結果。有的嚴重的甚至不知道心要放的目標,這就是沒有入門。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就是在你還沒修定之前,把你的心糟蹋得太厲害了。你的心受傷了,或亞健康了。你要修復它,不修復它,是沒有辦法修定的。「定」終於哪裡?就是心長時間安止在一個目標上。定就是開始於「能夠放在一個正確的目標上」,終止於「心安止在一個目標上」,停在那兒不動了。為什麼開始於放在正確的目標上,最後安止在正確的目標上能解決困擾性煩惱呢?

心為什麼會散亂?因為從結生到死亡有一串一串的心路過程生起來,六門心路——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六門心路過程的生起靠什麼呢?靠各種所緣的出現。眼睛張開,外面各種顏色的所緣出現,你就會生起眼門心路過程,耳、鼻、舌、身門心路過程亦如此。當我們執取生命的存在,就要去尋求精神食糧和物質食量,都要靠這六個窗口去折騰。

 

640.jpeg

 

因快樂總是短暫的,為了尋求快樂,你就要不斷地去找尋,不斷要去抓取新的目標。抓到一個目標,感覺有快樂,但邊際效應遞減,沒味道了,再去抓,又沒味道了,再去抓……

如果沒有佛陀的教導,我們的心永遠都不會停下來,總是被莫名的力量驅使著,不斷去抓,不斷去抓,不斷去抓,不好的不斷排斥、不斷排斥、不斷排斥……心就不斷地轉,沒有一刻停下來,非常忙碌。心非常的忠誠,不管你指揮它或不指揮它,它都在幫你尋找快樂,無時無刻不在幫你尋找快樂。然而,要命的是,因為我們感官能夠接觸到的快樂總是邊際性效應遞減,當你的心抓取到一個目標感覺不錯,但隨後馬上就沒快樂了。沒快樂怎麼辦?再找,然後又沒了,再找一個。你的心就飛起來了。

這種情況會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呢?如果純粹只是在獎勵機制裡面,我們就會不斷地去找目標,要獲得快樂,但快樂總是短暫的。如果你的心比較有力量,你就會想同時去抓好幾個目標,一心多用的人就是這樣,以為很多目標能同時帶來很多快樂,創造更多的快樂。當目標很多的時候,你的心就沒有停歇,一直在外面轉。如果你碰到的好多目標都不能讓你滿意的時候,就會焦慮。時間長了,你會對獲取目標沒有信心,因為你控制不了那些目標。你的保護機制就會啓動,擔憂,害怕,想控制又控制不住。保護機制總是會告訴你:很危險,痛苦很可怕,要牢牢記住,要想辦法規避。所以你的心就在焦慮、害怕、恐懼、擔憂的這些心路裡面一串一串地跑,停不下來。變成負面情緒循環,焦慮就變抑鬱了。

如果你這兩方面都強:一碰到快樂的東西,你就很興奮;一碰到困難的東西,你就很抑鬱。心理學把這稱為「雙向情感障礙」。要麼就是激動得不行,一碰到好事,好歡喜,要蹦到天上去;一碰到困難,呀!馬上我要死了,躲到牆角裡面去了,然後覺得全世界人都欠你100塊一樣。這是很典型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就是糟蹋你的心造成的。不懂得保護你的心造成的,給你的心每天餵毒、天天吃毒藥吃出來的,是錯誤的食用精神食糧造成的問題。

為什麼修定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心路過程來看,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到,從而生起六門心路過程。比如你看到一個東西,我們的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來了,五門轉向、眼識、領受心、推度心對這個所緣目標逐步認識,到了確定心,跟過去的背板(想蘊標記)一對照,目標所緣可以近似對上的標準,就會被拿出來對照。如同麻雀看到插在稻田中的草人。一對照:糟糕!這是一個不可喜所緣,會給我們帶來傷害(這個過程極其快速,幾個心識剎那間就完成)。接下來的七個速行心是什麼心呢?就是恐懼的心。再起的很多條意門心路就取這個恐懼的目標為所緣,接著就有無數條的意門心路起來,再取這個恐懼的目標為所緣。心就在裡面空轉,越想越害怕,負面情緒循環,就這樣轉起來了。

為什麼修定能夠對治困擾性的煩惱呢?修定用的是意門心路過程。眼睛閉上了,或者眼睛不閉上經行的時候,用心去覺知身體的狀態,這是意門心路過程。

當你的心不跟著這個恐懼去空轉的時候,你回到當下,基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覺知你身體的動作。當你回到身體的動作的時候,就是身念住。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有正念了。正念是25個美心所之一,同時也是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之一。你只要有正念起的心,一定是善心。因為一個心裡面的心所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的。一個美心所生起來,其它的美心跟著一起生起來。現在正念一起來,其它的心所——信、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心和心所的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等心所也會一起生起來。比如你看到一個可憐的人在路邊,你覺得要佈施一下,那麼你的無貪的心所就生起來,其它的心所——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也一起生起來。

要生起善心很簡單,不用去非洲的貧民窟幫助窮人才有善心,當你回到當下,覺知身體的動作,正念現前,善心就會生起來。善心生起來,不善心就不存在了。為什麼呢?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則,就是我們的心是串行工作的,它不能並行工作。我們的cpu只有一顆,就是心,運算速度極快,並不是多個cpu同時運算。你感覺一心三用、一心五用,好像有三個心、五個心一樣,其實不是的。只是心的速度非常快,切換得快而已,在不同的所緣目標上來回切換而已。所以,一個心識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從速行的角度上來講,對於一個凡夫來說,速行心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當你的不善心沒有了,就生起善心;當你的善心沒有了,就一定是不善心。

基於這樣的一個特性,如果你正在恐懼的負面情緒裡面循環的時候,突然間想起:我們要基於身念處的正念正知,我現在能不能回到當下的身體的動作上呢?當你一回到動作上的時候,速行心就變成善的了。本來是困擾性煩惱的負循環,而正念的當下負循環的心路被你打斷了,不善心的鏈條就斷掉了,負循環的圈圈就被打破,甚至可能變成了善心的正循環。你打斷一條心路,這一串的14個心識剎那或者10個心識剎那的負面循環就被終止了。如果你有一分鐘的正念,你的負面情緒就會有一分鐘的不持續,而且回到善念上了,回到正循環上了。如果你有一個小時的正念,你就有一個小時的善心生起,這一個小時就跟那個困擾性的煩惱沒關係了。佛陀的法不是講講道理,是非常科學的。心的運作模式就是這樣的。所以,當你能夠把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的時候,你的心就得到了淨化。

什麼叫正確的目標?最簡單的就是四念住、正念正知。當你的心能回到這個的時候,你的心就能得到淨化,最後如果你的心能夠一直停在一個目標上的話,心會變得光明、清澈,光芒燦爛,非常祥和,讓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安、喜悅和寧靜。修入出息念會有禪相,要融入似相,進入禪那,以禪悅為食。那真正的禪悅是非常舒服的,超過一切五欲感官上的快樂。如同經典里講的:他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如果心能很穩定地進入禪那,會處在一種完全清淨愉悅的狀態。為什麼說清淨呢?因為鎮服了五蓋,內心裡完全沒有欲貪、嗔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和懷疑。這在七清淨裡面就叫做心清淨。什麼叫心清淨呢?就是在佛陀教導的四十種業處中,至少證得近行定。在定的狀態,心是清淨的,有九種定——近行定和八種安止定。

當我們搞明白了心的淨化是要通過把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心放在正確的目標上開始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然後,有時間再練習入出息念。入出息念是非常殊勝的,能成就非常深的定力,同時也是非常好的一個檢測平台,來檢查你有沒有困擾性煩惱——你的心面對呼吸的那個習慣,可以好好觀察,記錄一下。心的習慣在面對呼吸的時會暴露無疑。你再怎麼裝飾,再怎麼顯得有修養,可以蒙蔽別人。但當你面對呼吸的時候,就騙不了你的心,騙不了你自己。

你的心是什麼習慣,很容易表現在對呼吸的態度上來。你容易焦慮,對著呼吸就會焦慮。有控制欲的人修入出息念容易憋悶,為什麼憋悶?控制呼吸!想控制它才憋悶。你只要覺得憋悶,唯一的原因一定是你想控制它,控制它的進出啊,長短呀。沒有安全感,容易緊張的人修入出息念就會想抓住呼吸,往往錯將氣息碰觸皮膚的觸覺當所緣,最後修出地大「硬、粗、重」的特相,鼻頭、臉部緊張就是這個原因。追求完美的人,希望呼吸一開始就很清晰,會忘記用意門覺知的教導,總是想用眼睛去看,結果把眼睛修腫了。批判性思維、疑心重的人,喜歡分析、評價,覺得那個呼吸應該是這樣或那樣,應該在這個地方或那個地方,結果心不能平靜妄念紛飛等等,都是同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跟你心的習慣有關係,你心的習慣是可以通過修習安那般那來檢測的,來檢查你的心都存在什麼問題。你真的想解決心的問題,要淨化你的心,就要從發現心的問題入手,用正確的方法去調整它。而不是在那死坐,那你肯定是坐不下去的。坐到最後你會失去信心,然後怪天怪地、怪老師、怪佛陀,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

你如果認真地按照我們的課程,基於生活中的四念住的正念正知,第一你能夠把心放回到正確的目標上,第二你就能夠從那負面的情緒循環中短暫地出來。然後你再練習入出息念,檢查你的心的狀態,它的五蓋強不強?五蓋更偏於哪一些?你是貪性行者,還是嗔性行者,還是痴性行者?都要檢查出來你是屬於哪一類。檢查出來才有後面的小藥方要吃的。

檢查以後,我們要接著訓練心的淨化。通過修定而達成心的淨化訓練有六個層次,通過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將心置於正確目標之後,修習入出息念檢查心的習慣,可以發現你的心存在哪些問題,發現了那怎麼辦呢?怎樣樣進行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目標出現的時候,你不要起負面情緒。如果是認知標準的問題,你要改變它。無論這個標準跟習俗、文化、道德、法律有什麼樣的關係,只要看在這些背板的指導下,你後面生起來的心是善心還是不善心。如果是不善心,你那個背板就是會導向不如理作意的錯誤標記;如果能導向善心,背板就是如理作意的正確標記。

昨天我們講到如理作意,就是從根源上去作意。什麼是根源呢?基於緣起、業果和四聖諦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是從緣起法則上去看問題。所有的我們現在能觀察到的、接觸到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它的共相都是無常的、苦迫的、不能控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所有看問題角度都要從這裡面出發,只要是因緣聚合的結果出現在面前,都是當下不可以改變的,不能立即對它採取行動,只能是如何去調整更恰當的因緣,讓接下來要發生的現實朝向不會給自他帶來苦惱的方向,這個是如理作意,這個是要訓練的。

另外,如果你發現雖然知道要這樣如理作意,但是那股力量很強,搞不定它。甚至於很多人都認為說:我為什麼要改?明明是他錯,我為什麼要改?這時就要考慮你的想蘊重構的問題。就是那個背後的標準,心理學上講就是你的認知模式,八正道里屬於正見。

你的認知模式有問題,就要調整你的認知模式,要樹立正見。這個認知模式調整完之後,你的行為模式才能跟著改過來,轉到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上來。我把這稱為「想蘊重構」。要練習基於四念住的正念正知,通過入出息念檢查你心的慣性,在日常生活中如理作意,然後在想蘊上做調整,這樣你的粗猛的困擾性煩惱才能被削弱。削弱之後,你的禪修才能進步,你的五蓋才能被你鎮服,禪那才能穩定。如果不把它削弱,你即使培養出定力來,也會很容易失去或者被你導向邪定。

獲得禪那並不代表你會有五自在,獲得禪那再往上修就是禪那五自在——入定自在、出定自在、住定自在、轉向自在、省察自在。而且在行住坐臥的一切處都能夠自在。禪那的五自在是讓你的心能夠於任何時空都任運的入禪,生起清淨的心。

美心跟善心不同,美心包括大唯作心。最高的美心是大唯作心,這是阿拉漢和佛陀才有的心;而最高的善心是禪那五自在,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禪那五自在。所以心的淨化是這樣,一層一層往上走的。

有了深的定力,你還可以開發神通。神通心是通過修定才能夠生起來的,是在定力非常深的時候才能做到。佛陀說: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明淨、無穢、離諸污垢、柔軟、適合作業、住立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種種神變。

這些心的淨化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意義呢?可以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愛別人。我們在修定的時候有四梵住——慈悲喜捨,有四護衛禪——慈心禪、佛隨念、不淨隨念和死隨念。

四梵住在日常生活中對治困擾性的煩惱是很有效的。慈悲喜捨的「慈」在心所裡面就相當於無嗔的心所。無嗔心所的素質發展到高級的階段,就是慈。慈心第三禪是慈心裡面最高級別的。如果你的慈心三禪五自在很精深,甚至可以水火不入、不受侵害,它的功力就這麼高。經典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慈」的特相是希望及致力於諸有情的福利,它的作用是帶給諸有情利益,它的現起是去除嗔恨,它的近因是如理作意,看到有情的優點。所以我們只有看到別人的長處,才能生起慈心。你要看到他的優點才行,你總是看到他的缺點的話,慈心是起不來的,總是喜歡看別人的不足的人很難有真正的慈心。

那悲心禪呢,它的特相是欲拔除諸有情的痛苦,它的作用是不忍見諸有情之苦;它的現起是不殘忍,或導致對諸有情不殘忍;它的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對他人或者動物殘忍的人是不會有悲心的。

下一個是隨喜。隨喜特相是對快樂的有情隨喜,對富裕及有成就的快樂有情隨喜;作用是不嫉妒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對他人的成就無厭惡或導致去除厭惡;近因是見到諸有情的成就」。

我們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喜歡的人隨喜沒有問題,如果是對自己討厭的人,比如一個暴發戶乃至敵人,我們就很難隨喜。要不要隨喜?能不能隨喜?為什麼佛陀講不管是天人還是人類的所有爭鬥,根本來自於嫉妒和慳吝。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現今全世界都圍繞著中美的爭鬥,核心問題還是嫉妒和慳吝。不管哪一方,都一樣。不但人是這樣,動物界也是這樣,天人也是這樣,只要你有煩惱,你就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那怎麼辦呢?要修隨喜,即使是對於敵人也能修隨喜。怎麼修隨喜呢?我們看到敵人有成就,要思維敵人為什麼會獲得成就?那是因為他過去有善行,現在有善的果報。我們不是隨喜現在這個人的作惡,而是隨喜他過去曾經造作過的善行,這一生有善的果報。這一生他可能沒有將善果報的利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這種行為我們不隨喜,但是他獲得善果報的成就,我們是可以隨喜的。

人家為什麼能當總統?一定是過去生造作了很大的善業,才能有這樣的福報。至於他現在當總統,沒乾好事兒,那是他現在的行為,現在這樣的行為一定會讓他造作苦因,在未來將會把他導向不善的果報。那這樣的果報,我們不隨喜。

 「捨」的特相是對諸有情中捨;作用是平捨地看待諸有情,不憎恨也無喜愛;現起是減除對諸有情的憎恨和喜愛;它的近因是自業正見智。

 「慈悲喜捨」在日常生活中怎麼來用呢?比如說慈,最容易的就是用在夫妻、父子、母子上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作為父親、母親,我們總是很容易把自己定位為就是慈父慈母。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麻煩你按照慈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對照一下,你對對你的伴侶,對你的孩子,對你的父母夠慈嗎?我們就看慈的現起就知道了,你有沒有去除嗔恨?孩子聽你話的時候,你的伴侶聽你的話的時候,你很慈。但是他忤逆的時候,不聽你話的時候,你還能慈嗎?如果沒有慈,那你算是真正的慈愛嗎?

真正的慈愛是「希望及致力於諸有情的福利」,你要帶給他利益,你的一切言行舉止,有沒有給他帶來利益?在當下呈現的是不是去除了嗔恨?而不是希望他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所以如果你覺得我對某個人有愛,麻煩你對照一下慈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我們如果講「愛」,就拿這個來比照就比照出來了。

同樣,「愛」還要拿「悲」來看。怎麼看呢?夫妻吵架、父子吵架、母女吵架,肯定是有一方想這樣,另一方不想這樣才會吵,不然怎麼吵?一方想這樣,另一方不想這樣就吵起來了,這個時候雙方都是痛苦的。吵架就是給對方造成痛苦,那你是「欲拔出諸有情的痛苦」,還是為增加諸有情的痛苦呢?所以你對家人有慈悲嗎?吵架的時候恨不得甩他幾巴掌。你不是「不忍見他人之苦」,而是恨不得讓他難受一點,恨不得抽他一頓。

有的女生講話很尖刻,恨不得把你的先生刺到坐不住為止。這不是悲也不是慈,不是夫妻之愛,不是母子之愛,不是父女之愛。如果你覺得你有愛,那你看一看「慈」,看一看「悲」。

捨呢?是對諸有情中捨,平捨地看待諸有情,不憎恨,也無喜愛;現起是減除對諸有情的憎恨與喜愛。我們不講其他人,就講家人。你對家人能持中捨嗎?很難對吧?很多時候都是佔有欲。今天晚上回來,先生看手機的時候感覺他眼神不對:這個傢伙是不是有外遇啊?我要好好地檢查他一下。一看,哎呦,好像是有點曖昧的字眼啊,天要塌起來了!我要跟你吵架!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看半天,最後發現看錯了。這樣的人就一點沒有中捨。

中捨是什麼?每一個有情都是在無限的生命輪回當中的獨立個體,他的生命相續流都是獨立的,他的業報在他的身上,不會報在你的身上。他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一生兩個人在一起是各種緣的聚合,要充分地尊重別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中捨的根本,是能不能給對方足夠的空間,而不是佔有。允許他有足夠的空間,允許他有對你做得不恰當的地方,他也是有煩惱的有情,當他不滿你的意的時候,你能不能減除對他嗔恨。當他表現得很好的時候,你能不能夠減少對他的那種粘著,可不可以不那麼抓取。這才是愛呀。

你說對你的家人有愛,如果不會慈悲喜捨的話,那不是真正的愛,那是不懂得真正的愛。如果懂得愛的人,一定會懂得慈悲喜捨。用慈悲喜捨來去愛你的家人,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才是屬於心的淨化的範疇。

修四護衛禪是保護自己,是懂得真愛自己。

1、修慈心禪,從對自己散播慈愛開始再推己及人,尊敬的、親愛的、中等的、不喜歡的、厭惡的,再到怨敵。有慈心的人沒有敵人,遠離危難,逢凶化吉,珍愛自己。

2、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功德,隨喜佛陀的功德,以佛陀偉大圓滿的智慧德行為榜樣,激勵自己、鼓舞自己,不會迷失,內心充滿力量。人天擁護,惡人非人不能為難。這是珍愛自己。

3、修不淨隨念,念及此身中無非痰、膿、血、汗、唾、涕、糞、尿。死後屍體歷經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此身像糞一樣的臭,像屍一樣的不淨,為愚夫所喜愛,為具眼者所呵棄。這個臭穢之身,哪知是個濕皮囊,有九門的大瘡傷,常有不淨的奔放。若把此身的內部翻過外面來,就要拿根棒,把烏鴉和犬趕開」。可以中捨對自他愛戀引發的苦。這是珍愛自己。

4、修死隨念,「勤修念自己終有一死的人,是常不放逸的,對一切有得不愛樂想,捨棄命的愛者,是呵斥罪惡者,不多貯藏,對於資具離諸慳垢,得至熟練於他的無常之想,隨著亦得現起苦想及無我想。不修習念死的有情,死的時候未免陷於恐怖昏昧,如突然地遭遇猛獸、夜叉、蟒蛇、盜賊,及殺戮者相似,如是(修習)則不陷於(恐怖昏昧)而得無畏無昏昧而命終。他於現世縱使不證不死(的涅槃),來世亦得到達善趣。真實的善慧者,應對於如是,有大威力的念死,常作不放逸之行。」這是珍愛自己。

所以我們對定的理解,不是說你現在馬上要去證一個禪那叫做修定,證得禪那是心淨化的高級階段,這是沒有錯的。然而,你要想到達心淨化的高級階段,你不把那些粗糙的、粗俗的、粗重的煩惱,那些不良習慣,那些錯誤的知見和錯誤的認知行為模式減少或者去除,你就想獲得心淨化的高級階段,那是難度很大的。即使你過去的禪定巴拉密很強,把你的禪相頂出來了,也會出各種問題,就像有同學被禪相吸進去就被摁死在所緣上了,什麼原因?就是平常的抓取心太強。低層次的這些粗猛的心的染污、不良習慣還沒有足夠的削弱,所以你就很難到達心淨化的高級階段,即使到了也不容易穩定,甚至入門都入不了。

我在哪都講前行,到哪都強調說要有次第,要逐步地解決問題。

這個時代,能快速獲得的是物質,是漢堡包,而想快速獲得內心的利益,在這個時代是越來越難的。所以想修戒定慧的人要明白,戒定慧本身是三個次第,從對治違害性的煩惱到困擾性的煩惱,到潛伏性的煩惱。而每一個階段也都是有次第的,言行的淨化也是一步一步來的,漸漸才能夠真正的淨化。修定,對治困擾性的煩惱也是要從日常的基於四念住的正知正念,從覺知入出息,發現自己內心的毛病入手,訓練如理作意,梳理你的想蘊架構,然後慢慢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善的心的狀態,把那些粗猛的、粗俗的心之染污先洗乾淨,我們的心才能夠走向高級階段——心的淨化,你的心才能真正變得清淨、明亮、柔軟,你才能夠成就禪那,成就禪那的五自在,乃至最後能夠開發神通。神通不是重要的。

當我們擁有敏銳的、有力的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洞察生命的實相,開發我們的智慧,去斷除我們的根本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要靠修「慧」才能達成的。「慧」是根本煩惱的淨化。根本煩惱的淨化也是分階段的,首先是認知的淨化,就是那個影響我們行為的認知標準的淨化。現在我們想蘊結構的梳理是在粗淺層面上的,是在概念上能夠觀察得到的過去的那些記憶,對我們現在的認知行為產生影響的,這些粗猛的東西先去梳理掉。

真正的認知的淨化是要證得名色分別智,就是粉碎你的身心,看到你的二十八種究竟色法,然後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路過程,以及每一個剎那心的下面,所有心的屬性和組成,所有的心以及心所跟這些色法是什麼樣的關係,名色是怎樣互相關聯運作的,看到這一步,證得名色的分別智。發現所謂身心無不是剎那生滅的名色,並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真我,以為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觀念是我,行動力是我,認知力是我,或我擁有五蘊,五蘊在我中,我在五蘊中都是邪見,我們的知見才能獲得了淨化。

下一步是疑惑的淨化。我們叫度疑清淨。疑惑的淨化,就是你要徹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十二個緣起支是怎麼運轉的,生命的流轉輪回是怎麼樣發生的。你要嘗試如實看到你的上一生的上一生的上一生,你的下一生的下一生的下一生,直到看到你證得阿拉漢或者成佛後進入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然後你真的相信輪回是真的,因緣果報是真的,佛陀的教導是真的,涅槃是真的,解脫是可以實現的。確實有一種不會遞減的快樂,可以帶來苦與壓力的完全終結,這種快樂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能以無害且無可指責的方式實現。

當你能這樣觀察的時候,你的疑惑被淨化了。疑惑淨化以後呢?你就能輕裝上陣了,對於涅槃的目標再也沒有疑惑了,趕緊上!怎麼上?繼續修剩下的十四種觀智,按照佛陀教導的修觀的方法,一直修到證悟涅槃。不管是修解脫道的人,還是修菩薩道的人,這條路都是要走的。

越是修菩薩道的人,越是要修到純熟的行捨智。對一個菩薩道行者而言,你的第十一觀智行捨智,要非常純熟。一個菩薩道行者必須被一尊活著的佛陀授記。你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被授記呢?八個條件,其中最難的一個條件就是你見到一尊活著的佛陀,聽佛陀講一個四句偈,你的智慧就能夠在當下證得四果阿拉漢。你要有這樣的智慧。但是因為你要成佛,所以你不想證果。但你要有這樣的能力。憑什麼你的能力能到這?就是你要無數次的修行止觀到達行捨智,你才能夠有這樣的智慧。所以修菩薩道的人,成就觀智同樣非常重要,也要有很高的智慧,要比解脫道的智慧還要更高。

只有具備了這八條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記之冠」,授記為菩薩。

我們今天的課把佛陀開出來的藥方,戒定慧三學粗粗的給大家過了一下。戒定慧三學所有一系列的東西都在這塔里,這塔在哪裡?在阿毗達摩里。所以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如果你不瞭解阿毗達摩,你就不瞭解今天講的這些東西。如果你沒有學阿毗達摩,對於定你就只能是概念上的覺得定很好,很厲害。那麼定是怎麼獲得的?怎樣清除五蓋?怎樣把我們心的染污一點一點地清理掉?這是阿毗達摩要告訴我們的。

 

 

2020913日,尊者於北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